“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为啥年轻人还这么义无反顾?

  无疑,大城市竞争压力大、物价贵、生活成本高、缺少亲朋好友的陪伴、找工作难等都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问题。每年因为房租涨价就要往外搬一环、每天上班坐地铁挤成纸片人、经常因为工作的事情熬夜加班,这样的生活是大城市的常态。压力如此之大,却阻挡不住更多人投身于此,到底是什么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

  留在农村、小城市,还是到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去闯荡?很多年轻人都问过自己这个问题。看着大城市的名企高薪机会,大家都觉得可能这是俺要的生活,却又被竞争压力、生活节奏所牵制。但是,无论如何,还是有数以万计的年轻人正在通往北上广的路上。

  无疑,大城市竞争压力大、物价贵、生活成本高、缺少亲朋好友的陪伴、找工作难等都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问题。每年因为房租涨价就要往外搬一环、每天上班坐地铁挤成纸片人、经常因为工作的事情熬夜加班,这样的生活是大城市的常态。压力如此之大,却阻挡不住更多人投身于此,到底是什么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

  1、寻找新的可能性

  俺身边的同事来自中国各地,但现在大家都汇聚在北京,就是为了寻找更多的机会,或者是人生中新的可能性。

  有个互联网IT的同事吃饭时和俺讲述自己的经历,他现在就职于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年薪在30万左右。他说其实自己的家庭条件在山西老家,也算得上中等偏上水平,在老家有车有房,本可以在那边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轻松地生活。但是由于自己在北京读大学,身边有一群学习IT的小伙伴,比起老家那种一眼就看到头的日子,他宁愿和同学一起留在北京发展。起初当然也住过地下室、工资一月只有一两千,但是坚持下来了,自己就觉得原来也有能力在这个牛人扎堆的地方混出个模样来。

  虽然每年回老家还没有带回女朋友,也没有足够积蓄在北京买房,但是他自己觉得这样的工作能够让自己更开心,生活得也非常充实。他获得了一群加班吃工作餐的伙伴,获得了在这个城市立足的事业。

  2、拼得更多的是实力,而非背景

  好朋友在上海工作,从美国留学回来,他见识过家庭条件对于找工作的影响。看着身边有人由于家里的关系,从零工作经验的“小海龟”,直接就进入世界百强的重要部门任职,也见过被家庭安置在老家国企、事业单位的同学。也许是他专业的原因,他没有选择留在自己的城市由父母安排工作,却只身一人来到了上海。

  这位朋友学习的是英语教育,在美国学习期间也有相关的实习经历,所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应聘上了国内知名英语培训机构,过上了那种所谓的悠闲不坐班的培训教师生活。由于培训机构不需要坐班,并且是多劳多得,俺经常看到他在朋友圈晒自己备课、和学生互动以及分享自己撰写编辑的英语学习方法的文章。如今,他租着一套每月六千的一居室,过着自己的教学生活,周末聚会健身等,生活得非常开心自在,有一种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的生活状态。

  试想,如果他现在留在自己的家乡,可能更多的是需要父母利用自己的关系,去帮他安排一份工作了。而很多人的家庭简单平凡,面对这种小城市熟人关系的局面,很有可能会由于人脉不足,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3、只要肯干,赚钱机会多

  有些人觉得如果到北上广还挣几千块钱,还不如留在老家找一份踏实稳定的工作,所以选择了安逸的银行、国企、央企、事业单位、教师等。

  其实,北上广深的工作机会也非常不均衡,有些工作的起薪就是很低。有个姑娘在一家媒体监测公司工作,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两千块钱,她却在那家公司做得特别带劲。由于监测工作比较枯燥乏味,而且十分耗时,耽误个人休息时间,这姑娘居然每天早上五点就到公司做监测日报。俺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从监测助理升职到了经理级别,短短5年时间,她的工资也从之前的两千涨到了八千以上。

  俺了解她这样的姑娘,农村家庭、本科院校一般、没有特殊的关系,在大城市打拼,更多得靠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她靠着肯干的敬业精神,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条件,也可以为家里减轻更多负担。

  其实,很多人来到北上广深,不是为了自己所谓的理想和梦想,也没有“诗和远方”这样高雅文艺的理由,只是由于农村没有工作机会,小城市工资低,大城市的机会多一些、薪酬待遇会高一些。

  4、大城市有更多对口工作机会

  虽然很多人在高考报专业时,就已经将自己未来的专业锁定了,但还有很多人报了一些似乎“看不到出路”的专业。这些专业在小城市的对口工作极少,除了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很多人真的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出路在哪里。

  但大城市则不同,由于经济的发达和企业的多样性,职位的需求量也非常大。暂不提IT、金融这种风口行业的职位遍地都是,就像文员、培训教师、销售等职位也都供不应求,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在大城市,学外语的除了学校教师,还可以选择培训教师、外贸、翻译、外企文员等等工作;文学专业可以选择媒体、公关公司、事业单位、互联网公司等。总之,大城市让更多的人有了可以选择发挥的空间和机会。

  5、小城市太舒服,大城市锻炼人

  估计大家身边都有一些人,他们毕业后留在了自己的城市、县城,每天工作之余,有父母可以依靠,有家庭可以依赖,不需要承担太大的压力,每月工资五千,却可以生活得十分舒适。

  人待在一个过于舒适的环境,就容易变懒,更容易忘掉努力。大城市却是毫无情面、体面无私的,它只给努力勤奋的人机会,所以很多没有背景、没有出身的人也有了成功的机会,或者至少可以让自己在大城市赚一份对得起付出的工资,获得一份较为公平的待遇。相比温水煮青蛙,这样的生活能让人得到更多更加丰富的经历。

  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北上广“宣言,无论那是什么,俺们并不是强调去了北上广就是有理想、有追求,也不是说离开北上广深就是安于现状、不求上进。选择去哪里工作和生活,只要能够获得您想要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写在后面

  大城市就像围城,工作于斯,生活于斯,却又挣扎于斯。也许俺们的生活永远不能完满,但想想至少在这里可以得到一份高薪工作、一份难忘的人生经历、一群同事好友,就算有一天要回去,也觉得收获良多。对得起自己的每一天,不虚度光阴就可以了。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为啥年轻人还这么义无反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90324.html

(0)
上一篇 2024年9月30日 下午12:24
下一篇 2024年10月1日 下午12:25

相关推荐

  • 这才是爱情里最重要的事

      如果你认识她,或许会和我一样喜欢她。  她是个既安静又开朗的姑娘,言语恰到好处,有她在,既不会觉得聒噪,也不会感到冷场。她周到地照顾着每个人的情绪,也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她散发着温和的光彩,从不灼痛别人的世界。

    2024年9月26日
  • 青春经不起等待

      我念海专的时候功课依然不好。校外组织了一个中国青年剧团,我就报了舞台技术组,打打灯光也许不错,蛮好玩的。那个时候不小心对戏剧表演产生了这一生都甩不掉的情感。毕业以后出海实习,本来是想一心一意做海员,可是在海上做二级水手,在那边敲铁锈,登高爬下刷油漆,看那些我们最羡慕的船长、轮机长、大副,就觉得这些人都心事重重。跟他们聊着聊着,突然间发现原来**错行了。因为有一天船长跟我说:“我跑商船22年了,我的女儿今年大学毕业,我只见过她22面,一年见一面,一次见一个月。当有一天你觉得你跟自己的亲人脱节的时候,还不如没有那份亲情。”

    2025年4月13日
  • 出身寒门,还有一条路可以通往高贵

      莎士比亚说:“三代培养不出一个贵族。”前不久在天涯论坛上读到一篇长文《寒门再难出贵子》。不得不承认,出身,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

    2024年9月12日
  • 人生这么短,哪有空嫌晚

      他突然感叹万千地对我说,最近总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好焦虑。  我很奇怪,因为以前暑假的时候每天和他打双排玩得很嗨皮,一直都觉得他是24小时在线的超级大闲人一个,从来就没有“忙”过。

    2025年4月21日
  • 当越来越多比您年轻的人出现在您身边

      回上海的时候,在朋友家住了一夜。这个1993年出生的朋友现在在一家影视公司上班,明明才24岁,却突然感慨一声:“我们公司来了一个1997年的实习生,我觉得自己好老了。”

    2024年11月12日
  • 新的一年,请做到这三条

      有人开心地在朋友圈总结着,2018年完成了哪些事,离自己的目标又靠近了多少;有人略遗憾地感怀时间过得太快,转眼间一年已不见,好像什么也没把握住;也有人感激着2018年发生的一切,期冀着2019年依旧能不忘初心,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自己。

    2024年6月8日
  • 不想起床的人,却是您人生最大的迷茫

    俺有一朋友,日常生活作息大致如下: 早上睡到自然醒,基本已是1点钟。睁开眼睛,先摸出枕下的手机,看看朋友圈,刷刷微博,再把没清理的垃圾短信一键删除。 完成这一套常规操作后,已过半小…

    2020年3月8日
  • 与别人存在的差距,才是您成长的动力

      前几天后台一位小读者跟我聊天,她说自己今年刚上大一,因为从小家住农村,总觉得跟其他几个城市来的室友不在同一频道上,她们谈论的旅行路线,探讨的电影杂志,阅读的各种名人书刊自己从来没想过,更别提听到过了。

    2024年10月30日
  • 别到处说您的苦,没人愿意听到负能量

      我有一个挺要好的男同事,什么都好,就是特别能抱怨。无论大家去哪里玩,吃什么东西,在什么时间,也无论我们各自后来跳槽到哪个公司,都不休止的抱怨工作、同事和老板,仿佛他去了哪儿,哪儿都是一群**。起初我和另一个小伙伴还安慰他,后来我们只能默默的听着,该吃吃该喝喝,不做任何发言,因为该说的话已经说了,已经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后来,我们再聚会的时候,都要考虑下,要不要叫上他啊,不叫他都是同事,可叫上他真的不想听负能量了。职场有点不满很正常,但抱怨太多,其他同事和老板也都觉得这人是真的能力不行,沟通和工作能力太差,一来二去,也没说他什么好话,不久他就真的转行做别的去了。

    2025年5月8日
  • 人生漫长,您不必急于求成

      第一次听古典音乐红了眼眶,是听年过八旬的钢琴家巫漪丽老师弹奏《梁祝》。

    2024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