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青春没有逆袭

  他悉心置办了一身正装,颜色灰暗、款式规矩的衬衫加西裤。当初找工作时,也不曾有这样拾掇自己的兴致。在外地的大学室友要结婚了,特意叮嘱他:“不要穿你的万年球服过来。”林宇对室友的老成一番嘲弄,但还是郑重地答应了。

  24岁的林宇第一次当伴郎。

  他悉心置办了一身正装,颜色灰暗、款式规矩的衬衫加西裤。当初找工作时,也不曾有这样拾掇自己的兴致。在外地的大学室友要结婚了,特意叮嘱他:“不要穿您的万年球服过来。”林宇对室友的老成一番嘲弄,但还是郑重地答应了。

  套上装成熟的衣服,林宇感到一阵别扭,却是欣喜的烦恼。他人的婚礼,自俺的规范,对这个大学结业生来说,生活似乎要进入正常化的轨道。

  林宇属于社会所解读的“自俺中心”的一代。消费主义的风潮裹挟了他们从童年至青年的全部过程。同时,他们又处在一个剧烈变化、理想主义远去的时代,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单纯到世故、从无知到精明的火箭般成长。

  他们的青春期,注定要比任何时候都短暂。

  被现实被自己挫败

  2003年以后,大学扩招导致就业潮持续高涨,读书的性价比劣势改变了高等教育的传统功能。昔日的象牙塔被混乱的价值观打破,在去理想化和保持出世精神之间徘徊。培养精英的意义不再,整个社会在慨叹中国的高校已沦为职业培训场而又不够实用的时候,普遍的落差感便成了这代人的心理共鸣。“毕业即失业”并不是夸大其词的恐慌制造,是大部分人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

  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另一种参照:“官二代”“富二代”的飞扬跋扈和不劳而获。普通的年轻人甚至无须从网络和报端上获取信息,因为同龄的“官二代”“富二代”或许就在他们身边。“只有身份才能改变身份”的社会价值判断,深深烙在他们尚未成熟的价值体系中。

  “即使按部就班完成学业,也不一定会有一个好的出路。对普通人来讲,这是一个在起跑线上就已输掉的时代。”林宇说。也许正是这种想法,让他选择了“混”.

  大一的第二个学期,林宇挂科了。学校把成绩单寄到家里的时候,他和父母都不以为意。这个家庭还没有从儿子考上北京重点大学的喜悦中冷却下来。2006年,大学生的贬值和就业的困难已经被社会热议,却并不影响一个西部县城对高等教育的过度期望,进入大学在那里仍然是一个神话式的前程。在热浪般的羡慕与祝贺中,林宇被父母送到了北京。

  像魔咒一样,挂科越来越多。被寄予厚望的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足球。学校有很多人都拿不到双证的先例更是增加了安全感,让他自动**了内心深处的不安。“从当时挂科的比例来说,不乏那么一批人,有人甚至没到4年就退学了。”林宇试图为自己当时的心理找原因,“俺的意思不是说,您看,还有比俺差的,应该是有一种比较普遍的潜在的东西在影响着俺们这些人。”

  等他发现大溃败到了不可收拾的时候,马上要毕业了。“知道双证已经拿不到的时候,俺就开始破罐子破摔了。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已徒劳。”他放弃了任何可以补救的机会,带着一张结业证离开了学校。“分别那天,所有人都说这没什么,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虚幻的逆转

  林宇不是没想过另谋出路,他称之为喜剧式的创业计划。他不断重温足球中的经典逆转。2004至2005赛季欧冠决赛利物浦对AC米兰,上半场连进3球的AC米兰几乎已经稳坐胜局,孰料下半场利物浦连扳3球,最终靠点球逆转登顶,拿下了冠军。这场赛事,林宇每看一次都会热血沸腾,像信仰一样为之膜拜、癫狂。他开始执拗地认为,自己的一生将只与足球有关。

  他注意到很多人工作之后仍然愿意回学校踢球,但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场地、赛事和信息平台。这或许是一个商机,可以做类似于足球联盟的网站。这个想法燃起了他久违的热情,他开始在纸上草创网站的页面和模版。专注了一个月之后,发现所谓的创意不过就是一纸空谈,他无法对别人清晰解释客户群体、盈利模式。足球带给他的快乐与能够转化的价值之间,差之千里。“兴趣是一回事,现实是另一回事。”林宇说。

  “其实俺只是把足球的逆转投射到了现实生活,变异成了一种病态的自大和**式的心理。”林宇这样解剖自己。他觉得愤青情绪也因此而产生,学业的失败、无业的恐慌,都能在一边上网浏览新闻,一边痛骂社会和体制不公的**中得到释放。这是他的同龄人共同的成长体验,网络信息的海量冲击让他们与社会提前相遇,电脑屏幕上呈现出的喧闹和纷乱,远比真实的生活更有戏剧性和吸引力,关注他者无异于暂时忘记自俺困境的止痛剂。

  足球中的逆转并不是真实的人生,林宇开始清醒。

  同学答应把林宇介绍到自己所在的小公司,要求不高,月薪2000元。然而,等了一个多月后,还是不了了之。林宇决定回家乡跟亲戚学做小生意,他想着自己总还是有“力气”这点价值的。不过,他很快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亲戚的**店卖出一张**才赚1毛钱;周围开饭馆的人天不亮就要起床,人人都必须有手脚并用、精明油滑的本事。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真实的底层社会。“原来苦力活也不是谁都干得来的。”林宇开始觉得,他并不属于这个群体,“并没有像小说里写的那样,什么下定决心、发愤图强,虽然没有明确的想法,但是觉得该做点什么了。”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拿到结业证的大学生可以在两年内重新申请补考换取毕业证。只剩下半年的时间了,林宇决定重拾书本。他开始重新审视学历在这个社会中的分量。脑中的路线图也渐渐明晰起来,虽然拿不到学位证,但有了毕业证,便可以考研,新的学历将冲刷掉结业生的污点。他太渴望摆脱低人一等的不堪境地,回归用社会眼光看来正常的年轻人的行列。

  然而,运气好像自高考之后就再也不会降临。在家里埋头苦读,考试时坐火车来北京,挂掉的课程一门一门补过了,最终却输在了最后一科上。55分,宣判了彻底的失败。

  林宇说:“那段时间和家里的冲突特别多,有时候会坐着发呆,也不知道在想什么。”此时,他才真正撕开伤口,检视自己犯下的错。他想不通,要用什么样的代价才能挽回4年的荒废。

  林宇回到了北京,开始做简历,找工作。他希望能够在自己栽倒的地方重新站起来。尽管单薄的一页纸上,几乎没有可写的履历,但他终于要学着摆脱寄生的窘迫。一个月后,一家小公司接收了林宇,月薪3000元。他告诉父母这个消息的时候,很平静。

  “无论如何,重拾了久违的那种规律状态,尽管同学的研究生都快读完了,您以为人家是白上啊。”林宇不再坚持他的“学历无用论”.尽管仍然租着一张床位,每天要用两个小时赶去上班,但他知道,24岁的这一年,他终于不再是个“另类”.偶尔,他也会想,社会压力、亲人的期望、自己的前途,这是不是青春应该承受的。

  这不再是一个年轻即资本的时代,工业流水线上的经验主义要求每个人必须在短时间内实现**化,在一个竞争白热化的社会环境中,犯错的青春会被迅速、无情地抛弃,“做自己”显得既无用又荒唐。当中国的权力和财富固化为当下的“二代”们所继承和享受的物质的时候,他们这代人的横向差距远胜于任何时代。具备特定的血统和遗产,才能有闲庭信步的从容和放逐自己的资本。而对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来说,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才是他们最真实的前路。所谓的“逆袭”,不过是自俺安慰的幻想。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真实的青春没有逆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90674.html

(0)
上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

  • 奔三的年龄,俺们成熟了太多

      我们总是扯着一副破嗓子,嘴里嚷嚷着,“老了,老了……”二十几岁是有多老了?女人怕容颜殆尽,男人呢?人们都说男人的三十岁才是最好的年龄,可是还是有些男人怕一无所有。总归是害怕,可是我们因为害怕,就不会老去了吗?

    2025年2月16日
  • 那个上了名牌大学的姑娘

      那时候,我只是个道行尚浅的实习生,很多**法则都是她教会我的,怎么跟同事交际,怎么把工作处理的优秀,同时又留有可以进步的余地。当然也包括一些很现实很残酷的大道理,那段工作的经历一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2024年8月5日
  • 俺们总觉得走了弯路,却忘了自己也是第一次活

      过去看过一本挺火的小说叫《锦绣未央》,里头讲了女主皇后李未央开挂的人生,第一次人生因为心善最后被各种利用,被心爱的人残害致死。

    2024年12月4日
  • 100条激励上进的正能量句子

      2.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自己的目标和信念。   3.再美好的梦想与目标,再完美的计划和方案,如果不能尽快在行动中落实,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空想一番。 &nbs…

    2024年4月8日
  • 被“三分钟热度”缠身的您,真的还有救吗?

      在某一瞬间,你热情高涨,你情绪高涨,恨不能立刻就将自己半生热情投入其间。

    2024年12月8日
  • 毕业已有多久,梦想还有多远?

      梦想不会毕业  毕业一年了,如今的我也进入人生的第二个本命年,一生里最好的时间走过了一半。怀着突破一成不变的执念,终于,将要踏入新的世界去挖掘更好的自己,只祈愿未来不要辜负我如今的一切选择。

    2024年11月14日
  • 躲过的总有一天会找回来

      前几天收到一位三十五六岁的前辈的来信,向我聊起她的职场困惑。前辈马上要奔四了,孩子尚且年纪小,老人又到了需要人照顾而哪儿也去不了的时候,职场里身强体壮有干劲儿工资低的年轻人潮水般的涌上来,压力很大。而更要命的是,今天的她在公司里能力属于一般,跟很多年轻人一个职位,虽然家里不缺钱,但在一群小孩子中间混着,心里不舒服有时候还要被别人给脸色;可自己还真不敢辞职回家当太太,担心一点经济**能力都没有未来会有问题。我问她有没有想过造成这种状况最开始的原因是什么?她说是在结婚后想着有老公赚钱还算挺多,便想着不用那么努力拼命了,差不多得了,什么都不争不抢能推给别人自己绝不干的心态混迹在职场里,按点上下班照顾家里和老人,没事儿逛街美容的生活真心不错。可那时候的她才二十六七岁,未来的职场还有二三十年,混日子一天两天可以,可三五年差距就太显而易见了。嫁个有点小钱的老公,婚后找个清闲工作朝九晚五是多**孩希望的梦想生活,可前辈的现在却**裸的告诉我们,生活不是自动为你铺路的,你不是迪拜公主,也不是凯特王妃,躲过去的总有一天要找你来还。

    1天前
  • 那些被无限推迟的梦想

      世界有一个习惯性的 思维,总相信未来会有那么一天,一切问题都烟消云散,就像喜剧电影的结尾:磨难都已抛掷身后,前方只有无限的欢笑和幸福。正是有这种希望,人才有精气神搏 斗。但与之对应的是,这种“等到那一天到来,一切都会美丽”的逻辑,也会带来拖延症。小到写论文,大到规划人生,越是在意的事情,越是会推延拖拉。比如, 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先生说道:

    2025年2月13日
  • 机会在前面,不完美,也要上路

      也就是说,假如你想等到都准备好了再开始做一件事,那一切已经晚了,机会已经转移给了那些并没有准备好就先下手为强的人了。

    2025年2月6日
  • 您本可以,但却没有

      很多人曾经都问过我类似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几乎也都出奇的一致:其实即使你不努力,在现在这个社会中也饿不死你的,你总能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但如果你从未努力奋斗过,那么在你生命即将到达终点之时,你可能会发现:原来生命中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但却没有。

    2024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