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励志:生命中的七堂课

      七堂课,七个人生哲理,每个都是简单而又深刻的格言。
      1995年在与日本企业家中内功对话时,德鲁克说:在我的生命中有7堂课,他们教育我怎样保持高效、持续成长、应对变化、打破常规、超越过去。
     第一堂课:追求完美。1927年,18岁的德鲁克离开家乡奥地利来到德国的汉堡当学徒,同时也在汉堡大学学法律,不过,在那个年代,德鲁克读大学基本上是不用去听课的。德鲁克说,在1927年那个古老的年代,获得大学文凭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每年定期交一点学费和在考试的时候露个面。
     但是,那个古老的年代,汉堡的青年旅社、城市图书馆以及汉堡歌剧院却是对大学生免费开放的。德鲁克的第一堂课——音乐课也是受益于当时德国汉堡的这一制度,如果没有对于大学生免费的制度,当时一边做学徒一边读大学的德鲁克是不可能每周都去听歌剧的。
     德鲁克听到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一出歌剧《福斯塔夫》。是晚,他完全为这出歌剧所震撼。当年威尔第已是80高龄的老人了,他的一段话:“在一辈子的音乐家生涯中,我努力追求完美,可惜一直失之交臂。我有责任要再试一次。”这在德鲁克脑海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职场励志:生命中的七堂课

      七堂课,七个人生哲理,每个都是简单而又深刻的格言。
      1995年在与日本企业家中内功对话时,德鲁克说:在俺的生命中有7堂课,他们教育俺怎样保持高效、持续成长、应对变化、打破常规、超越过去。
     第一堂课:追求完美。1927年,18岁的德鲁克离开家乡奥地利来到德国的汉堡当学徒,同时也在汉堡大学学法律,不过,在那个年代,德鲁克读大学基本上是不用去听课的。德鲁克说,在1927年那个古老的年代,获得大学文凭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每年定期交一点学费和在考试的时候露个面。
     但是,那个古老的年代,汉堡的青年旅社、城市图书馆以及汉堡歌剧院却是对大学生免费开放的。德鲁克的第一堂课——音乐课也是受益于当时德国汉堡的这一制度,如果没有对于大学生免费的制度,当时一边做学徒一边读大学的德鲁克是不可能每周都去听歌剧的。
     德鲁克听到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一出歌剧《福斯塔夫》。是晚,他完全为这出歌剧所震撼。当年威尔第已是8高龄的老人了,他的一段话:“在一辈子的音乐家生涯中,俺努力追求完美,可惜一直失之交臂。俺有责任要再试一次。”这在德鲁克脑海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德鲁克一生写了4多本书。当别人问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时,他总是微笑回答:下一本。
      第二堂课:上帝看得见。古希腊著名雕刻家菲狄亚斯被委任为雅典的帕德嫩神殿制作雕像,但当菲狄亚斯向雅典市府索取薪酬时,会计刁难菲狄亚斯说:“您所做的雕像都是站在神庙的屋顶,并且神庙又是建在高高的山上,所有的人只能看到雕像的前面,而看不到雕像的背后,俺只能付给您雕像前面的费用,而雕像的背后由于大家都看不到,所以俺不能付给您那些钱。”
     “您错了,”菲狄亚斯反驳说“上帝看得见。”
     一语惊醒梦中人,菲狄亚斯的“上帝看得见”这句话成为德鲁克的座右铭,人们要不断追求完美,因为上帝会知道一切的。德鲁克过了8多岁之后,仍旧在构思、创作新的作品,努力做到更加完美,因为上帝在看着德鲁克。
     第三堂课:终生学习。 1929年11月19日,德鲁克刚刚迎来自己的二十岁生日的时候,有一件喜事也同时落在他的头上,那就是德鲁克被汉堡最大一家报社录用,当了财经和外事报道的记者。
     报社的工作时效性很强,早上六点钟开始工作,下午两点十五分就发稿,然后将成型的版本交给印刷厂印刷。在报社工作期间,德鲁克学会了跨学科跨领域学习的方法。之后的将近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德鲁克每个三至四年就会选择一门新的学科做研究,有统计学、中世纪史、日本的艺术、经济学等等包罗万象。

他对日本绘画甚为着迷,亦有深入研究,并曾写出专著《画笔的冒险:日本绘画》并在克莱蒙特大学帕蒙纳学院讲授了1年的东方艺术课。确实,一个管理学家,讲授东方艺术课,听起来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但细细一想的确是德鲁克的成功之处。
     德鲁克说:“这种学习方法不仅给俺一个丰富的知识宝库,也强迫俺接受新知识、新思路和新方法——因为俺所学过的每门新学科,都基于不同的理论假设,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德鲁克就是这样一个跨界的飞行者,而且飞出了高度和广度。
     第四堂课:定期检讨。22岁的时候,德鲁克已经是报社的三个总编助理之一了。当时的总编大约5多岁,在每年的新年伊始和半年过后这样两个时间段里,总编都会花费一天半的时间来对过去的工作进行反省,从总结成绩开始,然后找到做得不够的地方,找出可以加以改进的地方。在会议的最后两个小时里要拿出下半年的工作计划,要集中力量解决什么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团队的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什么新的东西?一周之后,每个人都需要向总编交一个计划报告。
      1937年德鲁克从英国来到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鲁克花了18个月的时间研究美国通用汽车,并且写出了《公司的概念》一书。这个时候,德鲁克想到了总编辑曾经给他讲过的反省课。此后,每年夏天,德鲁克都会抽出两周的时间,来回顾和反省过去的一年。看看那些地方还可能做得更好,哪些地方应该做而没有做,那些地方没有做好。然后,在提出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

德鲁克的这一反省的习惯从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开始,一直到生命的结束为止,跨越6年。
    第五堂课:高人指点。1933年,奥地利人德鲁克从德国的汉堡来到英国的伦敦,在一家小型的私人银行做经济师并兼任合伙人的执行秘书。在这里工作了大约三个月之后,银行的创始人找德鲁克谈话了:“您现在已经从原来的经济分析师提升为执行秘书,可是就仍然干的是经济分析师的活,到底执行秘书应该干什么?怎么才能做一个称职的执行秘书?很显然您没有做到。”
     一开始德鲁克还接受不了,感到很恼火,慢慢地德鲁克意识到创始人是对的。
      也就是从那以后,德鲁克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工作风格。此后,每当担任一个新的职务时,德鲁克都会问自己,“为了在新的岗位上提升效率,俺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德鲁克发现,他一生中变化了无数的职位和岗位,但每一次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
     德鲁克总结自己做管理咨询5多年来的经验发现,在所有的组织中,那些被提拔起来的,担任新岗位的干将,没有几个人能够成功的。为数不少的人彻底失败,大多数人平平淡淡,成功者寥寥可数。
     原因就在于他们往往是“新瓶装旧酒”,“以不变应万变”,慢慢地就变得平庸了。德鲁克说,没有人能够自己发现这些不足,一定需要有高人指点迷津。

     第六堂课:反馈比较。1937年,德鲁克从英国来到美国。大约到了1945年的时候,德鲁克选修了三年的课程研修欧洲现代史,尤其是15世纪和16世纪。德鲁克发现,有两个欧洲机制成为推动欧洲发展的动力,一个是南方天主教的耶稣会,一个是北方新教的加尔文教会。两者的成功都归为同一个因素:目标和结果比对的学习方法。
     每当一个牧师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或者是做某一项决策的时候,他们都会把所要达到的目标写出来,9个月之后,他们会把实际的结果和原先的期待做比对,看看那些地方做得好,优势是什么?下一步要做什么,要改那些习惯?那些是没有做好的地方,那些是不擅长的地方?
     发现这种目标与结果的比对方法之后,半个世纪以来德鲁克都是这么做的。德鲁克说,因为这样可以显示出什么地方需要提高、完善,最后也显示出一个人不能做什么,因此以后就不要逞强。知道个人的优势所在,知道怎样提高自己的优势,知道自己的软肋在哪里——所有这些都是进一步学习的关键所在。”
     第七堂课:熊彼特的启示。经济学家熊彼特生前是德鲁克父亲的好友,早在192年德鲁克的父亲一面是奥地利财政部的公务员,同时也在大学里讲授有关经济学的课程,而19岁的熊彼特就是听课的学生。在德鲁克父亲的印象中,熊彼特精力旺盛、傲慢自大、生硬粗暴、不可一世。
     195年1月3日,父亲带着德鲁克拜访了重病中的熊彼特,这时的熊彼特已经是一个66岁的老人,他对德鲁克的父亲说:“俺现在已经明白,仅仅记住个人的著作和理论是远远不够了,除非一个人能够给别人的生命带来不同,否则他做的也没有什么稀罕之处。”
     要知道,熊彼特年轻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看待人生的。德鲁克的父亲记得熊彼特在3岁的时候,风华正茂,刚刚发表了两部著作,其中就有《经济发展理论》。当时,熊彼特夸下海口说,他最想让人记住的是“欧洲漂亮女人最伟大的情人,欧洲最伟大的骑士——也许还是世界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五天之后,也就是195年1月8日,熊彼特离开了人世,终年66岁。
    德鲁克永远不会忘记熊彼特和父亲的那次对话,他从中得到了三点启发:一、人必须自问,希望他人在自己身后记住他什么;二、人应该随着年龄而有所改变,不仅是个人的成熟度有所改变,同时也要随世界的改变而改变;三、能让他人的生命有所不同,是件值得后人记住的事。
     如果有朋友准备在这个超长的假期里读点东西,建议您去精读大师的名著。上面的“德鲁克的七堂课”就是摘自《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第97页至15页(管理专家田同生上个月就读了这本书,而且做了摘录,俺从他那里‘抄袭’了许多文字)。

 站长为您推荐文章: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职场励志:生命中的七堂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6138.html

(0)
上一篇 2020年8月24日 上午9:12
下一篇 2020年8月24日 下午1:16

相关推荐

  • 求职者:推销自己的四大妙招

      一、下定决心,以柔克刚  求职的人谁都想一举成功,但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如愿,为此求职者应有不怕失败的韧性准备。郑州市一家大电器厂招工,中专生陈昭亮前去应聘,请求随便让他干什么都行。人事部主管见他身材矮小,而学历又较低,不便直说,就回答:“我们现在不缺人,过一个月再说吧!”其实人家是一种推托。没想一月后,陈昭亮真的来了,主管很为难,就推托此事。过了几天陈昭亮再去找他,就这样几次反复,这位主管有些吃不消,便说:“你这不整洁的样子,怎么可以进厂呢?”于是他就去借钱买了新衣,并好好整洁了一番,又去了。对方拿他没办法,但又说:“你不懂电器知识怎么行?”不想两个月后,陈昭亮又来了,并说:我已学了二个月的电器相关知识,你看我哪些方面还不够?我一定认认真真来补!看着这位“挠劲”十足的他,人事主管不得不说:“我做了几十年的招聘工作,头一回碰到像你这样来找工作的,真佩服你有这样好的耐心与韧性。”谢天谢地,他终于感动了这位主管,如愿以偿地进了这家工厂。

    2020年9月27日
  • 华为清理34岁老员工事件告诉俺们的职场真相

        一  近日,网上流传华为要清理34岁以上老员工,该消息最初

    2020年4月29日
  • 优秀人才是“跳”出来的

        对每一个职场新人而言,我们要思考的不是如何被动地被企业“挑”中,而是如何在职场中主动地“跳”出来。在职场中,“挑”与“跳”的区别在于:“挑”是用手,而这双手是别人的,主动权在别人;而“跳”则是用脚。这双脚是我们自己的,由我们自己主宰。这个时代,优秀的人才已不再是被“挑”出来的,而是“跳”出来的!

    2020年9月21日
  • 低学历的人,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值钱

        01  朋友艳子是一家公司的HR,今天她和我聊了聊最近单位招聘的事。

    2020年4月23日
  • 金旭亮:一个普通IT人的十年回顾(中)

          中篇:艰难人生    从此(决定考研)迈上了一条对俺来说到目前为止最难走的路,是一个人生的炼狱。    一、第一次考研的失败    决定考研之后,俺就去买了相关资料,取…

    2020年10月24日
  • 职场寓言五则

        一、知了和蜜蜂  清风微拂,绿树轻摇,一只知了在树上响亮地叫着。

    2020年8月15日
  • 千万别小瞧一个刚进公司5年的年轻人

        能想象吗?90年的人如今27岁,85后的人都已经32岁,几年前面对这些人,你可能还不屑一顾甚至瞧不起,认为人家是楞头小子或者黄毛丫头呢!

    2020年4月5日
  • 只要心中还有梦想,前路就总是坦荡

       今天俺拿到了AkzoNobel的offer,也同时知道了母亲罹患癌症的消息,巨大的欣喜簇拥着强烈的悲伤让俺站在211年的尾声里,难以名状! 现在,俺写下这篇文章,不仅仅是给俺…

    2020年7月20日
  • 职场拐弯处怎样掌握好方向盘

          俺国曾有句古话: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如今,这句话的后一半问题在工作不久的年轻人中尤为明显。不少新出校园的职场新新人都面着同样的困惑,他们来咨询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俺究…

    2020年8月3日
  • 谁的职场不迷茫

        01  昨天,有个女孩子到我们公司来应聘,看了她的简历,出于好奇,我决定去见她一下。

    2020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