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人到三十,必须换个活法

  前半生,我基本上就是按照父母告诉我的这条路,一步一步往上爬。我们这代人想脱离原来生活的小城市和乡村,除了这一条登天之梯,也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

  但是,您不要以为到这个小房间就完事了,小房间里面还有一个保险箱,它的名字叫博士,打开这个保险箱才算是人上人。可是这个保险箱里面还有一个小珠宝盒子,打开它才叫珠光宝气,它叫博士后。

  前半生,俺基本上就是按照父母告诉俺的这条路,一步一步往上爬。俺们这代人想脱离原来生活的小城市和乡村,除了这一条登天之梯,也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

  俺一直到前年(2011年)才拿到博士**。记得那天给俺老爹打电话,说俺拿到博士**了。老爹说:“赶紧送来让俺看看!”俺给他送去后,老爹拿着那个**,老泪纵横地说道:“终于把儿子培养成才了!”

  俺站在旁边,觉得他那时候的表情很荒诞,心想:“这东西有这么重要吗?博士现在都快车载斗量了,您干吗还这么重视?”俺其他的荣誉、成就,在他眼里好像都不算什么,挣一万块钱也不过是一万块钱,博士**才是真才实学的标志。

  其实,不只是老一代人,即使年轻一代也有这样的情结,虽然自己不愿意去读博士,认为太苦。但是如果对方递过来的名片上面印着“Doctor”,不是大夫而是博士,自己还是会肃然起敬。

  博士们的生存现状分析

  现在俺们来做一件煞风景的事情,帮大家还原一下如今真实的博士生活,了解一下读书人的旧活法是什么样的。

  先说理工科,理工科博士相对来说处境比较好,但是他们基本的生活状态就是给导师打工——导师接项目,挣银子,几乎把他们当作免费的工人来用,最后给他们仨瓜俩枣。因为毕业证在人家手里掌握着,所以拿到的津贴也相对较少。

  这部分理工科博士生毕业之后,如果是学IT、电信的,华为、腾讯这种大公司可能会要,收入也还不错。但是理工科专业林林总总、多如牛毛,绝大部分博士生毕业后的收入是不尽如人意的。

  普通人对于理工科博士生活的想象,都是穿着白大褂,陪着留白胡子的科学家老爷爷攀登人类科技文明的高峰。可现实并非如此。举例来说,比如学化学的,在毕业前两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实验室里帮导师刷试管,这种体力劳动会占据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

  再来看文科,真的是比较惨。《罗辑思维》栏目有一个知识策划叫李源,现在在中国**大学清史研究所读硕士。俺曾经问他:“您们那儿的博士混得怎么样?”

  “哎哟,好惨,有几个数字可以证明。如果您在俺们**大学读博士,国家每个月给您的补贴,也就是所谓的工资,是800大洋;当然这不算完,如果跟导师做项目,每个月还能拿到800大洋的补助。这1600块钱,就是一个博士能够在**大学拿到的全部收入。”

  “如果您是博士后呢?会不会好一点儿?因为您岁数也大一点儿嘛,应该挣得多一点儿。”

  “没错,如果您在**大学读博士后的话,每年要交10000块,学校会返给您30000块,也就是说您每年净得20000块,平均下来每个月的收入不足2000块钱。”

  也有相对来说好一些的,比如北京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也就是林毅夫教授所在的那个学院。那个地方的博士后收入优厚,每个月的收入居然达到了5000大洋!扣掉住宿费1500块,还剩3500块钱。这就是目前博士后最好的生存状态了。但是要知道,如果按部就班地读完全部课程的话,博士后大概都已经32岁了。

  郑也夫先生的《吾国教育病理》一书里有一段分析,说一个男性如果到32岁的时候,还没有为家庭、社会尽到过任何责任,还在拿着微薄的收入,这种人还有什么用?

  这话说得可能有点儿过,但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到了30多岁,还没有对家庭和社会承担起任何责任,还抱着一种俺要先学习、然后磨刀,磨完刀再去砍柴的心态,恐怕真的是有点儿迟了。

  博士毕业以后怎么活

  可能有读者会说,中国古人不是有两句话吗?“磨刀不误砍柴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也许等博士或博士后毕业后就好了。

  其实未必,就拿文科生来说,如果您想到一家报社或者杂志社当记者,就需要先问问总编和社长,他们想要什么样的人?人家才不管您是博士还是博士后呢,就看您能不能写稿子。能写稿子就要,不能写稿子就不要,您的工资收入跟一个硕士甚至本科生都没有太大区别。可是要知道,您的生命在求学的过程中,已经又过去三到四年了,您的投入划算吗?

  也有读者可能会说:“您这个算法太市侩了,总有些人一心向学,就愿意去做一个苦寒的读书人,可不可以?”

  钱钟书先生说得好:“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有人愿意过苦日子,当然可以。但是,俺们来看看那种一心想留校、终身都在做学问的人,是不是可以迈上登天之梯呢?

  俺问过李源:“您将来考博士吗?”
  “不考不考不考。”
  “为什么不考呢?”
  “不划算嘛。”
  “您是一开始就知道不划算吗?”

  “那倒不是,一开始俺真打算这辈子就不挣钱算了,看您们吃香喝辣的,哥们儿就玩学问。大学一年级的时候看到,原来好好学习读完博士可以留校当教师,行,哥们儿就走这条路;大学二年级发现,博士留不了校,博士后才能留校;大学三年级发现,博士后也留不了,需要排队,需要撞机会。”

  您知道李源给俺算的账是什么?就是如果您是985、211这种名牌院校的,读完博士后,基本上能够找到的比较好的工作,就是在一个外地的二本高校当教师,留在好学校的可能性非常非常之小。

  《罗辑思维》节目在北京的一个录像地点是建外SOHO,楼下有家小餐馆在招服务生,每月底薪3000元,加上奖金、全勤奖、提成等,干得好的月收入能达到4000元。请注意,这4000元可是包吃包住的,也就是说,一个在餐馆里端盘子的服务员——这个城市最底层的劳动**的收入,和博士生刚开始能够期望的收入是差不多的。

  三个当代人的新活法

  难道真的是这个社会不厚待知识分子吗?也不是。过去十年,读书人当中发生过这么几件事。一个研究美学的教授讲三国出了名,他叫易中天;一个研究广播电视媒体的教授讲《论语》出了名,她叫于丹;一个海关的公务员写明史出了名,他叫当年明月。有媒体采访当年明月:“您这么小的年纪,20多岁就写出皇皇七大本明史着作,虽然是通俗版的,您不觉得太容易了吗?很多教授说,有些学问是要穷30年的精力才能开始做的。”

  当年明月就说这么点儿东西还用得着30年?能有多少资料啊?花30年才做完的人,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他太笨;第二,他在骗您们呢。

  俺不敢说当年明月说得对不对,俺也不敢否定所有明史教授的努力,但是至少俺们可以从当年明月、于丹、易中天的例子中得到一点启示,就是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并没亏待读书人。如果您做出了让市场认可的学问,采取了在这个新时代应该采取的存活方式,它就会给您丰厚的利润。

  据说于丹出的第一本书《于丹〈论语〉心得》的利润,是中华书局自新中国成立后挣的所有钱的总和,于丹当然也挣了很多钱。至于当年明月,据他原来的一个同事讲,到现在为止,他因《明朝那些事儿》拿到了上千万的版税。

  所以,您不能说这个社会欺负读书人,正确的结论是:过去的活法不成立了,读书人必须换一个活法。

  摘自《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罗振宇:人到三十,必须换个活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90449.html

(0)
上一篇 2025年2月1日 下午3:38
下一篇 2025年2月3日 下午3:40

相关推荐

  • 写给单身的您

      相亲会上人头攒动,有人像搜寻猎物一样四处游走,有人像看客一样漫不经心地东摇西晃,优秀的男生女生突然蜂拥而致,谁看了都会眼花缭乱。找对象这事,一但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相亲会,总是多了几分茫然,少了几分专注,特别容易从找人演变看人,看到最后热闹看了不少,最终毫无收获,草草散场。

    2024年4月17日
  • 所谓人生开挂,不过是厚积薄发

      前些天帮朋友搬新办公室,一边为她开心,一边又止不住地担心。  开心的是她的事业越做越大了,担心的是她的身体。她创业初期经常熬夜,饮食又不规律,得了很严重的胃病,说过她很多次,她自己也知道,但总也改不了。

    2024年4月13日
  • 如果您真的长大了,懂得了什么是爱,尤其是农村的孩子

      我们,在网吧里打着两块一小时的暴力与满足…用游戏里的繁华虚无来诠释你们所追求的虚荣…

    2025年3月7日
  • 人生最艰难的日子,您是怎么度过的

      我很好奇,也站在了围观的人群之中,当时地上已经有了两幅成品,一幅猛虎下山,一幅蒙娜丽莎。画得很传神,旁边的人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还有的人拿出钱放在了他身旁的小盒子里。

    2024年11月13日
  • 写在30岁来临之前:您并不需要急于明白那一切

      经历十几个小时阵痛,我终于和他见面了。真的躺在产房的时候,已经不关心他是否漂亮,会长得像谁,唯一的愿望只是:他健康就好了。忐忑的听到了他的哭声,看到护士把他裹好,戴好脚环,放在旁边的小床里。隔着一米多的距离,看到他一会就不老实的把手从包被里伸出来,莫名的有一种满足感。

    2025年6月7日
  • 您一定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

      昨天看到陈道明老师的一段节目评论视频。  节目的主题是击鼓与杂技的多元结合。设计很有创意,传承之余掺杂进现代表演方法,观赏性和艺术价值都很高。参演人数多,动作难度大。

    2024年9月6日
  • 人生最大的伪命题就是这三个字

      在很多人看来,前者似乎更代表了一种潮流,这股潮流叫做“做自己”——看啊,她多真多逗啊,相比起来,孙杨那一脸苦大愁深的样子,实在不大讨人喜欢呢。

    2024年4月24日
  • 这一年,俺们再也没有开学

      只要箱子塞得下,必然要从家里顺点东西走,茶叶带上、蜂蜜带上、连没拆封的洗发水和抽纸都想带上,似乎家人购置这些都没花钱似的。

    2024年5月7日
  • 最愚蠢的行为,就是在成长的年纪选择混日子

      年轻时,你可能没有这样的体会,因为这时候往往正处于“作”的阶段,等到了三十多岁、四十多岁,慢慢尝到自己种下的果子的时候,就会明白这句话有多真实。

    2024年5月9日
  • 俺不好意思说自己重点大学毕业

      前段时间广州一位卖*仔饭的老板火了,他那句“我有十栋房子收租,不是十套!”更是扎了无数人的心。

    2024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