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人到三十,必须换个活法

  前半生,我基本上就是按照父母告诉我的这条路,一步一步往上爬。我们这代人想脱离原来生活的小城市和乡村,除了这一条登天之梯,也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

  但是,您不要以为到这个小房间就完事了,小房间里面还有一个保险箱,它的名字叫博士,打开这个保险箱才算是人上人。可是这个保险箱里面还有一个小珠宝盒子,打开它才叫珠光宝气,它叫博士后。

  前半生,俺基本上就是按照父母告诉俺的这条路,一步一步往上爬。俺们这代人想脱离原来生活的小城市和乡村,除了这一条登天之梯,也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

  俺一直到前年(2011年)才拿到博士**。记得那天给俺老爹打电话,说俺拿到博士**了。老爹说:“赶紧送来让俺看看!”俺给他送去后,老爹拿着那个**,老泪纵横地说道:“终于把儿子培养成才了!”

  俺站在旁边,觉得他那时候的表情很荒诞,心想:“这东西有这么重要吗?博士现在都快车载斗量了,您干吗还这么重视?”俺其他的荣誉、成就,在他眼里好像都不算什么,挣一万块钱也不过是一万块钱,博士**才是真才实学的标志。

  其实,不只是老一代人,即使年轻一代也有这样的情结,虽然自己不愿意去读博士,认为太苦。但是如果对方递过来的名片上面印着“Doctor”,不是大夫而是博士,自己还是会肃然起敬。

  博士们的生存现状分析

  现在俺们来做一件煞风景的事情,帮大家还原一下如今真实的博士生活,了解一下读书人的旧活法是什么样的。

  先说理工科,理工科博士相对来说处境比较好,但是他们基本的生活状态就是给导师打工——导师接项目,挣银子,几乎把他们当作免费的工人来用,最后给他们仨瓜俩枣。因为毕业证在人家手里掌握着,所以拿到的津贴也相对较少。

  这部分理工科博士生毕业之后,如果是学IT、电信的,华为、腾讯这种大公司可能会要,收入也还不错。但是理工科专业林林总总、多如牛毛,绝大部分博士生毕业后的收入是不尽如人意的。

  普通人对于理工科博士生活的想象,都是穿着白大褂,陪着留白胡子的科学家老爷爷攀登人类科技文明的高峰。可现实并非如此。举例来说,比如学化学的,在毕业前两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实验室里帮导师刷试管,这种体力劳动会占据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

  再来看文科,真的是比较惨。《罗辑思维》栏目有一个知识策划叫李源,现在在中国**大学清史研究所读硕士。俺曾经问他:“您们那儿的博士混得怎么样?”

  “哎哟,好惨,有几个数字可以证明。如果您在俺们**大学读博士,国家每个月给您的补贴,也就是所谓的工资,是800大洋;当然这不算完,如果跟导师做项目,每个月还能拿到800大洋的补助。这1600块钱,就是一个博士能够在**大学拿到的全部收入。”

  “如果您是博士后呢?会不会好一点儿?因为您岁数也大一点儿嘛,应该挣得多一点儿。”

  “没错,如果您在**大学读博士后的话,每年要交10000块,学校会返给您30000块,也就是说您每年净得20000块,平均下来每个月的收入不足2000块钱。”

  也有相对来说好一些的,比如北京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也就是林毅夫教授所在的那个学院。那个地方的博士后收入优厚,每个月的收入居然达到了5000大洋!扣掉住宿费1500块,还剩3500块钱。这就是目前博士后最好的生存状态了。但是要知道,如果按部就班地读完全部课程的话,博士后大概都已经32岁了。

  郑也夫先生的《吾国教育病理》一书里有一段分析,说一个男性如果到32岁的时候,还没有为家庭、社会尽到过任何责任,还在拿着微薄的收入,这种人还有什么用?

  这话说得可能有点儿过,但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到了30多岁,还没有对家庭和社会承担起任何责任,还抱着一种俺要先学习、然后磨刀,磨完刀再去砍柴的心态,恐怕真的是有点儿迟了。

  博士毕业以后怎么活

  可能有读者会说,中国古人不是有两句话吗?“磨刀不误砍柴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也许等博士或博士后毕业后就好了。

  其实未必,就拿文科生来说,如果您想到一家报社或者杂志社当记者,就需要先问问总编和社长,他们想要什么样的人?人家才不管您是博士还是博士后呢,就看您能不能写稿子。能写稿子就要,不能写稿子就不要,您的工资收入跟一个硕士甚至本科生都没有太大区别。可是要知道,您的生命在求学的过程中,已经又过去三到四年了,您的投入划算吗?

  也有读者可能会说:“您这个算法太市侩了,总有些人一心向学,就愿意去做一个苦寒的读书人,可不可以?”

  钱钟书先生说得好:“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有人愿意过苦日子,当然可以。但是,俺们来看看那种一心想留校、终身都在做学问的人,是不是可以迈上登天之梯呢?

  俺问过李源:“您将来考博士吗?”
  “不考不考不考。”
  “为什么不考呢?”
  “不划算嘛。”
  “您是一开始就知道不划算吗?”

  “那倒不是,一开始俺真打算这辈子就不挣钱算了,看您们吃香喝辣的,哥们儿就玩学问。大学一年级的时候看到,原来好好学习读完博士可以留校当教师,行,哥们儿就走这条路;大学二年级发现,博士留不了校,博士后才能留校;大学三年级发现,博士后也留不了,需要排队,需要撞机会。”

  您知道李源给俺算的账是什么?就是如果您是985、211这种名牌院校的,读完博士后,基本上能够找到的比较好的工作,就是在一个外地的二本高校当教师,留在好学校的可能性非常非常之小。

  《罗辑思维》节目在北京的一个录像地点是建外SOHO,楼下有家小餐馆在招服务生,每月底薪3000元,加上奖金、全勤奖、提成等,干得好的月收入能达到4000元。请注意,这4000元可是包吃包住的,也就是说,一个在餐馆里端盘子的服务员——这个城市最底层的劳动**的收入,和博士生刚开始能够期望的收入是差不多的。

  三个当代人的新活法

  难道真的是这个社会不厚待知识分子吗?也不是。过去十年,读书人当中发生过这么几件事。一个研究美学的教授讲三国出了名,他叫易中天;一个研究广播电视媒体的教授讲《论语》出了名,她叫于丹;一个海关的公务员写明史出了名,他叫当年明月。有媒体采访当年明月:“您这么小的年纪,20多岁就写出皇皇七大本明史着作,虽然是通俗版的,您不觉得太容易了吗?很多教授说,有些学问是要穷30年的精力才能开始做的。”

  当年明月就说这么点儿东西还用得着30年?能有多少资料啊?花30年才做完的人,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他太笨;第二,他在骗您们呢。

  俺不敢说当年明月说得对不对,俺也不敢否定所有明史教授的努力,但是至少俺们可以从当年明月、于丹、易中天的例子中得到一点启示,就是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并没亏待读书人。如果您做出了让市场认可的学问,采取了在这个新时代应该采取的存活方式,它就会给您丰厚的利润。

  据说于丹出的第一本书《于丹〈论语〉心得》的利润,是中华书局自新中国成立后挣的所有钱的总和,于丹当然也挣了很多钱。至于当年明月,据他原来的一个同事讲,到现在为止,他因《明朝那些事儿》拿到了上千万的版税。

  所以,您不能说这个社会欺负读书人,正确的结论是:过去的活法不成立了,读书人必须换一个活法。

  摘自《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罗振宇:人到三十,必须换个活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90449.html

(0)
上一篇 2025年2月1日 下午3:38
下一篇 2025年2月3日 下午3:40

相关推荐

  • 北上广不缺您一个

      另一波指着我说,“没住过地下室!谈什么理想!理想就是要追追追!”

    2024年8月14日
  • 有些路您非走不可

      人生在世,有些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长大呢?

    2024年10月13日
  • 您省下来的钱,够买时间吗?

      小F搬到了公司附近。去年她入职之前,我说如果租房住,可以忽略房租的高低,尽量住在离公司近,生活方便、环境好的小区,没必要把时间花在出行的路上。

    2024年7月17日
  • 致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做一粒醒目的红绿豆

      这时,一位穿着一身名牌、神态悠然的年轻人,走到他们面前,微笑着问他们:“你们觉得自己很有才华,是吗?”

    2024年6月29日
  • 年轻人,不要随便否定自己的价值

      当我开始注意的时候,就发现很多人跟我一样,不断去否定自己。  他们否定自己的理由跟我大径相同:年纪大了依然被剩,自己找不到对象觉得要孤独终老;无才无貌平凡到不被人注意到,觉得这就是生活的悲剧;领着微薄的薪水,痛恨着自己没有能力;拼命坚持着却找不到方向弄丢了理想,觉得再无出头之日;性格懒散拖延成性,能力不济毫不上进,觉得自己活该生活凄惨。总之结局都一样,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一无是处,没有未来没有伴侣,找不到活着的感觉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2025年7月3日
  • 那个怀揣梦想的他,早就不知了去向

      我和胡大玄的故事就是如此。  我们村就胡大玄一家姓胡的,其他的都姓王。我们两家相距不远,那可是光着屁股一起玩大的发小。小学时他是班长,我是副班长。

    2024年6月3日
  • 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不会是顺风的

      美国的留学生,高学历加海归派,在常人看来这是不是完人了啊?很遗憾的是最后没有一位女嘉宾愿意给他留灯。就像他自己在说的一样,他一直在追求着自己的梦想,一直努力的做到最好,他想的是要做到完美。我想他也许就是因为他单一的追求自己的梦想而错过了与自己擦肩而过的她吧!我不禁想,一个人追求完美,追求优秀有错吗?那样的人难道不正是我们应该追谁的榜样?然而他只是在为了优秀而追求优秀,为了完美而追求完美。所以他刻意想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做到自己优秀的标准。

    2025年6月26日
  • 梦想不会逃跑,逃跑的是自己

      我说,不是吧,医生很难读的,别被骗了。选择权在你,不要让别人主导你的生活,你该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学习,而不是为了生活而随便生活。

    2025年7月23日
  • 俺不是学霸,只是比您努力一点而已

      没错,我在学法语。毕业的第一年用工作业余时间,把德语A1、A2学习完了。而2016年的计划中,其中一项就是学法语,目前学习到了B1阶段。推掉了一些“吃喝玩乐”的邀请,也推掉了许多的活动,我想让自己的内心静下来,去追逐自己喜欢的。

    2024年11月19日
  • 他们,只是看上去不努力

      传统的学霸,应该是听话的书呆子。可他号称自己从不熬夜苦读,每天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我呢,看似很用功,上课认真听讲配合老师举手回答,同桌上课回来非塞给我一根**烤肠逼我吃,我只能趁着老师在黑板写字的功夫偷偷咬一口,然后小心脏扑通扑通充满了罪恶感。下课还偶尔跟同桌一起背几个单词,自习课上从不扰乱课堂,把MP3的耳机线从袖口拽出来,跟同桌一人一支,小心翼翼的塞进耳朵里,再用长头发盖上,假装很认真的低头写字,其实是在抄歌词,那已经觉得自己很叛逆了。我也会读课外书,不是那种漫画跟武侠言情小说,不是故意展示给别人看我要跟枯燥的教育斗争,晚上很少会在十点以前睡。一本一本的买磁带,听午夜各个波段的电台节目,我的电台情怀就是从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磨磨蹭蹭的把老师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可像我这样看似一个乖巧刻苦学习的好孩子,除了作文,数学成绩差强人意。

    2024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