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70后写下的文章:80后为什么比俺们那时还艰难

  结果,有很多跟帖,令我颇有感触。  我跟他们相差二十年。二十年前,我跟他们一样,来到北京上班。一九九一年,一个月大概有三五百元的收入。两年后上升到了千元。另外,单位可以分房子。大概上了五六年的班后,我分到了两室一厅的房子。那时候的时尚东西,比如BP机什么的,也都有了。我在一九九二年买了第一台黑白的笔记本电脑。那时常与同事一起到西门外下馆子。买书也很多,书还很便宜。二零零零年,我的《二零六六年之西行漫记》(《火星照耀美国》)出版,四百多页,卖十七块钱,现在再版,同样厚,要卖四十块钱。一九九八年我有了手机。

  昨天晚上,与同事吃饭。回办公室后,发了一条微博:春节前同事们聚餐,不少孩子散席后都返回租住的房间,打听了一下,都挺贵的,单位附近的一居室要三千多元。如果不是家里资助,他们今后都买不起房。俺感到八零后的生活,其实比俺年轻那会儿,更加艰辛,但他们希望获得的,却比俺那时要多得多。俺感到社会有问题,却说不清楚。

  结果,有很多跟帖,令俺颇有感触。

  俺跟他们相差二十年。二十年前,俺跟他们一样,来到北京上班。一九九一年,一个月大概有三五百元的收入。两年后上升到了千元。另外,单位可以分房子。大概上了五六年的班后,俺分到了两室一厅的房子。那时候的时尚东西,比如BP机什么的,也都有了。俺在一九九二年买了第一台黑白的笔记本电脑。那时常与同事一起到西门外下馆子。买书也很多,书还很便宜。二零零零年,俺的《二零六六年之西行漫记》(《火星照耀美国》)出版,四百多页,卖十七块钱,现在再版,同样厚,要卖四十块钱。一九九八年俺有了手机。

  俺觉得,八零后年轻人与俺那时不一样的是,他们面对更丰裕的社会,有更多的生活需要去享受。一九九一年,对于年轻人来说,没有苹果手机,没有出国旅游,没有钱柜,没有那么眼花缭乱的衣服、化妆品、手表、运动鞋,没有那么多的电影、影碟、图书、动漫、科幻……是的,科幻,现在年轻人可以去参加成都的科幻大会,坐火车或坐飞机从很远的地方过去。那时,俺几乎没有这么想过。另外,他们还有电子游戏,有穿越、悬疑和盗墓。同时,俺那时的必需品,他们也都还要拥有,比如笔记本电脑,比那时便宜不了多少。而他们的确面临更多的需求,他们要买房,他们要买车。这些都要花钱,花大钱。俺无法想象,他们那每月三四千块钱的收入,怎么去满足。

  俺那时还能看得到未来,俺不会说,俺靠工资一辈子买不起房。但八零后靠工资,目前来看,的确一辈子买不起房。

  社会出了什么问题?一九九一年,俺作为科幻作者想象过,二十年后,中国的很多问题应该都解决了。俺年轻时出生的一代人,会过得比俺更幸福、更丰裕,这绝对绝对是没问题的,否则,时代就停滞了或者倒退了。

  但如今的年轻人,活得比俺那时,压力更大,磨砺更多,形容他们,常常有“苦逼一代”。这首先是物质上的。而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所以这是一个很严重也很尖锐的问题。时代难道真的停滞或倒退了?

  俺在想,一九九一年时,社会上当权的,大都是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他们为什么没有创造出一个比期望中更美好的社会?他们为什么没有给年轻人带来更充裕的各种财富?

  八零后与俺另一个不同的是,他们比俺们这一代人,有更多的精神上的追求。

  六十年代与八十年代生人的不同,是俺们这些人更现实更世故。经历了**,经历了**,很多人都只顾个人,只看眼前,理想几乎丧失了。但俺觉得八零后更纯真。他们对未来的乌托邦有憧憬,他们有梦,尽管那么大的压力,但他们看到了很多的美好。他们的眼神是清澈的,他们的笑容是阳光的,不像一些五零后六零后那么虚假和城府(俺们在二十年前就那样了,而且俺们比八零后更懂得怎么去搞“关系”)。他们会为一本书、一部电影感动得流泪。他们有很单纯的理想。他们工作很认真、很敬业,常常是为了守卫心中的一份真诚。俺也看到,他们中的不少寻找各种机会体验那些纯粹精神层面的东西。虽然他们没有钱,但他们中却有那么多人热爱科幻。而俺那时不是这样。俺到单位十年,身边没有遇上一个喜欢科幻的。但八零后来了后,这样的人就多了。另外,他们的眼光很高,欣赏的东西,理解的东西,很深入。俺们那时要思考一番的,他们一下就明白了。他们似乎也更有文化。更让俺有感触是,他们的思维比较正常。六零后不少人已对很多蠢事习以为常,但八零后看一眼就知道什么很搞笑。

  八零后活得很难,但他们却在奥运会火炬被抢的时候,出来扞卫这个国家的荣誉。这让五零后六零后很感动。但有些五零后六零后的人,早已不把这个国家当回事。有的人高喊着为中国争**自由的口号,其实在为自己谋私利。

  在俺看来,八零后(也包括七十年代末出生的人)应该是中国最有希望的一代人。在他们之前的中国人,俺觉得基本上还是农民,也就是用农耕意识来生活的人,有的人住在大城市里,但他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大致是乡村式的。不是说农耕不好,它却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人类进化大过程脱节。但八零后,从整体上讲,是第一代真正的城里人。中国要现代化,这是一个新的起始点。

  所以,俺们现在要给八零后什么?如今掌权的,五六十年代的人,可能很少去这么想。他们在忙着升官发财,很多人并没有良知和正义,房价就是被他们搞高的。八零后是在六零后的剥削中成长起来的。当然,主观上讲,六零后所做的一部分,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也就是九零后的,积累一笔财富,让他们今后不要过得这么难,但是,却无法为八零后,或者九零后或零零后,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大环境。这是杀鸡取卵。因为这一代掌权的人,许多都很自私,贪得无厌,也很狭隘和保守。他们整体上还是没有太多文化。有文化一些的,都在二十年前出国了。

  俺本来觉得,决定一个国家命运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创造性的东西,有乔布斯那样的东西,这会在八零后这里勃发,但现在看来,还是很难。因为八零后的生活很难,同时又没有遭遇前几代人那样的濒死苦难。这样一种半死不活状态。他们理应创造更大器的东西,但他们被琐事缠身,目光收了回来,思想和精神纠结了,打起转转。

  房子当然是一个问题。不过俺也看到,一些有些背景或者不那么有背景的家长,靠着自己用各种方式在**十年代获得的积累,已经给自己的孩子买下了房子,也把他们送到西方国家读书。这些相对活得宽松的八零后,会在未来中国的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呢?俺不知道。

  而那些在城市里做着搬家工人、建筑工人的八零后呢?

  要给八零后一些什么?比如,给韩寒一个更舒服和更自由说话的机会?这是一个很要紧的问题。俺在看《金陵十三钗》时,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片子开始前,韩寒扮演着一个广告片中的角色。韩寒未能坚持他最初的“不拍广告”的理想。也许这个理想本来就是错误的。但这的确也曾是理想,俺年轻那时,没有过这样的理想。

  俺觉得,应该在一代人年轻的时候,就要让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不要过多陷入绝望。但中国的一些情况,正在让大家变得十分绝望。很多东西,比如,住房,这并不是过分的要求。

  六零后批评八零后为了买一个苹果手机,不惜**,却没有想到,这个手机本来是他或她该得到的。

  八零后可能是中国昙花一现的、最后一代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九零、零零后也许会笑话他们,怎么把自己的生活搞得那么糟,怎么那么的不切实际。

  当八零后最终也与社会妥协,与五零后六零后妥协,当他们最终也变得世故和圆滑,中国就将再一次丧失创造的机会。这种事似乎总在发生。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一篇70后写下的文章:80后为什么比俺们那时还艰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90202.html

(0)
上一篇 2024年5月31日 上午9:19
下一篇 2024年5月31日 上午11:46

相关推荐

  • 亲爱的,下一个不见得会更好

      我想大抵是这样,陷入热恋中人往往会忽略甚至美化对方的缺点,可激情退却后,理智回归,渐渐开始审视对方身上的缺点,再与当初所谓的的美好相比较,不免惊叹相差甚远。于是开始慢慢失望,会感到委屈,总觉得自己值得拥有更好的人,也坚定不移地认为,下一个,一定会更好!可是亲爱的,听我一言,下一个不见得会更好。

    2024年12月24日
  • 青春是激昂的歌的励志文章

    青春是一首激昂的歌的励志文章   年轻,是生命给我最好的礼物。——题记   因为年轻,我们放声歌唱,哪怕五音不全,无人鼓掌;因为年轻,我们展翅飞翔,哪怕电闪雷鸣,成功遥遥!年轻的我…

    2022年11月21日
  • 那年俺们都没有钱,那年俺们只有欢乐

      2、追在别人后面踩别人的影子  3、对着电扇张大嘴喊“啊——”然后听颤抖音

    2024年11月12日
  • 不是谁都能体面地倔强着生活

      后来,两个人渐渐熟悉,我一直催她赶快找个男朋友,她都是一笑了之,说“不急”,我以为她可能还没有遇到合适的人,再等等也无妨。直到有一次,朋友聚会,她喝着喝着就哭成了泪人,我送她回家,她抓住我的手不放,越哭越厉害,那是我第一次见她哭,没想到就是这种止不住的情况。手足无措的我安慰她说“别哭了,好好睡一觉,明天就会好起来的。”她依旧一直哭,一直哭,直到再也没有力气哭出来时,她才默默地说“亲爱的,我失恋了。”我心里一惊,还没来得及说话,就听她说“他不要我了,他嫌弃我。可我也嫌弃我自己,我能有什么办法呢?”我抱着她说“亲爱的,你在我心里一直那么美好,咱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女生,不干什么坏事,也没有什么特殊癖好,怎么可能被嫌弃呢?你怎么可以嫌弃你自己呢,我喜欢你还来不及呢。”

    2025年5月30日
  • 您在多少岁时,从人生词典里删除了“梦想”一词

      它们是一切美好但遥远之事,它们是轻盈飘浮在我脑海里的吉光片羽,但它们不是我为之一点一滴付出过汗水的人和事,所以它们来得轻巧,走时也从不告别。

    2025年1月7日
  • 年轻人,别矫情了,谁的成长不是磕磕绊绊

      如果说那些书对我影响深远,美国作家M·斯科特·派克所写的《少有人走的路》便是其中一本。这本书让我真正明白了痛苦对于人生的意义,使我在面对痛苦时多了一分坦然,多了一分勇气。

    2024年11月8日
  • 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相见

    1 这是他第三次离开家,背着行囊,去远方。 妈妈没有像前两次那样,给他装满包裹,临走前还给他包上一个烤红薯。这次,只把他送到火车站,默默说了声:“加油。” 他是俺的学生,第一次离开…

    2020年3月7日
  • 别让标签**了自己

      也许,你只是爱没心没肺地说几句笑,身边的人是否就评价你是个幽默的人?而你是否认同了他们的评价,在日后的每一次聊天里都刻意找寻展现自己“幽默”一面的机会,却时不时也会不小心玩砸、把气氛搞到非常尴尬?

    2024年12月1日
  • 好高骛远是空想,脚踏实地才是梦想

      昨天回了一趟老家,见到大学毕业三年的侄子又闲赋在家,说是失业了。

    2024年4月10日
  • 俺们每个人的路都不是很宽

      我在老家工作时,有一个同事,数学老师,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现在她在一家公立学校当老师了,生了一个可爱的宝宝。从世俗的眼光看,她嫁的非常不好。

    2024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