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体会改变,顺应改变,支持改变

 

人生的三次转变

从江苏来到北大,又从北大离开创建新东方,到新东方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俺经历了人生三次大的改变。这些改变主要是两个因素导致的,第一个是外在环境;第二个是个人内因。个人想改变,通常是由环境引起,如果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就不容易求变。很多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相对温馨的小家庭,一间不管多大面积的房子,一般改变的愿望就不大。当然,这不是坏事。能够挺满足地过一辈子,其实是一件幸事。但是有些环境让您不得不求变,比如俺在农村的时候,高中毕业以后有两个选择,一是认认真真当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但是俺不甘心;二是离开农村,离开农村的惟一办法就是考大学。俺当时向往读书生活,城市生活,这两种生活只有通过上大学才能够实现。所以俺不断参加高考,第一年没考上,再考第二年,第二年不成功再考第三年。这是俺自己主动寻求的改变,主动的改变肯定来自于内心的某种渴望或者梦想。当然,渴望梦想有时候也会把人带向困境,那是后话了。

俺的个性一直是比较安逸的。进北大后俺的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但俺也不太愿意去拼命追求好名次或者是通过艰苦奋斗得到荣誉。所以,俺选择毕业后留在北大当老师。留在北大当老师,看上的是那份稳定和安逸。一个星期只要上八小时的课,剩下的时间,可以在未名湖边散步,在图书馆读自己喜欢的书,没有任何人打扰。在北大,尽管俺只有一个床的位置,需要跟另外一个老师分享一个八平方米的房间,但对俺而言,那已经是非常知足的生活了。

俺在北大一待就是好几年,直到另外一个梦想出现。这个梦想不是俺自己产生的,而是来自于周围的朋友们。当时王强已经出国,而且在国外比较好的大学读书,俺们的差距一下子被拉得很大。俺很自然就产生了自己也到国外去读书的念头。结果,这次运气不好,高考奋斗三年成功,留学奋斗了三年多还是没成。因为俺自己没有钱,国外又不给俺奖学金,创建新东方实际上完全是被动的变化。出国没有成功后,俺就到外面的培训机构教书,因为教书和北大当时规定不符,结果被北大行政记过处分,这个处分把俺推出了北大。这跟俺的个性有一点儿关系,因为俺不愿意待在一个被看不起的环境中。当时北大的处分对俺来说是一个挺大的污点,虽然俺不认为是俺个人的污点,但毕竟不太舒服。最后,俺辞职离开了北大。离开北大以后,为了生计,俺被动地去各个培训机构讲课。接触的机构和管理者多了之后,发现从人品和做事风格上,俺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想法导致俺最后做了新东方。既然做了,就选择努力把它做好,一直到现在仍然在拼命把新东方做好。这是俺人生当中的第二大转折点,第一个转折是高考,第二个转折是离开北大。

第三个转折是新东方上市。上市俺也是被推着走的,因为俺没有太大的财富欲望,所以一直不想新东方上市。但当时即使俺不想上市,新东方内部人才的渴望和外部竞争的需要,都逼得新东方不得不上市。一旦决定上市,俺就变被动为主动,认真地走下去。于是,俺开始研究上市公司的结构、上市公司的文件、上市公司的路径等等。尽管俺对财务数据不是很懂,但新东方上市四年多了,一直走得比较平稳。因为上市前,俺就明白了上市公司到底应该坚持什么。这是俺个人三个最大的转折。

如果说人生有没有下一个转折,一定会有,但俺想前半辈子一直在做加法,不断努力前行,下一个转折也许会往后退一退,给自己的未来、自己的生命一片更大的空间和悠闲。新东方一直做得不错,但把俺自己的生命空间挤占得非常狭窄,连看天、看地、看云、看月的日子都没有了,对生命来说是一种愧疚。

新东方的四个阶段

新东方一直能做到今天,有一个不断追求改变的原则:在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情。

新东方刚开始是一个家族企业,俺和俺老婆、姐姐、姐夫一起做事。做到一定程度后,俺想要做得更好、更大,仅靠俺的家族成员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无法构建一个企业文化和精神氛围。当时俺意识到企业想做大必须聚集一批同道中人,一批文化和精神气质跟俺一样的同道人。这个想法直接促使俺1995年到美国拜访俺的大学同学、朋友,实际上这次拜访是非常有效的。谁都知道这个故事,第二年他们就全回到新东方,他们就是新东方著名的王强、徐小平等朋友。

于是,新东方的第一个发展阶段结束了。俺的家族成员和朋友开始产生冲突,最后到了必须两者取其一的程度。在这个前提下,最后俺取了朋友,舍了家人。尽管这个过程充满了痛苦和波折,但最终新东方摆脱了家族企业制度,变成朋友合伙制。当时的新东方还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司,但已经形成独特的精神文化氛围,大家都是朋友,地位平等,彼此尊重,这导致新东方一批人很愿意努力地工作,努力地推动新东方的发展,也是新东方在第二阶段实现飞跃发展的原因。

第三个阶段也是必然出现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新业务、新发展方向出现,合伙制的方式不再适应新东方的发展,新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新东方就有了一个结构改造阶段,把合伙制这样简单的生意模式改成股份制的生意模式。在股份制的生意模式中,每个人的位置需要重新定位,不像合伙制中大家都是一个平等的地位。(励志  www.lizhijuzi.cn)所以,这个阶段不仅经历了新东方结构的改造,还经历了人的心态的改造。结构改造是容易的,比如说新东方合伙制变成股份制实际上两个星期就谈完了,但是人的心态不太容易变。每个人在改造当中会考虑自己的尊严、利益、未来的发展,于是形成很尖锐的矛盾,这一改革改了三四年,直到24年才结束。这一改革对新东方起到了一个重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这四年,就没有后来新东方上市的可能,合伙制是永远不可能上市的。

这个改造之所以成功,俺觉得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所有的人都认为新东方是值得为之奋斗的企业或者事业,并且在这个地方得到的利益和荣誉会比其他地方得到的更多。第二个是俺个人的原因。在不断的矛盾冲突和改造过程当中,俺个人承担的角色非常简单,就是耐心和宽容地对待身边发生的一切,并且检讨自己的不足,让机构和组织能够保持完整,继续往前推进。俺的这种个性在这次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动新东方改革成功的一个比较大的因素。

第四个阶段是新东方上市的阶段。俺上面讲到俺本人其实是不想上市的,不过俺当时也意识到,如果不把新东方带上市,新东方可能会解体、散架。所有人都期待着通过上市使新东方更快发展,使自己更加富有。如果俺一个人挡着,是很不好的事情,或者说在未来谈起的时候是一件会被人耻笑的事情,于是俺选择了顺应改变。另外,从客观角度来考虑,教育企业上市已经形成一个趋向,如果新东方不上市,一定会有别人上市,如果别人上市带来的结果是新东方变得更落后,或可能被时代淘汰,新东方就没有理由不上市。

上市后,新东方又有了很多小的改变和调整。比如说新东方的经营模式由原来简单的大班教学模式改变为大班、精品班和个性化辅导兼有;由原来的不注重服务转变为不断强调服务和对客户的人性关怀;由原来的单科英语教学转向包括数理化在内的全科教学;由原来的只面对大学生转变到包括任何年龄段的培训……

新东方的改变,一方面是因为外界形势产生的结果,一方面是新东方内在发展需求所带来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俺的角色是去体会改变、顺应改变、支持改变。

改变中的坚守

这是一个改变的世界。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主题就是一个词“change”。面对现在的时代,您不想改变也得改变,比如说新手机推出两个月可能就过时了。改变思维的工具也在不断改变,所以必须改变才能迎合这个世界潮流的变化,并且最好引领某些潮流的变化。快速变化一方面给人们带来很多物质生活和好奇心的满足,另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焦虑和无所适从。

不管世界如何千变万化,有些东西是不可以变的,比如说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是从来不变的。同样,人性中一些东西是不能变的,比如说坚持、向善、勤奋、不贪婪、不自私,是一个人赢得尊重必须具备的品质。如果您在社会中一旦被人尊重,在一个团体中一旦被信任,您未来得到的机会会更多。所以,有些东西是不能变的。

一些内心对美好的欣赏也不要变,尽可能留点儿时间去看看青山绿水,抬头看看明媚的天空,低头看看满地灿烂的落叶。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有品德的人,让别人喜欢的人,这种对美的欣赏能力是一个人的根本,也不能变。

对新东方本身而言,一个企业所坚持的价值理念和社会责任感不能变。新东方从当初只有十三个学生到现在一年两百万学生,从只有几十块钱的收入到现在几十个亿的收入,新东方是在不断的变化中才取得这样的成就。但其中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在不断变化中,新东方对学生的爱护、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没有变,尽管有的时候会走偏一点点,但大方向没有变。新东方一旦出现方向问题,就会迅速被纠正,像最近发起的各种各样的新东方文化运动,俺给教职员工们写的信,谢强老师做的报告,还有俺们现在不断倡导对员工、对老师、对学员、对家长的关怀文化,这是新东方文化的本质。

作为一个教育机构,积极向上的氛围和帮助学生成就梦想的目标不能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变。比如说俺们处在现在这个位置的时候,应该更多地考虑到中国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以及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和老师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不管是通过捐助的方式,建立希望小学的方式,进行教师培训的方式,还是给贫困学生免费上学的方式,这是新东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不能变的。

对于新东方管理者的人品、人格和胸怀教育是不能变的,他们人生的价值体系教育是不能变的。一旦变了以后,新东方就变成了一个只知道挣钱,而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就会出现很大的危险。

现在俺是用比较平和的心态领导新东方的发展,但俺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只做新东方,不管把新东方做的多好,俺对不对得起自己的生命?俺觉得是对不起的。之前的生命俺一直在做加法,后半辈子要做减法。俺希望以后真正有机会读更多有智慧的书籍,到天底下走一走、看一看,给予孩子和家人更多的时间,这是生命的另外一种方式。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背负太多的历史重担,生长环境比较单纯,父母比较关爱。整体来说,他们更加关注自己本身的成长和变化。这些年轻人的弱点在于没有历史感,对社会的责任感相对较弱。当然在特殊环境下,比如汶川地震的时候,俺们能看到8后踊跃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现在,这些年轻人进入企业以后,对企业的责任感相对比较弱,不像俺们当时找一个工作一般两三年不会动,现在的年轻人如果工作不顺心,甩头就走了,一年换几个工作的事例比比皆是。其实这是一件好事,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但也是一件坏事,他们不能够沉淀下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更加深刻的体悟。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拼命去抓机会,拼命去投机取巧,机会才会到自己手中,但实际上机会常常落在勤奋踏实的人身上。当然,如果有机会是要抓住的。如果哈佛大学在中国招五个学生,这个机会一定属于那些为进哈佛大学做好准备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参加社会活动、拥有特长等等。这些学生过去几年甚至是十几年都在做准备,准备好了,即便哈佛不要,耶鲁、北大肯定会要。所以,当改变的时机来临,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俞敏洪:体会改变,顺应改变,支持改变,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70530.html

(0)
上一篇 2020年9月26日 下午5:53
下一篇 2020年9月26日 下午5:54

相关推荐

  • 南方周末2012新年献词

      《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    我们再次赋予时间以壮丽感,这是我们和你在这个崭新年头的第一次见面。太阳照常在黎明升起,从辽阔幅员的霜雪和晨露间升起,从每一桩生老病死和柴米油盐间升起,从远方潮湿的枕木和卧室窗玻璃上的冰花上升起。无论身在何地,愿你在这个清晨,分享这份光亮。

    2020年10月14日
  • 让梦想照亮人生路

        一个女孩,19岁的时候,曾经和两个读研究生的师兄去敦煌。  一天,女孩突发奇想,一个人想进沙漠看看那些奇丽风景。两个师兄多次吓唬她,不许她进沙漠。她借了一个大手电,给俩师兄留了一张纸条,说:“我去沙漠了,我带手电了,你们别担心。”

    2020年11月27日
  • 励志文章: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

       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今年已105岁了,除了耳朵需要戴助听器外,思维敏捷、笔耕不辍,每月都有相关文章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上。一次,央视崔永元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往前看。”主持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还是想不开呢?”周老跟着一句说:“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周老认为“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他还提醒人们说:“自杀的人,就是他走到要拐弯的地方,他不能拐弯,就只好死了。”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总结,也是他百年人生的智慧,更是对人们的忠告!

    2020年9月27日
  • 仰望命运,并微笑着伸出手去,与所有的不幸握手言和

        简单的人,不要在复杂的人堆里混。混到最后,你会发现,做个复杂的人真简单,做个简单的人好复杂。

    2020年11月29日
  • 想要100%成功,需要200%努力

    我们选择做什么,或者去哪里,一定是有先决条件的;而我们选择不做什么,或者离开哪里,也一定是有原因的。我想离开Actmaxbiz,自然,也有我的原因,而且不止一个。多年后,重新回顾和…

    2020年11月5日
  • 还有什么是不能的?

      法国有一名记者叫博迪,年轻时上天赋予他的只是四肢瘫痪,唯一庆幸的是他的左眼还可以动,虽然口不能言,手不能动,但他还是决心要把自己在病前就构思好的作品完成。

    2020年11月27日
  • 只要今天的您优于昨天的您,便是最大的成功

        1  我的童年是有阴影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大概是因为,那时候收到的否定太多了吧。原本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长相普通、身材普通、成绩普通,什么都普通。

    2020年9月27日
  • 经典励志文章:鲜花与废墟

    此文是徐小平写给《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东方马车传奇》作者卢跃刚的,以对这本书作补充说明,也被很多读者用来作为励志的经典文章品读。 1996年回国后,俺天天和敏洪在一起。俺很快就为一件事…

    2020年9月25日
  • 既然人生如戏,请给俺好一点儿的演技

        在日本坐电车,时间久了发现一个与国内不太相同的风俗,就是不能让座。

    2020年12月15日
  • 改变心境,勇敢面对逆境

          曾经有悲观主义哲学家说,俺们出生时之所以哇哇大哭,是因为俺们预知生命必然充满通苦,至于迎接新生命到来的成人之所以满心欢喜,是因为时间又多了一个来分担他们的苦难。当然,这…

    2020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