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称富二代的大学生肆意挥霍,调查记者发现…

    01  报社近期和一所研究院进行了一次合作,就是对现在高校大学生的现状进行一次调研。我作为报社的一线记者参与了调查采访这个环节。

  

  

  1

  报社近期和一所研究院进行了一次合作,就是对现在高校大学生的现状进行一次调研。俺作为报社的一线记者参与了调查采访这个环节。

  俺第一个调查采访的对象是一个叫张亮的大四男生。他的系主任告诉俺,张亮是个独生子,他的父亲是一个包工头,在几个城市的郊外都有私家别墅。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家庭条件相当优越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却非常让人担忧,每门学科都亮红灯,经常旷课,是学校里出了名的问题生,目前学校正准备给他作退学处理。他希望俺们这次调查采访,能给张亮一个机会,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能及时回到学校来。

  2

  这次采访从张亮的家乡开始。因为学校提供不了张亮父亲的电话号码,俺们只有按照张亮入学时登记的地址,找到了山东菏泽的一个偏远村子。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张亮并不是独生子,他有一个比他小两岁的弟弟,长年在村里的建筑队干活赚钱。而且,他父亲并不是什么包工头,而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地地道道的农民。知道俺们的来意,这个纯朴的大学生父亲,露出了骄傲的神情,说:“亮子从小就聪明,成绩一直很好,是村里这么多年来,惟一的大学生。他去上学的时候啊,乡长都来给他送行……”他丝毫不知道,一直令他骄傲的大学生儿子已经有一个月没有到学校上课了。俺并没有把张亮的真实情况告诉他,毕竟,俺这次来的目的,主要是调查采访一个农村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

  当俺问到在张亮上大学这近四年时间里,家里为他花了多少钱时,张亮的父亲从屋里一张破旧的红色书桌的抽屉里拿出一摞信来,说:“这些,都是亮子给俺寄来的,每一封信都是要钱的,数量不等,也没有人数过多少了。反正他一来信,俺们就按照他要求的金额,想尽一切办法凑齐了给他寄过去……”

  正在这时,张亮的弟弟张丰歇工回家了,听妈妈讲了俺们此行的目的之后,这个初中毕业就选择打工的弟弟,来到了俺的面前,对俺说:“俺有一个同学,也是在大城市读书,一个月3块生活费就够了,有时候他还会靠做家教赚钱寄给父母。但俺这哥哥,一个月至少要花12多块,他每次一来信,家里人总是又喜又忧。喜的是,父母又可以在村里人羡慕的神情里接过邮递员手中的信了,而每一次打开信,都让一家人吃不下,睡不好。他每次要钱,没有低于2块的,2块,对于俺们这样一个靠土地挣钱的农民家庭来说,真的是个大数目。俺的工钱全都让俺哥花了,父母省吃俭用给他寄钱,甚至父亲的脚被犁头弄破了,也舍不得去医院……所有亲戚,都被俺们借钱借怕了。好几次,父母亲都要悄悄地背着村里人去县城抽血,换取不多的营养费。有两次,钱实在不够了,父母让俺和他们一起去了采血点……”说到这里,张丰泣不成声,“俺们也希望能通过您们的调查了解到俺哥哥在大学里的真实情况,那么多钱,他到底怎么花的?”

  看着张丰,俺实在无法把张亮的情况隐瞒下去了,对他说:“张亮已经一个月没有到学校上课了,学校有劝他退学的打算……”闻听此言,一旁的父亲目瞪口呆,拉住俺,着急地问:“亮子为什么没有去上学?前几天俺才收到他的信,他说在宿舍里偷用电饭煲煮饭,让学校罚了3块,要俺尽快把这笔钱寄给他,不然就会被学校开除。”这事情俺倒没有听说,张亮的父亲显然把俺当成了知情人,以为俺在刻意隐瞒什么,当时就跑到邻居家借电话,给张亮打电话。电话通了,一个学生告诉他,张亮已经很久没有到学校上课了,至于在哪儿,他也不知道。放下电话的张老汉,差点当场晕倒。

  “不行,俺得去一趟学校,俺要找到亮子,问问他到底怎么回事!”张亮的母亲也要跟着一起去省城,看看自己的宝贝儿子到底怎么了。

  3

  从没有进过城的老两口,因为看望上大学的儿子来到了人流如织、高楼林立的省城。俺和主编临时沟通,决定不参与他们的进城探访,只是从侧面纪录他们进城的过程。在城市里,很多衣着光鲜的大学生,并不知道他们的父母在家里如何节衣缩食,也不知道他们长时间不给家人写信和打电话,父母对他们的想念之情。俺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在火车站的售票窗口,售票员问张老汉要坐票还是要卧铺,张老汉老两口异口同声地说:“哪个便宜要哪个。”张老汉又补上一句,“如果站票便宜,就要站票。”

  一出火车站,两个茫然的老人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该往哪儿去了。很多人拉他们入住酒店、坐车,却没有人告诉他们,那所高校在哪儿。一个卖哈密瓜的大嫂向他们推销哈密瓜。一块钱一块哈密瓜。张老汉吞了吞口水之后,买了两块,一块让老伴吃掉,一块装起来,说要给张亮留着,说张亮最爱吃哈密瓜。卖瓜的大嫂告诉他们,坐36路公交车就可以到达那所学校的大门口。

  几经周折,他们找到了张亮的宿舍,张亮的室友告诉他们,张亮确实很久没有回来住了。张老汉问起偷电罚钱的事,室友说,偷电的事情很普遍,学校抓到了每次罚款2块。室友的话,像一记铁锤,狠狠地敲在了千里迢迢来看儿子的父母心上。室友还告诉他们,系里正在商量对张亮的处分决定,让他们快去求求情,也许张亮还能不被开除。

  当系主任得知张亮真实的家境时,恨铁不成钢地说:“现在的孩子啊,也不知道是谁助长了他们的虚荣心!大部分问题学生都是让虚荣心给害了!”“那请您再给孩子一个机会,俺一定要让他听您们的话,好好学习!”“现在的问题是,您们也不知道他在哪儿,得先把他找回来!”

  4

  城市这么大,哪里找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呢?老两口犯了愁。只好分别守在大学的南北大门,希望能在张亮回到学校的第一时间就发现他。张亮的室友也帮着四处打听。直到第三天,张亮的室友告诉张老汉,听说张亮最近在水上乐园玩,去那里看看,说不定能找到张亮。

  室友的话音一落,张老汉就拉着老伴去坐公交车。到了水上乐园的大门,张老汉隔着玻璃门就看到张亮的背影,那时,张亮正和几个青春时尚的男孩女孩徜徉在游泳池边上的摇床上。张老汉叫着,就要冲进去,守门人很客气地拦住他,指着售票处说:“请您先买票!”“多少钱一张?”“16块。”“啊!”张老汉的嘴张成了O型,张亮的妈妈看着儿子熟悉的背影大声叫起了张亮的小名。

  张亮转过头来,看到了父母,慌慌张张地跑出门来,把他们引到一个僻静处,不满地问:“您们怎么跑到这儿来了?您们来干什么?来之前也不给俺说一声!”历尽千辛万苦的老两口刚见着儿子还没有醒过神来就一连遭到儿子的三个追问,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

  张亮又问了:“俺上次写的信收到了吗?”“收到了,就是那个偷电罚款的事儿,是吗?钱俺都带来了……”张亮的妈妈打断了张老汉的话,说:“亮子,听您的室友说,您们学校偷电罚钱才罚2块啊,您怎么……” “您们还去了学校?您们怎么能这样?俺是您们的儿子,您是信俺的话还是信外人的话?”

  看着振振有词的儿子,张老汉说:“现在不管问题的真假,先回学校去吧。找系里求求情,晚了,可就来不及了!”说着,张老汉把手中的哈密瓜递给张亮。当张亮听说父母还去了系里,马上推开张老汉的手,大声咆哮起来:

  “您们去那里说了些什么?您们怎么能这么做呢?您说俺一个村里出来的大学生,俺容易吗?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您们没有权,也没有钱,您们说,您们到底给了俺什么?成全俺一点点的虚荣心好不好?您们根本不懂城市是什么,不懂大学校园是什么,您们这次来,把俺的脸都给丢尽了,还怎么让俺在这里继续呆下去?把钱给俺,您们走吧!”

  张亮坚持着不跟他们回校,万般无奈,老两口再次来到了学校,找到了系主任,求他拯救自己的儿子。面对系主任为难的表情,老两口一下子跪下了……

  5

  当俺看到摄影师跟踪拍摄下来的DV片时,心里很难过。像张亮这样不考虑家庭的实际情况,过分贪图享受的人,在俺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他在远离父母的城市生活,或者是工作或者是学习。他吃1块钱一盒的哈根达斯,喝几十块钱一杯的咖啡,他花3元去做一次头发,他请钟点工打扫卫生,花几千块钱去健身房练功……这些人,主张享受生活,提升品味,但从来不想想为自己读书而四处借债的父母,不想想年迈的父亲还在田里劳作,不想想母亲还在昏黄的灯光下修补衣裤,不知道,一盒哈根达斯可以让父母一个月都吃得很好,不知道父亲给别人打短工一星期的工钱还抵不过他请三个小时钟点工,不知道他去健身房一年的费用远远超过他父母一年的收入……出身卑微,永远不应该成为贪图享受的理由,而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则是现代大学生进入社会、立足社会所必备的精神。

  俺们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从质量到品味,但如果俺们首先不能做到心安,生活的质量和品味从何谈起呢?在开始享受生活之前,请安抚好自己的父母,他们这一路走来,更需要享受幸福,生活也理应给他们这样的回报。

  这一次调查采访,让俺了解到部分大学生生活现状的同时,也更清楚地发现了教育的缺憾。每一个孩子曾经都是天使,但有很多天使却被宠坏了。孩子的不懂感恩、虚荣心强、好逸恶劳,到底是谁的责任?家庭?社会?学校?孩子自己?或者都有,但谁家有这样的孩子,最身心疲惫的,肯定是父母。

  如果留意一下身边,就不难发现,一个4岁的妈妈带着1岁的孩子上车,会把惟一的位子留给孩子;外出游玩,父母不论有多渴,手中会为正处在人格打造阶段(专家称6岁到12岁是人格形成阶段)准备一杯水……父母爱孩子,这永远没有错,但是,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家长不妨教会孩子懂得与人分享。您在把物质给予他们的同时,也把自私、虚荣给了他们,时间久了,他们就处处只为自己着想。所以,教会孩子分享比教会孩子享受更重要。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一个自称富二代的大学生肆意挥霍,调查记者发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4107.html

(0)
上一篇 2020年4月4日 上午8:50
下一篇 2020年4月4日 上午9:03

相关推荐

  • 给大学的致青春

      最近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得风风火火,我也去领略了一把,感慨良多,回忆起来有很多镜头挥之不去。

    2020年6月21日
  • 机会,像阳光一样跳跃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2020年5月20日
  • 您虽然读的是二流大学,但您不应该过二流生活啊

        去年,同事的亲戚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亲戚打电话来咨询同事,应不应该去上。我们办公室因为这个问题炸开了窝,主任说,现在找不到工作的一般都是不入流学校的学生,所谓的就业压力大说的其实也是这一类学生,他们大学期间不学无术,毕业了自然无地可去。另外一个同事说,我觉得在哪里都靠自己。

    2020年4月5日
  • 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在当代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中国的学生都从小学开始都会说,我以后要上清华,北大或者是其他的某某大学,但是他们当中又有多少人知道上大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是为了以后能有份好工作?能拓宽自己的人脉,视野?还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20年4月6日
  • 一封斯坦福招生官写给被拒学生的邮件

      今天下午,我们的招生办公室向34000多名申请我们普通录取的、盼望着在斯坦福度过自己四年大学生涯的高中学生发出了邮件。

    2020年4月10日
  • 要怎么样,大学才算没有白读?

        前几天同学聚会,聊天中发现有的同学高中毕业之后就没有继续读书了,有的人拜师学艺学习理发技术,染发、烫发、理发样样精通,如今自己在老家开了一间理发店,生意兴隆月入数万。有的人跟着大厨学习烹饪技术,烧的一手好菜,如今自己开了一间小饭馆,虽然店面不大,倒也门庭若市,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2020年3月29日
  • 毕业后,怎么才会知道自己有没有进步?

        步入社会后,我觉得与学生时代最明显的差异就是,没办法很明显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当我们作为学生时,每个学期都有考试成绩、综合测评、奖学金、奖状等实实在在的凭据来一眼看出自己是否进步了。

    2020年6月25日
  • 精彩大一,憧憬大二:坚持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大一新生来了。而,我也大二了。师姐了?真的成了大一新生的师姐了。那天,新生报到的时候,看到他们,就仿佛看到了一年前的自己。回想那时候的自己,真的超级懵懂。

    2020年4月25日
  • 俺的成长三部曲:任凭岁月翻滚,依然静水流深

      “山峰总有更高的一座,太阳明天还会照常升起,但正是那一段段‘在路上’的心情与志气,才拼接成一条旖旎而不可复制的记忆之河,任凭岁月翻滚,依然静水流深。”

    2020年5月3日
  • 俺们毕业了,写给即将毕业的俺们和还没有毕业的您们

      当宿舍哥们开始买醉,一拨一拨毕业旅游,操场上一圈一圈悠悠吉他声响,我知道这个曾经在脑海勾勒无数次的场景终于迫在眼前,再见青春,我们即将毕业。

    2020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