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激荡着的中国梦

    
  1998年底,一个26岁的年轻人走进北京中关村一家名为四方利通的公司,应聘程序员。这已是他应聘过的第五家企业。此前,这个只有中专学历的年轻人曾在一家研究院担任打字员。
  
  这个年轻人名叫程炳皓,出生于北京门头沟的他,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去考中专,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城市户口”。就在他进入四方利通不久,公司完成了与海外最大华人网站“华渊资讯”的并购,一家全新的互联网企业——新浪网宣告成立。
  
  9年后,已成为新浪首席技术官的程炳皓从新浪辞职,拿着自己的全部家当3万元,向朋友借了一间办公室,带着6个人的技术团队成立了一家社交网站——开心网。随后,他的网站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之一。
  
  程炳皓的故事,只是中关村风起云涌的3年中诸多传奇中的一个,也诠释着这处地方的魅力所在: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仅仅通过自身的聪颖、奋斗与坚持,就能创造梦想,改写命运。
  
  中关村的魅力更在于,在这里个人与国家相融合,梦想与现实相对接,共同激荡着成长中的“中国梦”。
  
  造梦中关村
  
  198年秋天,46岁的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从美国考察回来,在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的所见所闻,滋养出了他的一个梦想——中国应建设自己的“硅谷”,让沉睡在实验室的科技成果可以转化为有市场价值的商品。
  
  这一年冬天,靠着从北京科协借来的2元钱,他在中科院的一间仓库办起了一家“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这是国内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
  
  中关村,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当时光的指针划过198年,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同步,中关村开启了自己传奇般的时光。多少怀揣五光十色梦想的人们,聚集在这片代表着新生与希望的拓荒地,为了理想和未来,踏上征途。
  
  因为梦想,1994年,4岁的中科院计算所磁记录工程师柳传志加入了中科院新成立的“新技术发展公司”。2年后,这家当年以代理IBM电脑为生的公司收购了IBM全球PC业务,崛起为全球第一大电脑公司。
  
  因为梦想,1992年,23岁的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生冯军,辞掉了北京建筑工程总公司的“铁饭碗”,怀揣22块钱闯入了中关村。从卖键盘做起,只要能挣5块钱,他就愿意踩着平板三轮车把货送到买主家门口。4年后,这位“冯五块”给自己的公司取名“爱国者”——“俺们的梦想,就是要把爱国者这个品牌建成一个令国人骄傲的国际品牌。”而今,“aigo爱国者”已成长为中国数码第一品牌。
  
  因为梦想,1999年,31岁的邓中翰放弃了美国创办的企业回国,创立了一家叫“中星微”的公司,两年后,中星微“星光一号”研发成功,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如今“中国芯”已占领了全球6%以上的市场份额。
  
  “中关村的土地上,充盈着梦想。”互动百科创始人潘海东说,多少年来,中国人的心中一直有一个“中国梦”,而中关村,则成了“中国梦”最集中的体现之一。
  
  “新的‘中国梦’是一个凭自己的勇气、智慧、创造精神争取美好生活的梦。”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这种“中国梦”是相信在这个国家的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会,都有可能实现自己期望的梦想。它相信行动的力量,相信这个社会还有无限的发展的可能。
  
  梦想的现实基因
  
  “常听到有人将开心网的崛起称为‘奇迹’,其实,‘奇迹’不只在开心网,中关村就是一个充满奇迹的地方。这里充满着朝气,充满着变化,充满着创业的机会,充满着创新之美。”程炳皓说,“俺常常会想,自己,以及这些千千万万的年轻人,很幸运地赶上了这个时代。”
  
  198年当陈春先的技术发展服务部开业时,这里还是满眼荒芜。如今的中关村,已汇聚了近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每年新创办企业3多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85家,已成为俺国重要的技术创新源头。
  
  为什么是中关村?是时代、国家、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面共同促成了中关村“中国梦”的实现。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汇集,为中关村的创新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库。
  
  从1952年中国科学院定址于此至今,仅在中关村核心区就集聚了3多所国家重点高等院校、超过15家国家骨干科研院所、6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多家国家工程中心。
  
  “这也是为什么俺们研发集团扎根中关村十多年不动地方的原因,俺们希望俺们的办公楼是学生、老师们骑着自行车就能够到达的地方。”(励志句子  www.lizhijuzi.cn)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对此深有体会,“企业+高校的模式非常经典、高效,是最能帮助人才成长、促进科技创新和研发成果转化的模式。”
  
  腾讯就是其中的受益者。由腾讯研究院牵头组建的清华大学—腾讯互联网创新技术联合实验室,成立短短半年就在图像视觉显著性检测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学校扎堆、企业扎堆,集聚效应开始彰显,创新的氛围在恣意的生长,也让梦想迅速发酵。“挑一个地方吃个饭,聊到一个话题,迅速聚拢一批狂热的IT人,饭桌都是技术切磋的场所”。开心网广告架构师孙璐说,“有时,下个楼,就能把两个公司的合约给签了。”
  
  当然,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多年来,中关村在制度建设、人才成长、投融资等各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如今,又在打造人才特区、科技金融创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
  
  在腾讯研究院院长郑全战看来,中关村已经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因其产生的“中关村文化”、“中关村效应”使得身在其中的企业深受裨益,各种企业均能有相应的供其发展的“养料”和空间。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表示,目前中关村提供创新创业环境的土壤越来越成熟。从这个角度看,他对中关村的发展很有信心。
  
  梦想在路上
  
  1985年,还是一名研究生的张亚勤在中科院做项目,常骑着自行车到中关村去买电子零件,“那时中关村更多是电子产品交易的集散地”。
  
  1999年,张亚勤回到中关村,参与微软在中国的研究院的创建工作,那时,他的梦想是将研究院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26年,研究院已成长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张亚勤出任主席。他为研发集团制定了一个目标——“中国智造,惠及全球”。
  
  如今,他的这个梦想已经实现——在微软全球研究成果和产品中,有非常多的贡献来自中国团队。“做出真正改变世界的基础研究成果或关键性技术产品”成为了张亚勤的新目标。
  
  与张亚勤相同,已迈入而立之年的中关村也有了新的梦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经历了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升格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之后,这个月,张亚勤又将迎来微软在中国的一个新里程碑——集团位于中关村核心区域的新办公楼正式揭幕,这座耗资超过2亿元人民币的新大楼的投建是由比尔·盖茨亲自拍板的,而这也是微软首次在海外买地。
  
  不仅是微软,如今的中关村已经汇集了1多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同时,中关村的企业也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百度进军日本、金山拓展东南亚……中关村正日益成长为全球创新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潘海东、尹卫东、雷鸣……一批批的海归正在中关村扎根、生长。平均每一个工作日就有两家“海归企业”诞生。
  
  峰值计算能力全球第一的高性能计算机、抗甲流疫苗、抗癌新药……一批批创新成果出现,中关村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名头日益响亮。
  
  CMMB、闪联、TD-SCDMA、TD-LTE……一批中国标准开始走向国际,攀向全球创新链条更高端。
  
  “当今的中国已真正步入到一个‘求智的年代’,国民经济向‘智造’转型,人才需求向‘智士’升级,中关村作为中国的创新高地,完全有机会也有实力成为影响世界的又一个创新源地。”张亚勤如是表示。
  
  “中关村的创新实力和影响力,最终取决于落户在中关村的每一个企业。”在张亚勤看来,目前中关村的重点企业大多都是国内领先的科技企业、IT企业,尤其在互联网领域,它们的影响力已经不小,不过从创新角度看,大多数中关村企业仍然处于跟随状态,需要时间做出更多真正能改变世界的研究成果或关键性技术产品,才能产生全球影响力。
  
  “创新的火花需要更多的自由。”张亚勤也建议,要鼓励企业自由地竞争,用“看不见的手”推动创新的发展;同时,加大与跨国企业研发机构的横向交流,加强与国外研发机构的交流,增强国际化视野,同时也要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是创造未来。”现代计算机业先驱AlanKay如是说。中关村正在向着这个目标前进。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中关村:激荡着的中国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3571.html

(0)
上一篇 2020年6月9日 上午8:41
下一篇 2020年6月9日 下午12:21

相关推荐

  • 冯仑:学历、能力、理想

          观众: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什么是金牌?冯总您觉得呢?    冯仑:俺觉得理想是王牌,它是价值观。一个人引导您的绝对不是关系,这些都是偶然性。俺们出发前首先要确定方向…

    2020年5月23日
  • 天空软件创始人张鹤的财富传奇

          人物档案    张鹤,天空软件站CEO。1996年底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系。23岁时创办天空软件站,目前为用户提供的软件数量接近四万个,每天保持更新1多个最新软件。…

    2020年5月24日
  • 李想:不如把就业当“创业”

      不是“海龟”,没有学历,在风险投资家眼里,李想的创业显得有些另类。如今,在专业IT网站排名靠前的五家,除李想的公司外,都是靠几千万美金的投资“砸”出来的,只有他们是自己滚雪球,这让风险投资大跌眼镜.
      
      八十年代的人要早早确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最近,80后创业标杆李想在自己的博客里这样嘱咐他的同龄人,他认为这是他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
      
      李想的泡泡网是一家从事电脑硬件、个人和办公数码产品的信息服务的网站。
      
      他高中毕业后放弃读大学,醉心于互联网创业,从最初几千元的进账到1亿以上身价,用了不过短短的四年。他的泡泡网也从最初的个人网站,发展为中国第三大中文IT专业网站。
      
      随后,李想被媒体定义为白手起家的80后财富新贵,新生代企业家领军人物。
      
      不是“海龟”,没有学历,在风险投资家眼里,李想的创业显得有些另类。如今,在专业IT网站排名靠前的五家,除李想的公司外,都是靠几千万美金的投资“砸”出来的,只有他们是自己滚雪球,这让风险投资大跌眼镜。
      
      拼的是坚持和执行力
      
      李想在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时,认为创业的路上荆棘遍地,关键是贵在坚持。
      
      2000年,当大多数高中同学都在念大一时,19岁的李想已经有了一个很前卫的头衔——泡泡网首席执行官。
      
      但当时,在石家庄——李想的家乡——知道网站的实在不多。许多人以为“泡泡网”就是“泡网吧”,当时,李想去注册公司,市工商局回复,要李想去公安局开个证明才给注册。
      
      每天,这位少年首席执行官骑单车到河北科技大学附近一间两居室民居上班,和其他3名年轻人连续工作15小时以上,饿了就泡方便面,最后李想连泡都懒得泡了,就直接啃。
      
      此前的李想并不是别人眼中的精英人物,当他说要放弃高考立志创业时,老师连劝都没劝就同意了,“差生”李想的退出,有利于提高学校升学率。
      
      父亲李宪法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8岁的儿子说出不上学的理由,“互联网是个潜力无穷的增长市场,现在我不去占领,等我读完四年大学,早就被别人占领了。”
      
      李想回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每到一个人员量级的时候,感觉就像是一个坎儿。最开始几个人在做的时候大家都做得很愉快,因为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天工作14、15个小时都不觉得累。2003年注册公司以后,人数多了,大概有20个人左右,我们还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自己那么多年一直做下来从来没有给别人打过工,耳朵里面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压根儿也不去想管理,觉得只要大家做得开心,踏踏实实把这个事情做好是应该的,什么管理不管理的,而且整个团队也没有什么人学过管理,所以也忽视了管理,结果一下子走了一半多的人。
      
      我觉得,这时候就像死过一样,我们自己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只能自己往下坚持。
      
      第二天,剩下的人去大学里招聘,找来年轻人一个一个去培养,不懂管理没关系,我们去看书、向别人学习,当时我买了十几本管理的书,天天看这个东西,之后企业总算是进入了一个比较健康的发展过程。
      
      过去我们连福利都没有想过,后来三险一金、商业保险、员工过生日各种各样的活动全都有了,虽然成本花了很多,但是企业可以发展得更健康了。
      
      谈到选人和用人,李想很有自己的一套。
      
      “刚开始做汽车之家的时候,很多人给我们建议,给我们推荐了很多非常强的人,说这是哪个杂志的资深编辑、这是哪个网站的资深记者,用他们肯定能做好。当时我就拧着来,我找的全是年轻人,都是大学刚毕业的。我觉得很多时候他是一张白纸反而更好,包括这些年轻人来的时候,我更看他的心态、学习能力和把自己放的位置是否是一个学习的位置。”李想说。
      
      在这样一种独到的培养模式下,员工在李想手下,真的就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了。非常有意思的就是新招进来的一个年轻人,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会,两个月以后,连适用期都没有过,就已经有其他的网站花6000元、7000元的待遇要把这个人挖走。
      
      把事情做好,李想拼的还有一个执行力。李想说,我们周六、周日都上班,算下来,我们一年比别人多干5个多月的时间。我觉得可能企业的性质不同,因为我们做的是一个红海,大家拼的就是执行力。
      
      自己的成功可以复制
      
      从最开始的时候,李想就没想到要单打独斗,每到一个最关键的时候,总会有合适的人加入创业团队。2000年春节前,李想说服大学毕业后到深圳打工的樊铮回到石家庄,把两个人的网站合到一起,成立泡泡网。
      
      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2004年的时候,曾有人计划出资近1亿元来收购泡泡网。对李想来说,卖掉公司,意味着23岁的他和几个创业元老都有可能得到数千万现金。然而他最终没舍得卖。
      
      他当时发现自己要卖掉的不是网站,而是整个团队时,心里就特别痛苦,真的舍不得。自己真正想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要和这个团队一起把事业做得更大,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如今,身为80后的李想领导着同为以80后为主体的员工。因为李想认为,80后也可以有责任心,也能成为行业的精英。
      
      李想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他说,“其实我只专注于一个领域,一直坚持做了10年,我觉得任何人如果能在一个领域一直坚持做10年,其实也都能做出一定的成绩来。”
      
      李想创业谈
      
      我倒建议年轻人不如把“就业”看成“创业”,把这个“业”看成事业,利用一个好的平台,把他当成自己的事业,当成自己学习成长的空间,以创业者的心态去对待,去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你一定可以创业成功的,这个成功的定义就是,你可以变成真正的精英,可以让老板对你尊重的精英,而不是可以随随便便开除掉的混日子的打工仔。

    2020年6月14日
  • 张亚勤:识谱才能唱更多歌

          有一本名为《张亚勤:让智慧起舞》的书里这样介绍他:在企业家里,他是科学家——他拥有6多项专利,并发表了5多篇学术论文和专著,被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

    2020年5月12日
  • 励志人物:站长之王蔡文胜

      一、蔡文胜个人履历  蔡文胜,福建石狮人,高一辍学,早年帮家族做服装生意,1993年移居东南亚,1999年回国后开始做域名生意,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域名投资者。2003年蔡开始模仿hao123做网址站265.com,2004年获得IDG和Google投资,2007年谷歌中国以“数千万美元”的价格收购265。在此前后,蔡开始涉足投资,其参与投资的公司包括暴风影音、快车、CNCN统计、ZCOM、58同城等数十家热门互联网公司。

    2020年6月19日
  • 李开复: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俺自己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您的同僚竞争。您应该在乎的是,您要比现在的您强。”    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

    2020年6月4日
  • 女首富吴亚军:男人气魄女人细腻

          8月16日,一手打造龙湖集团的女掌门人吴亚军辞任公司首席执行官(CEO)一职,但仍保留公司执行董事和董事长职务。接任CEO一职的是公司常务副总裁兼商业地产部总经理邵明晓…

    2020年6月8日
  • 80后CEO榜样的校园生活

          NO.1    马克·扎克伯格    年龄:26岁    净资产:69亿美元    梦想生产地:哈佛大学    生活密码:俺就是俺自己    他是一个聪明…

    2020年6月3日
  • 开心网CEO程炳皓:“开心”不开心,上市已遥不可及

          211年的夏天,终于有记者见到了程炳皓。    这是个已经销声匿迹了一整年的创始人。他像个走出洞穴的科学怪人,回答一个问题需要停顿几十秒。他望着空无一物的天花板,像在仔…

    2020年5月23日
  • 俺,71岁开始工作,86岁又恋爱了,102岁获奖啦——忙得实在没功夫去死

        不管你几岁,如果老想着“啊,我都这个年纪了……”那你就已经完蛋了!

    2020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