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不如把就业当“创业”

  不是“海龟”,没有学历,在风险投资家眼里,李想的创业显得有些另类。如今,在专业IT网站排名靠前的五家,除李想的公司外,都是靠几千万美金的投资“砸”出来的,只有他们是自己滚雪球,这让风险投资大跌眼镜.
  
  八十年代的人要早早确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最近,80后创业标杆李想在自己的博客里这样嘱咐他的同龄人,他认为这是他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
  
  李想的泡泡网是一家从事电脑硬件、个人和办公数码产品的信息服务的网站。
  
  他高中毕业后放弃读大学,醉心于互联网创业,从最初几千元的进账到1亿以上身价,用了不过短短的四年。他的泡泡网也从最初的个人网站,发展为中国第三大中文IT专业网站。
  
  随后,李想被媒体定义为白手起家的80后财富新贵,新生代企业家领军人物。
  
  不是“海龟”,没有学历,在风险投资家眼里,李想的创业显得有些另类。如今,在专业IT网站排名靠前的五家,除李想的公司外,都是靠几千万美金的投资“砸”出来的,只有他们是自己滚雪球,这让风险投资大跌眼镜。
  
  拼的是坚持和执行力
  
  李想在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时,认为创业的路上荆棘遍地,关键是贵在坚持。
  
  2000年,当大多数高中同学都在念大一时,19岁的李想已经有了一个很前卫的头衔——泡泡网首席执行官。
  
  但当时,在石家庄——李想的家乡——知道网站的实在不多。许多人以为“泡泡网”就是“泡网吧”,当时,李想去注册公司,市工商局回复,要李想去公安局开个证明才给注册。
  
  每天,这位少年首席执行官骑单车到河北科技大学附近一间两居室民居上班,和其他3名年轻人连续工作15小时以上,饿了就泡方便面,最后李想连泡都懒得泡了,就直接啃。
  
  此前的李想并不是别人眼中的精英人物,当他说要放弃高考立志创业时,老师连劝都没劝就同意了,“差生”李想的退出,有利于提高学校升学率。
  
  父亲李宪法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8岁的儿子说出不上学的理由,“互联网是个潜力无穷的增长市场,现在我不去占领,等我读完四年大学,早就被别人占领了。”
  
  李想回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每到一个人员量级的时候,感觉就像是一个坎儿。最开始几个人在做的时候大家都做得很愉快,因为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天工作14、15个小时都不觉得累。2003年注册公司以后,人数多了,大概有20个人左右,我们还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自己那么多年一直做下来从来没有给别人打过工,耳朵里面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压根儿也不去想管理,觉得只要大家做得开心,踏踏实实把这个事情做好是应该的,什么管理不管理的,而且整个团队也没有什么人学过管理,所以也忽视了管理,结果一下子走了一半多的人。
  
  我觉得,这时候就像死过一样,我们自己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只能自己往下坚持。
  
  第二天,剩下的人去大学里招聘,找来年轻人一个一个去培养,不懂管理没关系,我们去看书、向别人学习,当时我买了十几本管理的书,天天看这个东西,之后企业总算是进入了一个比较健康的发展过程。
  
  过去我们连福利都没有想过,后来三险一金、商业保险、员工过生日各种各样的活动全都有了,虽然成本花了很多,但是企业可以发展得更健康了。
  
  谈到选人和用人,李想很有自己的一套。
  
  “刚开始做汽车之家的时候,很多人给我们建议,给我们推荐了很多非常强的人,说这是哪个杂志的资深编辑、这是哪个网站的资深记者,用他们肯定能做好。当时我就拧着来,我找的全是年轻人,都是大学刚毕业的。我觉得很多时候他是一张白纸反而更好,包括这些年轻人来的时候,我更看他的心态、学习能力和把自己放的位置是否是一个学习的位置。”李想说。
  
  在这样一种独到的培养模式下,员工在李想手下,真的就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了。非常有意思的就是新招进来的一个年轻人,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会,两个月以后,连适用期都没有过,就已经有其他的网站花6000元、7000元的待遇要把这个人挖走。
  
  把事情做好,李想拼的还有一个执行力。李想说,我们周六、周日都上班,算下来,我们一年比别人多干5个多月的时间。我觉得可能企业的性质不同,因为我们做的是一个红海,大家拼的就是执行力。
  
  自己的成功可以复制
  
  从最开始的时候,李想就没想到要单打独斗,每到一个最关键的时候,总会有合适的人加入创业团队。2000年春节前,李想说服大学毕业后到深圳打工的樊铮回到石家庄,把两个人的网站合到一起,成立泡泡网。
  
  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2004年的时候,曾有人计划出资近1亿元来收购泡泡网。对李想来说,卖掉公司,意味着23岁的他和几个创业元老都有可能得到数千万现金。然而他最终没舍得卖。
  
  他当时发现自己要卖掉的不是网站,而是整个团队时,心里就特别痛苦,真的舍不得。自己真正想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要和这个团队一起把事业做得更大,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如今,身为80后的李想领导着同为以80后为主体的员工。因为李想认为,80后也可以有责任心,也能成为行业的精英。
  
  李想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他说,“其实我只专注于一个领域,一直坚持做了10年,我觉得任何人如果能在一个领域一直坚持做10年,其实也都能做出一定的成绩来。”
  
  李想创业谈
  
  我倒建议年轻人不如把“就业”看成“创业”,把这个“业”看成事业,利用一个好的平台,把他当成自己的事业,当成自己学习成长的空间,以创业者的心态去对待,去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你一定可以创业成功的,这个成功的定义就是,你可以变成真正的精英,可以让老板对你尊重的精英,而不是可以随随便便开除掉的混日子的打工仔。

  

  不是“海龟”,没有学历,在风险投资家眼里,李想的创业显得有些另类。如今,在专业IT网站排名靠前的五家,除李想的公司外,都是靠几千万美金的投资“砸”出来的,只有他们是自己滚雪球,这让风险投资大跌眼镜.
  
  八十年代的人要早早确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最近,8后创业标杆李想在自己的博客里这样嘱咐他的同龄人,他认为这是他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
  
  李想的泡泡网是一家从事电脑硬件、个人和办公数码产品的信息服务的网站。
  
  他高中毕业后放弃读大学,醉心于互联网创业,从最初几千元的进账到1亿以上身价,用了不过短短的四年。他的泡泡网也从最初的个人网站,发展为中国第三大中文IT专业网站。
  
  随后,李想被媒体定义为白手起家的8后财富新贵,新生代企业家领军人物。
  
  不是“海龟”,没有学历,在风险投资家眼里,李想的创业显得有些另类。如今,在专业IT网站排名靠前的五家,除李想的公司外,都是靠几千万美金的投资“砸”出来的,只有他们是自己滚雪球,这让风险投资大跌眼镜。
  
  拼的是坚持和执行力
  
  李想在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时,认为创业的路上荆棘遍地,关键是贵在坚持。
  
  2年,当大多数高中同学都在念大一时,19岁的李想已经有了一个很前卫的头衔——泡泡网首席执行官。
  
  但当时,在石家庄——李想的家乡——知道网站的实在不多。许多人以为“泡泡网”就是“泡网吧”,当时,李想去注册公司,市工商局回复,要李想去公安局开个证明才给注册。
  
  每天,这位少年首席执行官骑单车到河北科技大学附近一间两居室民居上班,和其他3名年轻人连续工作15小时以上,饿了就泡方便面,最后李想连泡都懒得泡了,就直接啃。
  
  此前的李想并不是别人眼中的精英人物,当他说要放弃高考立志创业时,老师连劝都没劝就同意了,“差生”李想的退出,有利于提高学校升学率。
  
  父亲李宪法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8岁的儿子说出不上学的理由,“互联网是个潜力无穷的增长市场,现在俺不去占领,等俺读完四年大学,早就被别人占领了。”
  
  李想回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每到一个人员量级的时候,感觉就像是一个坎儿。最开始几个人在做的时候大家都做得很愉快,因为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天工作14、15个小时都不觉得累。23年注册公司以后,人数多了,大概有2个人左右,俺们还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自己那么多年一直做下来从来没有给别人打过工,耳朵里面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压根儿也不去想管理,觉得只要大家做得开心,踏踏实实把这个事情做好是应该的,什么管理不管理的,而且整个团队也没有什么人学过管理,所以也忽视了管理,结果一下子走了一半多的人。
  
  俺觉得,这时候就像死过一样,俺们自己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只能自己往下坚持。
  
  第二天,剩下的人去大学里招聘,找来年轻人一个一个去培养,不懂管理没关系,俺们去看书、向别人学习,当时俺买了十几本管理的书,天天看这个东西,之后企业总算是进入了一个比较健康的发展过程。
  
  过去俺们连福利都没有想过,后来三险一金、商业保险、员工过生日各种各样的活动全都有了,虽然成本花了很多,但是企业可以发展得更健康了。
  
  谈到选人和用人,李想很有自己的一套。
  
  “刚开始做汽车之家的时候,很多人给俺们建议,给俺们推荐了很多非常强的人,说这是哪个杂志的资深编辑、这是哪个网站的资深记者,用他们肯定能做好。当时俺就拧着来,俺找的全是年轻人,都是大学刚毕业的。俺觉得很多时候他是一张白纸反而更好,包括这些年轻人来的时候,俺更看他的心态、学习能力和把自己放的位置是否是一个学习的位置。”李想说。
  
  在这样一种独到的培养模式下,员工在李想手下,真的就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了。非常有意思的就是新招进来的一个年轻人,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会,两个月以后,连适用期都没有过,就已经有其他的网站花6元、7元的待遇要把这个人挖走。
  
  把事情做好,李想拼的还有一个执行力。李想说,俺们周六、周日都上班,算下来,俺们一年比别人多干5个多月的时间。俺觉得可能企业的性质不同,因为俺们做的是一个红海,大家拼的就是执行力。
  
  自己的成功可以复制
  
  从最开始的时候,李想就没想到要单打独斗,每到一个最关键的时候,总会有合适的人加入创业团队。2年春节前,李想说服大学毕业后到深圳打工的樊铮回到石家庄,把两个人的网站合到一起,成立泡泡网。
  
  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24年的时候,曾有人计划出资近1亿元来收购泡泡网。对李想来说,卖掉公司,意味着23岁的他和几个创业元老都有可能得到数千万现金。然而他最终没舍得卖。
  
  他当时发现自己要卖掉的不是网站,而是整个团队时,心里就特别痛苦,真的舍不得。自己真正想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要和这个团队一起把事业做得更大,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如今,身为8后的李想领导着同为以8后为主体的员工。因为李想认为,8后也可以有责任心,也能成为行业的精英。
  
  李想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他说,“其实俺只专注于一个领域,一直坚持做了1年,俺觉得任何人如果能在一个领域一直坚持做1年,其实也都能做出一定的成绩来。”
  
  李想创业谈
  
  俺倒建议年轻人不如把“就业”看成“创业”,把这个“业”看成事业,利用一个好的平台,把他当成自己的事业,当成自己学习成长的空间,以创业者的心态去对待,去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您一定可以创业成功的,这个成功的定义就是,您可以变成真正的精英,可以让老板对您尊重的精英,而不是可以随随便便开除掉的混日子的打工仔。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李想:不如把就业当“创业”,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3600.html

(0)
上一篇 2020年6月14日 上午1:01
下一篇 2020年6月14日 上午5:30

相关推荐

  • 刘永好30年经营之道:执着成就梦想

          近年来,步入"耳顺之年"的刘永好很少公开露面,但他身上"中国首富"的光环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褪去,相反,正是由于始终保持丝毫不懈…

    2020年6月2日
  • 华少:“中国好舌头”的野蛮生长

        做了第一季《中国好声音》之后,有一次我去青岛参加一个活动,《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老师对我说:“真没想到,在《中国好声音》里面,你居然可以野蛮生长到现在这个样子!”说实话,我也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

    2020年4月26日
  • 李嘉诚:逆境和挑战能激发生命的力度

          如果战争没有摧毁俺的童年,如果父亲没有在俺童年时去世,如果俺有机会继续升学,俺的一生将如何改写?俺对医学知识如此热诚,俺会不会成为一个医生?俺对推理与新发现充满兴趣,俺…

    2020年6月13日
  • 梁稳根:成功从失败开始

          一个家庭穷得“甚至快到了要饭的地步”的农家孩子,一家国有企业的处长,一个下海创业屡屡失败的创业者,坚持创业不动摇,终于成就了中国首富。他就是梁稳…

    2020年5月10日
  • 宗毅:一生一定要做一件很酷的事

      这是一个传统与未来交织的时代,很多人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出现了许多大公司,但是对很大一部分人而言这是一个灾难的时代,有不少大公司倒闭。

    2020年4月12日
  • 途牛网CEO于敦德,有一种青春叫永不放弃

        80后、上市公司CEO、不善言辞是于敦德身上最为明显的标签,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偶像。25岁,创办途牛旅游网;30岁,公司年销售额达12亿元;今年33岁,公司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他说:“人生从来没有捷径,追求梦想需要有一股子敢拼敢闯的牛劲和永不言弃的精神。”

    2020年4月14日
  • 励志人物:高会军,用信念撑起青春的脊梁

      在高会军的履历表学历栏中,中专、自考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全日制本科教育一格中仍是空白,可他却是哈工大职称晋升名册上唯一由讲师晋升为教授的人,也是哈工大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由自考本科毕业到博士生导师,华丽转身的背后,支撑他的是超乎常人的付出和信念的坚守。

    2020年6月15日
  • 俺,71岁开始工作,86岁又恋爱了,102岁获奖啦——忙得实在没功夫去死

        不管你几岁,如果老想着“啊,我都这个年纪了……”那你就已经完蛋了!

    2020年3月27日
  • 徐小平:一个执着地寻求生活意义的人

          “两只皮箱一个梦,雄心壮志离家园”,1987年年底的最后一天,徐小平怀揣着一个留学梦去了美国。归去来兮,1995年年底,在俞敏洪的游说下,徐小平…

    2020年5月3日
  • 10大富豪离奇身世:从乞丐到亿万富翁

    正所谓英雄莫问出处,一些地产富豪刚开始食不果腹,衣衫褴褛,但通过个人努力,现在已经身价数十亿元。他们创造财富的经验和超凡人的意志值得后来者借鉴。 1、梁希森 梁希森早年讨饭 名片:…

    2020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