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
-
哪有什么玻璃心,只是不愿放过自己
每个人的成长初期都有一颗玻璃心,害怕梦想破灭,害怕自己的一言一行遭到别人诟病,害怕被攻击,害怕这害怕那,在越来越多的害怕中,变得敏感,变得小心翼翼自我约束,变得不能准确正视自己,故而活在别人的眼光中。
-
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周末给小侄子选志愿,亲戚一直说让他报某某专业,考公务员,出人头地之类的话。亲戚走了以后,我把哥哥和嫂子叫进来,跟小侄子说:“你想考什么就考什么,你想做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家里不指着你养活,你爸妈我们都不希求你出人头地、扬名立万。你想干嘛就干嘛。”他妈赶紧补充:“对对,你自己能养活你自己就行了。”
-
当前时代,穷人怎么变成富人?
——本文是知乎上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 勤奋+浪潮+知识 1、勤奋
-
南方周末2014新年献词
《我们是南方周末,我们三十而立》 今天是2014年的第二天,今年是我们创办这份报纸的三十周年。
-
同样25岁,为什么有的人事业小成、家庭幸福,有的人却还在一无所有的起点上?
我刚过24周岁的生日,虚岁的话也算是25了,说下自己吧。 我是农村孩子,我爸是木工,初中文化,我妈是农村妇女,小学没上完,算认得几个字。我上面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姐姐比我大三岁,上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我哥大我两岁,成绩也很差,初中毕业后在家呆了一年,也出去打工了。那时候农村流行一个观念,学习好就是上学的料,将来要当大学生,要考博士,要出国,云云。当然学习不好的话,那就是出力的命。很明显我姐和我哥都不是学习的料,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也没别的路可走,只有打工挣钱,等到二十几岁出头,回家相亲、结婚、生子。就像许多人生来就要上学,读研,工作,买房一样,很多人的命运在你还只是一个受精卵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像是好莱坞大片,架子都是一样的,只是稍稍变换了几个情节,几个场景而已。
-
不好意思,您想要的太多了
前段时间看见一个文章,是一个在北京奋斗了十年的夫妻终于首付了100多万买了一套房子,于是讲述了这十年夫妻二人如何节衣缩食的攒钱,终于买了房子将远在老家的父母接来一起住,再也不用两地相思苦,再也不用算这辈子还能见到几次父母的数学题泪眼婆娑的度日。这个文章得到了几十万的转载,大部分的声音是“如果我像主人公一样过日子,还不如去死了。”
-
您做梦的时候,总有人在努力
我认识Judy的时候她160斤,配着158的身高,看起来是我的两个。在我们当同事期间,我见过她不吃饭,见过她少吃饭,见过她只吃黄瓜,总而言之,没见瘦下去。我以为她一直就是说说罢了,真的就是说说,毕竟160斤减肥可不仅仅的饿两天跑跑步能解决的。一年以后我听说她瘦了,只剩下130斤了,我特别惊讶,虽然130斤相对于158的身高依然不算瘦,但对于160斤来讲,已经是足够大的进步。我还在网上看见了她的近照,果然眉清目秀的很多很多。再过一段时间,她瘦身到98斤,还出了一本书,送了我一本。果然,没有点刺激是干不成这事儿的,刺激就是爱情。Judy爱上了一个小学同班同学,艾玛,这狗血的,为了跟瘦苗条的男生在一起,Judy开始了减肥的血战。半年时间,每天中午别人吃饭她绕着办公楼跑圈,别人聚餐她走着回家,别人开会她站着听话,别人做好大餐她一眼不看想着心上人,就连举家团圆看韩剧的每个夜晚,她都在自己家小区跑步快走,每天八大圈。这劲头,要么是备战奥运会,要么是神经病爆发。
-
别多想,只管开始做
要读书,怎生读?朱熹说:“书只贵读,读多自然晓。今即思量得,写在纸上底,也不济事,终非我有,只贵乎读。这个不知如何,自然心与气合,舒畅发越,自是记得牢。纵饶熟看过,心里思量过,也不如读。读来读去,少间晓不得底,自然晓得;已晓得者,越有滋味。若是读不熟,都没这般滋味。”简单说,“只贵乎读,也不如读,读来读去,自然晓得”,而且不讲道理,“这个不知如何”。
-
只有挣扎的现在,才是最好的状态
朋友病了,大家去医院看他。离开后在医院门口感叹:“唉,这么年轻就生病了!”
-
上帝说了,他不能把世界给那些懒汉
一 她今年25岁。家在乡镇农村,高中住宿,三年里的每个冬天穿的都是同一件淡黄色棉衣。学习很刻苦,高考成绩不错,去了一所一本院校学习意大利语。毕业后成为同学圈子里最早结婚的人,在美国工作,定居,丈夫是剑桥博士,现已定居美国。偶尔会在朋友圈里看到她发个“今天在英国某个小镇上吃到了Miss某某做的蓝莓小饼干真开心呀!”之类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