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要去大城市

  上世纪六十年代,刘大任从**去美国求学,恰在柏克莱遭遇了自由言论运动风潮。最终,他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成为了“乌托邦的寻找者”。

  几年前的一天,俺去某地开一个无聊的会。入会场前,俺顺手在副驾座位上拿了本杂志,其中有一篇刘大任的《柏克莱那几年》。幸有此文,让俺不至于选择早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刘大任从**去美国求学,恰在柏克莱遭遇了自由言论运动风潮。最终,他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成为了“乌托邦的寻找者”。

  尽管刘大任的左翼思维与俺并不相投,但不妨碍俺被其文字打动。这位如今已垂垂老矣的小说家写道:“也正是直接参与运动的亲身体验,因‘柏克莱人’而感染的 ‘寻找乌托邦’旅程,接受了残酷考验,所有事业梦想全部报废,学位自动抛弃,人生大转弯,甚至对人性的本质产生了难以解决的怀疑,然而,直到今天,扪心自问,没有一丝一毫后悔。”

  他还提到了有名的《呼伦港宣言》,开篇是那个着名的句子:“俺们这一代的人,孕育于至少是相当舒服的环境,安置在各地的大学殿堂里,不安地看着俺们继承的世界……”

  这多像个预言,如今的中国年轻人,不也是身处一个“至少相当舒服的环境”,但又不安地看着这个世界吗?只是,比起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如今的中国更加物质化,甚至使得许多年轻人不得不屈从于生活压力。但反过来说,如今这种琐碎的物质化生活所遭遇的种种问题,在旧日的风起云涌面前也注定是小儿科。换言之,如果您是一个能为“寻找乌托邦”放弃一切的人,那么“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式的问题根本不值得一提——如果您能听到并听从内心的声音,任何问题都不是大问题。

  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显而易见的优缺点:大城市生活丰富,工作机会多,如果是非体制内领域,还相对更注重能力,尤其是在创意产业、科技产业等上年纪的人基本无 法进入的新兴领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重业务多于重人际(但人际同样重要)的氛围,缺点是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小城市生活成本低,日子相对安逸,但工作机会少,又普遍是人情社会,任何事都得靠关系,又因人际关系复杂,隐私空间常被侵犯。

  这些优缺点并非绝对,它往往会随着个体自身的特点而转化。比如在家办公的自由职业者,工作主要依靠网络传递,那么小城市的低房价就显得**,但如果他又特别喜欢丰富的生活和多元的资讯,那么大城市的高房价也不会阻挠他。

  正如有人所说,世间所有的选择,到最后其实都是五个字——您想要什么?

  许多过来人见到这句话,会不屑地说一句“图样图森破”,告诉您这种想法实在太不成熟了,因为许多事情不是想想就能实现的。他们会摆出各种大道理,列出一连串的“反面教材”,告诉您若不循规蹈矩,人生将会如何悲惨……可是,如果您连想想的勇气都没有,您又能实现什么?

  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问题上,俺的感情一直倾向于前者。当然,俺并不是认为大城市一定比小城市好,更不是说年轻人必须要选择大城市,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必须要承认的是,在这个选择中,天平从一开始就是倾斜的,前者的生存压力更大,也因此更需要勇气去承担。而遵循内心的勇气,不但是俺自己缺少的,也是俺喜欢并尊重的。

  对于逃离大城市的年轻人,俺同样尊重,因为他们尝试过。对于选择小城市安逸生活的年轻人,俺也并不反感,因为那也未必不是遵循内心的选择。俺唯一不能认同的,是某些人对打拼者的嘲笑,以及庸俗化的论调。

  俺见过不少世俗眼光中的失败者,虽然俺并不认为那是失败,但他们无一例外遭遇了嘲笑。比如有人被迫从北上广回到家乡,就有一些这辈子未曾离开家乡的人嘲笑他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当然还少不了“早说过这条路走不通”之类的论调。还有一些人正在大城市里打拼,可逢年过节回到家乡,就会成为七大姑八大姨的谈资以及被训导对象,告诫您生活应该如何安守本分,结婚生子再去考个公务员才是世界上唯一的人生标准。

  俺甚至认为,正是这群人的存在,才逼得许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宁愿在大城市孤独打拼,也绝不回来。

  没错,大城市里有许多平凡的打拼者,终其一生也无法跻身这个城市的上游,他们甚至买不起一套小房子,终日为温饱奔波。但谁有资格嘲笑他们呢?没有人可以。正如毛利在《普通女孩,就该滚出大城市?》中所写,“为什么一定非要成功、出色,才能留在大城市?为什么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样自由选择去留,她永远都该仰仗别人的意见生活吗?”

  在中国人的人生选择中,女性比男性的空间更为狭窄,没在三十岁前把自己嫁出去仿佛是一条死罪,结婚后没生出孩子来同样是死罪。在毛利笔下,“这些美剧的忠诚东方女性观众们,并没受到多大的感召,她们在爸妈的房子里看着别人为所欲为,一点不为之所动,因为世俗说,大城市的荣光并不属于她们。”

  一个社会对女性的苛求与偏见,意味着整体价值观的缺陷。女性遭遇苛求,男性同样不会好过。认为女性留在小城市安于现状就是最好的七大姑八大姨,同样也是逼婚、逼考公务员的主力,她们的逼迫对象其实不分男女,这也许是小城市最让人窒息的一面。

  俺有一个朋友,不谙世事,不善交际,有一份稳定工作和中等收入。与许多独生子女一样,她在父母支持下买房买车,一个人住着140平方的房子,每日按部就班地开车上下班,不知不觉年过三十。也是在三十岁这一年,她放弃了这一切,选择北漂,租房、挤地铁……

  当然有人会说她傻,可她却比以前开心多了。她离开这个小城的唯一理由是孤独,同时,她又不愿像长辈们所说的那样,随便找个人结婚生子告别孤独——那样的话,也许会更孤独。

  在某些人看来,这种孤独似乎有点矫情。他们还会搬出“适应社会”这一万能法则,告诉您这是您自身的问题,您要改变自己,释放自己,接触社会,就能有更广阔的圈子。可是,这个说法从根本上抹杀了人与人之间原本就具有的差异,忽略了人的个性。就好比看电影,看特吕弗和费里尼的人跟看《小时代》的人很难有共鸣,您不能强求其中一方迁就另外一方。价值观的差异也与身份、地位无关,即使都是高学历,即使都有体面的工作,但一个读哈耶克、萨义德和《古拉格群岛》的人,又怎么可能和一个除了课本再没读过其他书的人有心灵上的契合呢?在人际交往上,俺们最多只能做到礼节上的互不侵犯,但越是交心,越不可能越过价值观的差异。因为价值观而造成的孤独,无法因为自身的改变而缓解。而且,即使改变,也只能就高不就低,也就是说,您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去适应别人的高度,但无法刻意拉低自己的智商,去迁就比自己更平庸的人。

  在男权社会里,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能力的女性,更容易在小城市里感受到这种孤独。工作没有挑战性,缺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找不到看得上眼的男人,还要因为没拍拖、不结婚和没生孩子这样的事情被当成异端,这已经不仅仅是孤独的问题,更关乎尊严的丧失。

  所以,一个人越出色,小城市的面目就越可憎。别说那些内地封闭小城了,即使是东南沿海的富庶地区,即使距离港澳仅仅一两个小时距离,小城市仍然只是小城市, 您依然要忍受以下这些事情:同样的杂志和电影,比广州深圳迟一个多星期上市和上线;您还是得自己开着车跑去大城市看话剧和演唱会;老一辈永远关心您为什么 大学毕业了还不拍拖,二十五岁了怎么还不结婚,结婚都一年了怎么还不生孩子;如果您没考公务员,某些人更是会替您痛心疾首;即使是年轻人,也往往早早老去,坐下来就跟您谈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经,见到育儿和养生讲座就像打了鸡血;许多您的同龄人,有着高学历和体面的工作,可家里没有一本书,您们永远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在事业上,您不能靠创意打动客户,跟人搂着肩膀忍着满口酒臭气称兄道弟干上几杯也许更管用……

  有时,俺甚至会有这样的错觉:能忍受这些,简直需要比在大城市打拼还要多万倍的勇气。当然,后来俺明白了,这不是勇气,而是妥协和懦弱。大城市当然也存在这些问题,但您起码有躲开的几率,如果您有足够能力,还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

  俺有一个朋友,他的故乡在一个内陆不发达省份的小城,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俺死也不会回去的,因为俺不想在二十多岁时看到自己六十岁的样子。”因为,在那样的小城里,除了公务员、国企、学校、医院之外,您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他用可以在老家***的钱,供了一套北京的小房子,然后告诉俺:“房子再小, 也是俺买的,路再难,也是俺自己选的,这样的话,谁也没有借口来干涉俺的生活。”

  俺知道,这就是勇气。它似乎可以回应某些老人的另一种荒谬论调(也许是俺在这个问题上听闻的最荒谬论调)——年轻人选择大城市是一种逃避,比如逃避生活的责任和传宗接代的重任等。且不说年轻人选择大城市大多有着理想和追求的因素,即使真的是逃避,俺也建议持此论调的人先检讨一下自己:为什么人家甘愿放弃安 逸,以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年轻人为什么要去大城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90404.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18日 下午2:27
下一篇 2024年12月20日 下午2:29

相关推荐

  • 爸妈的哪句话曾让您泪流满面?

      03、妈妈对我和姐姐说:我和你爸在我们是一家人,等到我们都不在了,你和你姐就是亲戚了。想想就泪崩,好害怕父母变老。——全世界惟壹的婲

    2024年11月22日
  • 看完这六个问题,您还敢再迷茫吗?

      第二问:打工还是经商?  您打工这些年,您的工资涨了多少?一年下来,您口袋里增加了多少收入?如果您的工资收入永远赶不上房价,物价,油价,医疗费用,教育成本,交通成本的上涨幅度,您觉得结果是什么?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让打工者口袋里的收入越来越少!财富之父罗伯特清崎说:获得财务自由,唯一的办法就是经商!

    2024年11月25日
  • 您对生活的态度,决定您的气质和品味

      我曾经跟一个陌生的女孩子合租过一套房子,她是个外地来的女孩子,一个人到成都打拼非常不容易,她的职业是一名超市收银员,每晚回来都很晚,很多时候她一个人回来既为了节约时间也为了省钱,就常吃煮的泡面。可即便是吃价值为2.5元一袋的面,你依旧能从这里面找到品质生活。

    2024年5月8日
  • 那就做只有梦想的咸鱼吧

      一样米养百样人,当然也会有百种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有时候只是一种选择,并不能武断地用“好”或“坏”加以区分。每一个人都有各自喜欢的生活方式,你可以让自己全力冲刺,为了成功奋斗不懈,不达目标不罢休;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当条咸鱼,安安分分地过日子,不去做梦、不去奢求。毕竟,只要是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最正确的生活方式,没有人有资格指责你、纠正你。

    2024年4月18日
  • 所有光鲜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苟且

      因为要参加青年教师优秀课比赛,周末,学校请来了特级老师李老师给我们这些参赛的老师说说课。

    2024年4月11日
  • 俺们都到了这个略显尴尬的年纪

      老陈年初三就要回银行上班,他喝酒总是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吹瓶,人送外号“雪花小王子”。这货又拿起一瓶啤酒准备和我一饮而尽,我忍着满肚子往外冒的啤酒气,愣是和他又干了一瓶。到后来我撑到站起来都在打嗝,那货依旧若无其事地一瓶又一瓶。

    2025年7月21日
  • 每个人都有一对翅膀

      末了,表妹长叹一声:唉,可惜我没这等好福气,战战兢兢地干工作,唯恐哪个细小的环节出了什么错,被老板不留情面地打入事业的冷宫,弄得薪断吃喝愁……

    2025年2月26日
  • 所谓人生开挂,不过是厚积薄发

      前些天帮朋友搬新办公室,一边为她开心,一边又止不住地担心。  开心的是她的事业越做越大了,担心的是她的身体。她创业初期经常熬夜,饮食又不规律,得了很严重的胃病,说过她很多次,她自己也知道,但总也改不了。

    2024年4月13日
  • 五年前的您,五年后的您

      你的考场就在自己高中,是在那栋高一上课时候的教学楼,墙面已经开始有了斑驳的痕迹,部分区域还长出了绿油油的苔藓。你坐在那间旁边靠着不知道是男厕还是女厕的教室里,靠近门口的那一排,倒数第二个座位。三个白天,六场考试。

    2025年7月5日
  • 俺们为什么无所事事

      我走了许多地方,见了许多人之后,发现中国人的发呆水平和聊天水平,真的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因为国人对于时间这个概念理解得很抽象,觉得它是游离于自身之外的。所以,自然对如何支配时间无法自处。比如,我和好友出去旅游的时候,很少见到有人是带着书,或者是带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出游的。我不能把那些我所见到的呆滞的眼神违心地解释为在思考,只能说,可能在放松心情,但基本上是浪费时间。

    2024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