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要去大城市

  上世纪六十年代,刘大任从**去美国求学,恰在柏克莱遭遇了自由言论运动风潮。最终,他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成为了“乌托邦的寻找者”。

  几年前的一天,俺去某地开一个无聊的会。入会场前,俺顺手在副驾座位上拿了本杂志,其中有一篇刘大任的《柏克莱那几年》。幸有此文,让俺不至于选择早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刘大任从**去美国求学,恰在柏克莱遭遇了自由言论运动风潮。最终,他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成为了“乌托邦的寻找者”。

  尽管刘大任的左翼思维与俺并不相投,但不妨碍俺被其文字打动。这位如今已垂垂老矣的小说家写道:“也正是直接参与运动的亲身体验,因‘柏克莱人’而感染的 ‘寻找乌托邦’旅程,接受了残酷考验,所有事业梦想全部报废,学位自动抛弃,人生大转弯,甚至对人性的本质产生了难以解决的怀疑,然而,直到今天,扪心自问,没有一丝一毫后悔。”

  他还提到了有名的《呼伦港宣言》,开篇是那个着名的句子:“俺们这一代的人,孕育于至少是相当舒服的环境,安置在各地的大学殿堂里,不安地看着俺们继承的世界……”

  这多像个预言,如今的中国年轻人,不也是身处一个“至少相当舒服的环境”,但又不安地看着这个世界吗?只是,比起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如今的中国更加物质化,甚至使得许多年轻人不得不屈从于生活压力。但反过来说,如今这种琐碎的物质化生活所遭遇的种种问题,在旧日的风起云涌面前也注定是小儿科。换言之,如果您是一个能为“寻找乌托邦”放弃一切的人,那么“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式的问题根本不值得一提——如果您能听到并听从内心的声音,任何问题都不是大问题。

  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显而易见的优缺点:大城市生活丰富,工作机会多,如果是非体制内领域,还相对更注重能力,尤其是在创意产业、科技产业等上年纪的人基本无 法进入的新兴领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重业务多于重人际(但人际同样重要)的氛围,缺点是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小城市生活成本低,日子相对安逸,但工作机会少,又普遍是人情社会,任何事都得靠关系,又因人际关系复杂,隐私空间常被侵犯。

  这些优缺点并非绝对,它往往会随着个体自身的特点而转化。比如在家办公的自由职业者,工作主要依靠网络传递,那么小城市的低房价就显得**,但如果他又特别喜欢丰富的生活和多元的资讯,那么大城市的高房价也不会阻挠他。

  正如有人所说,世间所有的选择,到最后其实都是五个字——您想要什么?

  许多过来人见到这句话,会不屑地说一句“图样图森破”,告诉您这种想法实在太不成熟了,因为许多事情不是想想就能实现的。他们会摆出各种大道理,列出一连串的“反面教材”,告诉您若不循规蹈矩,人生将会如何悲惨……可是,如果您连想想的勇气都没有,您又能实现什么?

  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问题上,俺的感情一直倾向于前者。当然,俺并不是认为大城市一定比小城市好,更不是说年轻人必须要选择大城市,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必须要承认的是,在这个选择中,天平从一开始就是倾斜的,前者的生存压力更大,也因此更需要勇气去承担。而遵循内心的勇气,不但是俺自己缺少的,也是俺喜欢并尊重的。

  对于逃离大城市的年轻人,俺同样尊重,因为他们尝试过。对于选择小城市安逸生活的年轻人,俺也并不反感,因为那也未必不是遵循内心的选择。俺唯一不能认同的,是某些人对打拼者的嘲笑,以及庸俗化的论调。

  俺见过不少世俗眼光中的失败者,虽然俺并不认为那是失败,但他们无一例外遭遇了嘲笑。比如有人被迫从北上广回到家乡,就有一些这辈子未曾离开家乡的人嘲笑他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当然还少不了“早说过这条路走不通”之类的论调。还有一些人正在大城市里打拼,可逢年过节回到家乡,就会成为七大姑八大姨的谈资以及被训导对象,告诫您生活应该如何安守本分,结婚生子再去考个公务员才是世界上唯一的人生标准。

  俺甚至认为,正是这群人的存在,才逼得许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宁愿在大城市孤独打拼,也绝不回来。

  没错,大城市里有许多平凡的打拼者,终其一生也无法跻身这个城市的上游,他们甚至买不起一套小房子,终日为温饱奔波。但谁有资格嘲笑他们呢?没有人可以。正如毛利在《普通女孩,就该滚出大城市?》中所写,“为什么一定非要成功、出色,才能留在大城市?为什么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样自由选择去留,她永远都该仰仗别人的意见生活吗?”

  在中国人的人生选择中,女性比男性的空间更为狭窄,没在三十岁前把自己嫁出去仿佛是一条死罪,结婚后没生出孩子来同样是死罪。在毛利笔下,“这些美剧的忠诚东方女性观众们,并没受到多大的感召,她们在爸妈的房子里看着别人为所欲为,一点不为之所动,因为世俗说,大城市的荣光并不属于她们。”

  一个社会对女性的苛求与偏见,意味着整体价值观的缺陷。女性遭遇苛求,男性同样不会好过。认为女性留在小城市安于现状就是最好的七大姑八大姨,同样也是逼婚、逼考公务员的主力,她们的逼迫对象其实不分男女,这也许是小城市最让人窒息的一面。

  俺有一个朋友,不谙世事,不善交际,有一份稳定工作和中等收入。与许多独生子女一样,她在父母支持下买房买车,一个人住着140平方的房子,每日按部就班地开车上下班,不知不觉年过三十。也是在三十岁这一年,她放弃了这一切,选择北漂,租房、挤地铁……

  当然有人会说她傻,可她却比以前开心多了。她离开这个小城的唯一理由是孤独,同时,她又不愿像长辈们所说的那样,随便找个人结婚生子告别孤独——那样的话,也许会更孤独。

  在某些人看来,这种孤独似乎有点矫情。他们还会搬出“适应社会”这一万能法则,告诉您这是您自身的问题,您要改变自己,释放自己,接触社会,就能有更广阔的圈子。可是,这个说法从根本上抹杀了人与人之间原本就具有的差异,忽略了人的个性。就好比看电影,看特吕弗和费里尼的人跟看《小时代》的人很难有共鸣,您不能强求其中一方迁就另外一方。价值观的差异也与身份、地位无关,即使都是高学历,即使都有体面的工作,但一个读哈耶克、萨义德和《古拉格群岛》的人,又怎么可能和一个除了课本再没读过其他书的人有心灵上的契合呢?在人际交往上,俺们最多只能做到礼节上的互不侵犯,但越是交心,越不可能越过价值观的差异。因为价值观而造成的孤独,无法因为自身的改变而缓解。而且,即使改变,也只能就高不就低,也就是说,您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去适应别人的高度,但无法刻意拉低自己的智商,去迁就比自己更平庸的人。

  在男权社会里,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能力的女性,更容易在小城市里感受到这种孤独。工作没有挑战性,缺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找不到看得上眼的男人,还要因为没拍拖、不结婚和没生孩子这样的事情被当成异端,这已经不仅仅是孤独的问题,更关乎尊严的丧失。

  所以,一个人越出色,小城市的面目就越可憎。别说那些内地封闭小城了,即使是东南沿海的富庶地区,即使距离港澳仅仅一两个小时距离,小城市仍然只是小城市, 您依然要忍受以下这些事情:同样的杂志和电影,比广州深圳迟一个多星期上市和上线;您还是得自己开着车跑去大城市看话剧和演唱会;老一辈永远关心您为什么 大学毕业了还不拍拖,二十五岁了怎么还不结婚,结婚都一年了怎么还不生孩子;如果您没考公务员,某些人更是会替您痛心疾首;即使是年轻人,也往往早早老去,坐下来就跟您谈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经,见到育儿和养生讲座就像打了鸡血;许多您的同龄人,有着高学历和体面的工作,可家里没有一本书,您们永远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在事业上,您不能靠创意打动客户,跟人搂着肩膀忍着满口酒臭气称兄道弟干上几杯也许更管用……

  有时,俺甚至会有这样的错觉:能忍受这些,简直需要比在大城市打拼还要多万倍的勇气。当然,后来俺明白了,这不是勇气,而是妥协和懦弱。大城市当然也存在这些问题,但您起码有躲开的几率,如果您有足够能力,还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

  俺有一个朋友,他的故乡在一个内陆不发达省份的小城,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俺死也不会回去的,因为俺不想在二十多岁时看到自己六十岁的样子。”因为,在那样的小城里,除了公务员、国企、学校、医院之外,您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他用可以在老家***的钱,供了一套北京的小房子,然后告诉俺:“房子再小, 也是俺买的,路再难,也是俺自己选的,这样的话,谁也没有借口来干涉俺的生活。”

  俺知道,这就是勇气。它似乎可以回应某些老人的另一种荒谬论调(也许是俺在这个问题上听闻的最荒谬论调)——年轻人选择大城市是一种逃避,比如逃避生活的责任和传宗接代的重任等。且不说年轻人选择大城市大多有着理想和追求的因素,即使真的是逃避,俺也建议持此论调的人先检讨一下自己:为什么人家甘愿放弃安 逸,以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年轻人为什么要去大城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90404.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18日 下午2:27
下一篇 2024年12月20日 下午2:29

相关推荐

  • 那个怀揣梦想的他,早就不知了去向

      我和胡大玄的故事就是如此。  我们村就胡大玄一家姓胡的,其他的都姓王。我们两家相距不远,那可是光着屁股一起玩大的发小。小学时他是班长,我是副班长。

    2024年6月3日
  • 迷茫,就做好当下

      在校大学生,无论大几,仿佛都迷茫,不迷茫就不正常。听了学生们的尽诉愁肠,大体就是说经历了大一从“忙”到“茫”,再到别人学习我就学习,别人做社会工作,我就做社会工作,别人做项目我就做项目,别人兼职我就兼职的“盲”,总结出来就是因为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所以不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不知道现在做的事情有没有用,也不知道不这样做会不会后悔。比如:不喜欢学习、不喜欢专业、不知道以后的出路在哪里,想转专业不知道能不能转、不知道转什么,想以后工作不知道做什么,想考研不知道考不考的上……

    2025年1月26日
  • 每一场绝地反击的硬仗,都会让您变得更加不屈不挠的坚强

      【01】  绝地反击是对人生最大的敬意。  《奇葩说》第三季落幕了。很多人说姜思达脱胎换骨、凤凰涅槃,虽然没有拿到最后的BBKing,但在无数奇葩迷的心里,他早已是无冕之王。

    2024年9月2日
  • 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一生必须坚持的事

      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遇见更好的人。  努力进步,努力修练,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扭转人生的败局。

    2024年6月21日
  • 您一无所有,您拥有一切

      一个朋友说,她和妈妈出门,路过了10年前实习和工作时住过的小区。水泥路重新铺了一下,砖楼重新粉刷了一下,其他就还是以前的样子。她在自己曾经住过的小屋门口站了一会儿,想了想10年前,她每天都要回去、现在看起来都不知道当初怎么住得下去的地方,她住了两年。

    2024年8月4日
  • 愿您加倍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最近刷爆朋友圈的一个催泪短视频,讲的是几个凌晨还没有回家的人,在工作岗位上奋斗着,不敢停歇。

    2024年4月27日
  • 青春需要一次野蛮生长

      上大学时的一天,车向阳听说一家知名科技公司正在附近开设招聘会,他便和几位同学一起去应聘。可是,他们投过去的简历就如石沉大海,过去很久都没有收到任何回复。因为他们应聘的公司很着名,所以同学们对成功应聘并没有太高期望,大家很快就忘记了这次应聘。然而,车向阳却一直没有放弃进入这家公司工作的念头。

    2025年4月29日
  • 青春经不起等待

      我念海专的时候功课依然不好。校外组织了一个中国青年剧团,我就报了舞台技术组,打打灯光也许不错,蛮好玩的。那个时候不小心对戏剧表演产生了这一生都甩不掉的情感。毕业以后出海实习,本来是想一心一意做海员,可是在海上做二级水手,在那边敲铁锈,登高爬下刷油漆,看那些我们最羡慕的船长、轮机长、大副,就觉得这些人都心事重重。跟他们聊着聊着,突然间发现原来**错行了。因为有一天船长跟我说:“我跑商船22年了,我的女儿今年大学毕业,我只见过她22面,一年见一面,一次见一个月。当有一天你觉得你跟自己的亲人脱节的时候,还不如没有那份亲情。”

    2025年4月13日
  • *丝,俺们缺的是什么?

      普通男:中国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接受的是非常传统的思维观念和教育,性格内向。

    2025年4月4日
  • 人生是拼图,不是蓝图

      白崇亮出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化学公司担任总经理的特别助理,他说,前一任特助交接时告诉他,这份工作很无聊,就是跑腿、做会议记录、收发公文。一开始他也觉得这份工作乏善可陈,不适合他。

    2025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