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碎的时间是珍珠

  
  
  琐碎的时间是珍珠,可惜,俺们都明珠暗投,将它们,当垃圾给扔掉了。俺们应该将各种琐碎的时间利用起来,让它们闪光才对。虽然像作者一样5点起床有些困难,但充分利用各种琐碎的时间,很值得做。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时候,俺浪费了很多时光。上班时,自己的工作和思路,总是被别人打断,一天到晚,几乎做不了什么像样的事。好不容易没人打搅的时候,却又快下班了,又觉得十几分钟,二十分钟,能做什么呢?还没开头,就得下班。还不如下班算了,等晚上找个整块的时间,再做。结果呢,晚上,宿舍又太吵,总是熙熙攘攘,人来人往,跟本就无法集中精神。可是,哪家公司的集体宿舍是安静的呢?于是,想做,想学的东西,又不得不丢在一边。时光,就这样,不知不觉,浪费掉了很多。
  
  有一天晚上,宿舍里,照例很燥热,很嘈杂。俺啥也做不了,啥也看不进去,只好窝在床上翻一本文摘。无意间,翻到了一篇文章,是一位美国人写的。他说,他一年四季很忙,到处出差,做演讲,做咨询,做项目,在全球各地飞来飞去。但他每年都出两到三本书。为何在这么忙碌的情况下,他还能每年都出几本书呢?原因是,他善用了所有的琐碎时间,在吃饭后,等车的半个小时,在机场候机时,一个小时,或者四十分钟,乃至,整块工作后,休息的十几分钟间隙,他都写上几笔。多的时候,可写千字,少的时候,只有一两句。但这些积累起来,就不得了了。最后他说:琐碎的时间是珍珠,它们散落在各个角落里,只有将它们串起来的时候,才会灼灼生辉,产生价值。
  
  琐碎的时间是珍珠。俺心中忽有所悟。可惜,俺们都明珠暗投,将它们,当垃圾给扔掉了。俺应该学习他,将各种琐碎的时间利用起来,让它们闪光才对。
  
  此后,俺开始训练自己,充分利用各种琐碎的时间。比如,开会,有人晚到的十几分钟,等待时,俺会在会议室里,将俺心中构思的方案写上几笔。晨会前的十几分钟,吃过了早餐,俺一般不在外面晃荡,而是先到座位上,将当天的工作重点列一列。下班前的十几分钟,没事了,俺把昨天看了一半的论文拿过来,再看上个两三段。这些过去俺从没认为是时间的时间,一旦点点滴滴集中起来,竟然能做很多事。
  
  在上班之外,俺也充分利用空闲时间,重拾俺的文字梦,开始写东西。一句,两句,一段,两段,被人打断了没关系,忙完了事情,得空,接着以前的思路,再写。嘈杂也没关系,能写几句算几句。渐渐,俺发现,俺的抗干扰能力大增。有时候,俺看书,或者写东西,竟然能做到充耳不闻同宿舍其它床铺上吆五喝六的打牌声。(励志文章  www.lizhijuzi.cn)再后来,外界环境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即使在隆隆的机器声中,俺也可以爬在机械臂下的横杆上,照例写俺的工作总结,或者改善提案。犹如此刻,小媳妇正在客厅里开着电视,看她喜欢的AXN上的《CSI》纽约篇,而俺,则在开着音乐的房间里,侧坐在俺的袖珍小书桌前,敲着这篇文字。
  
  后来,俺发现,时间不仅仅是俺用到的这些。其实,有块宝贵而又安静的时间,被俺忽视了。比如早上。因为,早上是一天时间里,最安静,最少人打扰,人的头脑又相对比较清醒的时候。但这样一块好时光,俺竟然用懒觉给打发了。于是,俺开始调整作息时间,将睡觉的时间略略前调,比如常常一两点睡,压缩一下,十二点左右睡。本来是七点多起床,调早一点,五点起床。高质量的睡眠,其实五六个小时就够了。想想,几十年后,当俺们去向马克思报到的时候,有的是时间睡,现在少睡点,也没啥大不了的。
  
  (写到这里,媳妇在客厅里叫,说柴静的《看见》要开始了,是讲黄西的。这是俺必看的节目,不好意思,先看去了,等看完,再接着续。)
  
  (看完了《看见》,接着再续。因为这也是个时间应用的例子,很有趣,俺就把这个插曲保留在这里。好,咱言归正传,继续。)
  
  虽然只是多了两个小时,但这两个小时利用起来,可不得了,俺发现,俺往往可以一个早上完成平常日子三天左右的的学习量,或者写作量。一天等于三天,一周等于三周!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俺,俺们拥有的时间其实没有两样,区别在于俺们如何去认识它,并用好它。而俺养成的这个五点即起的习惯,不仅帮助俺加快了学习和写作的速度,而且,还在后来的日子里,帮俺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
  
  俺离开第二家公司后,去了一家马来西亚的外贸公司工作。当时,公司的客户,大部分是美国客户。过去,公司的很多职员都受不了,主要是因为这边是正常上班时间,在那边,对方正好是晚上八九点,所以根本没办法沟通。若要沟通,则必须熬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行。俺的那些同事们,刚开始还行,熬久了,各个都顶不住。而俺早上五点起床,是他们的下午四五点钟,沟通时间正好,没有任何障碍。所以这份工作,俺做得很顺手,没有任何问题。
  
  离开贸易公司后,俺去了一家制造工厂。工厂一般都八点上班,而俺照样五点起床。起床后,俺早上的内容调整为:先看google阅读器上订阅的博客文字和新闻,每天约5多条。大多数可一扫而过,少数感兴趣的,或者觉得有用的,俺会标注,并拷贝下来,发到同事或下属的邮箱里,供参考和研究。而后,俺会回复晚上客户、同事、供应商发给俺的邮件。虽然俺谨守邮件不过夜的原则,但在俺下班处理过邮件之后,还是会有些邮件,在更晚的时候发进来。另外,作为管理者,还必须考虑下属的效率问题和工作能力提升问题,所以,俺会在每天早上上班之前,准备好要跟他们沟通的问题和话题。自然,自己的工作也要做个计划,分一下主次。这些都做完之后,俺会写写有关管理的案例,或者话题。如果顺利的话,俺可以写到15字以上。不顺利,至少也能完成基本的构思和框架,留待再有空闲时,补写出来。
  
  实际上,现在的日本和美国,正在流行早起上班之风。尤其是美国,有“活力早餐”之说。所谓“活力早餐”,就是将商业谈判,从中午挪到早上吃饭时间进行。这样的好处是,效率较高,一些谈判遗留的问题,可以在下班之前解决掉。而下午两点以后的谈判,往往会显得冗长,效率低下,而且,一旦遗留下问题,往往得等到第二天才能补充完成。特别是中国,更是喜欢在晚上招待客人。晚上吃饭,满桌子的菜,倒不完的酒,一边喝,一边扯,话题散而乱,时间拉得过长。其结果是,吃得太多,营养过剩,不利健康,回家太晚,骚扰家人,有些,甚至喝得醉醺醺,反要家人照顾,徒增家庭摩擦。
  
  不过,也有好消息。据说,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很多人会在早上赶到办公地,与同事一起一边早餐,一边讨论工作问题。晚上,则会尽量赶回家。即使有应酬,也浅尝即止,不会酩酊而归。如此甚好。若能将这良好的风气贯彻,再利用好琐碎时间,则中国职场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想必会有一个新飞跃。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琐碎的时间是珍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70873.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0月18日 上午8:07
下一篇 2020年10月18日 上午10:30

相关推荐

  • 再多一点点坚持

        我相信,我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  普通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没有多少钱,也没有什么权,除了背影,还是背影,特别是在刚刚步入社会的前几年,生活还有点“天不遂人愿”。

    2020年12月11日
  • 所有的苦,以后都会笑着说出来

        周末参加了一位企业家的宣讲会,讲述的是他们公司的情况和理念,受益匪浅。但更让我难忘的,是他自己年轻时的故事。

    2020年9月30日
  • 励志文章:坚持,俺的信念

    当觉得万事不想为的时候,是不是一种厌世? 脱离了人群,只想过一个一个人的世界。脑子里空空荡荡,感觉不到时间,看不见擦肩而过的人群。曾经想的太多,到头。。。 “意义”两字,已被狠狠的…

    2020年9月26日
  • 成功属于不安分的人

      我发现传统意义上成功的人都有一个特质,就是不安分。我们的父辈很多成功者,都是原来放弃了铁饭碗。这绝对不是什么懂得放弃的精神,而是因为他们不安分,不满足于眼前安稳的现状。虽然他们其中也有牺牲者,但他们的生命都在拼搏,都很有价值。

    2020年12月1日
  • 向日葵不放弃阳光,俺便不放弃梦想

          哪怕很久之后,俺在未来里过着和今天的白日梦完全不着边际的生活,也不会放弃这样的梦想,不会放弃做这样的女子。因为俺知道,只要俺不放弃,梦想便不曾远离。    现实中的女孩…

    2020年11月3日
  • 梦想的力量

    星期天,在家陪女儿看动画片《小鸡不好惹》,剧中两只可爱的黄鼠狼瘦高高和胖乎乎整日梦想着吃鸡,平日里它们认真钻研捉鸡方法,刻苦练习偷鸡的技巧,只要一有机会,它们就会全力以赴,大有不抓…

    2020年11月10日
  • 励志类文章

          《拥有一颗坚固的心》    从梦中惊醒的时候,窗外正淅淅沥沥下着小雨。    拉开窗帘,静静遥望远处泛着乳白的晨曦,想起少女时代那个开满菊花的小小的庭院。那时候身体不好…

    2020年10月25日
  • 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候,是没有讨价还价的

      午夜梦回里,俺时常怀念当初坐着小面包车颠簸在云南的蜿蜒山路上,那些一手一脚垒起来的幸福哇,总是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俺想但凡有些小女生情结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梦想——开一家咖…

    2020年10月27日
  • 每个人都少了一样东西

          在当今讲究包装的社会里,俺们常常禁不住羡慕别人光鲜华丽的外表,而对自己的欠缺耿耿于怀。其实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都少了一样东西。    俺们每个人的生命都…

    2020年10月12日
  • 经典励志文章:成功并不像您想象的那么难

      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的。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作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成功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取得成功的人。

    2020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