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面试中常见一犯再犯的错误

  
  
  求职面试中,没有人能保证不犯错误。只是聪明的求职者会不断地修正错误走向成熟。然而在面试中有些相当聪明的求职者也难免会一犯再犯的,俺们权称之为“高级”错误。人和猎头顾问总结经验,列举出常见的十二种高级错误,以飨读者。
  
  1、不善于打破沉默
  
  面试开始时,应试者不善“破冰”(即打破沉默),而等待面试官打开话匣。实际上,无论是面试前或面试中,面试者主动致意与交谈,会留给面试官热情和善于与人交谈的良好印象。
  
  2、与面试官“套近乎”
  
  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面试官是忌讳与应试者套近乎的,因为面试中双方关系过于随便或过于紧张都会影响面试官的评判。聪明的应试者可以例举一至两件有根有据的事情来赞扬招聘单位,从而表现出您对这家公司的兴趣。
  
  3、为偏见或成见所左右
  
  有时候,参加面试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面试官或该招聘单位的负面评价会左右自己面试中的思维。误认为貌似冷淡的面试官或是严厉或是对应试者不满意,因此十分紧张。还有些时候,面试官是一位看上去比自己年轻许多的小姐,心中便开始嘀咕:“她怎么能有资格面试俺呢?”其实,在招聘面试这种特殊的采购关系中,应试者作为供方,需要积极面对不同风格的面试官即客户。一个真正的销售员在面对客户的时候,他的态度是无法选择的。
  
  4、慷慨陈词,却举不出例子
  
  应试者大谈个人成就、特长、技能时,聪明的面试官一旦反问:“能举一两个例子吗”?应试者便无言应对。而面试官恰恰认为,事实胜于雄辩。
  
  5、缺乏积极态势
  
  面试官常常会提出或触及一些让应试者难为情的事情。很多人对此面红耳赤,或撒谎敷衍,而不是诚实的回答、正面的解释。比方说面试官问:您为什么5年中换了3次工作?有人可能就会大谈工作如何困难等,而不是告诉面试官:虽然工作很艰难,自己却因此学到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
  
  6、丧失专业风采
  
  有些应试者面试时各方面表现良好,可一旦被问及现所在公司或以前公司时,就会愤怒地抨击其老板或者公司,甚至大肆谩骂。在众多国际化的大企业中,或是在具备专业素养的面试官面前,这种行为是非常忌讳的。
  
  7、不善于提问
  
  有些人在不该提问时提问,如面试中打断面试官谈话而提问。也有些人面试前对提问没有足够准备,轮到有提问机会时却不知说什么好。而事实上,一个好的提问,胜过简历中的无数笔墨,会让面试官刮目相看。
  
  8、对个人职业发展计划模糊
  
  对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很多人只有目标,没有思路。比如当问及“您未来5年事业发展计划如何?”时,很多人都会回答说“俺希望5年之内做到全国销售总监一职。”如果面试官接着问“为什么”,应试者常常会觉得莫名其妙。(创业  www.lizhijuzi.cn)其实,任何一个具体的职业发展目标都离不开您对个人目前技能的评估以及您为胜任职业目标所需拟定的粗线条的技能发展计划。
  
  9、假扮完美
  
  面试官常常会问:“您性格上有什么弱点?您在事业上受过挫折吗?”有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没人没有弱点,没人没有受过挫折。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也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受的挫折,才能造就真正成熟的人格。
  
  1、被“引君入瓮”
  
  面试官有时会考核应试者的商业判断能力及商业道德方面的素养。比如:面试官在介绍公司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之后或索性什么也不介绍,问:“您作为财务经理,如果俺(总经理)要求您1年之内逃税1万元,那您会怎么做?”如果您当场抓耳搔腮地思考逃税计谋,或文思泉涌,立即列举出一大堆方案,都证明您上了他们的圈套。
  
  11、主动打探薪酬福利
  
  有些应试者会在面试快要结束时主动向面试官打听该职位的薪酬福利等情况,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具备人力资源专业素养的面试者是忌讳这种行为的。其实,如果招聘单位对某一位应试者感兴趣的话,自然会问及其薪酬情况。
  
  12、不知如何收场
  
  很多求职应试者面试结束时,或因成功的兴奋,或因失败的恐惧,会语无伦次,手足无措。其实,面试结束时,作为应试者,您不妨表达您对应聘职位的理解;充满热情地告诉面试者您对此职位感兴趣,并询问下一步是什么;面带微笑和面试官握手并感谢面试官的接待及对您的考虑。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求职面试中常见一犯再犯的错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5798.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0月9日 上午12:52
下一篇 2020年10月9日 上午1:15

相关推荐

  • 那些年入上百万的人是如何做到的

        我只能说如果你很努力就很容易。  我身边这样的人一大把一大把的。

    2020年9月14日
  • 求职面试的十大秘籍

         进入三月份,又进入了应届毕业生的求职高峰期,如何让你中意的企业快速发现你,优先获得面试机会,我想这是每一个求职大学生首先要去思考的问题。在此,我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2020年8月12日
  • “职业理想”不等于高薪

          很多求职者被问到“职业理想”的时候,给出的答案是:月薪过万,或者进入全球5强企业。    俺们常认为,理想就是实现某些物质利益,比如钱、名誉或者…

    2020年9月30日
  • 职场励志:从两万到百万

      我的一个朋友,1998年硕士毕业时加入北京一家民营企业,月薪不到两千,真可怜!
      但一年之后,他的工资翻了一番。再过一年,加到六千,又过一年,也就是在他工作到第四个年头的时候,由于企业的发展,月工资一举达到了2.5万元人民币,加上奖金、期权等实际利益,年收入几乎直达五十万大关!
      时光易逝,薪酬难涨。我问他成功的秘密,他说只有一个原因:主动积极地工作,把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钉子精神”,用在为老板服务、为公司效力、为客户做好事之上。这样的人,就能够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年薪统计数字里的佼佼者。
      话说这位朋友工作到第五年时,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辞职去美国读了一个MBA。就在大家还在为他放弃这么高的工资而感慨不已时,他已经获得了MBA学位,回到他熟悉的行业、一家五百强企业找到了一份工作。问他具体收入的数字,他说:“只要你保证不发表出去我就说:十二万美元,将近一百万元人民币”。
      年薪一百万!这样的故事,我在新东方咨询生涯中不知道见到过多少。在“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就业难”、“海归就业难”的一片狼来了的惊叫声中,在“本科毕业月薪一千二”、“硕士期待值降到两千”、“海龟愿意为三千人民币折腰”之类的哀叹声中,我却满目琳琅地看到无数毕业两三年就月入五六千的本科生、工作四五年就成为小富翁的研究生、回国三四年就实现财富积累的留学生。中国职场收入的这种奇峰突起现象,如同中国机会本身一样,一边是充斥着抱怨,一边是爆发着惊奇。一边是冰冷的低薪海水,一边是白炽的金钱火焰。
      那些年薪报告、薪酬调查、人均收入统计,对城市的意义也许有,对个人的意义并不大。因为收入的差异,全世界都存在。我所咨询的学生,天天演奏着从年薪一万、两万,到年薪二十万、五十万,甚至一百万的中国变奏曲。
      年薪十二万美元,你敢想吗?假如你不敢的话,就想想美国、日本,甚至中国香港的工资水平吧!处在急剧发展、并且是不均衡发展中的中国,青年人就应该敢作、敢为、敢闯、敢挣。不断高速增长的收入,是全体中国居民的殷切期盼;而迅速达到世界高水准工资的骄傲,则属于那些敢于梦想、善于奋斗的时代青年。

    2020年8月23日
  • 面试成功法则心态全攻略

          面试技巧在求职面试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现就面试技巧中的面试原则和面试积极因素展开分析。    面试原则    面试是您整个求职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成败均决定于您面试时的…

    2020年10月4日
  • 让您备受欢迎的职场小细节

        某人在西服上别了一个小小的胸饰,如果你发现后及时地称道,说不定会因为这点小事而使他对你异常好感;一贯对你冷漠的某人突然对你笑脸相待,这也许是你们改善关系的一个良好开端;如果你把约会时间8点30分改成8点35分,说不定因此会让他人对你刮目相看……不要小瞧了这些交际细节,它往往是交际大变化的前兆,它往往是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取得交际成功的良好机遇,它往往是拨动人际关系“千斤”的“四两”。记住:交际中的细微之处大有文章可做。

    2020年8月21日
  • 很多时候,性格真的决定着命运

        十几年前,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那家公司,我认识了丁凡和徐磊,他们都是我的同事,和我一样,这份工作也是他们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2020年8月31日
  • 您为什么总是这么累?

      下班时间,我走进地铁,在拥挤的车厢里找到一个角落安顿下来。就在刚刚过去的十个小时里,我忙着应对各种事务,成了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抬头看看地铁里的其他人,大都是表情木讷、神色黯然。每个人的脸,都显得萎黄而黯淡。

    2020年7月22日
  • 职场励志:职业生涯中的10个致命错误

          错误一:现在不着急,以后遇到问题再说吧。    很多人刚刚步入社会,没有真正意识到危机的存在;或者现在的工作相对稳定,虽然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至少目前的工作能够养家…

    2020年8月8日
  • 工作了,还努力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by 林茜茜  作为一个毕业几年的人,来分享一下当离开学校之后,努力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2020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