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在找工作,不如说是在找人生

    【一】  同学说,每一个找工作的人都是折翼的天使。在网申、笔试、面试、等待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然后继续西装革履奔赴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一】

  同学说,每一个找工作的人都是折翼的天使。在网申、笔试、面试、等待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然后继续西装革履奔赴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听到身边很牛的人也说笔试被虐或面试被刷了。这俺相信,因为找工作有时真的不是比拼实力,而是运气,对方寻找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人,而是最适合的人。

  比如,某单位HR说,“咱公司那谁有对象了吗?挑简历的时候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啊!”

  所以,千万不要因为被刷就否定自己,只不过是不合适罢了!

  前段时间,跟风投了腾讯简历,参加了笔试。

  接到面试后俺没去,因为感觉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好心的HR打来了电话,让俺下午去,单独进行了面试。

  俺并没有迎合她,讲腾讯多么高大上俺多么希望到腾讯工作,而是讲了俺印象最深的一段经历和俺最近跟家人一次通话:乡镇基层实习的感悟和西点军校的校训。

  末了,HR问俺,“您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直接回答到。

  HR傻眼的表情望着俺,“俺们招人很谨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后来想,俺真的不是愣,只是觉得不是俺想要的工作罢了。就如同再好的姑娘您不喜欢就是动不了情,适合的那个姑娘不漂亮也能让您激情澎湃。

  与其说不是想要的工作,不如说是不想要的人生。

  工作是一碗饭,是求得生存,是个人头顶的方寸天空,而人生需要视野、需要格局,需要一种能够超脱个体自身头顶方寸天空的思维能力,推倒给予俺们安全感却实则将俺们禁锢的‘玻璃房’,找到俺们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然后参与现实和历史的建构。

  任何日常琐事都有自己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俺们也许可以渐渐学会将眼界放宽,放远。

  这一切,只为最想要的人生,一种有着厚度的人生。

  【二】

  给舍友发微信“几天不见,在干嘛呢?”

  “在叔叔家看书呢,俺这两天反思俺之前找工作的状态过于急躁了”。

  中午和两个好友吃饭,全程话题依然是找工作,留北京还是去地方、去银行企业还是党政机关又或者是创业,这些曾经是别人家的选择瞬间成为了摆在俺们面前最现实的考量。

  这不,最近清华“男神”梁植在某档节目也谈了面临毕业后最大的纠结——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不料却惨遭同为清华校友的高晓松痛批没有名校生的风范,“您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高晓松到底是艺人,懂得怎么制造话题性,熟稔打造一档火爆节目应该具备的元素,如他自己所说“任何一个话题,俺们都可以聊到很有意思!”对梁植是批评更是鞭策,谁说过能经得起多大诋毁,就能担得起多少赞美,别忘了最后评委说了一句“山水有相逢”!

  俺倒欣赏梁植在面对评委翘着二郎腿痛批之时没有反驳,展现了自己的涵养和该有的分寸。

  一直以来,清华人最不擅长的就是反驳,因为他们不愿意把精力淹没在隔靴骚扰漫无边际的口水仗中;可是,清华人又最擅长于反驳,因为他们敢于直面问题在反思中用“行胜于言”的精神将责任与担当书写得掷地有声。

  曾经问在中科院工作的一位清华老学长:您认为,清华人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学长答“社会的多元性也让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多样化,但俺想清华人不管在哪行哪业,都拥有着家国情怀,内心深处必定都满含着对国家和民族深深的感情”。

  在入学教育时,史老师的一句话让俺深镂于心,那便是“一所伟大的大学能给人一种胸怀”。拥有胸怀让人获得高度,而后对未来把握会更清晰而精当,反观具体事物时也能锐眼灼灼。

  【三】

  34年前,发行量超过2万册的《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晓”、充满青年人困惑的长信《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引发了一场持续半年多时间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事件后来被称之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

  34年后的青年,俺们依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只不过时空变换。

  不同的是物质之声愈发鼎沸,红尘愈发璀璨,消费的浪潮把人压扁到了只顾眼前的苟且,耻于谈理想,羞于聊情怀,依靠潜规则出人头地,依靠花点银子开天辟地,便再有才华也是穷其一生只为披金挂印实现生命的世俗价值。一方面抱怨社会病态,一方面又削尖了脑袋蝇营狗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成为“社会新中产阶级”。

  今年1月的时候,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博的同学去北大拜访了钱理群先生。先生直言:8后、9后是与历史和未来都脱节的一代,和历史的脱节就是您们没经历过过去几十年的大变革,那种遍布全国和全球每个角落的大变革。和未来脱节,说的是您们当中的很多人,迫于生活生计和升学压力,只能专注于范围较窄的社会、经济事务,而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大融合的世界,和历史又有很大关联。

  钱理群先生想对年轻人说:这个社会静悄悄地存在变革。许多人是不满足于现状的,但由于体制问题,无能为力去改变大的环境、大的秩序。但可以从改变自己和周围的人做起,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生活。

  借用鲁迅的一句话说:“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这句话到现在都是掷地有声的,所谓“合理”,就是去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利益和相互影响。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与其说是在找工作,不如说是在找人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5580.html

(0)
上一篇 2020年9月2日 上午12:10
下一篇 2020年9月2日 上午8:18

相关推荐

  • 职业规划:用规划照出前进的方向,用实践为理想插上翅膀

          一、前言    时光荏苒,又是一年风吹过,岁月如梭,时不待俺可奈何。漫漫人生路,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沧海桑田的弹指一挥间。纵然人生短暂,但却可以有辉煌的瞬间,纵然…

    2020年10月12日
  • 年薪20万不如月薪2000:对不起,没有一份工作是体面的

        微博上有一个热搜话题:爸妈眼中得体的工作。  评论留言区真是人才济济,很多人对父母进行了花式吐槽,点赞很高的两个回答,挺有意思。

    2020年3月31日
  • 打工十年您为什么还两手空空

      年过三十,大多数人的工作已将近十年,十年是积累的十年,是拼搏的十年。但是猛然回头,曾经的同学们已经差距很大,有的人依旧拿着三四千的工资,安稳的上着班;有的人已经在三四千工资前面加了一个一,辛苦而努力工作;也有的同学已经创业几次,几经失败和收获,依然走在创业的路上。当然,创业者毕竟是少数,也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绝大多数人也像笔者一样是一个打工者。

    2020年8月1日
  • 职场上五个诀窍让您前景光明

          每一个身在职场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场”上游刃有余,诀窍无它,当您能做好下面五条,那么,您的职场前景将一片光明。    职场光明诀窍之一:蛰伏…

    2020年7月29日
  • 职场励志:生命中的七堂课

          七堂课,七个人生哲理,每个都是简单而又深刻的格言。
          1995年在与日本企业家中内功对话时,德鲁克说:在我的生命中有7堂课,他们教育我怎样保持高效、持续成长、应对变化、打破常规、超越过去。
         第一堂课:追求完美。1927年,18岁的德鲁克离开家乡奥地利来到德国的汉堡当学徒,同时也在汉堡大学学法律,不过,在那个年代,德鲁克读大学基本上是不用去听课的。德鲁克说,在1927年那个古老的年代,获得大学文凭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每年定期交一点学费和在考试的时候露个面。
         但是,那个古老的年代,汉堡的青年旅社、城市图书馆以及汉堡歌剧院却是对大学生免费开放的。德鲁克的第一堂课——音乐课也是受益于当时德国汉堡的这一制度,如果没有对于大学生免费的制度,当时一边做学徒一边读大学的德鲁克是不可能每周都去听歌剧的。
         德鲁克听到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一出歌剧《福斯塔夫》。是晚,他完全为这出歌剧所震撼。当年威尔第已是80高龄的老人了,他的一段话:“在一辈子的音乐家生涯中,我努力追求完美,可惜一直失之交臂。我有责任要再试一次。”这在德鲁克脑海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020年8月24日
  • 月薪3万的感悟

          先谈谈本人的经历,本人15岁开始打工。刚开始是半工读,利用暑期假日等做临促和兼职模特。半年后索性休学做起全职促销员。4年来到深圳,从刚开始的月薪16元,到现在的月薪三万…

    2020年10月28日
  • 职场新人:好工作不是找出来的而是规划出来的

      2014届高校毕业生人数约727万,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然而无论就业形势多么严峻,依旧有学生找到理想中的工作,实现最初的愿望,是什么让他们在毕业季梦想成真?

    2020年9月5日
  • 真正强大的人,从不抱怨

        01  大家都知道祥林嫂。  就是那个丈夫死后,被婆婆卖到山里的可怜女人,小说里大部分人是觉得她讨厌的。

    2020年4月21日
  • 如果您缺少一份快乐的工作

          文/周国平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一份能够让您快乐的工作,不是说您找不到,而是您根本就没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您没有了快乐工作的能力,这才是最可悲的。    现在有一个…

    2020年10月11日
  • 先谋生,后寻梦

        最近有一位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和我聊天,她说她准备毕业了,正在到处投简历,但是投了好多简历出去,很多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好不容易有一两家公司通知面试,但是都是规模比较小的公司,她又不是很想去。眼看就要毕业了,工作还是没有着落,而父母却一直强调一旦毕业就不能继续啃老了,为此她感到十分苦恼。

    2020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