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唐大柱,将近一米八的大个,身体敦实得很,虽然生在南方,却浓眉大眼,一副北方人的身段和相貌。
即便长成这样,说起怂,俺第一个想起来的,也一定是他。
刚入职进公司的时候,他就呆呆地,坐在俺工位对面,印象里他的眼睛从未离开过屏幕,手指从未离开过键盘。
俺是运营,他是技术,属于同一个项目部的不同小组,交集并不是很多,平时也很少搭话。
直到某天,俺和同组的同事私底下商量打球的事情,他才跟俺说了第一句话。
“您知道公司午休就一小时么?”他在桌子下面踢了踢俺的桌脚,故意压低声调。
“咋了?”俺反问。
人总有认怂的时候
“没咋,没咋,就告诉您一声。”说完,他又连忙把脚收了回去,用略带谨慎的口气低声说:“您们不是打球么,没事就提醒下,注意看点时间撒。”
“哦。”俺淡淡地说。
不一会儿,他继续很小声地嘀咕道:“当俺没说好了。”
又过半天,他又踢了踢俺的桌脚补充道:“嘿嘿,要是您老大问俺,俺就说不知道哈。”
屁大点儿事,倒把他吓得够呛。
俺愣在座位上,面无表情,心里却对他默念了一万次怂包。
而他说完话后,仍旧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眼珠直勾勾地盯着键盘,手里不停地敲着代码。
【二】
人的心理暗示作用总是很强的。
某个不认识的人,自从认识了以后,便会经常出现在您的视野里。
自从那次篮球事件以后,大柱的怂劲儿,也仿佛一天天在众人面前暴露出来。
比如部门聚餐,大家一起去饭店吃饭,偶尔遇到服务员迟迟不给上菜。
在场的急性子通常会拍案而起,而后和服务员撕逼,接着找来大堂经理;普通一点的,至少把服务员叫过来,接连催促几番;可大柱,从来都老老实实地坐在板凳上,一动不动。
有次恰巧也是上菜较慢,而俺就坐他边上。
大家蠢蠢欲动的时候,俺用胳膊肘碰了碰他,斜着眼问他,为什么每次他都不去催菜。
他没有看俺,继续低着头玩手机,直截了当回俺:“俺可不敢。”
您怕啥,俺问他。
“万一争起来,他拿把菜刀砍俺咋办?”他回。
“擦,咱这老些人呢!”俺提高了声调,接着,在座的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他。
再看他,仍旧玩着手机,巧妙地躲过众人目光,并用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说:“真出事儿了,不信您们不跑。”
一句话,噎得俺满脸通红,哑口无言。
毕竟没出事,谁也证明不了谁会留,谁会逃。
然而,俺们继续用很不屑的眼神看他,尽情地嘲笑他。
他却静静地低着头,不停地用手指左右滑动手机屏幕。
他耳朵里,像有一团棉签一样,把所有的非议,全部过滤掉。
【三】
再后来,公司换了好几拨员工,也换了好几个老板。
同一批来的老员工,好像除了俺,就剩大柱了。自然而然,俺和大柱走得也越来越近了。
但岁月仿佛不会让人突生棱角,只会让棱角越磨越平。
大柱还是那副怂逼样,俺也没好到哪儿去,整天被老板虐得没脾气,心想熬过两年赶紧跳槽。
那段时间,俺唯一的解压器可能就是大柱了,偶尔玩笑一下,嘲笑几句。反正他习惯了,反正他也没脾气。
不过半年前,大柱也跟俺火了一次。
这件事缘起于一次撸串。
不,真正的导火索应该是办公室上下级间的争执。
大柱是一个纯种码农。一般产品经理给的需求,码农们几乎完全无条件执行。可最近部门却换了老板,而产品经理对部门老大并不是很服,从那以后,产品经理和老板开始轮番上阵,向开发组提出各种不同的需求。
懂行的人都懂,码农们最讨厌的是变换需求,其中情况,和设计师不喜欢他人指指点点、厨师不喜欢食客挑三拣四类似。
于是老板上任不久,大柱便作为开发组公认人缘最好的人,和开发组组长一起去跟老板和产品经理谈判。
半个多小时的谈判过去了。进会议室前,两人义愤填膺的样子,可出来以后,两人变得灰头土脸。
等再到工位的时候,老大开始又敲桌子又跺脚,用满口四川话嚷道:“卧槽,要晓得您是这副吊样,俺一开始就不该带您过去!”
大柱仍是坐在他那台老台式机面前,盯着屏幕敲着键盘,一言不发。
原来在会议室里,大柱也真的一言没发。有什么事情需要对质的时候,他顶多点点头,然后继续闭嘴。
和想象的一样,他怕站错队,他也怕得罪人。
他像藕盒一样,用面粉把自己裹得紧紧的,生怕掉在地上,一摔就响。
【四】
借着不爽的劲头,晚上他约俺出来撸串。
没说两句,俺莫名地提起办公室的事儿:“要俺,肯定站您们老大一边!”
他低着头,手里拿起一头蒜。
“咋地您也说点啥吧,表表态也行啊!”俺说。
他低着头,把这头蒜掰成两半。
“草,您要这么搞,是害死您们组长了啊!”俺继续。
他低着头,把掰成的蒜瓣一个一个剥落。
… …
也不记得俺说到了第几句,他剥了第几瓣,他突然站起身,把桌上蒜瓣扑落一地,低头直视俺的双眼大喊:“瞎比比啥!”
这回,换俺愣在原地,使劲避开他的目光。
尴尬了十几秒,大柱突然坐下,又拿起一头新蒜,边剥边说:“您是没被逼到节骨眼上!”
那是俺听到大柱第一次骂人,可能是他多喝了一点酒,也可能是他憋了很久的怨气有了发泄的由头。
俺不知道怎么回他,只记得一杯一杯地喝酒,吃串。
他什么都没有吃,也没有喝,只是坐在那里扒蒜。
【五】
后来的一些时间,俺和大柱的关系似乎越来越远了。
可能除了那次争吵,也是因为俺们和技术被分到了两个不同的房间,各忙各的,没什么时间。
再后面,听说他结婚了,还偷偷把喜糖放在俺们办公室每个人的桌子上。
俺没有特意去他工位上道喜,只是在微信上说了一声。
他回复谢谢,然后又提起上次的事情,说哪天请俺喝酒。
俺本来把这句话当玩笑听的,没想到隔了几天,他倒真的约俺出来。
喝酒是假,借钱倒是真的。
刚喝一杯,这怂包就憋不住了,怯怯诺诺地跟俺说:“丑哥,能不能借俺点钱?”
“多少?”俺问。
“2万。”说完,他又接着补充道:“没有那么多的话,拿1万也行。”
“您们码农还缺钱?”俺笑笑。
“俺老婆怀孕了,妊娠期贫血。”他倒了一杯,接着说:“在北三医,住了快一个礼拜,钱快洘干了。”
“干洘着?”俺问。
“过两天,她家里人就过来,把她接回去慢慢养。”接着又是一杯,他说,“但这些日子,怎么也得撑过去。”
“您老丈人他们才知道么?”俺纳闷。
“一开始没想告诉他们。”他使劲儿把杯子攥在手里,突然低下头,“他们本来就嫌俺没出息。”
“那您爸妈呢?”俺问。
“死了。”他答完,又喝了一杯酒。
那晚,换他一杯接着一杯不停喝酒。
而俺只是不断地问他问题,忘了喝酒,也没有吃菜。
【六】
陪他去银行取钱的时候,大柱突然问俺:“丑哥,您知道俺为什么一直这么怂么?”
俺看了看他,愣了一下,假装不知道。
他抬了抬头,盯着俺的眼睛说:“俺特么也想一狠心一跺脚就不干了。”
“嗯。俺知道。”俺转移话题,示意他别说了,“您媳妇回她家了,您以后怎么打算啊?”
“找机会跟着回去呗。”他苦笑着,“还有俩妹妹,在老家上学呢。”
俺不知道该回他什么,安慰还是继续转移话题。总之那段日子,俺想得很多。
洋葱是分层次的,或许人与人之间也是一样。
不管俺们承不承认,这种生来具备的环境差异,多少影响着俺们对待周围人的眼光和态度。于是这种心态,造成了各自态度的千差万别。
想想俺初入职场的样子,壮志雄心,抱负远大,受不住环境的安逸,也耐不住老板的批评。
可几年过去了,当俺棱角磨平,等俺学会了讨好、世故、逢迎,为车为房,甚至为一杯星巴克,俺甘愿超时工作,忍气吞声。
虽然没有大柱那样,怂得夸张,但和当初的样子相比,如今的俺早已溃不成军。
如此说来,俺倒是挺羡慕大柱的,他怂得彻底,怂成了一种姿态。
【七】
在俺最缺钱的时候,大柱终于把钱还给了俺。
他说,他不确定自己能不能继续留在北京了,毕竟老婆那边急需人手照顾。
俺问他是否需要帮忙。
他则推了推俺,说他这边的事情已经料理好了,什么都不需要了。
喝醉的时候,他突然开起了玩笑:“丑哥,您为什么要装呢?”
“俺怎么装了?”俺反问。
“您很有钱么?”他说。
“这跟装不装有什么关系?”俺问。
“如果俺这钱不还您直接跑了,您咋办?”他一把搂住俺的肩膀,反问俺说。
“不还就不还呗!”俺笑着说。
“卧槽!2万块钱,说不还了就不还了?”他松开俺的肩膀,拍了拍俺接着说:“咱俩又不是啥生死交情,您这话太特么假了!”
“那您说,俺该咋办?”俺问。
“要是俺,俺认怂!”他顿时很清醒,“俺这钱根本就不借!”
“卧槽!服!”俺说。
“就算借,最起码也该立个字据吧?”他仿佛接受了俺的讽刺,继续自信满满地笑着说,“您是没吃过大亏。吃过了您就知道了,有时候装怂比装横强。”
当时俺也喝多了酒,半醉半醒间,就当着玩笑听了。
可事后想想,没凭没据地就借给人家万八千块,也真是醉了。
俺倒吸一口冷气,庆幸自己没一分钱花钱,却买了2万块的教训。
【八】
前些天打电话,大柱已经提走公积金,离开了北京。
恰巧,那天也有另一个同事离职回南京老家了,所以从早到晚,俺心情都不好。
下班上地铁的时候,俺后面正好一个人用胳膊肘顶着俺。
按俺平时的性格,这种情况,俺是要回顶一下的,再不济也要回头说两声。
但俺那天不知怎的,耳边一直回想着大柱跟俺说的话。
就这样俺从知春路,忍到了海淀黄庄,等下车的时候,俺猛地一回头,才发现后面顶俺的那个人,正是俺当天刚谈好的一个推广的合作。
俺装作不认识他的样子,匆匆地下了车。
该认怂的时候就认怂。
印象中,那是大柱这个怂包,给俺上的最有意义的一堂课。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人总有认怂的时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5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