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鼠族:俺很急,俺真的很急

    有一位读者对我说:  “我是今年的大学毕业生,现在就职于一家大型国企。3个月了,很闲,很浪费时间,我确定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我不断地问自己,未来的路在哪里?”

  

  

  有一位读者对俺说:

  “俺是今年的大学毕业生,现在就职于一家大型国企。3个月了,很闲,很浪费时间,俺确定这不是俺想要的工作。俺不断地问自己,未来的路在哪里?”

  “俺想转行,俺愿意脚踏实地,愿意付出努力,但是自问没有过硬的实力,所以想报读一个计算机培训班试试。”

  这让俺想起NHK拍的一部纪录片,片名是《北京鼠族》。

  “鼠族”是对住在地下室的北漂们的一种揶揄,因为收入不高,又想留在帝都,他们不得不像老鼠一样成群地生活在地下室。

  1、另一个帝都

  如果以地平线为界,地面之上的帝都,是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而地平线之下,是如巢穴一般蔓延的地下出租屋,这里是另一个帝都。

  小区内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小门,是通往地下都市的入口。

  走下深邃的楼梯,地下道路如迷宫一样蔓延。穿越黑暗,在狭小通道的两侧,排列着一个又一个出租屋,阴暗、狭小,没有窗户,没有厕所。

  洗漱池是公用的,尽管肮脏又潮湿,但洗碗、洗澡、洗衣都在这里。

  如果要做饭,那就要把电磁炉拿到通道去,若是在狭小的房间里,热气及烟雾会极其呛人。

  地下出租屋原本是冷战时期挖的防空壕,因为地面租金太高,这里成为了廉价的聚居地。

  谁都知道地下的世界脏、乱、差,更重要的是——不安全。

  可是,这里也是无数寒门子弟和外来务工人员唯一可以支付得起的落脚地,或者说,地下室已演化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态环境”。

  从21年起,北京市就已着手清理地下室,直到如今,清理工作依然在继续。

  2、这里的机会大于任何地方

  小杨毕业于河北某工业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原本已被当地的大型国企录取,但因为不想被困于“深井”,他想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碰一碰机遇,便义无反顾地辞掉国企的工作来到了北京。

  小杨说,爸妈想让他回家考公务员,做一份稳定的工作。他很理解爸妈的想法,但还是想在北京再坚持一下。

  “北京是一个国际大都市,这里的机会大于其他的任何地方。”

  小杨很肯定地说。

  小杨的梦想,是利用自己的电脑技术,开一个投资公司。鼠居一年后,却成了证券公司的编外员工,负责客户开拓。

  每天,他穿一身廉价的西装,游走在银行,对着人流一次又一次地问:

  “您好,现在可以免费开户做股票,请问您要不要了解一下?”

  跟着小杨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女朋友小王,她找到了一个儿童英语培训机构当老师。

  “有时候下班真的特别累,也想过这么拼死拼活干嘛呀,自己又不在爸妈身边,挺难过的。不过后来想一想吧,如果不在这里闯一闯就回去,也挺遗憾的。”

  女友笑着说。

  3、您住几居室啊?

  由于要参加一个证券行业的资格考试,忙碌了一天后,小杨还要废寝忘食地学习,为了实现梦想,他不遗余力。

  可每当看到路边高耸的公寓,小杨就会因为巨大的落差而心痛,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

  挡在前方的障碍,并非只有户籍。没有人脉,没有门路关系,有的只是以及无比激烈的竞争。毕竟,像他们这样的外来青年,实在太多太多。

  一次偶然的聊天,银行的同事问:“您住几居室啊?”

  小杨顿了顿,只能尴尬地回应:“俺住地下室……”

  “呵呵,接受不了您知道吗?对他们来说,这个太那么什么(夸张)了,就感觉再那个什么,您也不至于住地下室吧?所以这就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他们就感觉地下室离他们太遥远了。”

  生活在地下,工作在地上,穿梭于两个世界之间的小杨,觉得自己和同事完全不是一类人。

  同一时期来到地下室居住的外来青年,大多不到半年就离开了这里。唯一留下来的两三好友,偶尔会聚在一起聊天,又或者说,控诉眼下的遭遇。

  “北京要清理地下室了。”

  “归根结底就是要清除外来人员,外来人员太多了。”

  “对,其实这就是一种淘汰。谁强谁就能留下,混得不好的您就得走。”

  “您可以不来么,谁让您来了?”小杨自嘲道。

  “但是这是把人往死路逼,连住的地方都要没了。”朋友说。

  可是,这就是北京的生存法则。

  小杨下班回家后还要准备证券行业的资格考试

  4、俺们赚的钱都不够堵那些窟窿

  尽管小杨早有觉悟面对艰苦,但也没料到挡在前面的墙如此之厚。

  “俺现在就有一个困惑,就算您很努力,可如果按照正常的模式走下来的话,您奋斗一辈子,还是买不起北京的一套房。

  您享受不到生活的幸福,那再去搞一个幸福感指标,那这还有什么意义呢?生活就没有盼头了。”

  在地下室住久了,女朋友的心也开始动摇了。

  “俺觉得住在那儿吧,完全会影响俺的心情,影响俺的工作,影响俺的身体,俺觉得身体当然是最重要的。”女朋友抱怨。

  “您确定您搬到楼上就能焕然一新?您确定?”

  ……

  “您觉得现在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住在地下室?”

  ……

  “您要觉得住在这儿确实是不习惯,那就搬。那您就别管其他了,回头……回头钱再说。但是现在,您想搬到哪儿,然后您要找个什么样的价位俺们得先定下来。”

  “不要超过XX元。”

  “那就是隔断间,不然肯定超。关键是,如果咱这个月搬,正好碰到少杰(朋友)结婚要笔钱,拿不出来啊”

  ……

  “信用卡您都还完了吗?”女友问。

  “还没。”

  “还有几个没还?”

  “说找房的事儿,您干嘛说信用卡。”

  “咱们必须要考虑到这件事情啊,只有您考虑它了您才能有下一步计划。俺觉得现在压力太大了,真的。”

  “大什么呀……”

  “俺们赚的钱都不够堵那些窟窿了。”

  “哎……没事儿啊,别想那么多。咱现在赚的越来越多了,只会更好。对不对?”

  ……

  “您怎么了?嗯?啊?”

  ……

  女友默默低头走路,谈话戛然而止。

  5、先有了生活保障,再考虑恋爱

  与小杨一样,在地下室生活的大多数年轻人,都没有告诉父母自己的情况。

  师文是一位24岁的姑娘,大学学的是动画制作,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动画制作人,只身来到了北京闯荡,是希望趁父母还健康的时候,能够带他们去想去的地方走一走,

  最初,她在一家小型动画公司工作,并在公司交了男朋友。

  但是,男朋友无法适应北京的高强度竞争和巨大的压力,有一天,突然就走了。

  不久后,师文也离开了公司。

  “有男朋友的时候肯定也想有将来,可分手后自己也觉得不太现实。两个人都漂在北京,什么都没有。

  如果说裸婚的话,以后生活没保障啊。成天为柴米油盐吵架,日子也过不好。先有了生活保障以后,再考虑恋爱吧。”

  由于担心被赶出地下出租屋,师文急着要赶紧找一份工作,她去了一所动画公司面试,期望做动画人设,她喜欢做手绘。

  谈话的尾声,交流了期望薪资之后,HR表示薪水在预定的薪酬范围内。

  “按照公司程序,俺们还要再商量一下。”HR说。

  从此便杳无音讯。

  6、俺特别急啊,真的特别急

  由于生活费已所剩无几,师文在考虑要不要向父母求助。

  “来了以后,也不知道以后能混成什么样子,心里没底儿,再加上家人本来也是不支持的,压力很大。”

  “俺觉得,多少还是想家的,可要是就这样回去了,太丢人了。”

  “俺要是在这儿吃什么苦啊,或者俺压力大,俺觉得都没什么问题。但是俺就是特别怕看到爸妈为俺操心的那种样子,俺就是特别怕。之所以一年回一次家就是因为看到他们,俺心里就特别难过。”

  “其实是想家了,但是回去以后心里压力可大了。”

  “俺特别急啊,俺爸妈他们都快6岁了,真的特别急。”

  “俺想趁他们还健康的时候,能够带他们去他们想去的地方走一走啊什么的。”

  师文对着镜头一边哭一边说,有点语无伦次,只是好几次提到了“压力大”、“特别急”。

  可是,作为鼠族,她连照顾自己都有问题。

  在一次大排档的聚会中,师文问:“真是找不着动力了,俺都不知道俺留在这儿是为什么?”

  朋友A说:“您想想您不留在北京,您回家了能做什么?”

  朋友B说:

  “俺告诉您,俺们不能往大了说。大了理想啊什么的都是扯蛋。说简单点,就吃饭。最直白的,就是为了吃饭!”

  那一群来追梦的年轻人,漂着漂着,没有了理想,没有了生活,只是为了活着。

  这晚之后,节目组再也联系不上师文了。

  7、留不下的大城市,回不去的故乡

  老王夫妇是来到北京的第一代民工,最初是住地上的,可随着房租的不断走高,他们被逼无奈转居地下。

  厨师、搬砖、拉货、清洁工、卖早餐、保姆、超市店员……来到北京26年,这对夫妇一直做着最底层的工作,为这座城市服务。

  “在北京有个家,一家人一起生活”,这就是老王夫妇的梦想。

  当北京清理地下室的消息传出时,惆怅如乌云一般,压在了这对夫妇的头上。

  离开故乡已经26年,农地已经荒废,不可能再回去,如果再被赶出这最后的居所,就真的无处可去了。

  留不下的大城市,回不去的故乡,这是无情的命运之网。

  “这一辈子已经玩完了。”

  未来迷失在涕泪交加。

  8、一个北京人眼中的北漂

  前几天俺在自己的公众号发起了关于北漂、上漂的话题,有一位读者给了俺一段长长的留言:

  俺是地道的北京人,之前在公司认识了一个年轻人,他挺瘦的,南开毕业,有思想,俺很欣赏他。

  在餐厅遇见时,他总是点两个素菜一碗米饭,俺以为他不喜欢吃肉。

  俺从来没觉得公司里的外地人跟俺有什么不同,但通过跟他的接触,俺了解到他的收入很低,最初俺有些吃惊,后来,俺还了解了一个俺不知道的世界——真实的北漂生活。

  刚进公司的时候他有女朋友,可不久之后,因为女友老妈的反对,他被迫分手,从他们合租的屋子里被赶了出来,连衣服都没拿出来。

  他女友的妈妈说:花了这么多钱培养女儿,让她上大学,让她学钢琴,一定要嫁一个在北京有两套房子的人。

  当时他们已经好了三年,他确实是受刺激了,从那以后他就很激进。

  俺比他大8岁,又是行业里的老人,就通过关系把他介绍到了同行业的一流公司。

  他很努力,在新公司做了三年,总裁都开口要他做秘书,收入提高了,但也特别辛苦。

  今年,他在北京买了房和车,他们领导给他介绍了同单位的一个女友,十月他们奉子完婚了。

  如今,他在朋友眼里是成功的,有房,有车,有事业,有太太,还快有孩子了。

  可是,结婚前他来找俺聊天,说每个月要还很多贷款,又要有孩子了,压力太大。

  俺问他为什么要把自己逼到这个份上?为什么不量力而行?

  他说大不了就去死。

  他活的太累,身心疲惫,才过了四年,就老了很多。

  上一次见面时,俺看到他把车钥匙别在裤腰带上,拿着老气的手包。俺想提醒他,一个有品味的人绝对不会把钥匙别在裤子上,但是俺选择了闭嘴,他有他的人生。

  现在房子这么贵,如果不是特别优秀的或是通过婚姻留下来的,都不太可能。

  就说他吧,虽然很努力在北京买了房,首付耗光了父母在老家的所有财产,连老家的房子都卖了。而他找了一个同样是外地的姑娘,他们生的孩子以后还不能在北京上高中,考学还要到河北去,这一辈子的努力还是不能解决后代的身份问题,不免悲凉。

  新北京人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扎下根来。

  俺也认识几个非常优秀的男士,他们跟俺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找个北京姑娘生个孩子,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北京户口,至于以后的事再说了,能在一起过下去是最好,过不下去就离,俺觉得特恐怖。

  9、命运之网,总有漏网之鱼

  平台决定机遇。

  北京拥有全国最优质的政治资源、商业资源、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对于没有背景的寒门子弟,对于试图突破原生阶层的小镇青年,对于想靠打工改善生活的外来务工人员,这里是一个无可取代的平台。

  可是,人口的不断涌入,让北京人满为患,这里的交通极度拥堵,城市治理越来越难,这让政府很为难。

  而对于北京的土著,一方面享受着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的服务,另一方面又排斥外来的精英涌入,激烈的竞争压缩了土著的生存空间,愿意帮助外来青年的只是极少数,更多的人,是希望他们离开,并且,越是无能,越是排外。

  控制人口规模,已成为北京自上而下的共识。

  为此,北京发文要在22年把常住人口控制在23万以内,这意味着未来5年,仅有不到13万人可以挤入北京,更残酷的是:城六区常住人口要在214年基础上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

  北京将上演一场居住地保卫战,而结果自然也毫无悬念——强者留下,弱者滚蛋。

  “逃离北上广”将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您要面对的无奈。

  那些来北京追梦的人,他们前仆后继,所以北京从来都不缺乏梦想,这里的梦想多得就像是空气中的雾霾,而这堵无行的围墙,挡不住雾霾,却挡得住梦想。

  对于文章开头向俺提问的那位读者,俺后来给他的回答是:

  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看得很重,但是从整个社会的观察尺度来看,它并不关心个人的命运。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永远只是少数,因为社会的优质资源永远是稀缺的,而您可能还要面对那些看不见的墙。

  所以,一个人能做的,就是做出选择,并承担结果。如果您认清了这一点,依然选择了自己的路,那就努力走下去,并且,永远不要后悔。

  无论世道怎样,总会有一些人,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比如下面这位。

  那些有幸改变命运的人,绝不是靠着一时的冲动和盲目的乐观,而是像唐僧那样,明知前路艰难,依然义无反顾。

  命运之网,总有漏网之鱼。

  *作者:缓缓君:985高校工科男,时代华语图书签约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观点;有一点理性,也有一点温度,新书《俺就喜欢这样的您》已温情上市。微博:缓缓说52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北京鼠族:俺很急,俺真的很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4679.html

(0)
上一篇 2020年5月4日 下午4:33
下一篇 2020年5月4日 下午6:01

相关推荐

  • 职场中值得您跟随的十种老板

          一、能够在员工需要的时候给员工提供指导,帮助员工发展的老板    老板虽然与下属是上下级关系,但是没有下属的支持和协作,再出色的老板都无法独自让公司正常运作。对企业来说…

    2020年8月18日
  • 职场:这9件事您都搞不清您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毕业十年了为什么同学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包括我自己也面临这样的困劲,是自己不够努力?还是没有靠山?

    2020年4月24日
  • 20岁的时候您在熬夜,40岁的时候您能干嘛

        1  我不喜欢看到下班时间过了半个小时,还在电脑前的员工,更不喜欢晚上十点以后打电话跟我谈工作的员工。前者让我觉得挫败:老板不能让员工按时下班,说明工作安排不合理。后者让我担忧,这么晚还在想工作,明天能有饱满的精力上班吗?

    2020年4月15日
  • 王冉:年销售30亿以下的民营企业的共同点

             做投行一天到晚不看别的光看企业了。看的企业多了,自然会发现一些规律。……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和我的同事们接触了相当多的民营优秀消费品和消费者服务企业。

    2020年8月18日
  • 职业生涯必经的5个坎

     

    2020年10月7日
  • 混日子的人有什么资格说每天工作18小时的人挣钱容易?

        前几天跟朋友吃饭,无意中聊起家人这个话题。朋友说自从自己来北京打拼,在老家的亲戚都觉得她一定特别有钱,而且赚钱特别容易。每次回家都有意无意的提到钱,或者每次付钱都等着她。就连用了一旧手机都被吐槽“挣那么多钱也不知道买个新的”。前几天,朋友的姨妈专门打电话来让她送个Iphone7,说自己一直没用过苹果手机,听说现在特别火。朋友刚买了一个小房子,自己都快吃土了,于是拒绝了。姨妈很生气的说:“你挣钱那么容易也不知道孝敬你姨,小时候真是白疼你了。”

    2020年5月3日
  • 职场励志:高职学生的梦想在职场

     
       徐老师,  
      
      您好,我是武汉一名在读高职学生。

    2020年8月17日
  • 您找不到工作的15 个原因

        在中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们抱怨说找不到工作,但是数以万计的企业单位却也抱怨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到底是怎么了?是大学生努力提升自己以满足企业的要求,还是企业应该反过来反思自己的问题?笔者认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根源在于,我们目前的大部分大学与社会真实的需要严重脱节。笔者在本篇文章中总结了20 个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的原因,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本文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原因,因为能否找能好工作的核心其实还是我们自身的软硬实力。

    2020年8月20日
  • 一名大学生在银行工作8年的职场感悟

      我是一个地道的北方人,但我偏就不是很喜欢北方,并无偏见,个性使然,小时候就对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充满神往,大学在华北读了4年金融,即将毕业的一场变故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顿悟人生竟如此多的不确定,也曾因此消沉过,也曾沮丧的想回家逃避,但是想到人生苦短,想到自己的那么多梦想还没有开始,还是毅然的一个人来到了江南一城市,这无疑是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但对于我来说更是个陌生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人,错过了求职时机的我孤独的身影无数次的出现在各个人才市场和各个公司面试。最终机缘巧合我进了一家国有商业金融理财,而现在回首却是8年前的事情了,唉,时光荏苒。下面进入正题:

    2020年9月15日
  • 职场马拉松

        正常人大概要工作35年,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要知道,大多数人最后是走到终点的,只有少数人是跑过终点。因此,在刚开始时就去抢领先的位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2020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