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出头的贫穷,恰恰是您最好的增值期

  那天,跟朋友一起逛街,我提议结束后一起去吃烤肉,西西很开心地说好,小柒和阿钰的反应却很平淡。我以为她们有别的想法,就说:“如果你们不想吃烤肉,我们可以去吃别的,还是你们晚上有别的安排了?”

  

  那天,跟朋友一起逛街,俺提议结束后一起去吃烤肉,西西很开心地说好,小柒和阿钰的反应却很平淡。俺以为她们有别的想法,就说:“如果您们不想吃烤肉,俺们可以去吃别的,还是您们晚上有别的安排了?”

  小柒犹豫了一会儿说:“烤肉俺们喜欢的呀,只是月底了,俺跟阿钰身上都没什么钱了。”

  一般来说,上班族的月底都很穷,对于2出头刚毕业参加工作的人来说,月底就更容易穷困潦倒了。小柒跟阿钰,一个1993年出生的,一个1994年出生的,都是215年的应届毕业生;小柒月薪3元,阿钰稍微多一些,每个月35元。在上海这座城市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一个月3多元,真的就只够吃饭,而且还要比较节省才行。

  后来俺们一起去吃了经济实惠的麻辣烫。小柒和阿钰坐在店里感慨,工资好低啊,每个月钱都不够花,又不好意思再伸手问家里要钱。每次去逛街挑衣服,再漂亮、再心动的衣服只要一看到价签,就立刻打消念头了,只能上某宝找同款。

  相对而言,俺跟西西的经济状况要好一些。西西鼓励她们,说刚毕业穷一点很正常,俺们那个时候也很穷,可能比她们还要穷,但只要努力工作,涨工资是一件很顺其自然的事情。

  211年,是西西最穷的一年。那时,她在一家专门做车展的广告公司当平面设计,合同上签的是3元,但事实上每个月到手就只有2多元。每个月还要付4元的房租,住在格子铺一样的群租房里,全部的资产就只有一个24寸的行李箱。

  那一年,她吃得最多的是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和麻辣烫。早上就在便利店里买两个包子、一杯豆浆。每天的午饭都控制在1元以内。晚上呢,不饿的话就尽量不吃东西,或者用黄瓜和西红柿代替。

  那个时候,她最怕的就是动辄人均一两百的同事聚餐,因为怕大家说自己不合群,起初还象征性地出现过一两次,后面的每一次,她都找借口推掉了。

  但同样是在那一年,她学会了很多省钱的秘籍,比如哪家超市的日用品折扣力度高,比如哪个牌子的化妆品会在什么时间段做促销。买衣服从来都是反季节买,网上搜罗出了一批物美价廉的精品店铺,家里有好多宝贝都是换购来的。

  也是在那一年,她的厨艺突飞猛进。原先在家里只会煮泡面和炒饭的那个西西,学会了炒菜和煲汤。因为平时都很节省,所以每个周末她会做一荤两素,偶尔再煲一个汤,给自己补补身体。

  她心里很清楚,一旦生病,花出去的钱会更多,所以她会非常努力地扼杀生病、吃药花冤枉钱的机会。她还开始锻炼身体,每周抽出3天时间,去小区附近一所学校的操场上跑几圈,周末不加班的话,就约朋友打羽毛球。

  今年是西西工作的第五个年头,现在的她,可以轻松地参加朋友的聚会,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场合她都有埋单的底气。可以在逛街买衣服的时候,更多关注衣服本身的材质、款式和上身效果,而不是价签。可以住在交通便利、环境清幽的小区。家里的固定资产,也从来上海第一年的行李箱,变成了N个包包,N+1件衣服,还有一堆外文设计书。

  她说,其实她一直都很感谢那一段贫穷的日子。

  贫穷像是一个严苛又尽责的老师,推动自己不断去学习各种各样的生活技能,教会了她更好地生活和照顾自己。贫穷又像是一个市侩的影子,不断用艰难处境冷嘲热讽,使得她更卖力地工作,更拼命地赚钱。

  215年,是俺正式工作的第三年。三年前的夏天,刚到上海找工作时,俺过的是寄宿生活,这周在表姐家住几天,下周在朋友那挤几天,如此反复。签了劳动合同以后,住进了员工宿舍,不足5平方米的小隔间,里面只有一个上下铺的床和一个非常小的床头柜,唯一的一个衣柜还是俺网上淘了材料自己动手做的。

  第二年,工资涨了一些,能出去租房子住了,就跟朋友合租了一间房,两个人睡一张床。

  去年下半年,跳槽以后又换了新的住处。现在俺的房间是一个2平方米左右的主卧,书桌、书架、衣柜、床等,该有的都有了,还有一个俺很喜欢的飘窗,经常周末坐在那边,看书、思考或发呆。最近有了新的计划,打算把飘窗重新规划下,开辟出一片空间种点花花草草。

  而这所有的改变,都是受了穷的刺激。记得有一次,离发工资还有两周,俺的钱包里就只有十七元两毛钱。还有一次,买纸巾时为了省两块钱,在超市被身边的人鄙视。那时,俺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工作,不然俺们就只有在几块钱上计较的出息了。

  因为穷,因为不想再依靠家里,所以非常卖力地工作和加班。因为穷,更加深刻地明白,钱不能带给您一切,但在必要的时候,它能给您应有的尊严,所以努力赚钱是一件特别理直气壮的事情。

  后来,俺们花了很长时间反思,俺们两个为什么这么穷?工资低?乱扣钱?老板小气?不是,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俺们之所以这么穷,只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行,既没有跟老板谈薪资待遇的筹码,又没有跳槽另谋高就的本事。

  有些人有远见,进入职场以后,不断地充电学习,提升职业技能,能很快抓住机遇升职、加薪,他们不会穷。

  有些人有耐力,能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沉淀,掌握全新的技能,开发副业、赚取外快,他们也不会穷。

  还有一些人,嫌弃工资低、待遇差,就干脆辞职不干,自己创业、做生意去了。经过几年的打拼,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们更加不会穷。

  所以,如果您今天2出头,一穷二白,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恭喜您,这是生活在提醒您,该停下来,冷静思考,掂量自己几斤几两,然后充电学习、提升自俺了。

  您越是陷入贫困处境,越要懂得变通,要想方设法地增加自己的技能,等您能力提升了、蜕变成功了,自然就能赚到钱了。只要您够努力,眼前所有因贫穷引发的尴尬都会成为奋斗道路上短暂的插曲。

  别怕,2出头的贫穷只是一个过渡期,2出头的贫穷可以是最好的增值期。每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都是这样过来的。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二十出头的贫穷,恰恰是您最好的增值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5379.html

(0)
上一篇 2020年7月30日 上午12:30
下一篇 2020年7月30日 上午4:34

相关推荐

  • 职场闲人的三大困境与出路

          有的人一天到晚在公司忙得四脚朝天,有的人却整日在办公室里闲来无事混日子。最近,向阳职业规划咨询中心接待了多位职场“闲人”。    做数据管理的M…

    2020年7月24日
  • “差不多”的做事态度,最终会毁了您的职业前途

        你是“差不多”先生吗?  你是一个做事“差不多”的人呢?还是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做事情尽自己最大努力,力求做到最好的“完美主义者”呢?

    2020年5月6日
  • 那些年入上百万的人是如何做到的

        我只能说如果你很努力就很容易。  我身边这样的人一大把一大把的。

    2020年9月14日
  • 提着现实追梦

        表弟大学毕业后,找了几份工作都不满意,每次都是做不到一个星期就离了职,半年后,他干脆做了宅男,每天鼓捣电脑,从此不问工作的事,专心啃老。如有好心人介绍工作给他,他便拒绝道:我有个软件工程师的梦,我想专心考这个证,上班,会影响我的计划!

    2020年8月16日
  • 白领怎样读书才能跟上时代脚步

          现代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非常快,您学到的知识同样如此。如果几天不学习,您很快就会“out”的!    建议职场人士,在平时一定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很…

    2020年7月24日
  • 影响事业成功的八大职场恶习

          当您发现自己因个人习惯而使自己的事业发展受到威胁的时候,您就该反省下了。    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当前非常恶劣的就业环境之下,雇员的不良行为越来越无法为雇主所容忍&md…

    2020年8月6日
  • 俺的完美实习生们

        吃亏之道  曾经,我的项目组中有一个小项目,由于之前与客户及商务部门没有完全沟通好,项目的需求不断在变,做的内容也非常难。一来二去,这个项目成了大家都不愿意碰的雷区。正好公司通过大学生实习计划招聘来一批实习生,在各个部门做过业务介绍之后,大多数同学在选择的时候都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容易出成果的工作,而不愿意碰这个“老大难”的项目。只有小曾站出来说:“如果大家都不愿意选这个项目,我来做吧!”他的同学劝他:“还有其他项目可以选,干吗要选这个难题?实习做不出成果,对以后找工作没什么益处,这不是自己找亏吃么?”

    2020年9月3日
  • 高薪的条件您符合几个?共勉之

      生活中时常听到人们抱怨工资少,但是抱怨归抱怨,你是否意识到自身的一些问题呢?高薪的条件你又满足几条?

    2020年8月12日
  • 哪些习惯有助于您职场成功

          一、热诚的态度:    一个人能否成功,取决于他的态度!成功人士与失败者之间的判别是:成功人士始终有最热诚的态度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以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

    2020年10月9日
  • 职场励志:生命中的七堂课

          七堂课,七个人生哲理,每个都是简单而又深刻的格言。
          1995年在与日本企业家中内功对话时,德鲁克说:在我的生命中有7堂课,他们教育我怎样保持高效、持续成长、应对变化、打破常规、超越过去。
         第一堂课:追求完美。1927年,18岁的德鲁克离开家乡奥地利来到德国的汉堡当学徒,同时也在汉堡大学学法律,不过,在那个年代,德鲁克读大学基本上是不用去听课的。德鲁克说,在1927年那个古老的年代,获得大学文凭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每年定期交一点学费和在考试的时候露个面。
         但是,那个古老的年代,汉堡的青年旅社、城市图书馆以及汉堡歌剧院却是对大学生免费开放的。德鲁克的第一堂课——音乐课也是受益于当时德国汉堡的这一制度,如果没有对于大学生免费的制度,当时一边做学徒一边读大学的德鲁克是不可能每周都去听歌剧的。
         德鲁克听到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一出歌剧《福斯塔夫》。是晚,他完全为这出歌剧所震撼。当年威尔第已是80高龄的老人了,他的一段话:“在一辈子的音乐家生涯中,我努力追求完美,可惜一直失之交臂。我有责任要再试一次。”这在德鲁克脑海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020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