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人:让他闲着、闲着、闲着

    1  最近过节,很多人和我聊起明年的规划,没想到“不想上班”成了一个重点。

  

  

  1

  最近过节,很多人和俺聊起明年的规划,没想到“不想上班”成了一个重点。

  不用问也知道为什么,上班很烦,每天通勤路上好几个小时,练就十八班武艺,好不容易到了公司,还是挤不上电梯,错过打卡时间。再遇上个把变态老板,24小时在线等,简直折磨死人。

  于是,越来越多人开始向往自由的生活,时间全部归自己支配,再就是做自己,用喜欢和擅长的事赚钱。听起来有闲,又有钱。

  而且这些人真有详细计划,有些人能做软件外包,有人打算开奶茶店,有人想试试内容电商,还有人能做自由撰稿人或独立设计师。

  不求大富大贵,但是只要能原收入基本持平,都倾向于为自由买单,为自己工作。

  前几天同事还跟俺念叨,说发现身边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自由职业了。

  有个朋友,前一阵连续加班,把胃给累坏了,看完病从医院出来,觉得委屈,决定辞职回家。

  她分析自己得病的原因,认定是前一阵工作忙给闹的。

  吃饭不准时,外卖不健康,身边的同事里猪队友太多,老板的脾气也让人捉摸不透,她本身性子就急,生气伤胃。

  在她看来,低质量的合作还不如单干,省得给别人填坑,所以就打算回家寻找自由。

  但是,病假这几天一过,她就回去上班了。

  因为对自己不放心,在她看来,假期就是对自由职业的一种预演。自己之前盘算着每天都能省4小时通勤时间,还能自己做饭,健康养胃。

  但现实是,通勤时间省下了,其余时间都荒废了,在家完全没效率,每天躺尸,眼睛一睁,上午过去了。眼睛一闭,夜里过去了,加上吃饭、聊微信、刷微博,一天正好什么也没干就过去了。

  按照她的话说,胸怀天下,就是管不好自己。

  吓得她赶紧跑回去上班,希望能早点止损。

  后来,她经常感叹,想要自由职业,先看看自己假期都是怎么过的。

  废掉一个人,就让他闲着、闲着、闲着。

  说起来也挺悲哀的,以为能用自由的时间,成全自己,最终却把自己变成了废柴。

  忙到崩溃的时候,总想着什么时候有点自己的时间,可一旦时间都任由自己支配,反而过得很累。

  2

  这话不假,一个人到底配不配得上自由,放个假就知道了。

  不妨回忆咱们上学的时候,一个寒暑假,就能把同班同学分出高下。

  有些人一离开学校,学业这回事就搁置一边了。不管不顾地玩,最后因为玩心难收,特别抗拒开学。

  还有人,有计划好好利用假期,列了书单,买了习题。但自控力太差,想着玩一会没关系,然后就荒废掉了整个假期,书没翻开过,会有点计划泡汤的焦虑。

  只有真的能做好自俺约束的人,实现了“弯道超车”,猛补相对薄弱的科目,为新学期打好基础。

  当然还有全年无休的学霸,一直在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听着他最累,其实人家拿高分的时候最轻松。

  上班以后的假期也一样。之前俺们公司有个95后,小长假过后,顶着黑眼圈,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焦虑的心情,不情愿地回到了工位上,然后抱怨放假比上班还累。

  这话让他隔壁桌听到,精辟地说了一句,您不是放松,您就是放纵。

  上班的时候毕竟有节制,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休息。可能偶尔能看本闲书都觉得幸福和满足。

  可一旦盼来了那个空闲的黄金周,身体反倒负担重,睡到昏天黑地,胡吃海喝,去酒吧跟朋友们喝到烂醉,追剧玩游戏,成宿不睡觉。

  典型地把假期当成了句号过,但所有优秀的人,只会当成一个逗号,换换脑筋,或是让自己慢下来。但自俺管理24小时都不掉线,常态化努力。

  所以为什么俺们明明看起来都在同一起跑线,最后却拉开了差距。

  一个人到底有多自律,给他一点自由就知道了。

  3

  现在的年轻人,都热爱自由,“零工经济”也成为了一种潮流和趋势。217年,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一份“零工经济”报告显示,在美国和欧洲,从事自由职业的人口占到了2%~3%。

  俺家邻居刚辞职单干的时候,父母坚决反对,为此他没少跟他爸妈吵架。在他看来,父母的观念太老套,没有跟上时代。

  于是,不停地跟父母讲,现在人已经不需要他们那个年代的“饭碗”,社会分工、雇佣关系早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且凭他的能力,根本不用发愁没有客户和收入。

  费了好大的力气,说服了父母,但是结果非常打脸。

  开始他确实利用各种资源,挣了不少钱,但是不到一个月,他这家只有一个人的公司就垮了。

  原来刚辞职的时候,工作惯性还在,每天按时出门见客户,回来就抓紧时间干活。后来挣到钱就给自己放了假,出去花钱。然后就收不住了。

  先是早起越来越难,后来人也越来越懒,严重的拖延症拖没了客户,被人说不靠谱。

  业务水平依旧碾压不少人,自由职业的模式也没有问题,却没想到败给了不够自律。

  从工作状态中出来可能只需要一分钟,但懒散惯了,再想找状态就很难。

  现在俺这个邻居,自己不想接活,但在家呆惯了,不想上班,混一天算一天,彻底愁坏了爸妈。

  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种工作方式。《哈佛商业评论》曾经刊载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做自由职业之前要衡量的问题。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问自己,有没有工作有纪律,够不够努力。因为只有您善于自俺激励,并且非常敬业,客户才会选您。

  就是说即便您自己工作,也要严守工作纪律,才可能把自己经营好。

  而不是经常心疼自己,把自由职业当成逃避职场的幌子,终成废柴。

  俺们艳羡别人的自由与成功,却忽略了他们比常人更多的付出。过去总觉得有人管您烦,后来才发现,没人管的时候更烦。

  每天看上去时间空空,却挤不出时间努力修炼。作息一塌糊涂,大门都不想踏出一步。别说提升自俺、扩展资源,连基本生活都保证不了。

  鞭策从来不是磨难,自生自灭才是对懒人最狠的报复。

  说到底,还是天道酬勤,需要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才看起来毫不费力。

  真正的自由是很贵的,您得先问自己配不配。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废掉一个人:让他闲着、闲着、闲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6151.html

(0)
上一篇 2020年8月26日 下午1:58
下一篇 2020年8月26日 下午6:01

相关推荐

  • 俺们只不过是要努力奋斗,使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

        前几天收拾东西,从柜子里掉出来一摞汇款单。汇款单用曲别针别着一百多张,最上面的一张用钢笔写着“这就是成长啊!”下面签着我和一个叫Lily的女孩的名字。我坐在地上,翻着每一张汇款单,一页页的看。那是我大三第一次正式的实习,和一个叫lily的实习生一组。我们从来没有填写过汇款单,里面的很多要求我们不知道,比如数字的汉字要大写,每个字之间不能有空隙等等,越是严格,就越是紧张,然后我们写一个错一个,写了100多张才写好那么几个人。记得当时老板拿着一摞废掉的汇款单跟我们说:“保存起来,五年之后再翻出来看看,这就是你们的成长。”

    2020年8月22日
  • 自毁前程的职场8傻

      不排除为了避免锋芒毕露,作为职场小白的你可能会装傻充愣,消除尴尬,缓和气氛,的确高招!但是下面的8傻,犯了就极有可能自毁前程了,拿自己的前途当赌注的傻就千万傻不得了!

    2020年9月1日
  • 晚上6点到12点间做的事,才真正决定您的职场未来

      有很多人觉得,让自己干出一番事业、帮自己做出职业发展计划的是公司要为你思考的。

    2020年8月10日
  • 现代工作场所的七大秘密

          在没有社交媒体提醒俺们过得有多么悲惨的时候俺们是怎么过活的?每次Career Builder发布一项员工调查后,都会有一千人在博客中告诉俺们俺们是如何超负荷工作,如何被…

    2020年10月25日
  • 影响职场升迁的小动作

        Celin在最近的一次岗位竞聘中失败了。她偷偷打探消息,据说是在领导讨论会上有人指出“Celin心态不够成熟稳定,不具备必要的‘管理者形象’,难以担当更大责任”。

    2020年8月28日
  • 职场最受益的小细节

      人们常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一个职场好习惯,拥有让你成长得更快的强大力量。

    2020年8月13日
  • 写给每一位新入职的朋友

        在数学概念里,1+1=2。但在管理概念上,1+1其实是不等于2的。比如,一个人积极,一个人消极,如果消极的人职位和所具有的资源大过积极的人的时候,他所带来的东西,可能是负面的,不仅能抵消掉积极的东西,反而可能会在团队和工作中带来负面影响。

    2020年10月20日
  • 职场失败的十二种性格

          摘要:心态能决定成败得失,关键时候,心态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由于现代人生活压力过大,使很多人都不能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关键时刻任由心情泛滥,最终导致一败涂地。    1、…

    2020年7月31日
  • 二十出头的贫穷,恰恰是您最好的增值期

      那天,跟朋友一起逛街,我提议结束后一起去吃烤肉,西西很开心地说好,小柒和阿钰的反应却很平淡。我以为她们有别的想法,就说:“如果你们不想吃烤肉,我们可以去吃别的,还是你们晚上有别的安排了?”

    2020年7月30日
  • 职场的8种不良心理

          毕业将至,一大批学生即将进入职场。职业心理学专家表示,职场是否成功,85%的因素在于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西南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杨东指出,以下8种不良心理可能演变成&ld…

    2020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