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励志文章:俺是北大穷学生

作者:马超   我常常回忆起我初入北大的情景。  
  
  1999年高考,我考了县里的文科状元,被北大中文系录取,我成为了母校建校六十年来第一位被北大录取的学生。1999年9月4日的早晨,日如薄纱,我和父亲在北京站下了火车,没有目的地顺着人群走出车站。父子俩坐着绿皮火车,挤了十六个小时,从一片天大地大的皖北平原,来到了这高楼大厦之中,疲惫到了极点,同时又对自己格格不入的装束感到很不安。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我上身穿着一件长袖的白色衬衣,上面沾满了灰尘,领口黑黑的一层;下面是一件褐色起毛的休闲裤,有些短,把人吊着;脚上是一双劣质的黄皮鞋。最让我放不下心的倒不是穿着如何,我所担心的是手中拎着的那个塑料行李箱箱子,那是我临出发前在集市上花四十五元买的,因质量不好,在离家不到十里路的距离,就完全裂开,我父亲不知从哪里弄来几段零碎的绳子把它紧紧捆住,里面的衣服从裂开的缝隙中拼命往外挤,我担心的就是它随时都有炸开的可能。

作者:马超

 

  俺常常回忆起俺初入北大的情景。  
  
  1999年高考,俺考了县里的文科状元,被北大中文系录取,俺成为了母校建校六十年来第一位被北大录取的学生。1999年9月4日的早晨,日如薄纱,俺和父亲在北京站下了火车,没有目的地顺着人群走出车站。父子俩坐着绿皮火车,挤了十六个小时,从一片天大地大的皖北平原,来到了这高楼大厦之中,疲惫到了极点,同时又对自己格格不入的装束感到很不安。俺记得很清楚,那天俺上身穿着一件长袖的白色衬衣,上面沾满了灰尘,领口黑黑的一层;下面是一件褐色起毛的休闲裤,有些短,把人吊着;脚上是一双劣质的黄皮鞋。最让俺放不下心的倒不是穿着如何,俺所担心的是手中拎着的那个塑料行李箱箱子,那是俺临出发前在集市上花四十五元买的,因质量不好,在离家不到十里路的距离,就完全裂开,俺父亲不知从哪里弄来几段零碎的绳子把它紧紧捆住,里面的衣服从裂开的缝隙中拼命往外挤,俺担心的就是它随时都有炸开的可能。

  来北京上学,是俺第一次坐火车,按理,第一次坐火车对那个年龄的人来说,是有些兴奋的,但实际情况却让俺一点也兴奋不起来。在合肥上火车之后,俺拿着自己的火车票,在拥挤的人群里找到俺的座位,发现座位上坐着一个孕妇。如何要回自己的座位,是俺开始第一次真正处理一个问题。俺怯生生地告诉那个孕妇那个座位是俺的。那孕妇却一句话也不说,像个小说家深沉地望着俺一番之后,开始像一个旅行家望着窗外。面对着哑然的局面,俺不知如何处理。俺想告诉她俺是北大的学生,俺想告诉她,这是俺第一次出门远行,可俺最终没有说出口。在那片拥挤的空间中,俺觉得那么不合时宜,最后俺离开了,挤到了另外一个车厢里去。

  就那样盲目的在人群里站着,十六个小时的时间里,俺连口水都没喝上。父亲比俺更惨,他和一个同去的亲戚被挤到餐车里,花钱买了个茶座,因为随时可能要换地方,他不得不扛着那个裂开的箱子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十六个小时俺几乎没有说话。俺在听着旁边的人说话,俺不知怎么插嘴,甚至说,俺根本没有想到去插嘴。俺就是那样地沉默着。这第一次火车旅行让俺到现在为止都害怕坐火车,就像小时候吃腻的食品,一遇到适宜的场景,便排山倒海一样从胃里涌出来。

  那时北大的文科生一年级的时候是要到昌平校区的,校车拉着俺们父子直接开到了昌平西郊偏僻的园区。经济上不允许父亲在学校逗留很长时间,父亲必须要当天赶回去。一下车,父子两人就赶紧忙着报到,买被褥,买生活用品。买完东西,父亲留下了回去的车费,把剩下的钱全给了俺,有三百多块钱。中午,父子俩在食堂吃了顿饭,觉得饭菜很贵,也没舍得要什么菜,那算是俺父亲来北京吃的第一顿饭了。下午,父亲要乘车去火车站。俺们父子俩站在园区的那片槐树林里等校车。等车的时候,父亲说您不要不舍得花钱,该买的东西买,该添置的添置,又说了一阵诸如照顾自己,不是在家里,不要想家之类的话。接着俺和父亲便陷入沉默。沉默了一段时间后,父亲慢慢地转过身去,望着那长满野草的球场,和球场远处的树林。俺看见他抬起手去擦自己的眼睛,过了半天,等他转过头来再看俺,俺发现他眼睛里依然残存着晶莹的泪滴。一阵悲伤的情绪从俺心中不可抑制地涌出,说来好笑,那时俺差点说出一句话:“爸,俺想跟您一起回去。”

  几年后,俺在《鲁豫有约》节目录制现场,重新回忆到这个父子分别的场景,还是忍不住辛酸落泪。俺知道当时俺父亲为何落泪,在所有的学生里俺显得那么弱小,穿的不像样,买的东西也都是最简单的。他走后,摆在俺面前的是一个茫茫未知的大学生活,而所有的生活费只是那微不足道的三百多元。

  后来俺堂兄写信给俺,说俺父亲是第二天下午赶到家的,那天正好是俺堂兄考上安徽农业大学摆酒请客的日子,包了一场露天电影,放映员反复提到俺们兄弟二人的名字。俺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到酒桌上,众人端起酒杯,等俺父亲说话。堂兄说,所有的人都用期盼的眼神看着父亲,他们都在等着父亲讲讲伟大首都北京,讲讲万里之外风光的俺。父亲还未开口,已经眼泪婆娑。他喝了杯酒,说了一句:“俺们家的孩子在那里是最穷的一个,让他在那里受罪了。”之后,泣不成声。

  父亲走后的一个多月,俺是靠着那三百多块钱过活的。

  吃的很简单,晚上的夜宵是晚饭时从食堂买的一个馒头,简单但过得有滋有味,俺像其他同学一样享受着自己的大学。每天早晨早早起来到操场上读英语,上下午上课,晚上看看杂书,有时也和别人打打乒乓球。没有课的下午,俺和球友们一起去踢球,踢得满身大汗,俺还记得新生杯上的第一个球是俺踢进去的,俺兴奋得满场狂奔。(励志句子 https://www.lizhijuzi.cn)为何能这么高兴,这么快乐,说句实话,俺思想上没有多么深刻,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看淡苦难,看淡贫穷,然后超越,风雨过后是彩虹之类的,俺是惯了。俺幸福地过着自己的大学生活,不是逃避,不去让人对自己的生活有怜惜之感,或者说俺对于这些富与贫,乐与苦根本一无所知,无知者无畏。身上只有三百多块钱,买书,买生活用品,吃饭,洗澡,穿衣,诸如种种花销,对此俺倒没有什么过于拘束之感,少一分如何,多一分又如何?有些时候,井底之蛙也是幸福的。

  不久,母亲写来一封信,错别字连篇,后来俺还拿此封信,对俺母亲说,真看不出,您还上过高中。母亲笑着说,那么多年了,能记得这么多字,已经不错了。母亲在那封信里说,她想跟着建筑队出去,给人家做饭,一个月有五六百块。那封信让俺十分难受和不安,俺赶紧写信给母亲,说您要真去了,俺就不上这学了。母亲身体不好,怎么可能做这种粗活呢?随后,俺坐车来到北大的本部燕园,在家教公司找了一份家教,每周六教三个小时,共一百块钱。这意味着俺每周有四百元的收入,俺赶紧写信给家里人说俺找到了兼职,生活不太紧张了。这份家教是俺大学里的第一份兼职,俺付出了很多。每周六一大早就要坐校车往燕园赶,再从燕园坐车去西直门,走一段路,到学生家上课,中午到,在附近吃点饭,上一下午的课。赶回校区的校车来不及,只能从西直门,坐27路,倒345,坐了345到昌平,再坐小公共到南口,从南口到校区是一段林荫路,俺从小公共下来之后,天基本上黑透了,俺要摸黑走四里路,两边全是果园庄稼地,路上只有俺一个人,每次看到校区门口的红灯笼,俺眼都有点模糊,那种疲惫后的熟悉让俺感到一阵阵强烈的温暖。俺现在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拿到一百块钱的补课费,是多么的高兴,在西直门复杂的立交桥上,俺找不到北,一半是因为实在复杂,找不到27路车站,一半是兴奋得只顾着走了。

  回到燕园后,俺有了自己第一份不错的工作,帮一家文化公司写畅销书。最悲惨的赶稿,是一周之内俺们三个人需要写十八万字。俺那一星期,除了上课,所有的时间都利用在写稿子上。那时不像现在,有电脑,一切都是手写,稿纸一沓一沓地写完,再一沓一沓地买。白天写不完,晚上搬个板凳在楼道里写,六天的时间,俺写了八万字,拿到了一笔一千八百块的预付金。这笔“巨款”让俺兴奋异常,那时手已酸痛得几乎拿不起筷子。慢慢地俺对这种坐在屋里不出去就可以忙活的兼职情有独钟。譬如几个同学帮人家写初中生阅读的稿子,时间太紧,忙不过来,找俺帮忙,俺一夜写了十二篇,篇篇通过。

  从那以后,俺退掉家教,开始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看书上,用在学习上,用在享受着俺的北大生活上。俺对于很多课程有浓厚的兴趣,上一门《东方文明史》的课,对楔形文字的起源感兴趣,北大图书馆查不到,俺跑到国家图书馆去查。后来写一篇论文,交给老师,老师评价很高。上白巍老师的《中国美术史》,俺特意跑到故宫去看画展,跑到军事博物馆里看中国油画展,查资料,写论文。是的,俺像北大其他学生一样,在学习,在努力,在收获,只是俺的方式跟别人方式不太一样。俺开始学着写一些自己想写的东西,大二时俺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俺努力学习,每次期末考试前一个月都不怎么睡,背诵,查资料,困了,咖啡粉直接倒在嘴里。早晨考试,买带冰的矿泉水让自己清醒。俺拿过奖学金,评过标兵,体育也获得了奖,也获得了北大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俺知道俺的努力没有白费。

  大三时,一位央视的编导来中文系男生宿舍找兼职,俺当时是班委里的人,给她介绍了几位同学。她不满意,让俺去试试。俺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去了,那天恰好遇到了22年北京那场恐怖的突如其来的大雪。俺下午六点从北大南门出发,坐车去北三环的静安庄,平时四十分钟的路,俺到晚上十二点半才赶到。整个马路上都是车,都是人。俺们是推着车往前走的,从人大一直推到了静安庄。那天夜晚的北京城是混乱而又有秩序的。等俺凌晨三点半从编导家里谈完出来的时候,马路上的车已经可以开动了。谈的不错,之后,俺开始在央视十套,四套几个栏目做文案的写作和策划,几位接触到的电视人对俺评价不错,收入也还可以。后来,俺对文案写作已经很熟悉了,干起活来也如鱼得水,俺决定退出来不干。这个决定大大出乎了编导的意料。她挽留俺,俺笑着说:俺还想做些别的。

  从大二下学期,俺不再向家里要钱;大三下学期,俺开始帮姐姐支付一部分的生活费和学费。在北大读研究生时,俺开始写剧本。妹妹去上大学,上的是第三批录取的本科,家里打电话来说学费很高。俺说没事,让她去吧,有俺呢!暑假俺送妹妹去上学,前后给她交了一万七千块,给了她留下三千块钱生活费,俺说当年俺是三百块开始俺的北大生活的,您比俺幸福多了。俺从长春回来的路上,妹妹给俺发来短信,她说:“哥哥,谢谢您,为俺做了这么多,俺会努力的。”俺给她回短信说:“哥这么做,是因为有条件才这么做的,俺只想让您好好享受您的大学,就像当年俺在北大读本科时那样。”

  是的,这就是北大的生活:它让俺感激,让俺留恋。这里不会因为贫穷而让您止步不前,俺的两位好朋友,家境很好。现在一个去美国读书,一个去新华社工作,再聚一起,依然笑声不断。俺们没有隔阂,俺们谈论的是快乐和幸福,也不会因为您困苦对您照顾有加,一切需要您自己去实践,一路走来,您会发现您所走的那些路,看去那么平坦,可每走一步,其实却是那么艰难:这里是北京,这里是北大,这里有无数的年轻人,这里有无数的脚步。他们来来往往,有过陌生和熟悉,有过泪水和笑脸,有过朋友和敌人,有过丑陋和美丽。但当您真的把其中一个脚印放到镜头前,放大,放成八寸,放成十二寸,放成毕业像一样大的二十寸。您从中发现的是基于您自己身上的一种坚韧和力量,更重要的是,从那个脚印里俺们欣然发现了自己那些悄悄遗忘的微笑和幸福。

站长推荐: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大学生励志文章:俺是北大穷学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4451.html

(0)
上一篇 2020年6月16日 下午2:03
下一篇 2020年6月16日 下午3:52

相关推荐

  • 一个大学生从月薪3500到700万和他的情感经历(二)

      (二)    11、灰心    万分沮丧的俺把情况告诉了芸,告诉她的时候俺分明听到了一个美丽的泡沫在她心里破碎的声音。她表面上没有说什么,但俺知道她失望极了。俺们相拥无言,俺只…

    2020年5月12日
  • 给大学的致青春

      最近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得风风火火,我也去领略了一把,感慨良多,回忆起来有很多镜头挥之不去。

    2020年6月21日
  • 大学里专心做好一件事情就是成功

          很多同学刚进大学的时候,就像穿了花格子内裤满脑子五颜六色的梦想。可是四年之后,他们就开始如失贞怨妇一般骂骂咧咧,言辞凿凿声称大学欺骗了他。但是亲爱的,假如生活欺骗了您,…

    2020年5月21日
  • 大学生的四根擀面杖

      这几天,各大专院校陆续开学,擀面杖有幸参加了一所大学的就业研讨会。会议除了讨论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还涉及到在校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不少人对大学生好高骛远不注意修炼基本功的现状感到担忧。毕竟现在和十六七年前大不相同。十六七年前,只要考上大学,混混也没什么,毕竟国家包分配,无论工作好坏,都有一个饭碗端着;而在今天,大学毕业证只能证明你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教育,有没有饭碗可端,是金饭碗还是泥饭碗,要看你有没有真才实学。擀面杖因此认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更应该苦练基本功,在学好必要的专业知识前提下,更要好好锻炼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2020年4月29日
  • 大学毕业时,您总得有样东西拿得出手

      “你总得有样东西拿得出手”,这是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于母亲的念叨,我从来没有往心里去,直到自己在大学毕业求职时栽了跟头才彻底地领悟了这句话的内涵。

    2020年4月4日
  • 一位父亲写给考上北大儿子的信刷爆朋友圈,或许这是他一路优秀的秘诀……

      这两天,一封宁波父亲写给即将上北大儿子的信在微信朋友圈里传疯了!

    2020年4月2日
  • 上大学有什么用?

        我还小的时候,村里人便叫我大学生,因为他们觉得爱看书的孩子一定能考上大学。在他们眼中,中国只有两所大学,一个叫清华,一个叫北大。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胳膊底下夹本书在山坡上放牛的画面,被村人津津乐道,广为传颂,并以此为蓝本教育自己家孩子,我还没考便已经享受足了考上的荣光。

    2020年4月20日
  • 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在当代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中国的学生都从小学开始都会说,我以后要上清华,北大或者是其他的某某大学,但是他们当中又有多少人知道上大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是为了以后能有份好工作?能拓宽自己的人脉,视野?还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20年4月6日
  • 美国大学生的“七件事”

      比起中国,美国自由自主的大学生活着实让我们羡慕万分。但你知道吗?美国的的大学生并不仅仅把大学当成学习的地方,他们认为大学是进入社会前的练习场和体验场,是一个很好锻炼自己的场所。他们的大学生活究竟是怎么度过的呢?

    2020年4月18日
  • 给毕业生的29条建议

      毕业季又到了,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有没有一些靠谱的建议给他们呢?或许这里的29条建议更好是你需要的。

    2020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