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俺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50后当年的焦虑不是升学和饭碗,而是去哪个省份的农村、干哪家工厂的工种。去是非得去的,苦是一定苦的,恐慌也没用,全认了。部分60后与我们命运相似,部分70后的际遇和80后相似,50后的青春期堵在非常时期,不好跟今天比。

  年轻人整体性的“困惑”与“恐慌”,俺无法测知。眼下社会、媒体、网络的种种讯息和说法实在太多,年轻人不免困惑;恐慌呢,应该是谋一饭碗、混一前途越来越难吧。美国**成青年最担心的也是饭碗,但中国人口忒多,瞧见满大街的人群,俺有时也会莫可名状地恐慌。

  50后当年的焦虑不是升学和饭碗,而是去哪个省份的农村、干哪家工厂的工种。去是非得去的,苦是一定苦的,恐慌也没用,全认了。部分60后与俺们命运相似,部分70后的际遇和80后相似,50后的青春期堵在非常时期,不好跟今天比。

  以上算进步还是倒退呢?难说。生理层面绝对进步了,俺们那会儿整年都不会下馆子,谁家有冷热水设备?狗一般活着,还穷开心,头发留长点就算打扮了。今时今日,一个打工仔还能脚蹬皮鞋,染一头金发,穷姑娘包包里,多少有支廉价口红吧。

  陈丹青:俺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50后的青春:1973年的北京街头

  但俺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那会儿没得比,现在样样比。同学的家境、同事的升迁,悬殊多大。多少*丝瞧着中档小区,攒钱攒到五十岁,怕也买不起小区保安那座岗亭啊。

  要说传统文化的割裂,50后空前绝后。别指责年轻人不懂传统文化。谁有资格?除了万万分之一的所谓国学家。谁懂?干吗要懂?如今除了知识题,又哪来什么传统文化?别拿传统文化说事儿了。咱们文化传统的一大项,就是动辄拿着大道理指责年轻人。俺虽不很同意“五四”那代的激进主义,但这一层,俺站在胡适、鲁迅一边。

  责难80后、90后割裂传统,是轻佻的。以俺的观察,情形正好相反:从部分70后开始,越来越多有头脑的青年,默默回归传统。虽然他们不见得清楚什么是传统,但显然迷恋被历史割裂的那一端。极端的例子是:好几位青年告诉俺,班上仪表堂堂的高材生,硕士、博士毕业,忽然就进了寺庙,剃度为僧,有法号,开始传教了。

  准确地说,是百年中国折腾出来的“新文化”,将传统和一拨拨后代生生割裂。割裂后,拿不出什么好饲料喂后代,孩子们当然“青睐”西方和日韩的文艺——注意,不是“文化”。看英美剧、日韩剧的青年未必了解什么是人家的文化。可是50后、60后年轻时,对外头不是了解不了解,而是根本不知道。

  80年代的“文化热”,是校园里热衷读萨特、读尼采,因为上一个十年是文化沙漠,人人无知。年轻人热衷日韩剧,是他们的上一个十年二十年,全社会世俗化、商业化、资讯化,他们受的教育明明白白教会他们什么是权力和权利,教会他们别再像爹妈那样,做人太累,读萨特、读尼采,有个屁用。

  陈丹青:俺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1972年的广州,在操场上玩耍的女学生

  这样子对吗?不很对。可是50后、60后那种生活,那种意识形态,留得住吗?行得通吗?所以出来80年代的哲学热、文学热,都想换个脑子,但多少有点夸张。在正常的国家和社会,读哲学的读哲学,看俗剧的看俗剧,不像俺们这里,阶段性群体转向,忽而全都去求真理,忽而个个认世俗,一个均衡正常的生态,迄今还没有。

  说90后解构一切?恕俺无知,俺一点不知道90后解了什么构。网络上或许全是他们的聒噪,那是因为没有别的出口可以表达。俺所知的状况正相反:80后、90后是俺见过最乖、最被动、最有悖青春本能、最缺乏表达意识的两代人,和“垮掉的一代”比,和嬉皮士比,更是笑话。

  至于他们的娱乐怎样地没禁忌,怎样恶搞,俺蛮想知道。人肉搜索、网络唾沫,固然有的,这一层,倒像是红卫兵文化的遗传基因,那会儿是现场批斗羞辱,现在是网络羞辱形同批斗。以俺的观察,80后、90后的这点娱乐,几乎谈不上娱乐。他们兴许“恶搞”了什么无关紧要的事,原因是,他们除了考试升学谋饭碗,没什么可以“搞”。

  但愿俺是完全胡说——纵向比较,80后、90后的表达**和空间,不如“**”初年的50后,50后当年的表达空间,则远不如“五四”前后的年轻人。

  至于对“主流价值”的“反抗方式”,免了吧,哪有这回事?就算有,俺也不主张孩子们反抗。反抗的时代与文化过时了,全世界为“反抗文化”付够了代价。不要反抗,也不要试图改变社会,能一个个改变自己,就是功德无量。

  俺和年轻人之间当然有代沟。代沟是好事,是常态,说明一切在变化。重要的不是代沟,而是父子双方如何看待代沟。

  和俺离开美院的1981年比,现在的变化太大了。那时的同学关系就是没日没夜地“沟通”,谈艺术,谈一切;据俺所知,现在的同学关系没那么粘稠了。公寓和单间长大的独生子难免如此,俺不觉得是坏事,但可能无趣:友谊、校谊、私谊、室谊,是青春的胎记,当然,还有恋爱。2013年看赵薇拍的那部青春片,70后告诉俺拍得很准确,他们说,80后、90后已经缺少,甚至没有这种浪漫泼辣的校园记忆了。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陈丹青:俺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90440.html

(0)
上一篇 2025年1月23日 下午3:23
下一篇 2025年1月25日 下午3:27

相关推荐

  • 您什么都不敢,所以您什么都没有

      生命因为勇敢而多彩,每个人生活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勇敢的人,生活是多姿的。

    2024年7月1日
  • 20多岁正青春,但您为什么会害怕?

      有人曾说,自信和希望是青春的特权。但奇怪的是,我们身边绝大多数的“20多岁”,都处在一个焦虑不安的状态,总是害怕来不及,怕到最后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2024年11月19日
  • 年轻人混日子是没有未来的

      时间是最宝贵的资产,是最昂贵的成本,也是最公平的给予,但是很多人是感觉不到它在一点一点的消失,比如说年龄在一年一年的增加,虽然你外表年轻,但掩饰不了你内心的恐惧。比你年龄大的人,总说你们还年轻,有的是时间,是真的吗?直到你奔三了,你就开始慌乱了。

    2024年11月28日
  • 一篇70后写下的文章:80后为什么比俺们那时还艰难

      结果,有很多跟帖,令我颇有感触。  我跟他们相差二十年。二十年前,我跟他们一样,来到北京上班。一九九一年,一个月大概有三五百元的收入。两年后上升到了千元。另外,单位可以分房子。大概上了五六年的班后,我分到了两室一厅的房子。那时候的时尚东西,比如BP机什么的,也都有了。我在一九九二年买了第一台黑白的笔记本电脑。那时常与同事一起到西门外下馆子。买书也很多,书还很便宜。二零零零年,我的《二零六六年之西行漫记》(《火星照耀美国》)出版,四百多页,卖十七块钱,现在再版,同样厚,要卖四十块钱。一九九八年我有了手机。

    2024年5月31日
  • 那些被冷落的梦想,谁来安抚,是继续迷茫还是拿出行动?

      一步一步,一点一点,记忆愈来愈清晰。梦是否还在?开学的第一天坐得端端正正,听课不走神,上课不睡觉,不说闲话,不玩手机,就这样,跟着老师在他的思想世界里环游了一圈,会计是什么呢?会计就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原来这就是我的专业课,那一刻我的梦便开始在心里生根,学好专业课,进一个好的单位上班,为以后注册会计师不懈努力。“用定积分求一下曲边梯形的面积”耳边传来高数老师的声音,我蓦地回过神来,如今,我的目标似乎早已飘到九霄云外。当初的梦想没有发芽,更谈不上开花结果。刹那间,意识到:在梦想面前我们看似很伟大,在踏上梦想的路上这般弱不禁风。

    2025年6月24日
  • 如果您想飞,今天就是起点

      其实,发出这种感慨的人很多。  我老公有一个远房表哥,也是我小时候的邻居。他每个新年都来看我婆婆,每次来了都会叹息:唉,又一年。

    2024年9月5日
  • 您做过最大的努力是什么

      高三上学期,部队来学校招空军飞行员,对自己体质还算满意的我报名参加,顺利通过初检,然后听说复检跟初检差别不大,而且高考成绩只要求300多分(对我当时的成绩来说简直就是闭着眼睛答题),顿时自信心爆棚,觉得未来一片*炸天,于是每天各种幻想如何驾驶战斗机翱翔在蓝天,但是复检要等到来年三月份,毫无疑问的,我已无心学习,就等着参军了…

    2025年1月6日
  • 一个*丝毕业后的真实情感生活

      说实话,第一家公司的经历让我很受伤。在此后的一两个星期的时间,我都是一蹶不振,不想再自己找工作了。在这期间,我姐看我太消沉,给我推荐了一家朋友的公司。但是我不想去,我不想上了大学之后自己连个工作都找不到。

    2025年2月11日
  • 如何度过生命中最艰难的那一年?

    有一天,
    住我床位下铺的朋友
    给我买了一个肉包子。
    我接过来以后,
    鼻子一酸哗哗哗地哭了出来,
    我认定这就是我一辈子的好朋友。

    2024年11月18日
  • 年轻人,省钱并不是您最好的决策

      年纪轻轻的时候,我们总认为钱是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  每个月工资一发,立马存了一大半,然后紧巴巴的过着。

    2024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