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俺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50后当年的焦虑不是升学和饭碗,而是去哪个省份的农村、干哪家工厂的工种。去是非得去的,苦是一定苦的,恐慌也没用,全认了。部分60后与我们命运相似,部分70后的际遇和80后相似,50后的青春期堵在非常时期,不好跟今天比。

  年轻人整体性的“困惑”与“恐慌”,俺无法测知。眼下社会、媒体、网络的种种讯息和说法实在太多,年轻人不免困惑;恐慌呢,应该是谋一饭碗、混一前途越来越难吧。美国**成青年最担心的也是饭碗,但中国人口忒多,瞧见满大街的人群,俺有时也会莫可名状地恐慌。

  50后当年的焦虑不是升学和饭碗,而是去哪个省份的农村、干哪家工厂的工种。去是非得去的,苦是一定苦的,恐慌也没用,全认了。部分60后与俺们命运相似,部分70后的际遇和80后相似,50后的青春期堵在非常时期,不好跟今天比。

  以上算进步还是倒退呢?难说。生理层面绝对进步了,俺们那会儿整年都不会下馆子,谁家有冷热水设备?狗一般活着,还穷开心,头发留长点就算打扮了。今时今日,一个打工仔还能脚蹬皮鞋,染一头金发,穷姑娘包包里,多少有支廉价口红吧。

  陈丹青:俺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50后的青春:1973年的北京街头

  但俺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那会儿没得比,现在样样比。同学的家境、同事的升迁,悬殊多大。多少*丝瞧着中档小区,攒钱攒到五十岁,怕也买不起小区保安那座岗亭啊。

  要说传统文化的割裂,50后空前绝后。别指责年轻人不懂传统文化。谁有资格?除了万万分之一的所谓国学家。谁懂?干吗要懂?如今除了知识题,又哪来什么传统文化?别拿传统文化说事儿了。咱们文化传统的一大项,就是动辄拿着大道理指责年轻人。俺虽不很同意“五四”那代的激进主义,但这一层,俺站在胡适、鲁迅一边。

  责难80后、90后割裂传统,是轻佻的。以俺的观察,情形正好相反:从部分70后开始,越来越多有头脑的青年,默默回归传统。虽然他们不见得清楚什么是传统,但显然迷恋被历史割裂的那一端。极端的例子是:好几位青年告诉俺,班上仪表堂堂的高材生,硕士、博士毕业,忽然就进了寺庙,剃度为僧,有法号,开始传教了。

  准确地说,是百年中国折腾出来的“新文化”,将传统和一拨拨后代生生割裂。割裂后,拿不出什么好饲料喂后代,孩子们当然“青睐”西方和日韩的文艺——注意,不是“文化”。看英美剧、日韩剧的青年未必了解什么是人家的文化。可是50后、60后年轻时,对外头不是了解不了解,而是根本不知道。

  80年代的“文化热”,是校园里热衷读萨特、读尼采,因为上一个十年是文化沙漠,人人无知。年轻人热衷日韩剧,是他们的上一个十年二十年,全社会世俗化、商业化、资讯化,他们受的教育明明白白教会他们什么是权力和权利,教会他们别再像爹妈那样,做人太累,读萨特、读尼采,有个屁用。

  陈丹青:俺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1972年的广州,在操场上玩耍的女学生

  这样子对吗?不很对。可是50后、60后那种生活,那种意识形态,留得住吗?行得通吗?所以出来80年代的哲学热、文学热,都想换个脑子,但多少有点夸张。在正常的国家和社会,读哲学的读哲学,看俗剧的看俗剧,不像俺们这里,阶段性群体转向,忽而全都去求真理,忽而个个认世俗,一个均衡正常的生态,迄今还没有。

  说90后解构一切?恕俺无知,俺一点不知道90后解了什么构。网络上或许全是他们的聒噪,那是因为没有别的出口可以表达。俺所知的状况正相反:80后、90后是俺见过最乖、最被动、最有悖青春本能、最缺乏表达意识的两代人,和“垮掉的一代”比,和嬉皮士比,更是笑话。

  至于他们的娱乐怎样地没禁忌,怎样恶搞,俺蛮想知道。人肉搜索、网络唾沫,固然有的,这一层,倒像是红卫兵文化的遗传基因,那会儿是现场批斗羞辱,现在是网络羞辱形同批斗。以俺的观察,80后、90后的这点娱乐,几乎谈不上娱乐。他们兴许“恶搞”了什么无关紧要的事,原因是,他们除了考试升学谋饭碗,没什么可以“搞”。

  但愿俺是完全胡说——纵向比较,80后、90后的表达**和空间,不如“**”初年的50后,50后当年的表达空间,则远不如“五四”前后的年轻人。

  至于对“主流价值”的“反抗方式”,免了吧,哪有这回事?就算有,俺也不主张孩子们反抗。反抗的时代与文化过时了,全世界为“反抗文化”付够了代价。不要反抗,也不要试图改变社会,能一个个改变自己,就是功德无量。

  俺和年轻人之间当然有代沟。代沟是好事,是常态,说明一切在变化。重要的不是代沟,而是父子双方如何看待代沟。

  和俺离开美院的1981年比,现在的变化太大了。那时的同学关系就是没日没夜地“沟通”,谈艺术,谈一切;据俺所知,现在的同学关系没那么粘稠了。公寓和单间长大的独生子难免如此,俺不觉得是坏事,但可能无趣:友谊、校谊、私谊、室谊,是青春的胎记,当然,还有恋爱。2013年看赵薇拍的那部青春片,70后告诉俺拍得很准确,他们说,80后、90后已经缺少,甚至没有这种浪漫泼辣的校园记忆了。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陈丹青:俺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90440.html

(0)
上一篇 2025年1月23日 下午3:23
下一篇 2025年1月25日 下午3:27

相关推荐

  • 您不够好,所以才能越来越好

      你那么自卑,说话小声,不敢唱歌。你缩在宽大的校服外套里,希望不被任何人看见。所以如果当时有人告诉你,你的声音十年后会被很多人听见,你写的字会在未来陪伴很多15岁的青春,你一定不会相信。

    2024年10月4日
  • 每天的进步就是最好的成长

      有些人总是以为成长是能够一下子就长大的,其实每天进步一点点。一段时间过后,你也会有惊喜的发现,自己竟然做到了很多之前做不到的事情。

    2024年8月23日
  • 姑娘为自己撑一把伞

      25岁,不早不晚的年纪,拼一把还来得及,嫁人求稳定也能过一辈子,我选择了前者。男友担忧结婚后私企不会为我保留职位,说工作不稳定,听到这话,脑子里闪过了一句脏话,首先,两年后丫不一定娶我,其次,就算婚后失业,丫怎么就不能爷们的说一句“我养你”,如此悲观的念头讲出来肯定伤害感情,但足以见得,我对爱情的态度。

    2025年5月17日
  • 20多岁时最难明白的事情

      这是可以失败的十年。  不过没关系,这可能是你人生中的第一次遇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与不得不做的事情之间有所抗衡。养活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各方压力和人际,考虑好自己想在工作/学习/精神世界等等,其中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2025年8月28日
  • 对不起,俺还过不起安逸人生

      好友几次心疼又无奈:你真是活活把自己作死。好好的国企不待,安逸的日子不过,偏偏选择苦逼生活。

    2024年6月28日
  • 刘丁宁:这是一篇童话

      《这是一篇童话》    就像安徒生童话《野天鹅》里的小公主爱丽莎,为了十一个哥哥,可以不说一句话,甘之如饴地赤脚踏过荆棘,空手采摘荨麻,日夜不停地编织十一件大衣,宁愿被人当做巫师差点活活烧死……

    2025年5月13日
  • 二十几岁,您一定要犯的几个错误

      突兀的问话像是给我点了*,我傻愣在那里,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没想到的是我也到了能被问人生建议的时刻,要么在别人看来真的是老了,要么就是真的功成名就了。当然,我肯定属于前者,三十岁的人了,谁说我老,我都不会挣扎着反驳。

    2024年10月12日
  • 努力追寻,您就是自己的英雄

      金融家罗伊先生的儿子雷特,从小就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天赋。

    2024年4月8日
  • 爸妈的哪句话曾让您泪流满面?

      03、妈妈对我和姐姐说:我和你爸在我们是一家人,等到我们都不在了,你和你姐就是亲戚了。想想就泪崩,好害怕父母变老。——全世界惟壹的婲

    2024年11月22日
  • 您不需要忙,您只需要坚持就够了

      前几天,时间管理班有个小伙伴对我说,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以后,这段时间忽然就闲了下来,觉得怪怪的,问我要怎么办。

    2024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