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您和曾经的俺一样自卑

    这个世界上总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觉得胖就减肥,身体弱就锻炼,写不好文章就多写。也许经过一万种尝试之后,你和我一样仍然有些微的自卑。但至少,我们终于能够坦诚又宽容地爱这个不完美、有些胆小却总在进步的自己。

  

  

  这个世界上总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觉得胖就减肥,身体弱就锻炼,写不好文章就多写。也许经过一万种尝试之后,您和俺一样仍然有些微的自卑。但至少,俺们终于能够坦诚又宽容地爱这个不完美、有些胆小却总在进步的自己。

  致那些和曾经的俺一样自卑的您。

  作为一个鲜在社交网站上发布照片的人,俺曾经深刻地反省,根本原因是不是因为俺如今仍然自卑。这也正常,长相差强人意,身材马马虎虎,总有一些自卑的理由。

  有时候看偶像剧,看别人的高中生活都风生水起、热烈恣意,俺的心底常常愤恨难平。因为纵观俺的青春期,简直可以用“灾难”二字来形容。

  那时候俺是个小胖子,经常因此而受到朋友们的调侃。比如俺站在窗前忧郁地说:“学习太累,真想跳下去一死了之。”朋友立马接一句:“别,别把地球砸穿。”

  胖意味着俺很难买到合适的衣服,您永远不能指望一个常年穿深色运动服的女生能好看到哪里去。

  胖不说,俺还经常生病,一个月里总有好几天的时间要吃药甚至打针。生病带来的不适给了俺一种很消极的暗示,即使窗外的阳光再好也觉得心头昏暗。

  所以俺不仅羡慕那些花枝招展、袅袅婷婷的艺术班的女孩,俺甚至羡慕一个从不生病、走路矫健的女同学,她看起来永远那么活力满满。

  除此之外,俺还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会任何乐器,几乎没有任何特长。所有属于青春少女的光芒,一到俺这里就变成了一派黯淡。

  这样那样的原因让俺无比自卑。每次语文老师让同学们上台朗读时,就是俺最恐慌的时间。

  即使不脱稿,俺也能感觉到自己在不停地打哆嗦。台下几十双眼睛,每一道目光都像探测灯,让俺的紧张和心虚一览无余。

  上了大学之后,俺参加各种活动,慢慢地克服了自卑,但这却是被逼的。那时候俺们班有个认真负责、积极踊跃的团支书,一心为班级的荣誉着想,但凡有什么比赛、竞赛,她总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给俺们报上名,以此来逼迫行为散漫的俺们去参加比赛。

  所以俺“被加入”了长跑队,“被报名”了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甚至被迫参加了俺最害怕的数学竞赛。每次俺要打退堂鼓的时候,她都严肃地批评加温柔地鼓励,硬生生地将俺推上战场。

  终于有一天,俺发现自己站在台上时不再紧张害怕,即使即兴演讲也能游刃有余。当然,俺也不是一天就变成这样的。

  每逢比赛,俺先是一遍一遍地背诵演讲稿,这样,就算再紧张俺也能凭借记忆里的惯性连贯地顺下来。后来俺到越来越多的人面前演讲,听她们给俺提意见,然后一点一点地对着镜子练习、改正,终于俺也变成了一个有台风的人。

  从那之后,俺终于知道,许多人并非天生能侃侃而谈的,他们和您俺一样,在人后练习了无数遍,才终于得以侃侃而谈。

  俺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哪一刻战胜自卑的,但一路走来,俺觉得真正的成长是一个让自己越来越有底气的过程。

  这种底气,有时候不仅仅在于考多高的分数、拿多好的offer,而在于积淀了多少足以让自己不忧不惧的东西。

  在克服自卑的路上,俺不过是用了最笨拙的三个方法——学习、读书、思考。

  即使现在告别学校开始工作,学习仍然是最能带给俺底气的方法。

  掌握一项新的技能,考过一门含金量高的资格证书,在工作中不断地积累行业经验,这种学习当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

  学习或许不能立竿见影地为您带来一份高薪的工作,但至少给了您找到高薪工作的可能性,也顺带着给了您用高薪工作来证明自俺价值的可能性。

  有人觉得读名着没有用,读心灵鸡汤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俺总觉得,也许一篇心灵鸡汤能让您在一瞬间燃烧起了斗志,可很难指望它去拯救一颗卑微的心。

  反倒是那些流传了数百年的名着,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挚、善良与美好,足以让您在暗自哭泣时,因为一个遥远的、未曾谋面的、惺惺相惜的人也曾走过相似的痛苦而心存余温。

  俺想起自己在情绪波动、忧郁绝望时度过的日子,是那些书拯救了俺。那些伟大的、踽踽独行的灵魂,甚至那些充满力量的只言片语,成了俺最好的止痛药。

  读书也总是能够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一个人一生的悲欢离合在五六百页的书中便可尽述,而您以造物主的姿态俯瞰万物时,眼下的痛苦不过是漫长人生河流中一朵最微不足道的浪花。

  忘了是哪个哲人说过:“思考是人与人之间最后的区别尺度”。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微博上的搞笑动态图和段子,沉迷于一遍遍地刷新朋友圈查看他人的最新动态,却鲜少有人愿意在人潮拥挤的嘈杂生活里像古人一样“吾日三省吾身”。

  可思考如此重要,它几乎是最深刻的成长方式。他人走过的路只是参照,从自己的跌倒中思考为何会跌倒才能让自己走得更加顺遂。

  曾有人发邮件问俺:“您是如何变得这么内心强大的?”俺回复了简单的一段话:“受伤,但不让每一场伤痛白挨,反复思索,一点一点地积累经验和教训,并努力将他们变成要义。看书,读史,相信时间的魔力,由此确信此刻自己的微弱痛苦之于一整个曼妙人生不过是瞬间。聊天,体会他人的生活,借鉴他人的经验,思索自己的人生,由此让自己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厚。”

  俺当然不是天生就内心强大,不过是在一路走来的过程中,总结了这些所谓的要义。

  这年头,大家都依赖“鸡汤”甚至“鸡血”,殊不知,真正给人带来自信的绝非仅仅“鸡血”。

  工作之后,经常要向领导汇报工作、发表感言。最开始,一看到台下一群西装革履、严肃无比的领导也会紧张,后来的解决方法倒不是上台前给自己拼命打“鸡血”,而是在台下认真地查阅资料,一遍遍地修改工作总结,再往前推——也不过是将工作做得更好而已。

  如此才有了些底气,去坦然面对台下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从容应对他们的各种问题和质疑。

  所以,克服自卑、懦弱和紧张的方法,不过是通过自己对自己的磨炼,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变成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自己。

  这个世界上总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觉得胖就减肥,身体弱就锻炼,写不好文章就多写。也许经过一万种尝试之后,您和俺一样仍然有些微的自卑。但至少,俺们终于能够坦诚又宽容地爱这个不完美、有些胆小却总在进步的自己。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若您和曾经的俺一样自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71803.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2月12日 下午5:54
下一篇 2020年12月12日 下午7:24

相关推荐

  • 坚持,才是您成功路上的贵人

        1  高中毕业后一次同学聚会,我才知道同学中还有如此优秀的人,这个优秀并不是说他的人生取得多大的成就,而是一种不放弃的执着。

    2020年3月27日
  • 亲爱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

    夜里12点下班站在冷风瑟瑟的街边打车,一辆辆车从眼前嗖嗖飞过,一只手用手机回复着各种人的邮件。想到回到家还有好多邮件要发,还有第二天的很多准备工作要做,天天在公司吃加班餐然后坐着不…

    2020年11月26日
  • 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

        1  年前,朋友小冰给我打了个电话,说出来聚聚。深夜,我们在北京的一家酒吧打开了两瓶啤酒,她蓬头垢面,喝了一口,开始哭。

    2020年3月26日
  • 您有没有,孤身一人,竭尽全力拼命过?

        1  前几天看到一个文章里的这句话,突然心生感触。迄今为止我最拼的时候,是一件特别小的事情,但这件事直到现在回想起来,我都还特别感动,就是我大一学英语的经历。

    2020年9月27日
  • 成长的道路上不要让“朋友”牵绊了脚步

    一个很好的哥们D,大一大二时每日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每天一睁眼就和宿舍的人宅在一起玩游戏,不上课不参加任何学校活动没有追求也不知梦想,只是一味的享受挥霍青春的乐趣,人就是这样,当身…

    2020年11月4日
  • 把握今天

          人生不是在赶路,而是一次快乐的旅游。所以无需每日忙着赶路,应该尽情观赏沿途的风景。曾经问过很多人,实为工作而奔忙,还是为快乐而工作?大概还是疲于奔命的多。究其原因,一是…

    2020年11月9日
  • 坚持努力,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与其有时间担忧,不如全力以赴。  1  工作第一年,我对未来充满焦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对同龄人取得的成就,我经常羡慕不已,哀叹命运的不公。

    2020年3月29日
  • 二十多岁总觉得没必要那么拼,三十多岁才发现只有自己被狠狠的甩出八条街

        一  前几天去邻居家聊天,她跟我提起不久前去参加一个组织的聚会,大家每个人自我介绍的时候,都提到自己的一个社会职务,比如XX总监,XX总裁,公司名号都响当当的,轮到她的时候,她都不知道该怎么介绍自己。虽然自己上着班,但现在的职位和背景根本拿不出手。自我介绍完毕之后,别人都相互握手,觥筹交错的,只有自己说完,就完了。

    2020年9月25日
  • 关于梦想的文章

          关于梦想的文章(一):《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年轻人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青春的誓言总是会挂在嘴边。不管是在哪里都能够体现出俺们年轻人的朝气,而大学是一个年轻人…

    2020年10月28日
  • 其实没有以后

        曾有朋友和我说过,不谈以后。因为“以后”是由每一个“现在”组成的:如果现在都不能做好,又何来得以后,所以想做的事,都要趁早不要留到以后。

    2020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