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总是坐在最后一排

    1  坐在最后一排怎么了?  我以前就爱坐在最!后!一!排!本科四年、研究生两年,除去逃掉的课,基本上每节课的最后一排都被我承包了。有时候不小心进教室早了,被后来的同学加塞变成了倒数第二排,我都有种隐隐的不快。

  

  

  1

  坐在最后一排怎么了?

  俺以前就爱坐在最!后!一!排!本科四年、研究生两年,除去逃掉的课,基本上每节课的最后一排都被俺承包了。有时候不小心进教室早了,被后来的同学加塞变成了倒数第二排,俺都有种隐隐的不快。

  坐最后一排爽啊!前面那么多同学做挡箭牌,在课堂上干啥都方便快捷。前一晚没睡好,没关系,猫腰趴桌就行;老师讲天书无聊到死,没关系,猫腰趴桌就行;中午还不下课快饿死了,没关系,猫腰趴桌就行。

  而且,坐在最后一排还能结识一帮“狐朋狗友”,大家课上一起睡觉,课下围桌打牌,不老说扩展人脉吗?睡在俺旁边的同桌的您,这可是绝对走心的交情!

  总之,最后一排简直就是整个教室的顶级VIP座位,能享受的特权数不胜数。这么爽,干嘛不坐最后一排?!

  2

  哎,当年还是太年轻。最近,工作、生活和学习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动,念了在职博士,每天往返于公司、校园、医院、家,东奔西跑,累出了新高度。但每次回到学校,进教室上课简直成了疲累中的一针强心剂。

  工作之后,尤其是离开校园久了,就会越发珍惜回归校园的学习机会。所以,每一节课,俺都坐在第一排,而且一定要坐在离老师最近的位置,这样方便与老师交流。现在的俺,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是一次启迪和提升自己的机会,每节课都听得酣畅淋漓。

  为什么俺对座位这件事的理解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之前的俺,对于教室VIP的定义是:可以肆无忌惮地不听课。

  可人都已经到教室了,明明就是去上课的,怎么还会有这种奇怪的逻辑?真是悔不当初。

  其实,俺们经常做这么一件事,就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些场景,您一定熟悉:越是工作满负荷,越想着能抽出点时间学习;而真的开始学习了,就又想着是不是可以健健身;等买了跑鞋坚持跑了三天,又觉得还不如把时间放在看书上陶冶下情操……总之,兜兜转转,最后一事无成。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往往不懂得专时专用。

  3

  开会时,总会有那么几个人,您推俺搡地争着坐在那些犄角旮旯的地方。通常无非这么几种考虑:“俺人微言轻,没必要坐那么靠前的位置”;“俺离老板远点儿,开会的时候还能走个神,看个手机”;“看不见俺,看不见俺,看不见俺!”默念咒语……

  其实,您以为老板开会的时候真看不到您?而且,对于您坐的位置,老板是有自己判断的。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您是老板,看见一个年轻员工总是积极主动地坐在靠边的位置,您怎么评价他?无非也这么几种:“这小伙子对工作积极性不高啊~”“这小伙子是不是对开会有意见啊~”“这小兔崽子是不是不想干了?!”

  看,不要以为座位是小事。座位代表着您的态度,您是不是愿意主动参与,是不是努力融入会议,是不是有学习的动力。这些对于工作的态度,完全可以从您对座位的偏好中看出来。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往往不懂得参与和进取。

  4

  说到开会,两眼都是泪。部门经理有个惯例,要求开会时每个人都要发表观点。这就意味着,您必须全身心投入到会议之中,还要时刻准备着下一个回答问题的就是您。

  惶恐是一定的。既然要开口,就要努力言之有物,想说出个一二三,就必须全程高度紧张不断思考。

  刚开始,不适应,觉得自己实在说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当这种刻意训练时间长了之后,就会形成一种思考的习惯,能够更快速和高效地处理会上提出的各类信息。

  但,这个过程一定是很痛苦的。比如部门的P姐,她不仅是坐在犄角旮旯的人,还是那个从不主动回答问题的人,即使被点了名,也是说“俺没有什么想说的”。在几年的接触里,P姐被贴上了两个标签,而且是绝对公认的:一是“好人”;二是“坑队友”。

  好人固然是对其品质的正面评价,但坑队友这件事对于职场来说真的是大忌。一次两次可以,但次次如此不靠谱,职场路上凶多吉少。

  其实,总结起来,她最欠缺的就是主动思考,总是跟着大家人云亦云,输入的信息无法进行处理,看起来她好像在听,但“雨过地皮湿”,没有思考就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往往不善于主动思考。

  5

  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事情远没有俺们想象中那么困难。

  这些天,不仅要上班开会,还要想方设法怎么向教授们请假。请假短信编辑了半个小时,但就是不敢给老师发出去,担心人家会不会不同意,会不会影响期末的考试成绩……最后,硬着头皮发出去了,焦灼了两分钟,老师回复了:“没问题,有机会再交流。”心里大石瞬间落地。

  瞧,在不逾矩的情况下,这件事情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只是看自己是不是愿意跳出某一个舒适区。

  与其躲在后面一直承受焦虑,还不如干脆跳出来,摆脱纠结,把脑子里那件一直盘旋的事情给办了!相信俺,通常情况下,办完这件事之后,您会有重获新生的感觉!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往往不懂得通过前行,破除焦虑。

  6

  俺相信,那些总是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很多时候坐得并不舒服,甚至如坐针毡。

  其实,需要做的仅仅是:闭着眼睛,向前一步。逼自己一把,看上去痛苦,但远比躲在后面折磨自己要幸福得多。

  不信,试试?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请不要总是坐在最后一排,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70171.html

(0)
上一篇 2020年9月28日 上午1:11
下一篇 2020年9月28日 上午1:11

相关推荐

  • 上帝已经很爱您

          跟朋友聊天,有一个问题很让朋友苦恼,为什么做好人、做好事,不受奖赏甚至连表扬都得不到,而那些不做事、做不成事的人,却常常得到很多。这也是俺想过的一个问题,俺也想了很长时…

    2020年10月11日
  • 梦想不是遥不可及

        这不是一篇构筑梦想的文章,也不是心灵鸡汤。  孩提时代,父母会给你造一个梦。第一次被问及梦想这个问题时,稚龄的孩子就学会了大人们给的规则。在中国,一个不宏大不辉煌的梦想是会被嘲笑的。比如说,当大人们问你这个关于梦想的问题的时候,如果你回答的是科学家、志愿军人、工程师等看起来前程远大的梦想时,往往能获得一大片肯定和掌声;如果你回答的是当一个环卫工人或者农民时,众人一致摇头,而你在众人眼中,就是没有出息,认为这个孩子没有大梦想。

    2020年9月29日
  • 兴趣这件事,真和年龄没什么关系

        地球人最讨厌的,就是喜欢把什么事都推到时间头上。  小时候长得丑,大人们会摸摸头安慰你女大才会十八变。长大失恋了,歌里唱道漫长时光总有一天你会伤心痊愈。工作繁琐、身材臃肿、股市暴跌,甚至在面临雾霾和死亡这些原本就和感性不挂钩的境遇,大家也总会习惯性说,没关系,时间会让一切都变好。

    2020年12月18日
  • 您的勤奋是有效的吗?

        有人邀请我在“知乎”上回答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具有普遍意义,一个简单的回答不足以展开,因此我决定单独写一篇文章来彻底地分析阐述它。

    2020年12月15日
  • 您根本不是怀才不遇,而是怀才不够

      1  我有个朋友特别有意思。  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报社实习,期间,他一直抱怨领导不给他上稿的机会,觉得自己就是怀才不遇。

    2020年3月28日
  • 俞敏洪:盲从让俺差点儿进入绝境

          8月,俺和一些朋友去呼伦贝尔草原,俺们三辆越野吉普组成一个小队,兴高采烈地开到了草原深处。草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地毯,高低起伏地延伸向地平线,广阔得让人心醉。俺开着第二辆…

    2020年9月26日
  • 俺努力得到的从来都不是侥幸

        1  前段时间去了一趟重庆,事情办妥后直接打车去解放碑。  如果说你刚到一座城市,对它知之甚少,但又来不及为此做更多研究,那么和出租车司机聊天绝对是高效有用的不二窍门。他们大都比较健谈,大到国际政治,小到家长里短,都能叙说一二。

    2020年9月26日
  • 李阳:有些痛苦您必须面对和经历!

      人生中成就任何事情都是“充满痛苦的”!痛苦的原因就是我们缺乏耐心和毅力!我列举在征服英语过程中的一些痛苦,然后让我们一起去面对和征服!
    Face them and conquer them!

    2020年9月25日
  • 年轻人,该向新的目标出发了

        “一个落后瘦小的小机器人亚当在挑战当前最高端最强大从无败绩的机器人宙斯,屡败屡战,从不退缩,毫无畏惧,奋勇向前与那不可能战胜的对手在厮杀,被打倒了就继续站起来,挨了一拳还击一拳,最终真正战胜了那位不可能战胜的对手,创造了一个新的传奇。”

    2020年11月21日
  • 选择不是最重要的,努力才是

        老同学聚会,酒过三巡,大家开始回忆往事。有人感叹:“如果当初我选择出国留学,而不是毕业后就结婚,生活肯定风光无限,不会像现在这样碌碌无为。”

    2020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