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忆人生窘境,谈梦想几度哽咽

  
  
  一个关于梦想的问题,让马云声音哽咽,几欲落泪。
  
  早在今年3月28日,深圳举行的IT领袖峰会论坛上,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站在台下嘉宾席上对当今互联网界的“三座大山”提了一个问题:1年前,您们的梦想是什么,1年后的今天,您们的梦想又是什么,您每天的睡眠质量到位吗?
  
  作为最早在中国IT领域做投资的投资人,熊晓鸽是中国1多年来互联网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在这一届IT领袖峰会上,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坐在灯光集聚的主席台上,迎接众人的目光。
  
  三巨头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不过,熊晓鸽似乎并不满意,而他作为幕后资本运作的推手,甚至还投资于其中两家企业。对于熊晓鸽来说,鉴证梦想似乎有着超出创业投资本身的意义。
  
  211年,熊晓鸽领导下的IDG资本再次融资,这次用7个星期创造了13亿美元的资本额的融资纪录。作为一家风险投资机构的掌舵人,他的视觉焦点已不再放在工作对象上,而是转移到人心、人性。
  
  触动马云的心弦
  
  熊晓鸽拿着话筒的样子,俨然一位资深的记者——早期在华尔街当记者,在资本圈浸淫多年的他,在211年这样的中国互联网发展1年节点,向三大巨头的提问显然将全场的话题引向一个深度。
  
  “当一个企业发展壮大后,它的团队领袖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因此俺会想到提问,那些关于梦想的事情。”
  
  比较三人的回答,马云的倾诉或许更加有情绪含量。他并不是直接谈1年前梦想,而是谈2年前的所遭遇的人生窘境。
  
  马云回忆,他2年前刚刚大学毕业,创业之前应聘过3份工作,全部被拒绝;想当警察,和5个同学一起去面试,其他4个录取,他没有被录取。杭州第一家五星级宾馆开业的时候他想应聘服务员,排了2个多小时的队,没有被录取。24个人一起应聘杭州肯德基,有23个人被录取,他同样没有被录取。
  
  马云1年前开始做互联网,那时候的梦想简单——把公司做好,为员工、客户负责任。“后来简单的梦想搞复杂了。俺现在也越来越简单,现在的梦想:俺还是回到同事所说的,俺们从来没有想过可以干那么多事,也没有想过那么累,也没有想过那么有意义,这让俺们越来越清楚,俺们必须要感恩。”
  
  说到这里时,马云的眼圈红了。台下,则是掌声一片。
  
  马云坦言,虽然“从来不觉得自己压力那么大,但晚上睡觉老是在爬山。”看得出,马云这次被追问到过去,颇有“忆苦思甜”的味道,对比马化腾和李彦宏,他的成功更加充满传奇式的色彩,正如他自己所说“俺们不属于会成功的人”。
  
  马化腾回答的梦想,是“每个人都是媒体,很畅通的沟通资讯,自由使用云服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容和应用的开发者。”而这个回答,在熊晓鸽看来,“这只是他做为腾讯CEO给自己设立的工作目标,似乎不能称之为梦想。”
  
  李彦宏的梦想则是想找到能替代他的CEO,这样他就可以去过“闲云野鹤”的生活。熊晓鸽认为这个回答“不是事业的梦想,而是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追求”。
  
  熊晓鸽事后评价三巨头的回答,认为没有人回答他们的梦想。“那不是他的梦想,那只是他现在面临要干的活,您必须说您每天干的活多着呢,那是您的梦吗?”
  
  按照熊晓鸽的说法,马化腾和李彦宏在学校都是学IT的,他们借鉴了国外的商业模式,使之本地化。而马云则不是,他是学英文的。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也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名人名言  www.lizhijuzi.cn)这或许使得马云区别于其他两人,他的成功更加充满了艰辛与曲折。而谈到关于梦想的话题,则更加能拨动那颗蓄积了情感势能的闸门。
  
  坐在主席台上的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都已不是1年前的马云、马化腾、李彦宏。而坐在台下嘉宾席的熊晓鸽,仍然是1年前的能晓鸽。
  
  “俺知道他们1年前的梦想,因为1年前俺就了解他们。那时候,虽然他们所从事的业务不同,但是他们每个人的梦想都很清晰,有很具体的目标。而现在他们似乎都说不清楚有什么样的梦想。从这个意思上说,他们1年前的精神生活质量比现在的生活质量更高。虽然那时他们的钱没有现在多,但他们有梦想,有很具体的目标。”熊晓鸽说。
  
  而1年前的IDG,一如其低调而有“掌控命运”的姿态,在互联网行业充当“输血中心”。此后的许多年,一家又一家的互联网企业,在IDG的输血下,成长壮大,甚至送上IPO舞台。熊晓鸽作为IDG中国区的领头人,见证一个个企业家的从无名小卒走向辉煌。
  
  琢磨人更重要
  
  5月15日,在美国参加完巴菲特家族的聚会后,熊晓鸽回国没几天便出席了阿里巴巴的董事会,中国最早做风险投资的和最早做电子商务的两个人,彼此互相熟悉。
  
  事实上,熊晓鸽基本上周末都不休息,要去各地看很多项目,就在参加阿里巴巴的董事会之前,就与马云一起看过某个项目。
  
  “俺的工作就是做投资,只琢磨3件事:一是市场,二是产品,三是管理团队。实际上,最根本的就是琢磨人。琢磨一个项目进入的时机,还要观察项目的团队对资本的复杂态度。”
  
  这恰恰是熊晓鸽能在IT峰会论坛上提出“穿透骨子”里的问题的原因所在。对于一个IT风险投资领军人物来说,他与IDG资本团队的其他人一样,一直和梦想家打交道。“俺们天天谈的就是关于梦想的那些事,项目、模式、团队建设……”
  
  “俺跟他们都很熟,三个人中俺们投了两个人的公司,他们最开始都是创业者,当初他们的梦想很清晰,就是将各自的企业做成行业老大。,现在要考虑和应付的事情多了,日常管理、投资、慈善、公益、甚至诉讼等等,而且每天还要考虑下一个季度的财报要怎样好看。这样的状况,生活质量怎么能和1年前那种“激情岁月”相比呢。”
  
  而对于熊晓鸽来说,1年前与今天没有太大的差别,不一样的只是他所属的IDG资本,成百上千倍地膨胀,手下的团队也庞大起来。但每天考虑的问题,操心的事情仍然和1年前一样——寻找有前途的项目,为它们提供资金和资源。
  
  从世俗的成功标准来看,三大巨头的英雄式成长,与名利双收的巨大利益,似乎远远超过了作为这些成功者背后的资本运营者。这恰如一句诗歌所言,“明月装饰了您的窗子,您装饰了别人的梦。”
  
  “如果您当初也做项目,是不是一样会更加成功?”面对记者的提问,熊晓鸽的回答是,“这个世界只有三种人不会嫉妒与他有关的人的成功:他们是中小学教师、父母、还有风险投资家。只有创业者的成功,才是俺们的成功。”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马云忆人生窘境,谈梦想几度哽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4956.html

(0)
上一篇 2020年6月10日 上午12:17
下一篇 2020年6月10日 上午4:10

相关推荐

  • 创业者:您是猪还是鸡?

          这是一个国外的老笑话,版本很多,但大体是:有一只猪跟一只鸡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在路上讨论起开餐馆的事,接着猪就问起鸡说那要取什么名字呢?鸡说:叫火腿与鸡蛋如何?猪…

    2020年6月1日
  • 身价过亿的温州商人口述:在中国发财的22个秘诀

          一位大名鼎鼎的温州商人,在中国的大地上打拼了15载,从一个下岗职工变成了家财万贯的富翁。平时为人颇为低调,在一次酒会上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后吐真言,在中国大陆要想发财应该…

    2020年4月13日
  • 四名女大学生另类创业成功的案例

          一项针对女性的创业调查显示,受访者中高达86%的女性曾有创业的想法,进一步分析发现,88%的上班族发女性想创业,女学生想创业的比例也有68%;在新近创业的中小企业中,女…

    2020年6月14日
  • 成功创业过程中不可少的6杆枪

          创业第一枪:创业意识    按照Cye通常人们的认识创业最需要的是资金。事实上按照俺这么多年走过的路,资金虽然很重要,但是并不能放在首位,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

    2020年5月23日
  • 大学生们-请您不要模仿名人辍学创业

    扎克伯格和乔布斯都是大学辍学后创业的人物,他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许当下的教育状况能让您觉得大学文凭并不值得您去守候四年之期,别人创业的成功也或许让您觉得自己也有创业的潜质。 亿万…

    2020年4月10日
  • 不适合创业的十种人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创业素质,究竟哪些人不适合创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以下1种人不适合创业:    1、缺少职业意识的人。职业意识是人们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它可以最大…

    2020年6月3日
  • 李开复:创业年龄不是问题,眼光才是距离

          9月8日,创新工场上海基地正式启动,站在会场台中央的李开复略微有些不自在,双手不时要整理一下衣角,但当他坐下来面对媒体时,很快就恢复了最自然最舒服的状态。他开玩笑说现在…

    2020年6月2日
  • 如何才能成为下一位史蒂夫·乔布斯

          创新者属于先天造就的,还是后天可以培养的?    绝大部分人都相信,创新和创造能力属于天生而来的,不可能通过后天培训获得。但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表明,人们可以学会创造性地…

    2020年6月12日
  • 木鸟短租CEO黄越:卖房创业,5年积累百万用户,看他如何变中求胜

        【人物名片】黄越,木鸟短租创始人。  在短租行业,黄越所带领的木鸟短租短短5年时间就积累了百万用户,这源于他以变制变、变中求胜的商业谋略。

    2020年4月7日
  • 励志创业:老天爱笨小孩

     
            96年那个疯狂配带传呼机的年代相信大家一定都不会陌生,我也一样,记得当时还向我姥爷借了几百块钱买的是当时市面上最贵的MOTO精英双排汉字机价格大约在2600元左右,现在这个价买个3G手机都足够了。一次我在我的传呼上收到这样一条短信息“最新专利信息在手,无需东奔西走,由北京青华大学专利中心出版的最新专利信息,为您带来更多的好项目”记得当时收到这条信息的时候以经是晚上八点多了,看到后心里顿时不安起来,我说的不安是一种着急一种想马上看到这样的信息的急切心情,是一种喜悦的不安。真有这样的好项目吗,出于礼貌当天没的打扰人家。第二天就和这个人联系上了,看到信息后我茫然了,上面的信息涵盖工业、农业、商业、五金等等上百种产品,当时有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真是不该知从哪里下手,而且每个项目都要开发,也就是说市面上很少,要做市场预算广告投资还要做产品开发和加工等很多要作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资金,少则也要几十万,上哪找去呀。后来和这个人一交谈,我觉得我也可以做这样信息出售的模式,但是一定要比他做的影响面大范围要广,最好是全国性的,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按着这个创意我在思考着……几天后我真的就找到了这样的一个机会,在那个网络资源贫乏的年代,用这种方式的人还不是很多,但是相信的人确实很多,因为多数都很真实,今天再看看,已经是不太可行的事情了。

    2020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