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上午,清华大学启动新生军训,机械工程系最小新生、13岁的范书恺格外显眼,他就是通过“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进入清华的。
“您知道农村孩子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吗?”接受采访时,这个身高一米八、皮肤黝黑的男生突然问道。
“是自卑。”他自问自答。说完这几个字,杨弘毅低下头沉默了一会儿,再抬起头时,满脸泪水。
3年前,18岁的杨弘毅读高二。那年的国庆节,他的母校——某国家级贫困县的唯一一所高中,选拔了3名成绩优秀的贫困生到北京,游清华、爬长城,杨弘毅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来北京,杨弘毅感觉挺兴奋,但对于考清华大学这件事,他那时“连想都不敢想”.
确实,近年来,寒门学子上名牌大学的几率越来越小。有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跌至一成多,清华大学21级农村生源仅占17%.
为扭转这一状况,212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出《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专项计划”),决定自212年起,“十二五”期间,每年专门安排1万名左右招生计划,以本科一批高校为主,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该计划旨在增加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13年,这一计划招生人数增至3万名。
杨弘毅正是通过“专项计划”进入了清华。212年,跟杨弘毅一样,通过该计划进入清华的贫困地区考生一共3人。这一年,清华大学自己也推出了“自强计划”,跟中国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一样,该计划面向的是“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且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的高中毕业生”.该计划212年共录取29人。213年,通过“专项计划”和“自强计划”进入清华的贫困地区学生达到76人。
清华大学招生办向中国青年报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这些寒门学子有不少分布在水利工程系、化学系、机械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工业工程系等农村地区紧缺的专业人才领域。
然而,种种状况表明,这群学生在融入着名大学的过程中,遭遇了种种难题。尽管,为了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学校,顺利学习和生活,各大高校都出台了多项帮扶政策,如清华北大的“双导师”制、与知名校友“结对子”等,但是,一些现实问题仍在困扰着他们。这也表明,事关教育公平的公共政策,每一个环节都值得重视。
差距
“在俺之前,俺们高中十年没出过上清华的学生了。”杨弘毅坐在清华大学最大食堂的一个角落里,局促而迅速地吃着午饭,“俺一会儿还有课,暑假小学期的专业课,很难”.
1992年,杨弘毅出生在黄土高原一个只有3户人家的小村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3个男孩,杨弘毅最小。一年一季种在2亩梯田上的玉米,是家庭收入最主要的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寒门学子的清华一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4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