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立春(传统节气)

中国立春简介

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喻意春季的开始,时间在2月3-5日之间,该时太阳位于黄经315°。从这一天到立夏这段期间,都被称之为春天。此外,立春还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代表新的一年开始,因此立春又称立春节、打春等,流行鞭春牛的风俗。立春这天吃春饼和春卷,称为咬春。

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立春是24节气之首,所以古代民间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代的“春节”,阴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1913年(民国二年)7月,袁世凯拟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一直相沿至今。故属相应当从立春开始计算,而不是以正月初一为界。

由来

明代王象晋《群芳谱》“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 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 、立秋 、立冬 、春分 、秋分 、夏至 、冬至 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 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此后立春日,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下来。

物候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至22℃的时段。
农事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

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农村要抓紧对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冻保苗。

旧俗立春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春节”,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节庆活动

1、祭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

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其他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2、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该职由乞丐担任,或者由娼妓充当,并预告立春之时。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3、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另外还有采茶祭春牛活动,湖北地区还举行龟子报春活动。除了皇历上有春牛图外,各地年画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图,作为春节期间的吉祥图。浙江地区迎春牛有其特点。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就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立春 – 农谚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行下春风望夏雨。
正月十五雪打灯,清明时节雨纷纷。
收花不收花,但看正月三个八。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
立春热过劲,转冷雪纷纷。
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走亲访友拜年,莫忘讨论种田。

二十四节气
春季 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夏季 立夏  | 小满  | 芒种  | 夏至  | 小暑  | 大暑
秋季 立秋  | 处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冬季 立冬  | 小雪  | 大雪  | 冬至  | 小寒  | 大寒

 

(‘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二十四节气之:立春(传统节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47638.html

(0)
上一篇 2020年3月14日 上午10:10
下一篇 2020年3月14日 上午10:42

相关推荐

  • 世界人口日的由来以及历年来主题

    1987年7月11日,地球上人口达到5亿。为纪念这个特殊的人口日子,199年联合国根据其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第36届会议的建议,决定将每年7月11日就定为“世界人口日”,以唤起人们对人…

    2020年7月8日
  • 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八一建军节 1933年6月26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最高领导机关——苏区中央局,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做出了《中央局关于“八一&r…

    2019年10月21日
  • 世界人权日的由来

    世界人权日是联合国于1948年12月1日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并定每年的12月1日为国际人权日。这份迄今已被翻译成200多种语言的联合国文件宣布:“所有的人均生而自由…

    2019年10月21日
  • 教师节的由来

    公历9月1日,是我国的教师节。 我国历史上曾建立过教师节。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发表要求“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rd…

    2019年10月20日
  • 国际大学生节

    国际大学生节也被称为国际学生日。是全世界学生的节日。 1946年11月17日,为了在大学生中倡导追求和平、民主和自由,也为了纪念反法西斯的大学生运动,建立了第一个世界学生日(又称国…

    2019年10月21日
  •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由来

    每年的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在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传统古老的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一起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和恩惠。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

    2020年6月10日
  • 雨水Rain Water(二十四节气之一)

    雨水(Rain Water)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为春季第二个节气。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3°至345°的一段时间,约14.9天,每年2月19日(或2日)开始,至3月5日(或6…

    2020年3月15日
  •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专家介绍称汤圆也称“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ldq…

    2019年10月23日
  • 关于立冬的古诗

    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宋·陆文圭《立冬》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

    2019年10月23日
  • 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

    秋分,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分就是半,这是秋季九…

    2020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