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由来与相关习俗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指每年农历全年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一年之中人们除旧布新、祈福禳灾的日子。

除夕的日期会因为历法而有所不同。传统上汉字文化圈以农历作为历法,由于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三十暝(闽南语);而十二月小月时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改用格里历,但他们是将原有农历年(旧正月)的习俗提前至西历元旦,所以现在日本的除夕(大晦日)是格里历12月31日;而在中国,统治者曾于1929年1月1日起,全国使用公历,一度废除农历和禁过农历年,强逼民众把过年的习俗改为于公历新年进行,官方也就把除夕改为公历12月31日,但民间并未严格遵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正式恢复农历年。

除夕时,人们会一家团聚,并有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日本、越南,家中的长辈会发给晚辈压岁钱,韩国近代也受汉字文化圈其他地区影响而有了发压岁钱的习俗。而中国南方和越南一些地区会有年宵市场(或称花市)。

起源
除夕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的由来。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 。

风俗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围炉。南方称为团年饭、团圆饭,是农历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一餐,目的是在过年前一家团聚并共度新春,传统上年夜饭多在除夕祭祖后食用。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贴窗花和福字
在民间,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来烘托节日气氛。
人们还喜欢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贴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
燃爆竹
春节放鞭炮,是中国人民过春节,迎新年的传统习俗之一。
祭祖
中国很多地区有在除夕祭祖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压岁钱
压岁钱古称“厌胜钱”、“压胜钱”、“压崇钱”、“押岁钱”等。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钱分给晚辈,意思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饮食特色
中国北方
中国北方人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
中国南方
华南多有鸡、年糕、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在厦门,血蚶是人们每年除夕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关于除夕吃血蚶的说法一:人们把蚶壳看作两扇“门”,血蚶肉即为“元宝”,吃血蚶也就是开门见宝新年行大运。说法二: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就是贝壳,年夜饭上吃血蚶,意味着在新的一年能赚大钱。一般情况下,吃完的血蚶壳不能扔掉,要把吃完的血蚶壳扫在一起后堆放在床底下,直到农历大年初三后才能倒掉。如此这般,才能蓄财不外流,来年财源滚滚来。

节日禁忌
古时除夕有很多禁忌。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

相关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人们遭受这种最凶猛的野兽威胁,它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夕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每年最后一天,人们便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夕”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于是每年的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

(‘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除夕的由来与相关习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47633.html

(0)
上一篇 2019年10月22日 下午6:19
下一篇 2019年10月23日 上午2:23

相关推荐

  • 万圣节的起源(来由)

    在外国的西方国家,每逢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语为 “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翻译为:万圣节之夜。 关于万圣…

    2020年9月12日
  • 万圣节的由来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 “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

    2019年10月20日
  • 光棍节的由来

    光棍节是一种流传于年轻人的娱乐性节日,以庆祝自己仍是单身一族为傲(“光棍”的意思便是“单身”)。 “光棍节”…

    2019年10月21日
  •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简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

    2019年10月20日
  • 你们认为2019年是金猪年吗

    赵之珩介绍说,中国古代历法是用干支纪年,到了南北朝时期,找了12种动物,把12个地支一一贴上了标签,叫作“十二生肖”。“干支纪年”又和“五行”相通。所谓“五行”指的是天上的5颗行星…

    2019年10月21日
  • 什么是“小年”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江浙沪一带的很多地区称正月初五为小…

    2019年10月22日
  • 处暑是啥意思

    中国传统节气处暑,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

    2020年3月20日
  •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

    白露,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九月上旬交节。白露是气温渐凉,夜来草木上可见到白色露水的意思。白露节气,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太阳移达黄经165度…

    2020年3月26日
  •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

    2019年10月20日
  •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

    2019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