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
-
高考励志文章:成为您所期待的那个人
在一次马拉松比赛上,大家都在摩拳擦掌。各个选手心中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上届的冠军心想,我只要能把自己以前创造的速度提高一分钟就是胜利,毕竟年岁比以前大了,如果记录刷新了,就是胜利。另有一个第一次参加比赛的年轻人,心想:我对自己可没有什么太高的要求,我从来没有参加过马拉松比赛,这次能够跑下来,就很不简单了。跑下全程就是胜利。第三个参加比赛的人,是个病怏怏的老人,他的想法是,我肯定跑不到终点,我的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参与就是胜利,跑到哪里算哪里,保重身体是第一位的。大家各就各位时,有一个过路人走到这里,问到:这是干什么?别人告诉他说,马上就要开始一场精彩的马拉松比赛。过路人说,我可以参加吗?组织者说,我们欢迎大家都来参加这项活动。正在这时,发号枪响了,大家像离弦之箭一样冲了出去,过路人也夹在其中。
-
励志文章: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
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今年已105岁了,除了耳朵需要戴助听器外,思维敏捷、笔耕不辍,每月都有相关文章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上。一次,央视崔永元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往前看。”主持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还是想不开呢?”周老跟着一句说:“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周老认为“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他还提醒人们说:“自杀的人,就是他走到要拐弯的地方,他不能拐弯,就只好死了。”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总结,也是他百年人生的智慧,更是对人们的忠告!
-
别怕吃读书的苦,这是您通向世界最好的路
1 前一阵,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
知名校长推荐的励志文章:《哈佛中国学生》
哈佛中国学生 上周,上海复旦附中高三学生汤玫捷正式收到了美国哈佛大学通过FEDEX全球快递的提前录取通知书,而同时交到她手中的,还有校方提供的每学年4.5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承诺。
按照惯例,哈佛大学发放新生入学录取通知书应该在每年春季4月份,但学校会在头一年的圣诞节前夕给少量特别优秀的学生发放提前录取通知书,只有不超过8%的学生有幸获得这一机会。和来自印度的一名学生一起,汤玫捷成为今年整个亚洲仅有的两名被提前录取的学生。
“我不是哈佛女孩,”汤玫捷反复强调自己反对被贴上标签化的称号,“准确地说是‘我选择了哈佛,幸运的是,哈佛最终也选择了我’。”这个在复旦附中400名学生的考试中只能排百名左右的女生,打动哈佛的并非优异的学习成绩,而是超出普通学生一大截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
励志文章:人生·命运·奋斗
人生向前须直面,挫折坎坷皆当然,踏平坎坷有幸福,人生处处艳阳天。 人生是什么?各有各的回答,然而只有一种回答会是大家都认可,那就是:人生就是奋斗、拼搏。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为自己的亲…
-
您们有理想吗?
“你们有理想吗?”这是我最近在课堂上问高二学生的一个问题。本来,我认为学生肯定会毫不含糊地给我一个肯定答案“有”。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的答案是肯定的,更多的学生只是应付式地一笑置之,或者是以极不肯定的语气轻轻地点了一下头。由此不难看出,对于高二的学生来看,的确还没有认真考虑过个人的理想问题。回想自己以前在中学时代读高一时,就有了个人的理想。当时自己的理想很简单,就是要当一个英语老师。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自己就把所有的精力和财力都聚焦在英语学习上。结果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难的求学,终于如愿以偿,于1984年毕业于一所教育学院英语系,正式成为一名英语教师。由此可见,早期确定自己的理想是多么的重要。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为此奋斗的动力。伴随动力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动力加努力就到达了理想的彼岸。
-
真正优秀的人,从来不怕成功迟到
坚守一颗执着的心,终会实现心中的梦想。 高考一结束,便接到一位学生的电话:“老师,我感觉自己考得还不错,上清华北大可能有点小问题,但香港中文大学、浙大应该没问题……”
-
美貌只能锦上添花,底气才能光芒万丈
01 很多年前我便认识了小小。 那时,我陪弟弟在人才交流中心求职,刚好碰到她。他们是同学,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丑。”人矮,皮肤黄,国字脸塌鼻梁,一张口说话满嘴的四环素牙,这个学机械的乡下女孩。拿着简历站在那儿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看来又碰了壁。
-
俞敏洪:北大踹了俺一脚
大学5年没有一个女孩子爱上自己
俞敏洪不止一次提到北大,这个令他百感交集的伤心地。
现在的北大依然冰清如初,在他的梦痕里无法剥落。树影婆娑的北大校道,爱情、学业、事业在激情地向前奔流,却似乎全与他无关。
“我是全班惟一从农村来的学生,开始不会讲普通话,结果从A班调到较差的C班。进大学以前没有读过真正的书,大三的一场肺结核使我休学一年,结果练就了现在这副瘦削的土魔鬼身材。”俞敏洪一打开话匣便不胜唏嘘。
在多数人眼里,俞敏洪属于沉默寡言被别人冷落的后进生,别人津津乐道的爱情对他来说却完全真空。“北大5年,没有一个女孩子爱我。”他说。因此,孤独、耐心、坚韧……所有磨练人的品性他都一一具备了。他说对爱情的饥渴使他“见到任何一个女孩都想扑上去”。显然是夸张之说,但依然贴切地描述了他那时的心境。
俞敏洪回忆,他的第一次爱情邂逅是在1986年3月26日晚上9点,那时他的身份是北大一名英语教师。这第一份忠贞的爱情在历经波折后一直延续至今天。采访当中,他说他刚刚收到老婆的短信,并一五一十地念出来:“老公,我好想你啊。”说这句话的神情竟然比他之前那句“去年已经有80万学生”还要振奋。
由于在外做培训惹怒了学校,当时北大给了他个处分。他觉得呆下去没有意思,只好选择了离开。那时是在1991年底,他即将迈向而立之年,走出北大成了人生的分水岭。
“北大踹了我一脚。当时我充满了怨恨,现在充满了感激。”俞敏洪说,“如果一直混下去,现在可能是北大英语系的一个副教授。”
这些幸运和不幸,都在北大降临于他。他注定是大器晚成的人:高考三年,迟到的爱情,病魇的耽误,拖沓三年半出国未果,还有学校的不公处分。北大成了一切的酸甜苦辣的吞吐地。
“我是惟一他们不会想到我会搞出这个学校的人。”俞敏洪坦然地说,“任何一个人办了新东方都情有可原,但我就不能原谅。因为我在同学眼里是最没出息的人。真是这样,你可以去问他们。所以我用事实告诉那些在国外的大学同学,我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信心,结果他们就回来了。”现在他自诩他像“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在奋斗。”
俞敏洪的高三补习班同学、现在北京新东方校长周成刚调侃地说,“苦苦奋斗了20几年,想不到竟要受他制裁!”
北大这个令他爱恨交加的地方成就了他和他的新东方。俞敏洪表示他仔细思考过自己的一辈子,没有像别的同学盯着名次和荣誉,他的眼光跳过了这个境界。
难以承受之重
后悔把新东方做得那么大
回首过去的十几年创业,俞敏洪表示首先想到的是后悔把新东方做这么大。他说当初可以在北京做成年收入一两百万的精品机构,把精华人物都集中到那里,有限制地发展。小范围内也能实现理想,无论转型还是放弃,也比较容易。
“我给自己做了一个笼子,无法往外钻,否则笼子一收紧,我就被吊死了。”他无不自嘲地表示。
“当时野心太大了,现在留给我的是难以承受之重。当你发现自己给自己制定一个难以承受之重的目标后,煎熬和痛苦便呼啸而至。”他猛喝了一口茶,继续用尖锐的方式剖析自己,“新东方是一条不归路,让我不得不走下去。”
“做得特别累的时候,我很想关掉新东方,都没有做到,因为我发现要为4000员工负责,为股东负责,为自己负责。我有时候想,假如新东方没有了,人家会把新东方和我收到全国所有的MBA案例中,那时我还是会出名,但那是负面教材了。”他无奈地笑笑。
又是自嘲。很难想象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还要把自己推到这样的境界。难道这也是一种成功的哲学么?
谈话中俞敏洪几次用了“后悔”这个词,不知道是故作姿态还是肺腑之言。不过他的眼神告诉人,他是认真的,一如他在深圳的演讲中所言,他的财富不在银行账户上而是在他脑袋里。他很想表白,他真的可以不在乎那些东西,而在乎另一些别人无法理喻的东西。
那些东西是什么?
“我真心希望在新东方一点股份都没有,不管卖掉还是送别人都可以,这样我可以安心离开新东方。”他回答得异常平静,“我可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比如写书,驾车游走世界,或者到贫困山区教书。”
他若有所思地补充:“很想到西北买一片荒地,变成绿洲。因为我对土地有着无比的亲近。”
难道俞敏洪想解甲归田,在事业的巅峰戛然而止落得美名?
他不置可否。他只是说他在渐渐剥离新东方,而且已经部分实现了他的理想。他表示已经走访了40多个城市,讲学、旅游、看历史,写了10万字的日记。
一个有着人文主义情怀的商人
新东方要做长久,需要一些人文情怀的滋润
俞敏洪在讲座中
在成功的光环背后,俞敏洪似乎没有变化,从脸到手都瘦得非常一致,与想象中的财大气粗的新东方掌门人身份实在不相称。T恤、休闲裤和白得刺眼的运动鞋是他的招牌装束,他甚至穿着一双白色运动鞋就披挂上阵了。他说以前的更差,那是回力鞋。
今年新东方完成了几个大项目:国际融资、国际化投资机构改造,还有全国大部分地方布点布局。但俞敏洪说,“新东方还没有成功”。成功的定义是什么?他认为,“有历史定论的东西才叫成功。商人无所谓成功与否,因为商海永远是惊涛骇浪险象环生,把自己定义在商海中就没有成功出头日。假如写一本书,受到历史定论,千百年都有人捧读,那是成功。像陈忠实的《白鹿原》、冯巩的小品,就是成功。新东方现在还没有这种永恒的东西。”在俞敏洪看来,成功必须与永恒有着默契的对应。
“我是有点学者气的商人。因为我写的文章是别的商人写不出来的。”俞敏洪称。他表示,那些游历的日记、感受其实可以给员工们带来底气。新东方要做长久,需要一些人文情怀的滋润。
但是,当越来越多人觉得他更像一个商人的时候,他辩驳道:“这个是要求嘛!你没有创业的敏锐视角没有创业的竞争意识没有战略发展思路,新东方是活不下去的!不过,商人和老师的角色可以齐头并进,不必割裂。”
直到现在,新东方上上下下所有人都称俞敏洪为老师,没有人喊他老板。下属的投其所好也是他对自己的一种澄清。“凡是不符合我价值观的的钱我都不赚”——这份矜持和清高学者气也使他在商海中失利过,他说他为此困惑了很久。
原深圳新东方的老师阎震说:“现在终于理解老俞了。如果他仍然站在学术的潮尖上,新东方就没有希望了。” -
只有科比才能生存
对于NBA来说,这是个告别的季节。一拨又一拨球员带着落寞离去。有人会说“下季再见”,有人则说“永不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