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失望的拐角

    去省里开残代会,同行的代表当中有位和我一样的听障女子。当肢残人代表主动跟我们交流的时候,我的弱点便暴露了——他们语速太快,口型也不是我熟悉的那类标准普通话口型,我木讷地坐在那里,根本接不上话。而她,却仍应对从容,交谈显得轻松愉快。

  

  

  去省里开残代会,同行的代表当中有位和俺一样的听障女子。当肢残人代表主动跟俺们交流的时候,俺的弱点便暴露了——他们语速太快,口型也不是俺熟悉的那类标准普通话口型,俺木讷地坐在那里,根本接不上话。而她,却仍应对从容,交谈显得轻松愉快。

  俺问她怎么能看懂那么多不同的口型?她笑着摇摇头:“俺不需要看口型,他们说话,俺听得很清楚。”说着,她用手拨开右耳后的长发,一段黑色导线连着一块硬币大小的导体正固定在她耳廓后面。原来,她植入了电子耳蜗。

  见俺感兴趣,她慢慢地给俺讲了她的康复故事。

  她1岁多就因注射抗生素导致双耳失聪,之后,她配上助听器学说话。但是随着成长,听力开始不明原因地日渐下降,到了12岁,佩戴最大功率的助听器,都无法提高听力,束手无策的父亲只好带她去北京寻找康复的希望。

  在那家权威医院的耳鼻喉科,有另几位聋儿也跟着各自的父母来此求医。大夫如实告诉了他们植入电子耳蜗的利弊:如果手术成功,患儿听力将大幅提高,接近正常。但安装电子耳蜗不仅费用昂贵,并且风险较大,万一失败,可能听力状况比手术前还糟。

  没人敢保证手术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一旦手术失败,不仅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并且孩子原有的一点点听力也消失殆尽。很多家长考虑到孩子尚有微弱的残存听力,不敢冒那个险,犹豫再三,最终放弃了手术。唯有她的父亲顶着巨大的压力,签下了手术协议书。

  手术那天,她的父亲用笔在纸上写了一段话:“孩子,躺在床上,别动,大夫给您打一针,您就睡吧,睡醒了,就能听到爸爸的声音了。”

  “真的吗?”她睁大了眼睛盯着父亲。看到父亲和站在一旁的大夫都肯定地冲她点点头,她高兴极了,顺从着躺了下来。

  打过一针后,她很快就睡着了。醒来后,睁眼就看到爸爸红肿着眼,正焦急地看着她——她实在太高兴了,爸爸没骗她,果真是睡了一觉后,就听到了爸爸的声音。

  靠着植入耳内的电子耳蜗,她像正常人一样顺利地考上了大学,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甚至还考取了驾照,而当年听力比她稍好些的聋儿,因为家长担心手术失败让孩子丧失残存听力,在犹豫中,错过了做那个手术最佳的年龄段。

  她说自己很幸运,当时她的听力在那些孩子当中是最差的,父亲选择给她冒险做耳蜗植入术也是万不得已的决定——再大的声音,也激不起她一点的听觉反应,反正都是最坏的状况了,还能坏到哪儿去?

  她的话,令俺感慨。是啊,如果她还有残存的听力,她的父亲可能就下不了那么大的决心了,她的命运,可能也像俺们这些中、重度的听障人一样,至今挣扎在难以与人正常沟通的苦恼中。

  有一位亲友,几年前在一家企业做文员。单位效益很差,但那是有编制的正式工作,工作体面而轻闲。(www.lizhijuzi.cn)只是工资太低了,他也一度考虑过辞职,却又舍不得,怕再也找不到这么轻松体面的工作。但是,仿佛越怕什么,越易发生什么似的,单位改制,他成了没有单位的自由人。

  那一刻,他觉得天都塌了,再没有比这更糟的事了。他把自己关在屋里喝了两天闷酒后,最后决定豁出去——用那笔买断金购进了一些器材,凭着他多年前在车间做电工的经验,做起了代销五金器材和埋线、走线的生意。

  没想到,不到半年,他一天的收入能超过他当年在单位一个月的工资。现在,他和妻子正商量准备把房子换成大的,再贷款买一辆私家车。

  闲聊时,他说:“有些成功,真不敢想象……如果没有那次减员风波,俺也不敢破釜沉舟地开始创业。”俺乐了:“不逼您一把,您就不会知道您原来可以这么优秀。”

  人生,或许就是这么富有戏剧性。当俺们陷入最糟糕的状况中时,肯定会生出伤感、烦恼、无助等灰色情绪,但是,无论如何,请振作精神,理智地接受眼前的窘迫,积极行动起来。因为,可能正是这个负极点,逼着您不得不改变思维和习惯,从一个崭新的开端出发,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找到另一种您之前不敢想象的成功。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赢在失望的拐角,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71647.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2月6日 上午2:20
下一篇 2020年12月6日 上午5:19

相关推荐

  • 您活得浑浑噩噩,凭什么奢望遇到贵人

        1  常听到身边那些混得一塌糊涂的人感叹:“我们就是没有贵人提携,如果有人稍微提点一下,也不至于混得那么差!”他们说得特别情真意切,我甚至差点相信了他们的观点。

    2020年3月30日
  • 励志文章:爱与孤独

    王语邻
          很多年前,我寄身西南一座小城念中学,绿树环绕,学校后面一条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人工运河让我心境宁静。那年我十五岁,在并不懂得孤独的年纪,却依旧有着几许寂寞。城市繁华如水,万人如海一身藏。就在那些岁月里,我读到了一位作家的《爱与孤独》,那些满含哲理的语句早已忘记,但一直记下的是这本书的名字。没有想到在十多年后,网络流行语言也有了:我吃的不是面条,是寂寞。最近更流行起来:人生是一出“杯具”。初看不过网友的恶搞,可再回头一想,其实不过是我们周遭的现实生活让人们感到惶惑与忧伤。为什么这十年来怀旧的影视作品如此走俏,套用一下网络语式:怀的不是旧,怀的是温情。从心理学上,一个社会缺少什么,人们就特别渴望这些稀少的东西。人们怀念了八十年代,再怀念文革里的上山下乡。怀念固然没有错,但生活总是向前。人生的事,除开生死是大事,其他都是闲事。

    2020年9月25日
  • 张一楠:“菜鸟”到大师的距离

          俺有一位朋友,他的文化程度不高,初中都没有念完,但是在全中国做拉面是第一名。连续三年做拉面,连续三年第一名,年薪一百多万。在聊天时,他曾经非常自信地告诉俺们:俺敢保证全…

    2020年9月30日
  • 给梦想办个存折

        天底下最快乐的事不是拥有金钱、地位、事业,而是拥有梦想。要不为什么小时候一无所有,只有一些看似漫无边际的梦想,却最快乐?

    2020年12月12日
  • 励志文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励志文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在这个年头,社会上似乎什么都不缺,只要您有钱想买什么东西都不艰难。那么世界上有没有什么买不到的东西吗?有!您可能会紧跟着问俺:那么什么是用钱也很难买到…

    2020年9月25日
  • 让每一颗心灵,朝着春天的方向眺望……

        一  那天,母亲到邻居家去借东西,6岁的她独自在客厅看电视,谁也没想到,灾难就在这时无声无息地降临了:客厅的屋顶上,已经老化的电线突然闪出火花,将窗帘燃着,接着是沙发……等到人们闻讯赶来时,屋内早已烟火弥漫,被抢救出来的她浑身80%以上烧伤,那张原本清秀可爱的脸更是面目全非。

    2020年11月22日
  •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

      小时候,村里来了一位先生。他跟我妈说:“你的女儿,脚野,必将与你千里之外。”我记得,先生刚说完,我妈就哭了,那是以后要隔得远远的,见不着女儿啊。

    2020年9月27日
  • 要坚持,更要专注

          半个多世纪以来,沃伦·巴菲特一直都恰到好处地把握了时机。对于这位传奇投资家,他的长期投资取得了惊人的回报,甚至有些学者都不敢相信,认为这只是侥幸成功。  …

    2020年10月9日
  • 工作之外八小时,用辛苦换幸福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讲工作之余八小时,再次有感于这个话题,因为最近看一本书,书名就叫做《另外8小时》。 这本书里有一句话:如果你对糊口这件事已不耐烦,你必须改变。如果你想搬出小公寓…

    2020年10月31日
  • 马云:不吃苦,您要青春干嘛?

      “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去拼一份奖学金,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整天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玩着网游,干着我80岁都能做的事,你要青春干嘛?”你是否也曾被这句网传的流行语唤醒了心底那一丝早已沉寂的上进心?锦瑟流年,花开花落,岁月蹉跎匆匆过,而恰如同学少年,在最能学习的时候你选择恋爱,在最能吃苦的时候你选择安逸,自是年少,却韶华倾负,再无少年之时。错过了人生最为难得的吃苦经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就会浅薄。

    2020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