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容易落入的职场陷阱

核心提示

不论什么行业、什么工作,个人职业发展的路径大致都是一样的:从最开始的新鲜、不适应,到后来的熟悉、提升,再到平台期的倦怠、退缩和煎熬,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会迎来接下来的又一次提升。那些念叨着“不过如此”的聪明人,往往是在快步冲上平台期之后,先于其他人迎来了职业倦怠,而过于强悍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容易向外归因——他们更习惯说“这工作如何如何”,而不是反思一下“我到底是怎么了”。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进的,正是我们自己。反倒是那些对每件事都怀有敬畏心的、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缓慢地一步步接近最终目标。

职场上,没有人不喜欢聪明的人。

理由显而易见:脑子好,上手快,只需大致嘱咐几句动作要领,交代的工作就能基本完成,几乎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和同样站在起跑线上的其他竞争者相比,反应快的人无疑更容易在最开始阶段占据先机。但职业生涯拼的不是起跑速度——它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开始时的有利位置固然重要,但笑到最后的,却很可能另有他人。

成为反应最快的那一个

脑子聪明,反应快,这是同事们对刘艺的一致评价。

当年求职面试,小组讨论环节的主题是模拟一个营销方案。其实大家都提前有所准备的,但拿到任务单的时候,还是有些发懵。刘艺第一个反应过来,率先发言,几句话就把方案的目标、现有的资源、面临的困难、可能的机会等梳理了一遍,为后面的讨论定下基调。她的话并不多,也没有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闪光点,但正是因为敏捷、恰当的第一反应,让她在这一环节脱颖而出。

首先发言的人其实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容易给人留下过于强势的第一印象。而且一旦思路出现偏差,就很可能成为“炮灰”,或者干脆把后面的讨论引入歧途——前不久看到一则趣闻,英国“北部马拉松”比赛中,由于领先者跑错了路线,导致5名参赛者中只有1人完成了全程。

刘艺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没有扎在设定情境里论述具体的设计方案,而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助团队搭建了很好的讨论框架。对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样的反应能力和大局观是很难得的。凭着这股聪明劲儿,她顺利地拿到了入职通知书。

刘艺是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姑娘。她不是那种需要人手把手指点的“办公室婴儿”,组长布置的工作,无论是打印报告还是做会议记录,她只需要一个范本和几个问题,就能做到不失水准——她的最大优势就是,擅于发现每一项工作的要点是什么,应该着重把精力放在何处。

在同一年进入公司的新人中,刘艺很快脱颖而出。在那批人里,她第一个进组跟项目,第一个被组长带出去见客户,在别人还在干“脏活儿”的时候,她已经可以尝试着独立做方案了。

聪明人的聪明之处在于擅长总结方法,而这其实更是一种经由后天养成的思维习惯,而非天赋:把杂乱的过程变成简洁清晰的操作步骤,在诸多线头中拎出主干和枝节,认清重点、分好层次,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将总结出的方法内化,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精力和时间配比,尽可能使其变得更简单。

这个过程说起来未免空泛,但它却实实在在体现在每一件事情中。糊信封、印文档、回复邮件、整理名片……在做这些看似简单枯燥的小事时,试着摆脱思维定势,想想有没有更适宜的途径、更优化的配置,可以事半功倍。

先于别人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你就会成为反应最快的那一个。

聪明不是成功的必备品质

那天朋友突然抛过来一个问题:一个头脑聪明但不怎么努力的人,一个反应稍慢但足够用功的人,二选一,你更倾向与谁合作?

这是她面临的现实选择。

聪明的那个,交回来的活儿水平不差,但你清楚地知道,他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但他不。在他的价值体系中,这样的常规工作轻松拿到8分足矣,为了那2分的提升空间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得不偿失。作为合作者,你知道他身上还有巨大的潜力,至于这潜力什么时候释放、究竟能不能释放,却毫无把握。

用功的那个,对他的现状你并不满意。一个简单的调研,别人研究3家,他恨不得找来1家挖数据。你眼看着他做无效劳动,却拉也拉不回来。这人有时候木讷得恨不得让人踹上两脚,但那股刻苦劲儿却让你不忍心放弃。在他身上,你能看得到未来,虽然不那么完美,但清晰可见。

如果是刚工作的那几年,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聪明伶俐,一点即通,作为合作者,至少他能提供一种平均水准之上的安全感。但年龄渐长,也陆续见过一些职场人士的下落,于是越来越觉得,聪明从来都不是成功者的必备品质,反而是那些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职场上走得更远。

同学曾经带过一个女实习生,和其他年轻人比起来,她的脑子真的算不上灵活。但她特别用功,起早贪黑,每次在公司见到她,都是盯在电脑前,不是在整理文案,就是准备外围材料,或者实在闲了,就翻翻以往做过的成功案例。她干活并不快,很多时候还特别执拗,只要是她认准的事情,谁说都没用。同学讲起这个“极品实习生”的时候,语气里充满了无奈。但几年过去了,那天忽然又聊起了这个当年的傻丫头,我发现她现在过得并不差,职业发展的每一步走得稳健而坚定,在一条可以预见的路径上不断向前。而那些曾经在实习生界叱咤风云的少男少女,反倒在一次接一次的跳槽中,不知去向了。

头脑聪明的人往往容易落入这样一个陷阱,他们在做事时习惯性地不断优化解决方案——如何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花更少的时间、更少的精力达到同样的效果。这当然无可非议,但你要知道,那些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绝少会被用在提升工作质量上。

因为擅于总结方法,聪明的人在起跑阶段很容易获得领先,如潮的好评也会进一步强化他们这种自我认知: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不用费太大力气就能完成得八九不离十。换句话说,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许多事情上得到8分,但很少拿到哪怕是一个1分。

对他们来说,在一件事情上从8分提升到1分的过程,远不如换个地方再拿个8分来得划算。

小心脑子里的“不过如此”

一档正在进行的选秀节目里,一个女孩的出场引发了评委间的争论。

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但她唱得还不错,更重要的是,她看上去足够聪明,反应迅速,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于是有人力挺她晋级,因为“她很聪明,有很大提升空间”;但也有人当即画了叉,“我讨厌她的不认真,自信得爆棚”。

这恰恰是很多聪明人容易遇到的另一个陷阱。从业绩到口碑,职场上他们一路走来积累了太多的正面评价,自信心提升的同时,很容易产生一种“不过如此”的轻浮态度。

一个朋友,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审计。两年之后他跑来诉苦:这职业也太无聊了,就那么点儿东西算来算去的,还天天加班,其实真都没什么难的,不知道他们怎么那么慢!不久之后,他转行去做销售。开拓市场阶段还见他斗志昂扬,等业务量稳定了又来抱怨:“我每个月也就随便跑两天,业绩都能进前三,那些同事天天在客户那耗着还签不下单子,真服了他们。”

后来他去做市场营销,觉得“团队其他人跟不上自己的思路”,转行做设计,发现“这行业在国内起点实在太低”。兜兜转转了将近1年,现在的他赋闲在家,以炒股为生。

每次说起这个朋友,我们都会替他觉得可惜。明明是才华横溢的一个人,却因为专注力不足以及缺乏对每个职业的基本尊重,成了“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的最好注脚。

聪明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擅于总结经验。

谁都难免犯错误,但同样的错误一再出现,就是能力的问题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职场上的成功人士往往有这样的习惯:在每一次失误中寻找原因,不轻率地将问题归咎于“马虎”,而是从方法上、流程上加以改进,杜绝类似错误的发生。

同样是交学费,越是擅于总结经验的人,收获越大。

但事情也有另一面——过于依赖既往经验,很可能会被束缚住手脚,放弃尝试新机会和突破现有格局的勇气。就像一个在赛场上严重骨折过的足球运动员,即便伤愈,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激烈拼抢场面,他的本能反应多半是躲开,而不是像当初那样迎上去死磕。

不论什么行业、什么工作,个人职业发展的路径大致都是一样的:从最开始的新鲜、不适应,到后来的熟悉、提升,再到平台期的倦怠、退缩和煎熬,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会迎来接下来的又一次提升。那些念叨着“不过如此”的聪明人,往往是在快步冲上平台期之后,先于其他人迎来了职业倦怠,而过于强悍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容易向外归因——他们更习惯说“这工作如何如何”,而不是反思一下“我到底是怎么了”。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进的,正是我们自己。反倒是那些对每件事都怀有敬畏心的、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缓慢地一步步接近最终目标。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聪明人容易落入的职场陷阱,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5711.html

(0)
上一篇 2020年9月24日 上午3:49
下一篇 2020年9月24日 上午11:56

相关推荐

  • 让该知道的人,知道您做的有多好

        休产假刚好在上半年,公司人事变动非常大。当我再次回到公司的时候,面临的是新的部门新的团队新的项目。这没问题,再新的团队都可以变得熟悉起来,再陌生的人都可以变成熟人,只要你愿意跟他们混熟。

    2020年9月22日
  • 不想上班?看看您银行卡的余额吧

        让我们来聊点成年人之间的话题——明天你几点上班?这种恶趣味的段子通常在周末最后一天被转发,为了提醒你们别浪了,该回家了,谁不想明天睡个懒觉?大家都想一直活在安逸的假期里。这个我懂,谁特么不想啊。

    2020年5月2日
  • 俺们总是在错误的时间,琢磨着错误的事情

        1  前两天,频道来了个实习生。  那是我第一次看一个姑娘,不用美不美来评价,完全忘记了姑娘长得好不好,只看到姑娘白净的脸上,渗出的胶原蛋白。在如此干燥,大地都要干枯了的北京,她的脸蛋上依然能掐出水来。

    2020年8月13日
  • 职场中做事的绝密技巧

      我们常说职场中会做的不如会写的,会写的不如会吹的,会吹的不如会拍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职场中做事的真谛,要知道职场中不是看你事情做了多少,而是看你有没有完成上级关注的事情,完成了上级关注的事情,并且符合上司的期望这个时候你才能与上级进行利益互换,在职场中很多人以为自己做了很多事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其实这个是不对的,因为你做的事情上级不满意,不仅没有苦劳,说不定你还得罪了上级,要知道职场是很现实的,如果说你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不能为上级创造利益,那么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白搭,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职场中做事的技巧:

    2020年4月29日
  • 有学习力的人,更有底气打好手中的烂牌

        小琴技术入股了曾经打过工的那家工厂,正儿八经地成为了事业合伙人,当初劝她离开的同学们,有的还只是服装设计公司的初级设计师、有的还在为了待遇、培训福利跳槽谋职。

    2020年4月15日
  • 不要忙着挤进别人的圈子

        表妹今年刚毕业,进入职场刚刚一个月。昨天给我发信息说,姐,职场的人际关系那么难吗?为什么我怎么努力,都没法跟她们亲近,总是像是在排斥我一样。然后发了一个哭的表情过来。

    2020年8月10日
  • 当梦想只剩下苟且,您还会留在一线城市吗?

        曾经,北上广是多少外地年轻人寻梦的地方!  但是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这里已经变了,房价高企、人口、交通拥挤。你每个月的工资交完房租已所剩无几;你想呼吸一下免费的空气,却发现到处都是城市地下污水管渗透出来的丝丝腐臭气息;当你累了的时候,诺大的城市里你甚至找不到一个可以在夜深人静之时哭诉的对象,而家人都在远方。城市很热闹喧嚣,但内心却很孤独迷茫。

    2020年5月4日
  • 为什么很多人工资不高,却还是要拥挤在大城市生活?

      工资不高却坚持留在大城市,是因为相信未来工资会越来越高。刚开始进入职场时,大城市与小城市的确没什么太大区别,但在3-5年之后,这个差距就会越来越明显。

    2020年8月20日
  • 工作三四年,如果您也迷茫

      很多人在工作三年以后,进入了职业生涯的瓶颈阶段,开始在繁复的工作中,想要寻找新的突破。

    2020年8月10日
  • 实习生需要懂的40大基本规矩

          1、不论您住得多么远,每天早上最少提前1分钟到办公室,如果是统一班车,也应提前5分钟赶到候车点。上班不迟到,少请假。    2、在任何地方,碰到同事、熟人都要主动打招呼…

    2020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