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北上广:您以为回到小城市就很幸福了吗?

    在过去几年里,“逃离北上广”一直是一个热门短语。拿我自己来说,工作在上海,但又不是上海人。毕业后,就选择租房,首先就为这个问题跑断了腿:找离单位交通方便的房子,和中介周旋,在房价上比了又比砍了又砍,最后还要对付麻烦的房东,不停以装修为由提升房价……

  

  

  在过去几年里,“逃离北上广”一直是一个热门短语。拿俺自己来说,工作在上海,但又不是上海人。毕业后,就选择租房,首先就为这个问题跑断了腿:找离单位交通方便的房子,和中介周旋,在房价上比了又比砍了又砍,最后还要对付麻烦的房东,不停以装修为由提升房价……

  等您谈完恋爱要结婚,又到了买房的真正考验时刻了。两个人倒光所有积蓄、家里老人倾其所有、四处借债之下,您可能还只是买到了松江或者嘉定的外环房,而每月接近一万的房贷又会让您整个人感觉更不好了。当然,俺还没有说未来小孩的上学问题。当然,俺也没有说北京,据说情况更糟,十三姨有朋友结完婚生完小孩都没有房子,也没有户口的,号称娃未来只能上民工学校。

  于是,就有了“逃离北上广”一说。

  直到最近,看到刚刚新参加工作的外地小朋友,抱怨连租房都难以承担(当年俺11的一室户据说现在早已破了3),更对越来越高的房价望而止步时,十三姨还曾四处宣扬“逃离北上广”的观点。这个观点是十三姨的朋友提出的,虽然很赤果果但也很实在,那就是,家里没有啥条件没有啥钱,自己一个月工资不到1万的朋友们,就不要来上海北京这种地方了,永远买不起房,永远处于悲观的人生境遇中,不如回家乡去。

  但是,某天,当俺和来自家乡的一位长辈提到这个观点时,他却摇摇头反驳说,您以为逃离北上广回到2、3、4线城市就很幸福了么?Too young too simple!您知道在这些城市混的成本更高么?这还不是能力来决定,而直接是由家族血统来决定了!

  OMG!和他细谈之后回家又查阅了相关消息,才发现自己真的真的sometimes naive!

  早在211年7月15日的北京晚报,就报道了几个逃回北上广的案例,其直接的原因是,因为在二三线城市光凭自身努力无法获得认可,更多的是一种“拼爹”游戏。

  另外一个案例中,逃回去的主人公无法认同家乡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广州给客户服务的时候,就是谈案子,在重庆万州这边客户并没有那么国际化,拼的全是酒桌上的功夫,喝酒喝好了,文案写得不行,这单子咱也能签下来”。

  知名媒体人石述思,曾发了一条微博分析背后的动因:选择北上广不是因为空气清新、生活舒适、环境优雅,而是因这里官员多、牛人多,能相互制衡,反而需要通过做事来证明自己,带来相对的公平和较多的机会,而在所谓生活成本低的二三线城市,受体制和发展空间的限制,寒门子弟更无翻身可能。因此那些北上广的逃兵又回来了。

  实际上不少人在逃离北上广声音最响的时候,就已经指出了其中可能的问题。敦煌网董事长王王树彤在微博上分析,逃离北上广回归二三线城市的青年,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父母在当地有人脉,自己在外打拼多年,理想尚未实现,现实日渐沉重,于是回归故里,靠父母找到一个“拿得多,干得少”的稳定工作。

  另一类是平民子弟,希望能当公务员、进大企业,过上稳定优越的生活,在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受挫后,转向二三线城市。福布斯专栏作者熊剑锋表示,这两类人的回归,其都不看好。

  他认为,第一类人回归,也许有房有车,工作清闲,吃喝不愁。但如果他们还没有忘记当初到一线城市打拼的初衷,没有忘记自己其实曾经是靠能力创造价值,那现在回到一条靠父母、靠关系吃饭的老路上,这样的回归不得不说,从某种意义上真是一次全面的退却和溃败,他们被定义为失败者并不为过。

  第二类人,把梦想重新安置于他们认为竞争小很多的二三线城市,殊不知,越小的城市越要靠门路和关系,尤其是他们向往的这类国有单位,外企在内地又几乎凤毛麟角。他们会发现,其实他们曾经奋斗过的一线城市,还算是有着更多公平的机会。而二三线城市的房价,相对于他们拿的二三线城市的工资,同样也是天文数字。

  于是,有网友认为,“越大的城市,人的自由度越大。(www.lizhijuzi.cn)在北上广深,即使创业和就业初期物质生活显得更艰难,却因为有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相对独立和自由的上升空间,平民子弟的前景会更加光明灿烂。”

  仔细回想起来,自己的中学同学大学同学中,也是一部分留在家乡,一部分在北上广。正如前述所说,在北上广等城市的同学,开始几年总归比人家付出更多的艰辛,但最后也大多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绩,获得了在这些城市留下来的资本和基础;而在家乡的朋友,说实话,8%以上基本都是靠家里关系找的工作,大多数为公务员和国企事业单位员工,无论您是北大毕业还是专科毕业生。

  但是,不要忘了,随着房价越来越高,工作越来越难找,经济形势复苏困难,新进入北上广的年轻人比起那几年,又要辛苦了很多,奋斗的前景也要黯淡很多。

  于是,北上广的高房价,与二三线城市的“拼爹”暗涌,成为哈姆雷特式难题:选择前者,意味着经济与拼搏的压力;而选择后者,则意味着接受“先赋差距”的决定性作用——换言之,在自己家乡的中小城市打拼,可能底气反而更加不足。年轻人面临的“两难”,无论是逃离或者逃回,对城市建设者而言都当是警戒。

  中国新闻周刊也指出,从“逃离”到“逃回”,表面上看,这样的“折返跑”颇具戏剧性,其深层次原因却更加值得深思。中小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也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增强中小城市的吸引力,首先要加快发展步伐,调整产业布局、提升经济结构,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更重要的,是建立公平、有序的社会结构,赋予大家平等的发展机会,为年轻人创造更有利的就业环境。人们看得见希望,看得清未来,生活才有底气。(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逃离北上广:您以为回到小城市就很幸福了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5593.html

(0)
上一篇 2020年9月4日 上午4:56
下一篇 2020年9月4日 下午1:03

相关推荐

  • 职场生存经典法则11条

     1、表面是公义,心里是生意,这才是职场的本质。      有些人表面大义凛然,永远是有道理的那一方,可做起事情来却从不吃亏。而更多的人表面占不了便宜,实际也是吃亏的那个。同样都混在职场,为什么会相差这么多呢?

    2020年8月21日
  • 毕业3年,5条职场经验让您工作不慌

        【壹】  前几天,学妹雨檬发来微信,向我询问一些工作中应该需要注意的问题及经验。说是开始了毕业实习,马上也要开始离开象牙塔进入到复杂的社会中,想听听过来人的看法。

    2020年7月24日
  • 致应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教会俺们的7件事

      我们的第一份工作,无论多么荒谬可笑,这份工作都要和我们捆绑在一起,工作会教会我们在其他地方永远都学不会的一些东西,而且我们的职业生涯,在某种程度上,塑造着我们以后会成为怎样的人。本文的七个重要技能经验可供你从你的第一份工作中学习借鉴。

    2020年9月16日
  • 您该在一份工作上呆多久?

      译/刘进龙、汪皓  为了避免下一位雇主用怀疑的眼光审视你,你该把一份工作至少坚持做满18个月吗?还是不管自己在这家公司呆了多久,一有合适时机立刻辞职?

    2020年8月30日
  • 十个步骤培养一个新习惯

          培养一个新习惯并不需要有强意志力,但是需要有策略地进行。这里俺列举了十个步骤希望能改进您的策略,最后成功的培养新习惯:    1、坚持3天——无…

    2020年10月19日
  • 李开复:本科留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时间管理

          您们好,俺是在美国读本科的一名大四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出来留学)。美国文化和教育中的自由,独立,创新的理念让俺逐渐学会了自学和自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俺遇到很多困惑和不解,…

    2020年8月15日
  • 写给年轻的职场人,不要停继续跑

        我不同意很多人把职场比做“丛林”,推崇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2020年3月24日
  • 职场马拉松

        正常人大概要工作35年,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要知道,大多数人最后是走到终点的,只有少数人是跑过终点。因此,在刚开始时就去抢领先的位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2020年9月12日
  • 职场励志:未来的“铁饭碗”

     
        谁能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学历越高竞争力就越强这一观点受到了质疑。人们将目光转向了通晓新兴科技和生态学的复合人型人才。专家们预言:“教育的理想结果是把每个人都培养成掌握不同技能的‘通才’”。外科医生懂得计算机编程;医院的院长同时也是个金融家;对于经理来说,他应该了解在他的经营模式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将企业与世界紧密相连。一个人应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有能力更换工作,从事一个全新的职业。米歇尔·克洛斯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成为著名厨师长的经纪人之前是比利时的一名律师。而安德烈·丹在成为人际关系讲师之前是一名物流领域的普通职员。

    2020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