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lue_Onion
放暑假半个月了,其实构思这篇文章真的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敢下笔。
为此特意看了看去年同一时间发表的《您的大二,推荐做的几件事》,还记得这篇文章给俺带来了六万多人次的点击率,超过五千多人分享,甚至有神人把它放到了百度文库里。当然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超过二十个的好友申请。在此谢谢各位捧场,真心谢谢。
然而这次再下笔,却谨慎多了,迟迟没敢动。一来怕自己一家之言教坏了小孩子们,二来觉得自己还不够优秀。但是说出这句话的同时吓了一跳——怎么这么像自己采访××董事长时他说的开场白。后来一想还是写吧,就算自己不说,就不会有其他言论出来教坏小孩子吗?
——题记
首先,俺强烈认为,大三的男女生,应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划。您所读的书单,您制定的目标计划……都应该因男女不同而有非常明显的差别。中国的大学教育就是喜欢一刀切——男女都一样。这种“中性化”教育的结果,就是普遍女生缺乏女人味(俺指的是女子应有的气质),男生更惨,大批缺少阳刚之气。当然,无论哪个时代都会有气质如兰的女子和凌云之志的男生,小女一直佩服有加。
说这话的意思是,这篇文章,其中有些建议并不适合男生,如果您是男生读到这里,大可以关掉网页叫嚣一句然后接着做您的志存高远,但同样往下看看也不错——女生都努力这么优秀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关于学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比学好专业课更重要。
这里并不是说专业课不重要,而是有比它还要重要的东西:一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说大一大二都是一个模子纵向发展,那么大三就面临着横向选择的问题了。您是出国?考研?就业?创业?还是立志毕业嫁个好老公养活您?提起这些字眼总是让人感到透不过气的压力,俺也是。但是现实总要去面对,只不过是早一步晚一步的问题,与其愁眉苦脸逼上梁山,不如早作打算乐得逍遥。
当然,专业课一定要好好学,虽然您可能主要的精力不会投在这上面,特别是大三下学期。俺好好学俺的专业课,因为俺知道俺想要什么,它不仅是俺做学生的义务,更是俺实现梦想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举个简单例子,比如您要毕业出国留学,而且铁了心要去法国,那么您知道自己要血拼GMAT,申请学校更是要血拼“绩点”。所以您依然在好好学习,好好学专业课,但是您有非常清晰的目标,虽然您很清楚一辈子不会再用到这些东西。
或者说您想考研,或者免推研究生,天天盯着加权紧张的要命。也许您的研究生专业与本科八竿子打不着,也许您一辈子再也不想从事本专业的任何事情,但是您要记住,首先当好学生绝对不是坏事,其次,在相当的情况中,好学生的选择永远比坏学生要多,记得给自己留后路,不要孤注一掷。
关于学习只谈这么多,但是还有一句话一定要说:如果您还没有想好以后要做什么,那就先学好自己的专业课吧!不要去管其他人,那些突然间大三喜欢缺席甚至不来学校的人,往往是去处理对他们更重要的事情,可能是非常有价值的短实习或面试,可能是办签证考托福,甚至是为了研究生准备论文找导师见面……不要学着别人一起傻笑一起不来学校。在学着别人做“凉柿子”的同时,先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做“凉柿子”的资格。
关于考试:您要记住您不是一个人,俺并不是指在考场上。
把考试和学习分离开谈,可见俺认为大学考试,考的绝不是知识。如果大一大二的考试,您可以一个人“闭关”一个月死学,或者选择在麦当劳一宿一宿刷论文,只要您肯用功,只要您舍得咖啡,成绩和奖学金一定冲您微笑。然而大三的考试,绝非一个人那么简单,因为孤军奋战,效率低不说,真的真的一定被累死。
大三的考试,最常见的就是两种:论文(报告)提交或者闭卷答题。先说前一种在大一大二接触不多的:论文提交。或许有些人不屑,觉得自己写的论文一直不错,这一点不用教。但是您试过一个论文周,同时6门课要交6个大paper,而且每个paper 都要做市场调研,都要有数据分析,都要有问卷调查,都要有商科原理支撑,都要A4纸小四号字2页以上(最多的一个写过39页),更重要的是,这些paper全部是英文撰写……您会瞬间感觉天昏地暗头昏眼花想拿果冻撞死的心都有。肿么办?!肿么办?!着急不是办法,降低论文质量也不是办法,关键要学会团队合作,记住,不要看这句话小儿科,它会在关键的时候救您一命。
大三上半学期,俺们最疯狂的时候,一个星期准备6个英文presentation, 大三下半学期,一个星期提交6份大paper, 如果没有团队合作,俺早死在通往presentation和paper的路上了。
至于如何团队合作,俺想这个不用俺讲,大家做法都比俺高明,俺只是想强调一点,这也是结合自己无数次血泪史经历和无数前辈分享给俺的:您要相信一句老掉牙的话:吃亏是福。团队里永远有不干活的,就主动永远有要多干活的,但是您要坚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只不过现在您还没有发现罢了。还记得《卧虎藏龙》中的章子怡吗?当时她没有名气,又苦又累吊钢丝高难度的武戏都是她的,但是她忍下来了,并且认真完成了。结果如何?结果是她的戏份最多,大家记住的都是屏幕上那个挥剑如花的章子怡。
至于闭卷答题,俺这里只分享一点:俺很骄傲俺们班的同学有非常伟大的“分享习惯”,比如国际贸易考试,比如金融学,提前考试一个星期,QQ群里就有伟大的童鞋们“共享”考试重点总结了。而且还会陆陆续续有同学不断改进,最终出炉“××考试总结完整版”,“××考试总结校对版”,“××考试总结补充版”……总之一片和谐啊!如果您们班里还没有这样的“分享习惯”,不要抱怨自己班级不好大家自私,先检讨自己做了多少。您要相信,人都是感情动物,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没人贡献力量,您为什么不是那第一个发起人呢?
关于实习:做有质量的实习,宁缺毋滥。
这句话引来的非议最多,太多人对大学里学的东西持消极态度,认为不如早点跑出去实践,哪怕去肯德基麦当劳打工,哪怕是去发传单做销售。俺不否认,也许对于某些专业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特别是女生),不要将生命浪费在这些低级的“实习”上面,机会成本太高太不值当。
俺从来没有去麦当劳或肯德基或必胜客打过工,也从来没有跑过什么促销当过什么短期礼仪小姐。从另一种方面讲,未尝不是一种遗憾,但是俺宁可它继续遗憾下去。知识经济时代讲究“策略”,做事情要讲求方法也要考虑机会成本。记得在高校传媒联盟听过一个巨牛巨牛的学长发言,(4年本科GPA第一,加权第一,总成绩第一,排名第一,同时学生工作做到××省N多项唯一学生代表,同时赴国务院新闻办公厅实习的那种)。然后有人问他怎么这么牛,他说只是颠倒了一些时间安排,在别人都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安心学习发表作品,在别人手忙脚乱忙学习的时候他开始悠然淡定做社团和学生工作。于是“凸显”了一点点小小成绩。这句话给俺的启发很大。
俺的第一份还算正式的实习,是在央视音像资料馆给CCTV-news做先前节目的后期翻译整理,当时俺刚上大三,从9月份到11月份,每周去四次,周三周五两个半天加上周六日全天。在这之前,俺只是去做过几个短期的口译兼职,在网上发个兼职翻译信息,有意者来电而已。而且每个短期翻译结束俺都会写“总结札记”,时间从一天到三天到一个星期,地点从颐和园到会议室到国际展览中心,内容从普通交谈到商务沟通到会展翻译,价钱也从一天1到一天3到一天4。
俺宁可选择两天8的口译翻译,查资料准备半宿;也不愿意牺牲一个月的周六日去麦当劳端盘子累死,因为俺知道俺想要什么,所以不必盲目花时间实这个习。不要觉得翻译有多高深,关键看您敢不敢去做。所以托翻译的福,一方面当时练口译了(也做过笔译,但是觉得性价比不值),另一方面,俺从大三开始,基本上不从家里拿生活费了,上一年的奖学金+翻译接的活儿+偶尔稿费,差不多够用了。当然,也适可而止,不要为了非要证明自己不拿家里钱把身体累垮了(特别是女生),任何爸妈都不缺眼前这些小钱,长远考虑,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您那一点点小自尊,不要用在这个方面。
然而还有一点,当时怎么就做成了?那就是前面说的理论,当别人周六日去麦当劳打工的时候,俺去学日语去喝茶去读文学艺术哲学美学了;当别人早晨起来在暖暖的被子里,俺四点钟爬起来做功课,六点钟出门对着墙根练英语口语去了。当别人晚上开始学习了,俺腾出时间去忙社团忙新闻做杂志赶稿子去了。
话扯远了,还是一句话:做有质量的实习,宁缺毋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然后努力去做什么。
关于读书:书读多了,天上真的可以掉馅饼,谁都不砸,就砸您。
关于读书这一章,俺真的是有太多太多东西要谈,而且俺总结现在所有的机会和看似的幸运,很大程度上源于读书。
在此俺要特别感谢两个老师:一个是老邢,从大一开始说女生一定要多读书多读好书,读历史经典,读人物传记,特别是名女人的传记。俺属于比较乖的孩子,虽然历史经典不敢说读了多少,但是人物传记,特别是名女人的传记,俺是真的从大一就开始下功夫读了不少。从宋美龄到林徽因,从王昭君到武则天,从杰奎琳到戴安娜,甚至玛丽莲梦露,甚至奥黛丽赫本。一切俺喜欢的,或者歆羡或历久弥香的奇女子,俺从图书馆抱了大量着这种传记,每晚睡觉前通读,哪怕只学到她们身上一点点,一点点点,积累成多也就有惊人的力量。这是培养气质的捷径,比看那些《女孩该做的2件事》之类的畅销书有分量多了。
还有一个人,不得不非常感谢,俺的师父老杨。如果说老邢的启发让俺知道了如何修炼优雅(不仅仅是外在),那么老杨的教诲让俺知道了怎样才能做女子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厚重而有分量,让底蕴通过每一个毛孔散发出来。俺还记得老杨给俺回的邮件:多读书!多读书!多读书!这并不是简单的并列。而俺也深受其益。在老杨的感染下,俺开始拾起丢了很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年轻人普遍喜欢的《孟子》开始,俺开始做大量的读书札记,再忙也抽空去"光合作用"(一家很有情调的书房)接受“光合作用”一下,要一壶茶,静静读那些被束之高阁的传统文化,不为别的,只为修炼一颗强大而底蕴的内心,与以后做任何职业无关,又都相关。当自己的每一篇书评瘦成一片羽毛,细细地配上音乐,穿起来,就是歌声的翅膀。
读书的目的可以很单纯,可以只是出于喜欢,也可以并不单纯。但俺可以坦诚说,有一段时间俺读书的目的绝对不单纯——就是为了打越洋电话的时候找共同话题。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一年前为了跟一个喜欢的男孩子吃饭,俺甚至通宵重新又翻了一遍朱光潜的《美学》。当然现在不会再做这种傻了吧唧的事,君若喜欢,自然有话说;君若不喜欢,您自是气质美如兰才华可比仙,把朱光潜的《美学》倒背如流也没用。
但是无论因为什么原因,大三读了不少书,不是一次受益匪浅能概括的。您因为什么原因去做并不重要,关键是因为这个原因,您真正去做了。
差点忘了这章的标题:书读多了,天上真的可以掉馅饼,谁都不砸,就砸您。怎么个砸法呢?请见下一章,关于气质。
关于气质:气质是女人的通行证,与漂亮无关。
自始至终俺都觉得自己的相貌很一般,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如果只看脸蛋的话。身材高挑瘦瘦长长的美女有的是,但亭亭玉立只有一个。
俺现在非常非常感谢父母把俺从小送去学芭蕾,练软笔字,弹手风琴。然而这些只是外在的形式,这种所谓“优雅”是不能张嘴说话的——俺在外边看到过无数个走路气质极佳的芭蕾美女,千万别说话,一张嘴一口大茬子味儿(当然,还有好多内外兼修的气质美女,小女羡慕不已)。难怪周敦颐感叹“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上次去农大参加一个学生活动,一个评委说了一句让俺铭刻一辈子的话:这是一个只有两分钟的世界,第一分钟,让别人认识您;第二分钟,让被人喜欢您。然而俺倒是觉得,这句话可操作性太差,在中国应该改一改:这是一个只有两分钟的世界,花两分钟,让别人记住您。认识和喜欢都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试想,若是您无法让别人记住您,您如何和别人有下一次的机会接触您认识您喜欢您?
读书是内心的修炼,内心的修炼是气质培养的主料。无数次的缘分和机会,都和读书有着太大的关系。都说机会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俺倒是觉得,机会总垂青那些“内心有料”的人。而“内心有料”,源于读书,源于艺术,源于气质(特别是对女生)。在这点上,其实俺并没有太刻意,还是后来有一次,和一个学妹出去办事,然后在会场遇上××单位的××搭讪,谈了一些关于××的话题,问是否有兴趣。俺没有太在意,倒是学妹无意叹了一句,说怎么您怎么老能看见天上掉馅饼,而且谁都不砸,光砸您。俺当时一愣,从没有这么意识过,现在细细想起来,很多的机会,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您的大三,推荐做的几件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4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