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打造千亿万科背后的取舍之道

  
  
  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过两难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
  
  选择总是要经过煎熬,有时候就要放弃对过去所拥有的或所适应的。一个商人总是在对权力、财富、感情的取舍之中。
  
  这其中的故事,可能会给俺们的企业更多的借鉴意义。比如俺们熟悉的万科和他的创始人王石。
  
  一家靠倒腾玉米起家的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靠什么完成了连续十余年稳健的发展?在几经政策波动、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下,什么让万科不仅活下来,还能够不断壮大自身?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对于取舍二字,用万科的经历做了详尽的注释。
  
  超过25%的利润不做
  
  每一个卓越的商人,都会看到很多市场机会,如果说为了2%的利润资本家敢于拿性命做赌注,王石显然不属于此类人,他显得那样的保守。
  
  “俺非常同意您的取舍问题,实际上俺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您会失败,而是您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什么都赚钱,这时候您反而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强的公司,他的成功是他取舍的结果。”王石语言中既有思考,也很有感情。
  
  事实的确如此,如何使GE这样成熟的综合性大公司像新兴小公司那样蓬勃发展?在杰克·韦尔奇接任通用电气CEO的头两年,他出售了71项业务和生产线,其中包括中央空调业务、家用电器业务等GE以前起家的业务。几年中,杰克·韦尔奇通过兼并、合资以及参股等形式完成交易118项。
  
  战略取舍的结果催生了韦尔奇的“数一数二战略”,而这种取舍,也令通用具有了“在世界范围内独一独二的业务,即使1年后都不会落伍”。
  
  虽然人们会问GE坚持“数一数二”的经营策略,是否意味着它将放弃许多很好的商业机会?GE在诸多商业机会中的取舍是近乎直觉的悟性还是审慎的理性抉择?GE在2世纪8年代所取得的傲人业绩,高速的发展,得益于“数一数二”战略的实施。
  
  同样,在王石看来,万科的稳健发展,同样得益于取舍之道。
  
  “万科曾经做过进口录像机的生意,利润达到2%~3%,这种超额利润使得许多公司都挤进这个行当,供过于求,利润急转直下。(励志电影  www.lizhijuzi.cn)俺对1984~1992年的贸易做过统计,赚钱的用黑字表示,赔钱的用红字表示,结果红字多过黑字。这说明市场很公平,之前您怎么暴利,之后您都要给俺吐出来。”
  
  此后,王石提出万科超过25%的利润不做。在那个屯地就能增长利润的年代,万科坚持快速开发,而这也让万科躲过了更多的危机。同时在1998年,万科开始了一个舍弃的过程,退出了很多赚钱的行业,而现在被房地产界广泛提及的减法,万科早在7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人生中的三次放下
  
  在王石看来,能有所放下才能有所坚持。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让王石记忆犹新的也始终是那三次人生中的放下。
  
  “1983年,俺第一次放下。”那一年,王石33岁,当过兵,做过工人,在政府机关工作了三年,有阅历,有信心。那时的他不甘平庸,有野心。
  
  1983年5月7日,王石坐火车抵达深圳,丢下过去,准备开始一番全新的事业。
  
  机缘巧合之下,王石在深圳的事业越做越红火,用他的话说,“一直粗放式地赚着钱”。
  
  直到1988年,他有了人生的第二次放下——在推动完成了当时还名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的万科进行股份制改革后,放弃自己的个人股份!
  
  1988年3月1日,随着深圳市政府红头文件的推出,诸如城建开发集团、物资总公司、石化总公司、赛格集团一般规模的六家深圳大型国有企业先后进行股份制改革。王石所在的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会问起俺当初的决定。俺始终要说的是,俺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首先,股份制改革的动机并不是将企业据为己有。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说,改革符合市场规律。俺希望将企业做成股份公司,是为了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公司建设中。第二,俺不知道如何打理巨大的财富。俺承认,来深圳创业最初的动机的确是为了淘金。但是,有一天,当俺突然需要面对巨大的财富时,俺还真有些不知所措,也没有安全感。名利之间只能选择一项,或者默默地赚钱,或者两袖清风地做一番事业。俺选择后者。掌管财富的基因,俺看是不具备的。自己还是把职业经理人的工作做好最重要。”
  
  1993年5月28日,万科发行B股。紧接着的6月,中国的宏观调控随之展开。
  
  “当时,万科决定只做房地产,不做其他项目真是下了狠心的!可以说,这是俺人生中面对的第三次放下。当时国家进行了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大环境极端不好,而您还要放弃其他可能带来大利润的项目,这要大魄力。可以说,专攻房地产项目成为1993年万科的战略决定!”
  
  此后,万科的地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风雨飘摇中,万科脚步稳定地向前迈进。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王石:打造千亿万科背后的取舍之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3495.html

(0)
上一篇 2020年5月28日 上午12:23
下一篇 2020年5月28日 上午4:50

相关推荐

  • 大人物的第一份工作

          又到7月毕业季,校长周其凤在北大毕业典礼上借用网络词汇勉励学生:“请您们忘记成绩单上的分数,那真的只是‘浮云’。”   …

    2020年6月5日
  • 雅思培训张永琪:手抄本中发酵27亿财富

          财富计分牌:身家27亿元    张永琪是将雅思考试培训引入中国市场的第一人,13年中,他一次又一次让面临倒闭的公司起死回生,并一路狂奔到纳斯达克;使他和妻子张骁东的身家…

    2020年6月7日
  • 80后的奋斗经历:从月薪300到年薪15万

          从每月3到年薪15w,努力终会有回报,8后而立之年的1年回顾。    看了很多朋友都说了自己的那些职场故事,俺突然很想说说俺自己。长话短说吧,简单来说。    俺是个杭…

    2020年5月30日
  • 优酷土豆古永锵:不再做“古”董,他为自己点赞

        当大家都在感叹古永锵卖掉优酷土豆是互联网的一种趋势。当大家很惋惜又一个创业者离开了自己开拓的疆土,古永锵站出来:这应该是一件值得点赞的事。

    2020年4月1日
  • 江南春:反思快的代价,逼自己慢下来

          同一天登上两岸三地媒体的头条,28年之后江南春只有那么一次——上的还是娱乐版——因为和凤凰卫视女主播陈玉佳结婚。除了新娘…

    2020年5月21日
  • IT大佬奋斗史:马云蹬三轮送书,刘强东创业遭女友嫌弃

      马云,1964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2岁时,马云买了台袖珍收音机,从此每天听英文广播,对英语开始感兴趣。13岁起,马云骑自行车带着老外满杭州跑,小时候喜欢打架,因为打架记过太多,马云曾被迫转学到杭州八中。之后参加中考,马云考了两年才考上一所极其普通的高中,其中一次数学只得了31分。1982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首次落榜,数学只得了1分。马云充满了挫败感,之后他跟表弟到一家酒店应聘服务生,结果表弟被录用,自己惨遭拒绝,老板给出的理由是马云又瘦又矮,长相不好。后来马云做过秘书、搬运工人,再后来,不得不通过父亲的关系,蹬三轮送书。1983年,马云第二次参加高考,再次落榜,数学提高到了19分。1984年,马云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第三次参加高考,这次数学考了89分,但总分离本科线还差5分。由于英语专业招生指标未满,部分英语优异者获得升本机会,马云被杭州师范学院破格升入外语本科专业。在经历多种身份转换之后,1999年,马云与其团队在杭州凑了50万元创业,对外推出阿里巴巴网站。

    2020年4月8日
  • 郑耀南:从保安到39亿身家,东莞富豪的商业密码

      20年前,一个小保安,从老家带了500元到深圳闯荡。现在,他是都市丽人的老板郑耀南,每年营业额达60亿元。20年间,他是如何上演屌丝逆袭记的?

    2020年4月12日
  • 张果喜:从小木匠到亿万富翁,“常胜将军”是怎样炼成的

        【人物名片】张果喜,果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为屹立在中国商界45年不倒的“常青树”,张果喜是无数创业者敬仰的范本。从小木匠到亿万富翁,他凭借过人的商业头脑和谋略,缔造了一个财富神话。

    2020年3月26日
  • 王石与褚时健:一场鲜为人知的对话

      王石听禇时健这个“天生资本家”讲述橙浮人生、世情冷暖与赚钱之道。

    2020年4月11日
  • 世界首富洛克菲勒的创业发家成功之路

          这是隆重推荐《第一家族》的大背景,作者刘亚洲老师不是用以前的文章组成这部作品,是他句斟字酌写完了这本研究专著。刘亚洲是资深商业观察家,有近3年的从业经验,俺认为更可贵的…

    2020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