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后创业的一批互联网公司,能挺到现在还活着的,基本上都已小有所成,杨浩涌创立的赶集网即在其中。
杨浩涌,1974年生,狮子座,安徽人。1996年获得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专业学士学位,1999年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留学。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后转到美国耶鲁大学,21年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杨浩涌在硅谷数家或小或大的公司供过职。24年底,杨浩涌辞职回国创业,并于次年年初建立赶集网至今。
杨浩涌回忆人生和创业的几个节点,每一步都堪称是步步惊心。比如,他在硅谷辗转,想拉一笔投资回国创业,但钱没拉到,创业的IDEA已被对手看上,他只好匆忙回国小本创业,上线赶集网一个月后,全国出现了2家分类信息网站。再比如,他苦熬数年,山穷水尽发不出工资之时,有投资要进来,却遇上28年全球金融危机,投资变成慢动作,若非29年4月份赶集网业务实现盈利,可能就如梦幻泡影了。
从24年12月辞职回国创业,距今(212年1月)已经七年了。
俺特别记得俺当时辞职那天,俺是逼着自己从座位上站起来,去跟俺的美国老板说,俺要离开这家公司了。老板问俺做什么,俺说俺要回国创业。俺也有过犹豫,那时候俺在美国拿着很好的薪水,还在申请绿卡,将来会有不错的前途。如果回国创业,资金又少,竞争可能会很激烈,做不成怎么办?
最终还是性格决定命运吧!俺选择了回国创业。俺觉得俺是比较敢冒险的一个人。做事情时,俺敢赌,俺比其他人更清楚俺的优势和劣势。
俺们这代人的时代烙印
俺们这代人,其实也蛮特别的。
俺生于1974年,那时候文革还没有结束,然后刚开始懂事的时候就伴随着改革开放(7年代末开始)。到了上大学的时候(1992年),又遇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国刚刚开始国企改制,大量的工人下岗。俺们去天津拖拉机厂、手表厂这些国企实习时,看到工人的日子的确苦,而身边的大学老师也挣不到什么钱,那时流行一句话叫“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因此,俺们这代大学生相对比较迷茫。俺大学的时候学的恰好还是工科(精密仪器专业),所以当时读研也是一个比较被动的做法,就觉得工作不如意就读研了。
但是俺们这代大学生对商业比较敏感。俺在校园里就合伙搞过电影,把学校大礼堂承包下来,从外面租借影碟,贴个海报就卖票,每场都能挣到一些钱。在中科大的研究生时代,俺还去找俞敏洪谈代理新东方的英语资料,俺甚至跟他直言,不给代理就盗版。后来俺真的拿到了合肥区的代理权,再因为中科大出国的人特别多,所以俺的生意还不错,最好的时候一个月挣一万块钱。而当时大学毕业找的工作月薪也才一千元。
俺还有个特别的记忆。有一年,俺从4月到11月,7、8个月里无论去上课、去旅游,去哪里都跻拉着一双拖鞋,没有穿过另外一双鞋,用石康的话来说,日子过得是“晃晃悠悠”。更早的高中时代,俺甚至还逃课、打架、泡游戏厅。俺上的高中是整个安徽最好的中学,但是俺的成绩一直还可以,总之是个比较另类的角色。俺说这些其实也没什么意义,俺想说的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烙印,就像美国六十年代的嬉皮士文化一样,这多少都会对您以后的发展产生一些影响。
因为中科大是一个出国风气特别浓的学校,硕士毕业后,俺又赶上了出国的大潮,就到了美国。
3周年与911事件
21年,俺在这一年里经历了三件大事。
首先,21年正好是耶鲁大学3周年,而俺们正是第3届毕业生,学校里做了几乎整整一年的活动。小布什、克林顿、希拉里纷纷来做演讲,耶鲁大学图书馆也拿出了包括毕加索的画等平时难得一见的珍藏品。耶鲁大学的精华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教育。俺借此机会开眼界不少,白天到处听课听演讲,晚上回到计算机房,通宵写作业。
第二件事情是亲身经历了美国IT界的大震荡。21年上半年正是美国互联网泡沫的巅峰,那时候很多互联网公司电话都打到俺们宿舍来,问俺们什么时候毕业,只要答应签约,就许诺高薪,预付一笔上万美元的额外薪水,俺听说最厉害的高达1万美元,人才都抢成这样了。
到了下半年,泡沫破灭后是一段黯淡时光,所有大公司全部不招人。几乎到了毕业就失业的地步。俺7月份到了美国硅谷,每天穿着西装开着车出去找工作,花了两三个月才找到第一份工作。美国IT界曾经发生的前后变化跟去年(211)俺们国内电商上、下半年的变化一模一样。
第三件事情其实跟第二件事情是连着的。俺是9月4号找到的工作,一周之后,就发生了震惊全球的“911事件”。不但大楼倒了,所有的公司也全部停掉了,不可能再找到工作。一方面,俺觉得俺的运气还算是好的,另一方面俺觉得生命真是无常,能活着,就应该珍惜生命。
21年的这些经历,反而使以后的俺越来越平静,对人对事都有了新的认识。互联网泡沫是怎么样、泡沫没了怎么样,俺也全知道,对以后创业也更有把握。后来俺做赶集网,没有太浮躁,都是基于俺的这些经验。
在硅谷里的那些年
从21起,到俺回国前的三年里,是俺学技术最用功的时候,基本上只要有时间,俺都在看书。另一方面,硅谷创业的氛围也在吸引着俺。
硅谷是一个非常适合创业的地方,只要您有好的想法,有好的技术,有好的创业团队,就会有人投资您。很多创业公司您能看着它们由小到大成长起来,最后被收购或者是上市。俺甚至与这些小公司擦身而过。
比如Google,在22年的时候还是一个很小的公司,还没有今天的赶集网大。俺对搜索引擎不感兴趣,所以没想过要去应聘它。但是俺的同学周杰去了Google,是俺开着车送他去面试的。多年之后,周杰回国创办了浪淘金。
除了Google还有亚马逊,当年都是很小的公司,但是今天都成为业内的巨人。在硅谷的这种视角教会俺大事起于小,做于细。就也是俺自己经常提醒自己的,一个看着很宏大的目标,您把它分解到最后都是一些非常小非常细的事情,而您能做的就是把这些小的事情一步一步做大,创业就是这样。
俺知道俺始终还是要回到中国去创业,因此俺不停地在寻找可行的项目,一刻也没有闲着,有些拉上别人,有些自己做。俺尝试过网络安全的项目、硬件的项目、无线互联网的项目。俺把这些Idea都写成创业计划书,然后不停地递给风投们。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没能见上。
一直到24年的6月份,那时候Craigslist刚开始在美国兴起。有一天吃饭的时候,俺跟俺哥哥杨浩然说,俺觉得这个Craigslist挺好的,国内好像还没人做,不如俺们也回去搞一个算了。俺们都觉得这个东西都挺实用的,都是解决生活上比如租售房屋、买卖二手车之类的。然后就开始写代码,开始去找VC。找了三家,俺记得很清楚,第一家是IDG,第二家是DCM,第三家是Dragon Venture,想不到三家都对俺的这个项目感兴趣。
IDG给俺反馈,说很看好俺这个项目,但是有些早,让俺先做着。DCM的负责人见了俺之后,还拉俺见了投资人,但之后就悄无声息了。这两个算是成功了,最起码人见着了,愿意听咱们讲对吧。俺当时分析,自己没什么优势,在中国也没有商业经验,就是懂代码而已,中国懂代码的人太多了,唯一可能的优势就是俺比别人发现这个点子发现得早。所以俺的藏着掖着,不能告诉太多的投资人,不能到处给别人讲。所以俺是很谨慎的。
最担心的事情来了。可能是DragonVenture曾投资过国内的亿友网,他们把亿友的一位中国创始人(暂且称呼他为M先生吧)也叫了过来一起听俺的项目,而这都是俺事先不知道的。巧的是M也从亿友出来了,正在寻找新的投资项目。非友即敌。俺知道如果不能跟M合作,他就可能是俺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因为俺的想法他全部了解了。
这次会见结束后,俺主动约了M先生吃饭,提了两个要求:一、希望M不要盗用俺的项目;二如果M有兴趣可以加入,做联合创始人。M显然是感兴趣的,但是他提出要做新公司大股东,俺不能接受,于是谈崩了。而且,听M先生的语气,俺不接受他合作的条件,他一定就会做相同的项目。当然,Dragon Venture那边也谈不下去了,都是想不投资就占股份的主儿。俺当时很弱势,主动权都在别人手里。
前有狼后有虎,俺思来想去,不能再等了。俺当时对自己说,俺说您不是一直想创业吗,如果这个机会您再不抓住,您这辈子就这样算了。因为这是俺在硅谷混了三四年后能看到最好的。犹豫不决,而且做互联网成本不高,这是俺能想到的最好的项目。其他项目都是需要一两百万美金融资才能做的。
于是俺就放弃了美国绿卡,回到了中国。那时候谷歌也上市了,俺的两个在谷歌工作的朋友手里头有了些钱,再加上俺和俺哥哥的积蓄,一共凑了1万美元,就是俺们创业的全部资本。
创业赶集网的那些事
俺是24年12月23日回到北京的,俺记得非常清楚,因为那是圣诞节的前两天,北京下了一场很大的雪,俺落地后,雪就开始下。俺动作算是非常快的,25年1月3日,公司就注册成立了,最初的员工到位。
俺当时想到的第一个域名并不是Ganji(赶集),而是Renren(人人),去查了一下,被注册了,也没法买过来。陈一舟的,他后来也用Renren做了分类信息,而不是今天的人人网。后来他放弃了分类信息,直至8、9年重新启用这个域名。6年的一次活动上,俺见到了陈一舟,俺说俺是赶集网的,那时候陈一舟的网站还是猫扑有名,但他跟俺开玩笑,说他是人人网的,有点俺也是做分类信息的意思。
Ganji(赶集)这个域名是俺想到的第二个域名,从一个韩国人手里买的,当时他正好要卖,开价3美元,俺直接联系到了他,砍到17美元,买了,超值!这事儿现在想想都感到幸运。
招到人之后,俺快马加鞭写程序,赶集网3月23日上线。上线的时候俺发现俺挺悲哀的,俺以为俺是国内第一个分类信息网站,后来一看,新浪的分类信息已在3月12日上线了,3月15日,eBay的分类信息网站也面世了。(名人名言 www.lizhijuzi.cn)赶集上线一个月后,像是凭空冒了出来,国内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分类网站一下子激增到2多家,市场一片血红,到今天,有竞争力的仅剩3家(编者注:赶集网、58同城、百姓网)。您说,赶集网上线要是再晚一个月,俺还做不做呢?
俺后来见到新浪分类信息的负责人,他说,实话告诉您,您的那个分类信息创业方案俺在24年的12月份就见过,是M先生给俺的,然后导致新浪有了分类信息。另外,还有一个更巧的事,也是后来知道的,创业时所在办公室的楼上就有一家也是做信息分类网站的公司,也是M先生投资的。基本上跟赶集网同时上线,后来也没做起来。
学他者生像他者死
那么当时2多家分类信息竞战,到今天,为什么只有俺们和其他两家剩下来呢?俺的答案是,学Craigslist者生,像Craigslist者死。
那时,许多网站一上来就照着Craigslist的模样把架子搭得很大,设立了很多城市的分站,并提供了多个服务类目。这样看起来,是很像Craigslist了,但是并不适合中国市场。中国市场是个很特殊的市场,很多国外的互联网项目搬过来后,必须本地化,接上地气,做好人气,才能长久地活下来。
当时差不多每家都标榜自己是覆盖全国1个城市的全国性分类信息网站,只有俺们只关注在北京地区,并且将所有的精力专注在租房、二手货和交友三方面。一方面是俺们的资金实力不如别人,经验也不够丰富,正如田忌赛马,如果想赢的话一定要拿自己的优点去打别人的弱点,所以俺们就缩小范围,全力攻占一个‘山头’。另一方面,就是上面的这个原因。
为了打开北京市场,俺们想尽各种办法,比如在高校派送印有赶集网介绍的课程表;和社区的物业商量,把“不能践踏草坪”的牌子交给赶集网免费制作,为的就是能在上面印上赶集网的标志……赶集网从创建时的每天只有几个帖子发展到每日有几百个帖子,到25年7月时,俺们在北京的所有信息量超过了新浪、eBay两个门户网站的分类信息版块。
赶集网真正获得长足发展是在获得投资之后,从29年年初的二三十人发展到211年底的21人,俺们发展得特别快。而在这之前,俺们苦熬了4年。
这4年对俺们的磨炼其实是很重要。那时候俺们看不见钱,支撑俺最大的是这个网站本身的一个价值。最困难的是2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当时资金快断了,给团队发不起工资,俺当时鼓励大家,赶集一定能活下去,离钱越远离成功越近。离钱远的事情,别人不会干,俺们才有机会,才能体现价值。
不是说大家都别挣钱然后早晚会成功,它更多的是说如果有很多的用户,它早晚是有价值的,用户端会产生价值。俺跟别人讲,如果俺赶集都做不起来,您别指望您别的能做起来。人的内心总得相信一些东西。
211俺们二次创业
刚刚过去的211年对于赶集网来说是变化巨大的一年,俺们在数据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俺们在这一年里尝试了赶集婚恋、赶集悬赏、蚂蚁短租和赶集团购新业务。然后俺们听到了一些声音,大概是觉得赶集网有钱之后就不专注了。
其实不是这样。俺们能做到今天,是因为俺们在赶集网发展的前六年,都是非常专注的,甚至在26年4月份之前,整整接近两年的时间俺们只做了一个北京站,上海都没有碰,更不用说其他业务。而211,进入赶集发展的第七年,俺们为什么涉足了这么多的新业务呢?
还可以拿阿里巴巴来做例子,俺一直觉得在增长速度和用户这些做法上,阿里巴巴和赶集网都蛮像的。但是如果马云一直停留在阿里巴巴里,他就没有后来的淘宝,没有支付宝,没有淘宝商城……专注不是说您只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好,那样的话您就是墨守成规。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就要让公司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地往前走。在您专注业务的基础上,总有一些新兴的机会您要抓住的,您需要不断地去尝试。
比如赶集婚恋,也就是俺们原来的交友频道。两年前俺跟投资人说,交友这种形式在中国做不起来,太辛苦了。后来俺们把这个频道包给世纪佳缘了,世纪佳缘一个月付给俺们好几十万。因为俺们把有交友需求这部分流量导到了佳缘那里去,而且每天都有一二十万的用户。于是,俺们发现用户其实对交友的需求是非常旺盛,而之前俺们一直未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好的产品。另外,俺们再整体上看看交友市场,都是采用收会员费这种模式。但大部分用户上来都是试试,您找他收钱就跑了,这是行业里很大的问题。
所以俺们才觉得,这个东西对赶集来说可能是个机会。俺们有用户、有钱、有人,做这个东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现在婚恋交友网站的商业化做的太厉害了,这对俺们是有利的,也符合俺们“离钱越远,离成功越近”的价值判断,于是,俺们就做了免费的“赶集婚恋”。其他的项目也是如此,都是基于赶集网巨大的用户群。前几年的专注为俺们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使俺们得以在这个基础上“二次创业”。俺们希望俺们有一天,能排在中国前十的网站里。
211年下半年,整个互联网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但团购和电子商务网站不会消失。尽管212年对互联网企业来说不会是太好的一年,但赶集网仍然会用资金做一些新的业务和尝试,相对的压力也会小一些。
俺作为草根工程师创业是有恐慌和自卑的。俺知道自己不能跟雷军、古永锵这样从大公司出来的人比。怎么办?最简单的就是勤能补拙。俺会夜里3点钟突然醒来,看网站哪里要改。没有勤奋,凭什么能赢别人?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赶集网杨浩涌:学他者生像他者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3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