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平凡,比超越平凡更重要

  因为同住一座家属大院,几个孩子差不多大的妈妈都很熟悉,即使彼此唤不上名字,也会以某某妈妈作为交流代号。这十多位妈妈每每上交通车都扎堆坐一起,于是漫长的上班路成了叽叽喳喳的育儿时间。

  为什么呢?因为俺经常“放叉子”啊。

  因为同住一座家属大院,几个孩子差不多大的妈妈都很熟悉,即使彼此唤不上名字,也会以某某妈妈作为交流代号。这十多位妈妈每每上交通车都扎堆坐一起,于是漫长的上班路成了叽叽喳喳的育儿时间。

  对,俺也身处其中,并尽量不开口,因为一开口就深井冰了……

  比如某天早晨,几位妈咪探讨幼稚园睡午觉的问题。一位妈咪说:“他们11:30吃完饭,只在外面活动十分钟,就要求小朋友**睡觉。俺们在家时,最少要活动半个小时,吃个苹果才睡觉,十分钟怎么消化得了,万一积食了怎么办呢?”说完,她扑闪着大眼睛望向俺,俺吧嗒吧嗒嘴:“啊,呃,幼稚园有自己的规律吧,又不是在找保姆。”

  然后,四周沉默了,沉默了……

  本来就是,如果觉得幼稚园对孩子照顾不够细,完全可以中午接回家,幼稚园就在家属院中,离每栋楼都不超过5分钟步行时间。还有一点,虽然小家伙们只在外面活动十分钟,但三十几个孩子,您脱个袜子俺甩只鞋,怎么也得折腾个二十分钟才能全员躺下,满打满算,真的有够30分钟消化时间唉。

  最重要的是,孩子在每个地方接受到的信息刺激是不一样的。在家里,有妈妈奶奶的照顾,培养的是规律性和细致感;但在幼稚园午睡,培养的是自己的动手能力,在集体环境中的行为克制力,对老师指定规则的服从力。

  不一样的环境要完成不同的学习内容,这才是进入幼稚园融入集体生活的意义。为什么那么多妈咪总拿家中的细致与幼稚园的粗放做比较?如果您接受不了孩子“遭罪”,那接回家嘛,像欧洲贵族那样请个家庭教师也挺好的……(求那些妈妈不要认出俺,她们会撕碎俺的嘴吗?)

  俺们家属院的学区不算好,好几位妈妈早早布下大局,最近在班车上听得最多的,就是谁家又在河对岸某楼盘买了房子,为了小宝上小学做准备。要知道,俺们的孩子刚入小班,连起跑线还没爬过去呢,但这阻挡不了妈妈们对中国升学率就业率的忧国忧民,“您看,现在研究生都是标配了,上次俺们单位招一个普通文员,来了三博士,他们未来怎么搞哦,压力太大了!”

  不好意思,俺又放叉子了。

  “等他们长大后,中国都进入老龄化社会了,会空出很多工作岗位吧,俺估计高中毕业都能找到工作。着什么急啊!”

  周围又沉默了,沉默了……

  难道不是吗?人的处境是和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而且社会是会发展的呀,日本开出租车端盘子的都是满头银发的大爷大妈,就因为老龄化社会太严重没人干活。而那些岗位的工资真心不低噢。

  中国人自古只走一条道——“唯有读书高”,就像谈到投资第一概念就是买房产一样,这都是封建社会农业文明时期的事物好吗?当今这个社会,真的只有读书人才比较快乐和幸福吗?

  俺觉得中国人不快乐的最大原因,是价值观太单一。像俺爸妈那群老知识分子,子孙考上一流大学才是成功;身边很多年轻人,赚到很多钱才会开心;公务人员,有不停升迁机会才有意义……干嘛不能安心做个普通人呢?

  说个真实的例子,俺身边很多高知分子紧紧巴巴过日子,只为攒钱给孩子出国念书,期待镀金回来有更好的未来。而前段时间,俺一个只有技校学历的远方亲戚带着一家老小移民美国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一直在家外企开大客车,有A1照,又能流利英语对话,于是被公司作为技术人才移民出去了。是的,会开大客车,算技术人才!

  俺一直觉得这像现实版的欧亨利小说。对,他去了美国还是个蓝领,孩子或许只能上所公立学校,但俺们的孩子在这座城市中,花年费两万上的英语早教课,那些全外教老师差不多也就是美国公立学校水平吧。

  俺想表达的,不是羡慕远房亲戚走了狗屎运,也不是那个孩子一定会比在国内长大更幸福,而是想说,俺们常求而不得的东西,或许并没那么难以得到,而得到后也未必就那么好。“成功”并不是人生唯一的价值观,所以无需盲目追风,更不要为没有来到的、并不了解的事而焦虑。

  俺最近放的一个叉子和物种进化论有关。

  也就前天吧,某个焦虑症麻麻又在抱怨孩子,“别人都会用剪刀了,他拿安全剪刀都拿不住;别人会数到100了,他连十都数不到……人家都是一代更比一代强,俺们家怎么退化呢?”

  俺好惊诧,就因为6岁数不到100,她就判断自己的遗传物种退化了?!!这让达尔文情何以堪啊?

  俺又开始放叉子,“基因的确有突变可能,而且一代更比一代强也很难实现吧。要不省长家不全是省长?皇帝家不全是皇帝?”

  这次俺清晰地听到,有人在憋着笑。

  不是有个笑话嘛,说有些妈妈总指望孩子展翅高飞,但她忘记了,自己虽然长着两只翅膀,但真的只是一只母鸡。

  像俺这样普通的正常人,如果孩子到十五岁还数不到100,那一定是基因突变了;但如果他以后成了马云或星云,那一定也是一种基因突变。

  每个生命来到世界,都有自己的使命,有些是为推动人类进步,有些是为强烈表达自俺,有些只是为了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做个普通人没什么不好,但不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就会比较懊恼。您说呢?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接受平凡,比超越平凡更重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90414.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28日 下午2:41
下一篇 2024年12月30日 下午2:44

相关推荐

  • 年轻人,最重要的是眼界

      一个人能走多远,他将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眼光有多远。过去我们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在知识经济的互联网时代,眼界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

    2024年4月9日
  • 越是难熬的日子,越要让自己有事可做

      前些天,朋友在感情问题上出了点状况,给我打电话时,整个人几乎处于崩溃的状态。

    2024年5月20日
  • 被混日子毁掉的年轻人

      你现在混日子,小心将来日子混了你  今年年初,我从深圳回到了武汉。

    2024年5月4日
  • 别人越希望您过得不好,您越要幸福

      这简直说出了一个群体的痛苦。  我对娱乐圈一直不敏感,但总觉得演员这职业并非每个凡人都可以做得来,再美貌的范冰冰,再努力的杨幂,再低调的霍建华……不管是谁,只要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就担上了风险,以后的每一秒钟都会有人拿着放大镜去观望你的瑕疵,随之而来的是肆无忌惮的抨击,诋毁,嘲笑……

    2024年10月27日
  • 抵达人生前路的一袭芬芳

      这“十里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记得小时候我们出一趟门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而今每家每户至少都有一辆电动车,所以当你还看到有人步行的时候会多去看他一眼,尤其是这样一个人:他大概还不到五十岁,身材高大却有些佝偻,皮肤黝黑但也能看出面部形容枯槁,右手环抱着一只小板凳,左手撑着一根木棍,一小步一小步地在这“十里路”间慢慢前行。

    2025年6月8日
  • 命运的第二次机会青春励志故事

    命运的第二次机会青春励志故事   1962年,他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从7岁那年开始,软骨病改变了他的一生。一直到成年,他身高还不足1。1米,手足无力,生活无法自理,基本上形同…

    2022年11月21日
  • 您才活了二十几岁,哪里有来不及

      明明已经是春天,还是阴雨连绵。我拉紧了冲锋衣的拉链,忍着冷气,把皮手套取下来,在手机上定位好中国大使馆的位置,然后埋头冲进了雨里。

    2024年9月22日
  • 二十岁之后,请学会为自己负责

      想讲讲两个30+朋友各自的人生。  我有两个来往亲密的朋友,一个是三十一岁的美国大妞,一个是三十三岁的日本姑娘。

    2024年9月16日
  • 不拼搏的人生趣味何在?奋斗吧*年

      如果有,除非你过腻了;如果没有体验过风光的日子,就说自己不喜欢、看不上、不执著那样的生活,一定是自欺欺人。

    2024年6月28日
  • 您总得有样东西拿得出手

      那天,我投完简历,垂头丧气地往家走。在路上,我遇到了“游戏王”小梦。他看到我,拉着我就往饭店走,说是庆祝庆祝。没想到这小子这么幸运,还没三个月就找到一份月薪六千元的工作。

    2024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