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写了一篇《人穿衣服的品位是如何养成的》,到今天为止,俺已经被不下一百个人问同样一堆问题了:您说的那家店在哪里?叫什么名字?达达令俺跟您一样的状况,您告诉俺该怎么穿衣打扮?达达令俺跟您情况不一样,俺该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呢?俺现在处于大学期间,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挑选性价比高的衣服呢?
一开始俺会耐心回答,后面俺就渐渐不回复了。
俺记得广告天后李欣频说过一个故事,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场大学演讲之后,有位学生兴冲冲跑来问她:“老师,俺下个月就要去巴黎了,您能告诉俺您对巴黎的看法吗?”
李欣频还记得当时自己一脸不可置信的表情看着那个学生说:“天啊,这是您第一次去巴黎,您怎么舍得把您对巴黎的‘首度定义权’交给俺?您拥有最宽广、对巴黎探索后的首度定义权,这是您生命专有的,不该让任何人的看法阻挡在您与巴黎之间!”
俺从来不是个懂时尚的人,在穿衣打扮这件事情上,因为知道自己有所短处,于是花了很多年很多钱很多时间去吃亏去反省去领悟,至今俺还不知道哪种风格最适合自己,俺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让今天的俺比昨天的自己更好更美更得体一些,仅此而已。
所以,您又怎么能期望从俺这拿到所谓的秘籍,第二天马上让您也变成“您穿出来,别人觉得这就是您的风格,这一身装扮已经渐渐有您个人品牌跟品味的状态”那样的一个您呢?
说了这么多,俺通篇说的都是故事情节,以及品味概念这件事情,这跟您什么肤色什么身形什么身高该买连衣裙还是T恤牛仔裤没有任何关系,可是大部分人都希望从俺这拿到一个具象化的指导方案,天啊,如果要时尚指南,您百度一下,一堆教主级别的心机法则,又怎么还轮得上俺在这叽叽喳喳唠叨一番呢?
知乎上有个很火的帖子“体重120斤和100斤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吗”,那个最高赞的女生的Before跟After简直励志到不行。在她的一千五百条评论留言里,清一色都在问您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效果有没有这么好,能不能不节食,俺不爱跑步怎么办,求运动计划,求减肥秘籍之类的种种问题。
结果这姑娘就回一句话:什么减肥几个月没有效果的就麻烦不要再到处问了,俺这些照片跨越了俺6年的青春,一直在努力,6年才换来好的皮肤,能看的身材,凹的好看的双眼皮,您几个月就要有效果,俺真是一口老血喷出来了。
说得太狠了,太爽了!
每次俺遇到决定人生的重大问题的时候,俺很少问别人的意见,都尽量自己去找答案,俺一直觉得,只有说服了自己,才能从别人身上求得认同感,或者是当自己经过思考实践后再去向别人请教,这样得出来的答案会更加具象化一些。
如果您要约会一个女生,千万不要问她“您喜欢吃什么水果?”直接就问“您喜欢苹果还是香蕉?”同样的道理,千万不要问她喜欢听哪一类型的歌,直接就问“您喜欢听刘若英还是范玮琪?”女生在您面前也希望能有好的表现好的发挥,所以她也紧张,她也希望能简单明了切入主题。
反之,女生也是如此。
至于点菜,那就更加如此了,千万不要说随便,哪怕您说俺喜欢湘菜还是粤菜,俺喜欢吃素多过吃肉,这也都是很不错的进步了。
泛泛而谈,最终只会毁了一场约会,成就更多的剩男剩女罢了。
您问俺为什么知道这些,因为这是新闻写作课上关于记者提问方式的很重要的一个思路,也是俺日常工作做调查问题时所需要参考的封闭式提问方式,这也是《蔡康永的说话之道》里提到过很多次的论证,而这些,都是俺自己悟出来实践出来的。
上个月俺的大学同学所在公司接手了当地**的一个项目,需要在广州深圳给他们做一次旅游推广,同学让俺帮忙找一些资源。
俺了解情况后,就跟俺之前上过培训课的文案创意老师寻求帮助,老师是盛世长城的门徒,在天进、电通出任创意总监,现任省广创意群总监。俺把项目的大概情况、需要的资源、预期推广周期、预算情况一一给老师罗列清楚,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一是这样预算级别的案子,您接不接?二是如果您不接的话,能不能为俺推荐一下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的团队。
第二天,老师回复,预算有些低,他们的团队可能暂时不接,但是给俺推荐了一个合适的人选,因为有这位老师的推荐,所以跟这个人的开场也衔接得很通畅。
在深圳工作这些年,家里总有些亲戚的孩子会问俺,俺该去考研还是找工作?俺该选择在家乡还是到您深圳那边试试?俺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互联网工作,还是听俺爸妈的话去考公务员?俺该选择娶A还是娶B?俺明天要考教师资格证了,请问俺该读哪些书?俺该怎么让自己有成就?俺要如何一天读一本书?
俺想起前几年,有次看到张泉灵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视频,她说,如果您考大学时选的专业不是您喜欢的,而是您父母喜欢的;您的选修课不是您喜欢的,而是拿证多、学分好得的;您求职不是挑您喜欢的,而是待遇好的,请问,您选择时从未拿喜欢当事,凭什么您会从事喜欢的职业呢,并且成为终生的事业呢?凭什么呢?
当下的俺一下子懵了,继而俺又从自俺反省中回过神来。
每年的毕业之际,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两句话,签了哪?待遇多少?其他所谓的企业性质、公司文化、培训情况、具体岗位匹配、上班城市、消费情况,一概不关心。
大概所有的老板都很讨厌3月吧,职场跳槽季,拉勾周伯通猎聘网无一不在喊着“您值得更好的薪水”这种碉堡的口号,于是,无可避免的人员来来去去。
春天来了,花就要开,自然法则,似乎没什么道理可讲,工作变动是特别正常的事情,每个人都在努力找自己的位置。
“有的来去是有意义的,要么钱更多,要么做的事情更符合自己的意志,如果两个条件同时都符合,不去才傻;但有的来去是没有意义的,就像到此一游的旅行,只不过是一群在自己的土地上活腻了的人短暂地逃到另一个被当地人活腻了的地方去。”
这是雷锋网编辑林藠头的一段话。
这些年,陆陆续续听到一部分同学开始换工作了,甚至更多的是女生们都结婚生娃,已经不讨论工作这件事了。
俺仍旧记得毕业那年自己是如何煎熬过来的,班上几乎所有找工作的人都签约了,还有一些是毁约了再签第二家,而俺却一直没有动静,学院辅导员为了就业率,不停地催促俺,可俺还是在他们的轰炸与质疑中坚持着,既然拿到的Offer不喜欢,那么不去也罢。
原谅俺是如此的顽固,即使在家人担忧的情况下。
俺们这样一个普通的211小本,连小牛都不是,只能在人群中一场场地跑招聘会,看着别人考公务员,看着别人拿到Offer,然后聚餐庆贺。
最终,工作还是到手了,即使不是记者,也是一家传媒公司,岗位也是俺自己喜欢的,加上大学里的无数次自俺剖析与反省,加上自卑到骨子里所延伸出来的小心翼翼,出来工作这几年,没有那么多的不顺,即使在面对压力时,也说服自己走过来了。
庆幸的是,摸爬滚打中,还遇上了一些好领导、好同事,于是俺开始学习策划、市场、品牌、数据整理与分析,在地铁或公车上习惯性地看各种广告文案,更重要的是,俺开始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
当俺看到大家在各种抱怨的时候,俺心里也终于能呵呵一回了。
如今这个季节里,俺也开始面试一批批求职者,俺渐渐明白了一点:当俺还是应聘者的时候,俺会因为面试失败而沮丧,认为是对自己价值的否认;可是现在站到了面试官这一方,也才领悟到,找工作这种事,没有什么绝对的对错,只有合适与不合适。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所有人的所有选择都是心甘情愿的,并不存在绝对的强迫和限制,人总是试图说明自己生活在限制中,是不自由的。
但是,如果命运并不是俺的选择,俺还有什么责任?能够负担什么罪责呢?
这里想起《无间道》里那一场经典的对决:
刘建明:俺以前没得选择,现在俺想做一个好人。
陈永仁:好,跟法官说,看他让不让您做好人。
刘建明:那就是要俺死。
陈永仁:对不起,俺是警察。
说到这里,俺又想起了李欣频的一段话。
“所有五花八门的问题,其实归结起来只有一种:就是他们不相信自己能百分之百决定自己的人生,为自己做全权的决定。”
“因为自小父母与老师就帮他们把生活与人生方向定好了,一旦长大**,发现自己可以做决定时,却开始害怕自己做的决定会有错、会受伤、会失败,所以拿着自己的问题到处去问人,病急乱投医,到处拿别人的药方来医自己的病,就像是拿着指往别人家的地图在找自己回家的路一样荒谬。”
今天的标题,就是从李欣频这一段话中得来的灵感。
千万不要做意见或是现成答案的乞讨者,伸手党做多了会变傻变笨的。
找您喜欢看的书,找您喜欢住的房子,找您喜欢的餐厅,去您喜欢的地方旅游,找到您喜欢的风格跟磁场的朋友… …试着去发现去等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新的一年,不要再拿着别人的地图,找自己的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90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