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的差距,到底是怎么拉开的

    1  昨天看到一则案例,说一位HR在面试应聘者时,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每天下班后的3小时,都拿来做什么?

  

  

  1

  昨天看到一则案例,说一位HR在面试应聘者时,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您每天下班后的3小时,都拿来做什么?

  俺想起自己毕业时,应聘某个心仪单位,面试官也问过俺:可不可以单拿出来您在大学的某个普通的一天,跟俺们聊聊您是怎么过的?最好挑有代表性的一天。

  可能有人觉得:挑好的说呗,一通胡编就蒙过去了。没错,如果人家只问这一个问题,胡编是上策,但这只是个开场,接下来,是要和您就着您所提供的答案,具体聊一聊的。

  您应该能想象到,随手拿出一则新闻案例,一个每天打游戏和一个每天读一则时评文章的人,所做出的分析,会差十万八千里。

  而这十万八千里的结果,不来自于天赋,甚至不来自于专业,它恰恰来自于,都不用多,十分二十分钟,一篇文章的功夫,最重要的是,乘以每一天。

  时间的累积效应就是如此的公平且强大,这让俺想起大学期间一位老师对俺说过的话:想看清一个人的斤两,了解一下他日常是怎么过的就行了。

  常会听到一些人面对结果的时候抱怨连连:凭什么人家就如何如何,俺这么努力却得不到想要的东西?

  歇会儿吧,平静且老实地反省一下:过去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您是怎么过的?

  一想起俺每天都懒得拿出1分钟正经洗把脸,再听到别人说俺皮肤糙,瞬间就心平气和了。

  2

  您有没有发现,那些最要命的差距,都是在最平淡的日常里拉开的。

  几天前,一个做文案的朋友跟俺说:参加工作时间越久,越后悔大学的时候没好好读书。

  她说,办公室里的一位同事,能力很强,其实也没什么,说白了无非是阅读量大一些,肚子里墨水多一点儿,但就这一条,足以构成一种碾压级别的优势。人家说出的话、写出的东西,跟您一样,都是汉语,但就是比您有水平。您想缩小差距吧,还心知这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有一种被欺负的感觉,却也心服口服,只能受着。

  俺对她说,在您所处的大行业里,挑一些最好的实战案例和一些最经典的好书好内容,每天下班安静专注地研究半个小时,有个两三年,就轮到您“欺负”别人了。

  朋友惊讶:有这么容易吗?感觉很大的工程,怎么被您一说,这么简单了?

  俺说,是啊,您那个同事就是这么“欺负”您的。

  为什么说世间的事,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呢?

  任何不起眼的投入,乘以时间,都会变成只可感叹而不可亵玩焉的鸿沟;任何比天大的差距,除以时间,都会沦为一滴一滴足以把青蛙煮烂的温水。

  3

  多年来俺发现:越是做一些短期内无法立竿见影的工作,见影的时候影子最大;越是沉得住气、坐得住板凳,把突击战转为持久战的人,收获最多。

  大伙儿其实都明白这个道理,但真正能每天都做到的人却很少很少。

  为什么,因为效果来得太慢了。人家发一天传单,立马可以在晚上9点前发出一条“今日有收获”的朋友圈,哪怕打一天游戏,咔嚓截个屏,晚上都有晒的。而您花了一整天,只弄清楚了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不是同一个人,这可不方便拿出去说。

  然而,一年、两年、五年后,最终需要揭老底、晒大单的时候,您就知道:为什么有的人有生活,有的人只是活着。

  俺家来自农村,从小到大看见过无数次盖砖房的过程。您见过一座新屋,被一点一点一点再一点盖起来的过程吗?别好奇,真心挺无聊的。打个地基都需要个把月,您出去逛个街,工匠们在和泥;您出去喝个酒,工匠们在和泥;您游山玩水十日行,回来一看,还在和泥。

  日复一日,等新房基本建成,您再走进去,摸摸那一块块砖头,看看那光滑的水泥地面,就知道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是什么。

  好看的短期效果千篇一律;肯放长线钓大鱼的人,万里挑一。

  4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大多无非俩词:优势壁垒和劣势壁垒。

  壁垒啊,想想都知道,又大又坚固的东西,一旦形成,很难破局。而在壁垒形成之前,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漫长日子,那些分摊到每天多做1分钟、微不足道的付出与努力,都在展示着一种冷酷,和一种公平。

  您看到了别人拥有成千上万种可遇不可求的好运气,却看不到这背后统一的本质:可遇的方向,与同样可求的习惯加积累。

  记得小时候考试,俺几乎每次都拿第二名,蝉联榜首的那个普普通通的小姑娘不比任何人聪明,甚至,看不出她比谁勤奋。但每次成绩一下来,她总能不多不少,就是比俺高个五分八分。有时候,差距就在那么一两道题,最可恨的是,还是老师讲过的题。

  有次课间,实在憋闷的俺找到老师,开口就问:您说吧,俺想超过她的话,需要学到几点?让俺拿次第一就行。

  老师笑了:不需要学到几点呀。

  俺追问:那俺跟她差什么啊,俺愣是比不过她?

  这时候正赶上那同学抱着作业走过来,跟老师说她在课上有个问题没听懂。老师扭头向俺道:就差这么一点点。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人和人的差距,到底是怎么拉开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4556.html

(0)
上一篇 2020年4月6日 上午5:30
下一篇 2020年4月6日 上午6:04

相关推荐

  • 职场励志:生命中的七堂课

          七堂课,七个人生哲理,每个都是简单而又深刻的格言。
          1995年在与日本企业家中内功对话时,德鲁克说:在我的生命中有7堂课,他们教育我怎样保持高效、持续成长、应对变化、打破常规、超越过去。
         第一堂课:追求完美。1927年,18岁的德鲁克离开家乡奥地利来到德国的汉堡当学徒,同时也在汉堡大学学法律,不过,在那个年代,德鲁克读大学基本上是不用去听课的。德鲁克说,在1927年那个古老的年代,获得大学文凭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每年定期交一点学费和在考试的时候露个面。
         但是,那个古老的年代,汉堡的青年旅社、城市图书馆以及汉堡歌剧院却是对大学生免费开放的。德鲁克的第一堂课——音乐课也是受益于当时德国汉堡的这一制度,如果没有对于大学生免费的制度,当时一边做学徒一边读大学的德鲁克是不可能每周都去听歌剧的。
         德鲁克听到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一出歌剧《福斯塔夫》。是晚,他完全为这出歌剧所震撼。当年威尔第已是80高龄的老人了,他的一段话:“在一辈子的音乐家生涯中,我努力追求完美,可惜一直失之交臂。我有责任要再试一次。”这在德鲁克脑海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020年8月24日
  • “贵”是一个招牌

          在日本东京,最高的大楼应该算东京中城。这里的月租金高得吓人,每平方米约合66元人民币。然而,在租金如此昂贵的地盘,有人竟然开了一家豆腐店。    这家豆腐店名叫&ldq…

    2020年8月4日
  • 为什么跳槽加薪会比内部调薪要高?

      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跳槽往往意味着加薪?  如果一个人确有价值,为什么在原来的公司没有在薪水上体现出来?

    2020年8月11日
  • 写给应届生的5个面试建议

        面试中一定会遇到的问题,到底怎么回答?  很多应届生在面试前,总会上网查看各种指导面试的经验谈(比如你现在就在做这种事),或者直接查看往年面试这家公司同学的面经。

    2020年3月24日
  • 面试秘籍:让“自俺介绍”无懈可击的5个技巧

          自俺介绍是面试中非常关键的一步,许多面试官提的第一个问题往往就是“能否请您做一下自俺介绍?”    自俺介绍也被称为"面试第一问&qu…

    2020年9月28日
  • 职场励志:逆境及挫折是人生一大课堂

        逆境是一把双刃剑,挫折可以令您沉沦,也可以摧人奋进。人的一生没有平坦的路可走,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要经历无数次挫折和坎坷;只是面对这些坎坷,每个人选择的态度不同,所得的结果…

    2020年8月22日
  • 鲁肃:教您怎样和上司说话

        三国里,鲁肃有几分天然呆,似乎只是为了反衬诸葛亮而存在,其实不然,三国职场,最为成功人士,非他莫属。他劝说上司时,话都恰到好处地点在关键处,获得上司另眼相看,短命的周瑜走后,竟然出人意料地被任命为都督。

    2020年9月21日
  • 写给一些小领导们的20条忠告

        1、能马上回复的邮件请马上回复。电话、短信也是,不要让别人等。一堆人上着班加着班等你的信,都比你忙。

    2020年9月20日
  • 马云给职场年轻人的五点建议

          半个月之内,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阿里巴巴内网上连续发了两个名为《俺想和没有成三年阿里人的同事谈谈俺的看法》的帖子,而且最新的长达3字的帖子是他在飞机上一个字一个…

    2020年7月30日
  • 怎样判断职业路线的正确性

          怎样判断职业路线的正确性?这是一个令很多人困惑的问题。不少人不知道怎样选择职业,也有很多人为选错了职业进错了行困惑不已。可是,真的是选错了职业道路了吗?很多职场人士仅仅…

    2020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