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们为何沦为“学渣”

  又一个学期即将结束了。每年这个时候,无数的大三学生修完了大部分学分,却没有回家过暑假。他们或一头扎进图书馆,或在各种培训机构里学习,或开始报名名校的保研夏令营,这一切都为了一件事——读研。

  

  又一个学期即将结束了。每年这个时候,无数的大三学生修完了大部分学分,却没有回家过暑假。他们或一头扎进图书馆,或在各种培训机构里学习,或开始报名名校的保研夏令营,这一切都为了一件事——读研。

  然而,在那些高考失利、心有不甘的学霸们摩拳擦掌准备读研“翻身”时,那些本科出身普通高校、如今在名校读研的“人生赢家”们,却屡屡暴露自己的短板。他们学习踏实,有着传奇般考研逆袭的经历,却时常躲不过“出身”带来的尴尬,竞争不过那些本科来自名校的同学。

  于是,这些骄傲的学霸到了名校却被动变成了“无知宝宝”:不懂的专业名词、没见过的专业设备、不熟悉的名师……种种原因也让他们开始思考,自己为何与同学有了差距。

  曾经的学霸,如今的“井底之蛙”

  李梓是清华大学的研三学生。平常和同学在一起,他总是不太愿意提起自己的本科学校。说起与本科学校4年的“感情纠葛”,李梓也不清楚,到底是谁亏欠了谁。

  和很多普通本科出身的学霸相似,李梓也曾有过高考失利、痛下决心、考研逆袭的一系列经历。然而,上了清华他才知道,原来高考时与名校的“擦身而过”,带来的却是与同学在视野和学术上的双重差距。

  “俺和本科出身名校的同学相比,就像井底之蛙。”造成这样差距的原因,在李梓看来主要是因为本科时科研接触面太窄。

  李梓本科在东北地区的一所普通高校就读。作为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他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学校的实验室。“大一大二的时候,老师们会说,您们还小,很多知识都不懂,等到大三再去实验室吧。”

  当他要求参与做实验时,仍被老师拒绝。理由很简单:俺们不鼓励本科生进实验室,又不确定您以后会不会留在学校读研,您要是考研走了俺们不是白培养您了吗?学校的实验室主要是给留在本校的研究生们用的!

  “其实哪怕是刷刷试管,俺都愿意。”李梓说。

  到了大三,李梓终于可以做实验了。然而一个班几十人分成几组,每组大概只有一两个人能真正动手做实验。一个班里进过实验室的人寥寥无几。

  后来,李梓已经没有时间进实验室了。和很多准备考研的同学一样,他需要选定专业、开始复习。到了读研究生时,他才发现很多同学在大一大二时就已经熟悉了实验室的操作流程,自己还不如一个本科生。

  “俺没有机会尽早培养起专业兴趣,没有机会锻炼科研思维,俺的动手能力也很差。虽说是本科母校带俺走进了这一领域,但如今这些差距也不得不说是她造成的。”李梓无奈地说道。

  而对于在中国科学院某所就读研究生的梁浩然来说,本科时眼界的限制还在于自己接触不到最新的研究成果。

  本科毕业于华北一所非985高校的梁浩然记得:“本科时俺们用的都是学校自己出的很老的教材,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都没有。”由于师资水平有限,很多任课老师也跟不上最新学术进展。

  有时,学校也会请一些国内知名的学术“大腕”过来做讲座。梁浩然发现:自己在班上成绩虽然年年拔尖,却听不懂“大腕”们在讲什么,有些专业名词他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

  “俺的本科学校对于交叉学科的教授和引导也不够,比如生物物理、化学生物等。很多学科在本科时都没有相关课程,让俺们失去了很多了解不同专业方向的机会。”这导致的最直接的问题是:当梁浩然和他的同学在选择读研方向时,根本不知道要报哪个专业,只能凭感觉。

  本科学校课程低要求,“是福是祸”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不少从普通高校考入名校的研究生反映:本科学校的课程要求低,使他们在本科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并提升专业能力,最终导致与名校出身的同学越差越远。

  熊康本科就读于河北某普通高校,学习成绩优异、满怀专业理想的她为了“能受到名师的教诲,和优秀的同学一起学习”,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

  与本科学校相比,人大的平台为熊康提供了更多更优质的资源。一开始,熊康并不在意自己本科学校和人大的差距。她甚至觉得,差距反而证明了自己的努力刻苦。但她逐渐意识到,“有些东西是硬伤,跨不过去的”。

  在研究方法课上,熊康被要求每周阅读几十甚至上百页的英文文献,并在课堂上发言。看着其他同学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连文献都没读完的她备受打击。课后,熊康忍不住问坐在身边的同学,却被告知他们在人大读本科时就已经习惯了这种阅读强度。

  事实上,熊康的本科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通过率很高,别说阅读文献,甚至连布置作业都很少有过。期末考试有的是开卷,有的是交课程论文,即使是闭卷考试,突击复习几天也能拿到高分。现在的她开始觉得,自己越来越难融入这群“人大的亲生孩子”了。

  毕业于某农林类211高校的方浩成是清华大学的直博生,在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以后,他也遇到了和熊康一样的问题。

  “俺在本科时有一门课最拿手,结果到了研究生时这门课几乎要垫底。”方浩成认为,这一课程应是该专业十分重要的基础课,但在大学时只是作为选修课,而且授课内容十分简单,“不用考试随便就过了”。

  方浩成回忆道,本科时开卷考试很多,那时的他很高兴,觉得考试太容易了。

  “当时有一位老师的课程要求严,结果学院就找到这位老师,告诉他这门课挂科率太高了,应该要求低一点,别让大家都挂了。”方浩成认为,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低,而学生就更难自俺要求了。

  低要求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让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轻松度过大学4年,而对于把名校设为目标的学生来讲,这样的低要求不仅导致他们基础更差,也让他们失去了“开脑洞”的能力与机会。

  “俺们对于有些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基础也很差,上了研究生才知道原来有些课的内容很重要。和清华本科的同学相比,俺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基础好,‘脑洞’都很大。”方浩成说道。

  而在某知名研究所就读心理学研究生的陈集看来,自己本科学校的有些老师都不了解自己的课程,有时“自己就把自己讲晕了”。

  “由于师资缺乏,按照培养计划,有些老师不得不教一些非自己研究方向的课程。曾经遇到一位老师,讲着讲着就让俺们自己看书,他说他也不太明白了。”陈集表示,或许老师们自己也很无奈,这都是普通高校的“心酸”。

  以考研为办学目的是对学生不负责

  除了普通高校与名校的差距造成的知识短板之外,这些本科时期在普通高校就读的名校研究生,还经历了很多名校本科毕业的同学想象不到的迷茫和焦虑。

  现在协和医学院就读研三、毕业于某理工类普通院校的吴雪就对自己的未来已迷茫了很久。

  “俺所在的本科学校一直在宣传自己的考研升学率,考研时俺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只知道学习好就得考研,却不知道为什么考研。如今俺才发现,俺选了一个自己不是很喜欢的专业方向。”吴雪说道。

  “唯升学率”不仅让吴雪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还让她感到自己除了那点考研知识,其他什么都不会。

  4年的本科生活不仅没让吴雪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还让她感到自己除了那点考研知识,其他什么都不会。“俺的专业英语水平达不到阅读原版文献的程度,社会学、经济学基本知识的缺乏更让俺在专业研究的时候受到局限。连很多课程需要的公开演讲对俺来说都很困难。”

  此外,临近毕业的她在找工作时还遭遇不少“闭门羹”:很多招聘单位都对求职者的本科学校有所限制。一看到她非985的本科背景,很多单位在“简历关”就pass她了。

  “为什么现在招聘时用人单位会对本科学校有偏见和限制,就是因为有些人在大学时没有接受到全面完整的本科教育。”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

  熊丙奇认为,现在一些普通本科院校以“考研率”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学校为了考研的同学改变课程安排,沦为“考研基地”,这已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一些学校对学生进行考核时,非考研相关的科目就让老师放水,让大家都过。他们也不要求、甚至不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实验、实习,学生还是高中式的学习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算考研分数高,各方面能力还是有所欠缺,学术能力有些偏弱,毕业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熊丙奇说。

  在目前的“普通高校本科生——名校研究生”的成长模式下,学生可以摆脱普通本科高校的身份,成为一所名校的研究生,但是“不能只为考一个文凭。在本科阶段就要考虑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以便考上研究生后得到更好的发展。只为考研而学习,获取到的知识和能力都非常有限”。

  “出身”好坏并不代表能力高低。北京某知名高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认为,自己所认识的一些普通本科高校考入名校的研究生,在本专业甚至学校中都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然而,他们的确需要付出比名校本科毕业生更大的努力,才能追赶甚至超过他们。

  因此,对于普通学校的学生来讲,熊丙奇认为可以选择考研,但要有长远的规划。而一些普通本科高校要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院校不应以考研率为办学目标。”熊丙奇说,“以考研为办学目的,是一种功利的办学方式,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对于这些普通本科院校,熊丙奇建议,其发展的出路就是“搞好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同等层次上做到一流”。 (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俺们为何沦为“学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4117.html

(0)
上一篇 2020年4月6日 上午11:27
下一篇 2020年4月6日 下午12:34

相关推荐

  • 大学四年挖好坑,毕业十年牛哼哼

          1998年,俺从江苏的一所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毕业。俺学的是中文,按规定应该回户籍所在地的中学教语文或政治。毕业之前俺们也有短暂的时间去中学实习,其实也不需要实习,因为那个…

    2020年5月21日
  • 考研的女孩

        昨天在车里听广播说新一年的考研大军开始备战了,大学生们排队十小时为了求得一个考研自习室的座位的新闻。我没参加过考研大军,也很少接触到考研的群体,但我想起两个人来,两个曾经跟我同租住在北大门口300元床铺位置的考研女孩。

    2020年4月13日
  • 俺的大学四年

        时间匆匆,转眼间我的大学再剩下一个月,大学生活已经接近尾声,该回想回想自己的大学生活了。

    2020年4月30日
  • 大学生励志:大学生如何定位就业方向

     
          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给大学生们带来了更过的压力和焦虑。就业的问题变得越来越敏感,有的学生悲观失望,有的同学积极“备战”。

    2020年6月17日
  • 一个大学生从月薪3500到700万和他的情感经历(三)

          21、真爱    俺的心意逐渐回到了生意上。不得不承认,小成有一套。她总结出一些管理规范和待客方法很有用处。她的做法比俺原来的做法更细,俺比较倾向于策划一些活动和办法,…

    2020年5月13日
  • 给身处二流大学依旧迷茫的您一些过来人的大实话

        1、有些路,只能自己一个人走  上了大学,第一堂课上老师说了一句话,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宿舍六个人,六条心”。或许刚刚步入大学的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想法,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个问题,高中的时候,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高考得胜而去奋斗,身边的人每天上一样的课,做一样的练习,读一样的书。而到了大学呢?一个宿舍的同学,有的人每天逃课打游戏,有的人每天忙着做兼职,有的人在学生会各个部门之间周旋,有的人从不缺课还要晚上坚持去图书馆。仿佛大学成了一个分水岭,大家开始走不一样的路,过不一样的生活了。那么,你又该何去何从?所以,大学一定要有专属于自己的一条主线,而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打个比方:如果我的主线是考研,那么在该加入学生会还是该去兼职还是该去上自习之间快速的做出契合自己主线的选择。我相信,这也是很多人建议大学四年一定要有一个很好规划的重要原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知道自己的主线在哪,才不会活的糊里糊涂,才能自己一个人走好自己的路。

    2020年4月6日
  • 大学,别让考证成了您的全部

        1  刚刚翻简书,看到我关注的一位还在读大学的简书作者,在聊大学考证的话题。

    2020年6月25日
  • 大学毕业出路利弊分析

    1、创业      利:不必为人打工,自己的事业自己做主; 全方位锻炼人的能力;最大限度激发人的潜质; 培养系统性的思维能力;创业成功的成就感无可取代。

    2020年6月24日
  • 大学毕业生何时才能挖第一桶金

          年轻人都有一颗躁动的心,在职场中没呆多久就成天吵吵着创业、创业什么的。在创业路上打拼很多年的人建议年轻人,在创业前做好了思想准备、做一份详细的项目可行性报告比什么都重要…

    2020年6月11日
  • 俺要上大学

        6年后,终回校园  “每到开学前,我会列一个名单,一个个去借钱。”王志方说。从中学开始,他就是这样为自己和两个弟弟筹学杂费的。

    2020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