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之神”王永庆:用心做小事就能成大事

    越有钱的人越“抠门”,王永庆有一个原则:“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

  

  

  越有钱的人越“抠门”,王永庆有一个原则:“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

  台湾企业界有一位被称为“经营之神”的精神领袖,早在1984年,他的全部资本就达45亿多美元。最高时身家达到113亿美元。他是台塑集团的创办人——王永庆。

  也许是那个时代的极度贫穷所致,金银满贯的他习惯了勤俭节约。以致他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这句话被台塑集团员工奉为经典,并为国内外管理者称为“王永庆法则”。

  事事讲究“合理化”

  天才商人盖茨认为:花钱就像炒菜一样,要恰到好处。“经营之神”王永庆也有这样一条准则:“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事事讲究“合理化”。

  王永庆的生活相当简单,吃饭原则是“简便”,最爱吃的是家常卤肉饭;穿着十分“整洁”,一双运动鞋要穿上好几年;每回坐飞机一定是经济舱。

  王永庆每周工作1小时以上,但他每天都会通过健身,保持自己身体状况良好和精力充沛。而他每天做健身操使用的毛巾,用了27年。

  在一次媒体专访中,记者发现他一个有趣的“小动作”:泡咖啡时,用小勺舀一些咖啡将奶精球的容器洗一洗,再倒回咖啡杯中,一点都不浪费。

  据说,他在麦寮用餐时,当问到一颗卤蛋竟卖新台币1元时,他直觉认为卖得太贵了。

  王永庆生活细节处处显示了他对“合理化”的执着。

  在台塑规模不断扩张时期,他创造了一套科学用人之道,其中最为精辟的是“压力管理”和“奖励管理”。

  按照惯例,他每天中午都会在公司吃便餐,用餐后召集各部门主管,听他们汇报,然后提出很多犀利而细微的问题,并要求主管人员对自己所管辖部门大小事必须了然于胸。因此,主管人员每周不得不工作至少7小时,很多都患有胃病。

  王永庆一方面靠这样的压力管理方式来推动企业经营,同时又施以极为慷慨的奖励。

  台塑的奖励方式有两种:物质的和精神的。物质包括年终奖与改善奖,还有王永庆私下发给干部的奖金,称为“另一包”。

  对一般职员,则采取“创造利润,分享员工”的做法。员工知道自己的努力终究会有回报,因此都愿意加大投入。

  王永庆一番“合理化”的经营和管理,让台塑的员工忠心耿耿,让企业进入世界5强,“经营之神”的名头也由此而来。但王永庆说:“这个俺不敢当,很普普通通没有什么,很普通。”

  在他看来,自己的经营之道很普通,就像盖房子,一砖一瓦都要打好基础,那么一层一层才会稳定。

  “一勤天下无难事”

  王永庆在创立台塑之前,已有过多次创业经历。9岁那年,他的父亲卧病在床,便开始用自己小肩膀帮母亲分担生活的负担。

  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台湾南部嘉义县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第二年,他做出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自己开米店当老板。

  那时,稻谷加工是非常粗糙的,大米里有不少糠壳、沙粒、小石头,买家卖家都习以为常。但王永庆却从这里找到了突破口。每次卖米前他都会把杂物拣干净,买主得到了实惠,一来二往便成了回头客。

  然而,米店的生意并没有因此红火起来。原因是其他老米店已经积累了很多老顾客,截断了大部分客流。

  为此,王永庆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管理制度。“俺卖米的时候都要有服务,第一点价钱不能比人家高,第二点的话俺要用心。”

  每一个客户他都要记下来送米的日期,然后打听这家有多少人口,每个人的饭量如何,据此估计他们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到时候,就主动将米送过去。

  不仅如此,王永庆还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自己的大米,而且还免费给居民洗米,筛米。由于王永庆处处替顾客设想周到,大家一传十,十传百,生意就越来越好。直到后来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创立了自己的碾米厂。

  从碾米厂到台塑,王永庆对细节问题的重视习惯仍然没变。本来董事长只有关心一些大决定就好了,但他很多小事仍然亲力亲为,报表还是会看,大部分台塑的制度都是他自己写的。

  王永庆每天晚上1点睡觉,2点半起床办公,每周工作1多个小时。很多大项目大计划都是在这样无数个寂静的深夜里思索出来的。

  王永庆常说:“要常常警惕自己,稍一松懈就导致衰退,经常要有富不三代的警觉。”几十年来,王永庆始终坚信“一勤天下无难事”,从未在公事上松懈过。

  文章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经营之神”王永庆:用心做小事就能成大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3152.html

(0)
上一篇 2020年4月2日 上午9:48
下一篇 2020年4月2日 上午10:59

相关推荐

  • 任正非:让洋对手睡不安枕的战略游弋者

          当被称为是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思科正在接受全球传媒和资本市场的广泛赞誉和顶礼膜拜之时,它却不得不为一家来自中国的企业而暗自焦虑,头疼不已。这家企业就是深圳的华为,而它的带头…

    2020年5月13日
  • 俞敏洪:自比蜗牛坚信奋斗改变命运

          俞敏洪5年的人生经历,就像是一部励志大片。    这个当年从江苏农村走出来的穷小子,插过秧,开过拖拉机,求学北大任教北大又决然离开北大,从手拎糨糊桶到处贴小广告的个体户…

    2020年6月2日
  • 尹明善:47岁创业的亿万富翁(三)

          因此,改革二十年来,虽在各行各业中都已先后涌现了一大批民企巨头,产生了一大批资产达数亿级的富商,甚至,连改革很长时期后才允准民营资本进入发展的汽车行业里,也冒出了数家巨…

    2020年6月2日
  • 李河君顶掉马云,成为中国新首富

      大多数媒体报道都以这样一句话开头:“截至27日收盘,汉能薄膜暴涨10.36%,收报3.73元,总市值达1552.93亿港币,这其中,李河君占股90%以上。再加上汉能水电资产和其他地产及能源资产,李河君的身价起码抬高至2000亿元左右。”

    2020年4月5日
  • 郑耀南:从保安到39亿身家,东莞富豪的商业密码

      20年前,一个小保安,从老家带了500元到深圳闯荡。现在,他是都市丽人的老板郑耀南,每年营业额达60亿元。20年间,他是如何上演屌丝逆袭记的?

    2020年4月12日
  • 王小谟:一只逆袭成功的雄鹰

        2013年1月18日,国际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人们把热烈的掌声献给这位杰出的科学家时,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只不能在科研领域自由飞翔的“笼中鸟”.

    2020年4月26日
  • 许单单:成功,没有人比俺更曲折

          进入职场4年半,许单单已经跳了3次槽,从年薪1万的互联网公司员工成为一个年薪近几百万的基金公司分析师,许单单的成功是几乎不可复制的。像他这样一个曾经一无所有的人,或许有…

    2020年5月15日
  • 马云:活着努力远比死后裸捐重要

       我昨天回到杭州,有一种莫名的幸福感,特别是闻到桂花香。阿里巴巴是从杭州的茶室发展出来的。美国很多的城市,像微软等等,可能跟咖啡馆有关系;广东很多制造业,可能跟早茶有关系。

    2020年6月14日
  • 李云迪与郎朗:一样的天才不同的结局

          虽然在大众眼中,他们同为天赋异禀的“钢琴王子”,但只要稍稍了解二人,就会发现他们从性格经历到演奏风格都十分迥异,郎朗的表演激情澎湃,几近癫狂;而…

    2020年5月7日
  • 蒋方舟: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

    清华,您好! 和您的故事要从头说起,虽然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开头可言。28年,俺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被清华降分录取。夏天自己拎着大包小包来学校,报道的地点已经有媒体围追堵截,要求俺畅想校…

    2020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