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议论文过渡指导例文赏析3篇

高中生议论文过渡指导例文赏析3篇

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生活就像一个魔方,很多事情都发生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很多人认为出人意料的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其前因后果,就会发现它的必然性,发现其实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须知没有付出哪会有累累硕果?

在今年揭晓的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感动中国”的大人物中,有几位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公众的视野,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却在过去的一年中,和闪光的人物一起感动中国。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的徐本禹;危险中保全试飞样机,惊天一落,创造了奇迹的梁万俊;传递温暖汇聚爱心,揭开艾滋病盖子的桂希恩;毒贩子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的边境缉毒虎胆英雄明正彬……当这些原本平凡的人物名字出现在“感动中国”的揭晓榜上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但试问,如果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坚守困境的顽强精神,没有非凡的业绩和举动,他们何以感动中国?由此可见,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究其原因其实都在情理之中,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

不仅在国内,在国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看似意料之外实则尽在情理之中的例子,(过渡句)马克思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能著成《资本论》;居里夫人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牛顿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玻尔组建了世界上一流的量子物理学派;贝尔发明了电话……这些出人意料的累累硕果与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分不开的,与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

大到伟大的科学家和历史人物,小到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同学,我们都可以发现“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事情,(过渡句)看着成绩单上“黑马”们的成绩,在羡慕的同时你可曾想到成绩背后那挑灯苦读的夜晚,课堂上那全神贯注的表情,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胜枚举,从这些事情中我们看到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理解了“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真谛——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理性的纪念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过渡段)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

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过渡段)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过渡句)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声势壮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但近来这些纪念活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群众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感。

亲力亲为与运筹帷幄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要想成为现代社会的领头羊或时代的弄潮儿,我们必须拥有过硬的本领和超人的眼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各自的领域里闯出自己的新天地。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过硬的本领和超人的眼光呢?其实很简单,只需我们在面对人生和社会的时候,做到能“入”能“出”,应付自如就可以了。入,就要亲力亲为,置身其中;出,则要运筹帷幄,全面掌控。惟有如此,我们就才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对各种细节了如指掌,百战不殆;面对未来的发展,洞若观火,高瞻远瞩。

亲力亲为,我们方能对自己的领域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当今社会,任何行业都有其繁琐复杂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对各个要点做到深入了解,才能让那些纵横交织的网络关系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自古以来,我们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观点始终持肯定的态度,这不正体现了亲力亲为的重要性吗?在学习上,一直以来我们都推崇课上认真学习、课后复习巩固的学习方法。这实际上也是在要求我们要亲力亲为。试想,如果我们不能亲力亲为,仅仅对各个知识点一知半解,只留下个大致的印象,而不能通过反思学习来深入了解个中的难易,我们如何能做到熟能生巧,从而取得好成绩,将来有所成就呢?

运筹帷幄,我们才能拥有远见卓识,才能从大体上对所从事的领域做到全面掌控。现代社会是英雄辈出的社会,倘若我们把目标直指新时代的佼佼者,那么我们就必须有英雄气概和运筹帷幄的指挥才能。古代,萧何不正是做到这一点才辅助刘邦夺得天下的吗?在攻克项羽之后论功行赏时,他虽不曾奔赴前线,不曾浴血奋战,但却被封为头号功臣,这不正是体现了运筹帷幄的重要性吗?

因此,我们只有正确地面对“出”与“入”的人生,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入,则亲力亲为,置身其中;出,则运筹帷幄,全面掌控。只有能入能出,方显大智慧,方能在百卉含英的时代,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平时,我们看到的木器是用楔子和胶水把各个“零件”搭配粘接起来的,严丝合缝,构成整体;我们使用的衣服是由多块布料缝制而成,不用针线,就做不成衣服,粗针疏线,衣物就不会结实,写文章也是如此,需要过渡衔接,议论文也不例外。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高中生议论文过渡指导例文赏析3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3066.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1月5日 上午4:02
下一篇 2024年11月5日 下午12:05

相关推荐

  • 高中记叙文写作方法_高中作文指导

    一、积累并巧用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炊”,没有米,饭是难以做出来或根本做不出来的,掌握丰富的素材,是写好记叙文的基础。学生如能做到仔细观察生活,用心感受…

    2024年3月17日
  • 小学生状物作文的写作方法_小学作文指导

    状物类作文,以“物”为描述的中心和文章的线索,或寓情于物,或托物言志,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表达文章的题旨。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写作形式。因此,加强状物…

    2023年11月7日
  • 怎样状物?_小学生状物作文的写作技巧

    怎样状物?_小学生状物作文的写作技巧 状物作文,是小学生作文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所谓状物,就是具体、形象地描写物体的特征、形态、色彩、质地等。这个物还应该包括动物、植物等类。由于…

    2023年11月25日
  • 议论文例证法训练指导

    议论文例证法训练指导   例证法──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它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推理方法。因为任何观点不能弧立存在,而事实胜…

    2024年10月19日
  • 五感写作法是指哪五感?用好让你的作文文采飞扬

    今天,我要送你5位写作小助手。 “他们可以帮我写作文吗?” 嗯,他们不会帮你“写”,但是他们可以让你的作文好到飞起来! 这5位小助手就是我们的感官:眼睛视觉、鼻子嗅觉、耳朵听觉、嘴…

    2023年12月12日
  • 看图画,写一写放风筝300字三年级怎么写?

    看图写话是小学作文的一种体裁,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小朋友们经常会遇到看图写话。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只是写简单的内容,简单的写几句话,现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看图写话要写成一篇完整…

    2023年10月17日
  • 什么是观点

    观点是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以下是对观点的相关介绍: 基本概念:观点是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它反映了个体在面对特定事物或问题时的心理状态和认知倾向…

    2024年10月11日
  • 如何写书评,手把手带你拆解写作思路

    最近,身边有很多写书评的朋友都感到十分迷茫,因此今天打算作一个有关于书评的分享。没有套路,没有模板,单纯的拆解写作思路。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可能大多数人对我都不太了解,我写书评…

    2023年10月27日
  • 小学生怎么写好读后感之读懂原文抓中心

    “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如果有必要的话,在读文章前我们可先让学生了解一下作品涉及的…

    2023年11月16日
  • 怎么样写读书笔记3

    在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上看到好的文章或者其它有用的资料及时剪下来,经过整理就是剪贴式笔记。这种方法收集材料快,也很简便。 剪贴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进行剪贴式笔记时要按不…

    2023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