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

对茅盾先生的印象,是通过读他的作品渐渐清晰起来的。无论是读他的小说《子夜》《林家铺子》,还是散文《白杨礼赞》,总觉得他是一位儒雅、博学的人,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文人和谦谦君子。他的文字清峭飘逸,风行无羁,恰如他的名字一样,艳而不媚,冰而不冷,如同秋日和风中的暖阳,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温和、平静、安稳、妥贴、舒适、明亮。他不是一个喜欢出风头的人,但他却是中国新文学的见证人和亲历者之一,无论是在白色恐怖的年代,还是后来的红色海洋时期,他始终以如磐的信念,一无既往地坚持着清洁的良知,守恒着文学家的道德心和尊严感,仅凭这一点,就已经难能可贵,足以令后人高山仰止。

第一次阅读茅盾先生的作品,还是在中学课堂上,听语文老师讲解先生的名篇《白杨礼赞》。惊叹世间还有人愿意用如此深情的笔墨,热恋般的描写和讴歌北方平原上一株平常到卑微的白杨树,而且把它尊为原野上生命的丰碑,巍然耸立的魂魄,人类精神的明灯,品格高洁的风流种。正是在先生的生花妙笔和汩汩流淌,而深情灌注的文字里,我读懂了人世的炎凉以及人活着的意义,人生在世需要有一个精神的支撑点,这就是做人的尊严和品格。而且这种品格、尊严,是以高尚、正义为魂魄,以伟岸、峻拔为外形,以高耸入云、潇洒豁达的气概为风致,因而不怕风吹雨打,不惧冷嘲热讽,更不在乎人情淡薄和冷遇挫折,无论什么时候,都挺直了脊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责任和使命,高擎着信念的旗帜,坦荡无畏,像挺拔的白杨一样,健康茁壮的成长。

茅盾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

以接受美学、心理学的角度看,人在少年时期,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对心灵的培育,品德的形成,其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功能,无疑是善莫大焉。但对我而言,还有另一层特殊的意义,那就是激发和启迪了我对文学的强烈兴趣和无限向往,有一度甚至立志要成为一个对人类灵魂建设有贡献的文学家,做一个像茅盾先生那样,品质与文学才华相得益彰的作家。并且,从十四五岁开始,即手不释卷,捧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接触和关注社会民生,特别留意观察自己身边的芸芸众生,做读书笔记和生活速写,把对人生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以及周围的一草一木,都极尽认真细致的描摹在贴身的小本上。那时也经常读中外著名作家的创作谈,把这些写得声情并茂、深入浅出的创作谈作为写作指导书,当成精美的作品来细心揣摩。我从他们作品中读到的,心灵感应最直接、最具震撼力的一个词语就是“良知”这两个字,它包括人的良知、社会的良知,以及文学的良知,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其构成材料是:品格、尊严、道德和意志,是最能承载人类和谐、健康、美好、幸福景象的鲜活理想。而这种充满对世界、人类、自然的爱的力量,在鲁迅、茅盾、沈从文等大师的作品中,时时处处都能亲切地触摸得到。这是一股坚定不移的恒心,集中了人类精神的所有内涵,而又波荡着人类意志的所有平凡与普通,与每个人的生命时时刻刻紧密相连,如果偏离和背叛了这个恒心,人就会一步步地走向流俗,跌进腐朽,坠入邪恶。其实,人与兽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有良知,能守恒,知进退,会纠错,而那些见利忘义,不择手段,偏偏热衷于趋炎附势,作奸犯科,以及夜路剪径的人,那些灭失善良,与禽兽比肩的人,虽也能成功于一时,逞凶于一方,霸道于一隅,但放下最后的因果偿报先不说,就是他自己到了命运的夕阳晚照时,也会幡然醒悟,为平生的作为感到内疚,愧悔莫及,欲哭无泪。

茅盾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

后来读先生的长篇小说《子夜》,据说这是中国第一部财经(银行金融类)题材的长篇文学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开先河的价值。它不像时下一些同类题材写作那么急功近利的张狂,那么极尽铺陈,那么灯红酒绿,赤裸迷色惊情,那么阴霾漫漫,残忍无道,那么充斥着肮脏和丑恶,那么庸俗和下流。他写得极为简省和内敛,但又处处绽露着逼人心灵的熠熠光芒,把花花世界的铜臭气、市侩气、人性的痛苦和挣扎,描写得淋漓尽致,刻画得维妙维肖,揭示得体无完肤而又透彻入微,勾画出一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上海那个冒险家乐园里一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生动画卷。中国的小说源于古代话本,偏重于世俗的愉快和满足,求乐、求趣、到眼鼻口耳为止,能真正达到精神层面、震撼心灵的作品却不多见。新文化运动后,中国一些进步文人开始以开明的态度,自觉地学习吸收欧美文学的新鲜元素,开展文学革命,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子夜》在中西文学的结合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小说出版后曾轰动一时,在引导文学路向,改变文学趣味等方面堪称典范。尤其可贵的是,小说通过典型人物,对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尔虞我诈、人性沦丧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很多颇具现代意识的描写技法,心理刻画手法的运用,都在当代文学创作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意义。

茅盾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

先生的所有作品,都体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生命情致,那种高迈的气概,坚韧的品质、挺拔的意志力和昂藏不弯的气节,活脱脱就是挺立在红尘滚滚中一株醒目的绿杨,在风雨中抖觫着坚锐的铠甲,浑身的胆气和临风的气度,无不令人荡气回肠,感到振奋。他对北方白杨的赞美,直抒胸臆,发自肺腑,他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白杨精神,歌颂的一种回荡在天地间的粗犷豁达的品格,把它当成西北大地一个昂昂蓬勃的生命象征,这是他在写作之初,就有着意味深长的用情指向的。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曾经的一场震惊环宇的红色革命,宛如冉冉升起的旭日,在世界的东方喷薄而出,像高大葱茏的绿杨一样巍然矗立,直冲霄汉,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象征着一个伟大国度的崛起,它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无疑的,是东方的一个凤凰涅磐般的创世纪,震撼四海,光照寰宇。每次读到这里,作为这块土地上的儿男,都会感到激情满怀,无比骄傲!

很多年过去,当重新阅读《白杨礼赞》,心头依然感动,尽管经历中多了无以计数的艰难和辛酸,眼目中多了如许的沧桑和悲怆,脚下落满了层层叠叠的残枝败叶,也有时不由自主地深陷萧瑟和窘困之中,但是,举目仰望绿杨浩荡的天空,胸廓便为之辽阔,眼界为之深远,生命为之葱茏,精神为之振作,如同人生再次呼啦啦地展开新的一页,最新最美的图画,正待着人亲自去书写。无论遭际和境遇如何,人只要具有白杨伟岸的姿态和品格,就能在任何地方,任何环境中扎根、发芽、成长,广取雨露阳光,站立成顶天立地的形象,标致、伟岸,英姿飒爽,引导着生命奔向万里无云的碧蓝晴空。

茅盾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茅盾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27777.html

(0)
上一篇 2024年7月19日 上午3:48
下一篇 2024年7月19日 上午7:50

相关推荐

  • 童年的主要内容和讲解

    多年前,高尔基跟好友列宁聊起自己的童年往事。 待他讲述完毕,列宁的眼中早已饱含泪水。 列宁对高尔基说:“我的老朋友,在这一切写下来吧,这是多么富有教育意义!” 于是,高尔基记录下了…

    2024年8月7日
  •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告诉我们人生中的大道理)

    本书讲的是两个小矮人和两只小老鼠在迷宫中寻找奶酪的寓言故事。主要围绕奶酪获取,拥有,失去,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心态,由此产生迥異的行动策略。而奶酪则是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现实中,…

    2024年4月13日
  • 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多么宝贵的教科书)

      我利用假期的时间,阅读了《傅雷家书》这本书,感受真是很多。在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父母对儿女的爱,,尤其对出远门离开家的儿女是多么的牵挂。   《傅雷家书》不但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

    2023年12月31日
  • 竞选班干部演讲稿300字小学精选范文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叫王洋。今天,我站在讲台上的目的就是竞选“班级元首”———班长。班长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职位,当然,我也渴望当上这个名副其实的班长。…

    2023年12月2日
  • 茶花女读后感(不被信任的爱,注定是一场悲剧)

    我翻开《茶花女》这本书,开始看起来,断断续续的看,直到现在才看完。看完的我不禁惆怅起来,这是多么让人哀伤的结局啊。 《茶花女》是作者亚历山大·小仲马由他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来的悲剧爱情…

    2024年4月6日
  • 小学生教师节演讲稿600字,老师感恩您的教诲

       大家好:    站在鲜艳的红旗下,我们又迎来了一个难忘的教师节,在这幸福、温馨而又激动的时刻,我代表全校的莘莘学子捧出我们最纯真、最真挚、最热烈的心,祝关心、爱护我们的全体老…

    2023年12月3日
  • 抗美援朝观后感(致最可爱的人)

    这几天大家在朋友圈都在晒《长津湖》的观后感,从大家的观影感受以及吴京和四字弟弟两个实力派演员出演来看电影肯定是差不了的,由于时间安排电影至今我还没有观看,但是前不久认真观看了中央电…

    2024年4月1日
  • 从杂文狗猫鼠,看鲁迅对猫的偏见

    对于我们不少人而言,都对猫有一种特别喜爱的情感,因为猫咪有多可爱,包括我的叔叔,一听说婶婶威胁他,说把他的猫宰了,就立马飞奔回家。 与此相反,鲁迅对猫就是特别地反感,不但“憎恨”这…

    2024年7月19日
  • 孔明介绍,三国时期是有两个孔明的

    历史上的奇事趣闻多多,笔者有拙文讲了两个蔡京后,本篇聊聊三国时期两个孔明的故事,相信读者朋友们关注后能带来莫大的兴趣。 (一)诸葛孔明是位光辉灿烂的历史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是小说…

    2024年7月4日
  • 小飞侠彼得潘读后感(无畏地长大)

    《小飞侠彼得·潘》读后感 ——叶子萌 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但是只有那个长了满嘴珍珠般的小乳牙,穿着用干树叶和树浆做的衣裳的可爱小男孩彼得·潘永远不会长大。 他从来没有过一个生日,在…

    2024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