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影评,追求理性与人性

  《流浪地球》被赞为中国科幻片的里程碑,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影片在叫好又叫座的同时,打动观众的不仅是精良的制作,更源于影片中所传达出的人类对于真理的热忱追求、坚定的意志和国际主义的美学叙事。

  人类文明一直在追寻着真理和理性,为此会克服很多个人的欲望,私欲与公欲的抗争,使人类社会向着文明前行。正如《流浪地球》之中所设定和讲述的,人类服从理性,但对真理的追求也会使人类不断去反思和怀疑。影片中当联合政府发出全球紧急救援的指令后,代表着一种绝对秩序和绝对理性。人类社会通过了《流浪地球法》,这是一种对秩序和契约的强调。片中的人工智能MOSS(莫斯)同样代表着一种绝对理性——不掺杂任何情感的理性,主人公刘培强经历了接受——反抗——再接受——再反抗的过程,所传达出的是,人类的理性思考不断质疑和反抗人工智能的决定。他在前期接受指令休眠,因空间站停止伴飞行为而反抗休眠,在总控室接受联合政府的最高指令,但又因为收到地面亲人的通讯而反抗MOSS。

流浪地球影评,追求理性与人性

  人类之所以是人类,哪怕是人工智能或者计算机十分强大的当下,机器或许比人类更加灵敏和理性,但是缺少了人性的MOSS,无法将人类社会导向更好的未来。这正是理性之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人类保持着对真理的热忱追求,但也保留着人类的情感。影片中MOSS说:“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望”,但作为人类来说,保持着绝对的理智而舍弃掉人类的情感,那便不再是人类社会了。影片的结局也似乎在表明,理性与人性最好是相辅相成,脱离了人性的理性最终造成的是悲剧,而人类又会一直追寻着真理和理性。

  在科幻片之外,也可以把《流浪地球》看作一种英雄叙事,英雄无意卷入冒险,受到召唤,被导师所感召,经历磨难,最终回归正常世界。在英雄叙事之中,始终令人感到热泪盈眶的都是人性在其中散发的光辉,是坚强的意志和牺牲小我的品德,是英雄克服每一个自我的私欲,更是不离故土的情感。

  坚强的意志,柏拉图视意志为“善”的一种,在影片中坚定的意志体现在救援小队从上海步行至杭州运送火石,哪怕是活活被冻死也绝不放弃的坚定意志。或许用文字描述显得故意煽情,不过这一情节在原片中只是一个小小片段。由坚定的意志更进一步的便是牺牲精神,或许在灾难片中牺牲已成为滥觞,但放弃小我为了更多的人的牺牲精神依然能让观众买账。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大概没有那么多重大的时刻,能改变命运甚至挽救他人生命。现实中我们都会称作出这样壮举的人为英雄。对于英雄的向往和崇敬,才是影片中牺牲精神感染到观众的关键所在。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英雄,有了英雄才能使一个民族和国家中的人有着共同的身份认同,人们默认的英雄精神构成了社会的善。

  悲剧美学和色彩美学是《流浪地球》的亮眼之处,影片令人称道的其中一个部分就是美术设计,对于宇宙、飞船、科技感十足的未来高科技是科幻片最为引人关注的部分,而影片中对于行星发动机、未来世界的画面设计,以及片尾的活字印刷,都是符合中国观众审美需求的。

  《流浪地球》将末世剧情设定为将地球作为人类逃生的另类“巨型飞船”,当然这是刘慈欣原著中的剧情设定,但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一设定展现出中国人的故土情感,对于家园的难舍哪怕在面对世界末日之时。永不叛离自己的故土家园,中国人的浪漫主义被阐释得淋漓尽致。

  以冷色调作为全片的色彩基础,其他鲜艳的色彩诸如红色、黄色较少出现。而当主人公违规离开地下城来到地表后,颇具戏剧性的便是,代表着当代北京市、上海市的地标建筑:北京央视大楼“大裤衩”、上海东方明珠塔都被极寒气候冻成了冰雕。冰冻、浅蓝和深蓝色的冰,黑灰色的武器——冰冷的感觉,深蓝在这里是一种理性的美学象征,除蓝色之外影片中的冷色调也似乎在预示未来人类已经足够理智、冷静。

  导演同样在《流浪地球》中体现悲剧美学,影片中的悲剧美学自然不仅是人物角色的死去和牺牲,而在于片中全人类为拯救地球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但是结果依然是“地球错失了最后的逃逸机会”,向所有人类发出拯救地球的全球最高指令,最后借人工智能MOSS之口说出地球灭亡的结果早在救援开始之时已被推演出来。先给人类以希望,再打破希望,悲剧美学之义自此生发出来。但悲剧美学的意义在于把人性的崇高与卑鄙都逼出来,影片最终以刘培强和空间站的牺牲来完成对崇高的歌颂。

  不仅如此,片中同声传译的设定,使观众能听到五六种语言混在一起的声音,联合政府的代表用法语向刘培强表述尊重希望,以及联合政府的决策画面的五面国旗,世界各国救援队参与“饱和式救援”,这一切不就是英特纳雄耐尔——国际主义,我认为《流浪地球》最打动我的美学是它的国际主义精神,尤其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环境中,没有一个国家、民族是孤岛,全世界人民必须团结起来,才能获得战疫的胜利。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流浪地球影评,追求理性与人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26916.html

(0)
上一篇 2024年6月19日 下午11:29
下一篇 2024年6月20日 上午3:30

相关推荐

  • 感动中国观后感,铭记感动,续写温暖

    世人永远不会忘记你的速度,在你的每次训练中,你总是坚定无比,认真完成每一次冲刺。灯火闪耀霓虹的跑道,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演奏,这预示着代表中国、代表亚洲速度的你,即将上演精彩瞬间。9…

    2024年5月26日
  • 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为何杀不了吕布

    三国演义中,吕布在虎牢关前大显神威,先后斩杀河内名将方悦和上党太守张扬部将穆顺,十余回合打伤武安国。公孙瓒不服气,于是亲自出战,但是没几个回合也被吕布打败,幸好燕人张飞出战,救下公…

    2024年7月27日
  •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人的一生,都在为选择买单)

    N年前看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书《安娜卡列尼娜》时还不明白她在和渥伦斯基私奔后的结局何至于那么悲惨,现在却有些想通了。丈夫给她的爱是感情上的淡然,你不说需求我也不做主动,只要给她优…

    2024年4月7日
  • 工匠精神读后感(精选5篇)

    《工匠精神》读后感    无论达官显贵,还是一介布衣;无论企业高管,还是普通职员,相信读完付守永先生的《工匠精神》均会有所得,有所感悟。    工匠精神是一个人的积极的意识形态的总…

    2024年6月17日
  • 战狼2观后感,爱国主义的电影

    这些天,手机被电影《战狼2》刷屏了,朋友圈不断收到有关战狼的观后分享,各种振奋人心,一部好的电影带来的民族振奋和爱国主义教育大大超出想象。 回忆一下电影部分花絮,整部片子吴京不得不…

    2024年5月14日
  • 明朝那些事儿(品读历史兴衰)

    2006年,一个爱读史书的男子,发现历史读物大都晦涩枯燥,便萌生了创作历史小说的念头。 为求成功,他跑到寺庙求了支签,给自己取了笔名。 男子叫石悦,他的笔名是当年明月。 他在网上发…

    2024年7月22日
  • 东野圭吾最好的八本小说,东野圭吾笔下最经典的10句话

    东野圭吾最好的八本小说 东野圭吾是这样一位畅销作家:你读书的速度,永远赶不上他出书的速度。 我是东野圭吾的书粉,曾经日思夜想欲拜其为师。在诸多对东野圭吾的评价中,我印象很深的一种说…

    2024年7月13日
  •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优秀作文范文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复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了回忆时候,…

    2024年1月27日
  • 聊斋志异读后感(少年不懂蒲松龄,读懂聊斋已中年)

    清末,有一“鬼狐居士”,其《聊斋志异》流传于后世,谓之蒲松龄。松龄怪异,喜以鬼狐为记,故得名。鬼、狐、精、怪,在人看来是不及人的,那么松龄为什么要用它们做为素材呢?人往往看不到自己…

    2024年3月30日
  • 正确的爱情观,正确的恋爱观

    提及爱情,很多人似乎都比较的悲观。 不怎么相信爱情,就算相信世间有真爱,也总是觉得,那并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越是有了一定的年纪,很多人似乎就越是有着这样的观念。 也许是因为见过了…

    2024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