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影评,追求理性与人性

  《流浪地球》被赞为中国科幻片的里程碑,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影片在叫好又叫座的同时,打动观众的不仅是精良的制作,更源于影片中所传达出的人类对于真理的热忱追求、坚定的意志和国际主义的美学叙事。

  人类文明一直在追寻着真理和理性,为此会克服很多个人的欲望,私欲与公欲的抗争,使人类社会向着文明前行。正如《流浪地球》之中所设定和讲述的,人类服从理性,但对真理的追求也会使人类不断去反思和怀疑。影片中当联合政府发出全球紧急救援的指令后,代表着一种绝对秩序和绝对理性。人类社会通过了《流浪地球法》,这是一种对秩序和契约的强调。片中的人工智能MOSS(莫斯)同样代表着一种绝对理性——不掺杂任何情感的理性,主人公刘培强经历了接受——反抗——再接受——再反抗的过程,所传达出的是,人类的理性思考不断质疑和反抗人工智能的决定。他在前期接受指令休眠,因空间站停止伴飞行为而反抗休眠,在总控室接受联合政府的最高指令,但又因为收到地面亲人的通讯而反抗MOSS。

流浪地球影评,追求理性与人性

  人类之所以是人类,哪怕是人工智能或者计算机十分强大的当下,机器或许比人类更加灵敏和理性,但是缺少了人性的MOSS,无法将人类社会导向更好的未来。这正是理性之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人类保持着对真理的热忱追求,但也保留着人类的情感。影片中MOSS说:“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望”,但作为人类来说,保持着绝对的理智而舍弃掉人类的情感,那便不再是人类社会了。影片的结局也似乎在表明,理性与人性最好是相辅相成,脱离了人性的理性最终造成的是悲剧,而人类又会一直追寻着真理和理性。

  在科幻片之外,也可以把《流浪地球》看作一种英雄叙事,英雄无意卷入冒险,受到召唤,被导师所感召,经历磨难,最终回归正常世界。在英雄叙事之中,始终令人感到热泪盈眶的都是人性在其中散发的光辉,是坚强的意志和牺牲小我的品德,是英雄克服每一个自我的私欲,更是不离故土的情感。

  坚强的意志,柏拉图视意志为“善”的一种,在影片中坚定的意志体现在救援小队从上海步行至杭州运送火石,哪怕是活活被冻死也绝不放弃的坚定意志。或许用文字描述显得故意煽情,不过这一情节在原片中只是一个小小片段。由坚定的意志更进一步的便是牺牲精神,或许在灾难片中牺牲已成为滥觞,但放弃小我为了更多的人的牺牲精神依然能让观众买账。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大概没有那么多重大的时刻,能改变命运甚至挽救他人生命。现实中我们都会称作出这样壮举的人为英雄。对于英雄的向往和崇敬,才是影片中牺牲精神感染到观众的关键所在。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英雄,有了英雄才能使一个民族和国家中的人有着共同的身份认同,人们默认的英雄精神构成了社会的善。

  悲剧美学和色彩美学是《流浪地球》的亮眼之处,影片令人称道的其中一个部分就是美术设计,对于宇宙、飞船、科技感十足的未来高科技是科幻片最为引人关注的部分,而影片中对于行星发动机、未来世界的画面设计,以及片尾的活字印刷,都是符合中国观众审美需求的。

  《流浪地球》将末世剧情设定为将地球作为人类逃生的另类“巨型飞船”,当然这是刘慈欣原著中的剧情设定,但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一设定展现出中国人的故土情感,对于家园的难舍哪怕在面对世界末日之时。永不叛离自己的故土家园,中国人的浪漫主义被阐释得淋漓尽致。

  以冷色调作为全片的色彩基础,其他鲜艳的色彩诸如红色、黄色较少出现。而当主人公违规离开地下城来到地表后,颇具戏剧性的便是,代表着当代北京市、上海市的地标建筑:北京央视大楼“大裤衩”、上海东方明珠塔都被极寒气候冻成了冰雕。冰冻、浅蓝和深蓝色的冰,黑灰色的武器——冰冷的感觉,深蓝在这里是一种理性的美学象征,除蓝色之外影片中的冷色调也似乎在预示未来人类已经足够理智、冷静。

  导演同样在《流浪地球》中体现悲剧美学,影片中的悲剧美学自然不仅是人物角色的死去和牺牲,而在于片中全人类为拯救地球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但是结果依然是“地球错失了最后的逃逸机会”,向所有人类发出拯救地球的全球最高指令,最后借人工智能MOSS之口说出地球灭亡的结果早在救援开始之时已被推演出来。先给人类以希望,再打破希望,悲剧美学之义自此生发出来。但悲剧美学的意义在于把人性的崇高与卑鄙都逼出来,影片最终以刘培强和空间站的牺牲来完成对崇高的歌颂。

  不仅如此,片中同声传译的设定,使观众能听到五六种语言混在一起的声音,联合政府的代表用法语向刘培强表述尊重希望,以及联合政府的决策画面的五面国旗,世界各国救援队参与“饱和式救援”,这一切不就是英特纳雄耐尔——国际主义,我认为《流浪地球》最打动我的美学是它的国际主义精神,尤其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环境中,没有一个国家、民族是孤岛,全世界人民必须团结起来,才能获得战疫的胜利。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流浪地球影评,追求理性与人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26916.html

(0)
上一篇 2024年6月19日 下午11:29
下一篇 2024年6月20日 上午3:30

相关推荐

  • 彩色的翅膀读后感(一部超现实意义的作品)

    《丑石》是贾平凹30岁左右的一篇散文,写于80年代初期,是贾平凹静虚村系列散文中的名篇。有一个散文集子名就叫《丑石》。《丑石》的发表,在当时颇有影响,尤其是经过了十年曲折不久,加之…

    2024年5月30日
  • 狂人日记读后感(人性是最好的照妖镜)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收录于《呐喊》。 这篇短篇小说塑造了一个狂人的形象。狂人他满口胡言、神经过敏、多疑焦虑、错乱偏执等表现了他…

    2024年4月14日
  • 教育的重要性(谨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最近和朋友聊天,聊到教育问题的重要性。 “如果孩子不优秀,父母的财富很大意义上不能真正传承给后代。你再有钱,不用多,一把P2P就把你洗刷干净!” 很多人有钱了,就以为大功告成了,对…

    2024年8月10日
  • 围城读后感(抱怨是本能,自渡是能力)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这是我看钱钟书先生《围城》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前段时间趁着无聊打发时间就把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2024年4月19日
  • 佐贺的超级阿嬷读书感悟,请一定微笑面对人生

    本作家岛田洋七的《佐贺的超级阿嬷》,是继《窗边的小豆豆》之后,又一部既受家长欢迎,也受孩子们喜爱的书。 书中讲述了德永昭广,也就是作者岛田洋七,他和阿嬷之间的温暖又治愈的故事。 虽…

    2024年8月2日
  • 寒假的心得体会800字大学生

    在这一个多月的实践中,我通过在我们区的大型新冠疫苗临时接种点活动中当志愿者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这场新冠疫苗接种活动中,我们主要负责老人区,负责帮老人填写表格、测量血压、维持现场秩序…

    2024年9月5日
  • 陪你很久很久观后感,你若安好,我愿备胎到老

    《陪你很久很久》一开始也是抖音刷到的,宣传着在21年9月9号这天,有人买了奶茶和一束花,带你去看《陪你很久很久》,然后那个人深情告白我会陪你很久很久。秉着一个人也要很浪漫的想法,在…

    2024年4月17日
  • 茅盾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

    对茅盾先生的印象,是通过读他的作品渐渐清晰起来的。无论是读他的小说《子夜》《林家铺子》,还是散文《白杨礼赞》,总觉得他是一位儒雅、博学的人,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文人和谦谦君子。他的文…

    2024年7月19日
  • 电影金刚川观后感450字左右作文

      在观看了影片《金刚川》后,不论是视觉上的冲击还是心理上的震撼都是非常强烈的。这部影片描绘的场景虽然只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冰山一角,但却是同样的悲壮豪迈。它从三个角度反复地刻画着金…

    2024年2月13日
  • 不语楼主小说棋魔前传主要内容简介和读后感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充斥着浮躁; 于是我们看到了为了出名不择手段,为了胜利无所不用其极! 在金钱面前,我们可以丧失一切;利益面前,我们可以抛下所有; 曾经…

    2023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