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玄宗时期的一场大叛乱,叛乱的始作俑者是安禄山。
安禄山出身混血胡人,会说六蕃语言,长相丑陋,身材肥胖,性格圆滑,成年后在幽州做互市郎维持生计。安禄山后来投靠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老乡史思明同时担任捉生将,通过建立军功不断升职,使自己的事业渐有起色。
安禄山精通人情世故,经常贿赂朝中权贵,终于在天宝元年(742年)升任平卢节度使,跻身地方大员之列。安禄山入朝时,不放过任何向唐玄宗表露忠心的机会,例如他不拜太子,说只知道当今天子,再如他自认比自己小十六岁的杨贵妃为义母。
安禄山派崔乾祐进攻长安,却在潼关受到名将哥舒翰的阻挡,哥舒翰坚壁不战,与崔乾祐展开对峙,以消耗叛军的力量。在此期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出兵河北,屡败史思明,收复河北,几乎切断安禄山与老巢范阳的联系,安禄山的形势岌岌可危。
正在这时,唐玄宗强迫哥舒翰出战,崔乾祐用计大败唐军,俘虏哥舒翰,攻陷潼关。唐玄宗听到哥舒翰战败的消息后,仓皇出逃长安,战争的形势瞬间扭转,郭子仪、李光弼随后从河北撤军,西还护驾,致使河北再次陷落。崔乾祐趁胜攻占长安,在关中建立新地盘。
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大举讨伐盘踞河北的安庆绪,唐军起初节节胜利,将安庆绪围困在邺城,几乎就要完全平定叛乱。安庆绪危在旦夕,便向史思明求救,此时的史思明正受唐朝的猜忌,当他发觉朝廷早已在密谋除掉自己时,于是决定反叛朝廷,从范阳南下,前往邺城救援安庆绪。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在相州大败九节度使,杀死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史思明随后趁胜攻占洛阳,进攻河阳,却被李光弼击败。史思明又想进攻长安,在陕州复被卫伯玉击败。唐朝和叛军于是再次展开对峙。

上元二年(761年),唐肃宗派李光弼、仆固怀恩领兵收复洛阳,当唐军和史思明在邙山决战时,李光弼和仆固怀恩意见不合,分兵而阵,史思明抓住难得的机会大败唐军,趁胜攻陷河阳、怀州等地。史思明随后大举进攻陕州,再次被卫伯玉击败。
史思明无奈,被迫撤军永宁。在永宁,史思明与儿子史朝义的矛盾激化,史朝义发动兵变,杀死史思明,叛军内部再次发生动乱。叛将皆为安禄山的旧将,他们自恃资历比史朝义老很多,因此并不太愿意服从史朝义的命令,史朝义的力量于是被大大削弱。
宝应元年(762年),唐玄宗和唐肃宗先后驾崩,唐代宗即位。唐代宗向回纥请求援军,派雍王李适(后来的唐德宗)和仆固怀恩率领唐朝和回纥联军讨伐史朝义。唐朝和回纥联军势如破竹,收复洛阳,史朝义一路向北逃亡,叛将薛嵩、张忠志等相继投降。第二年(763年)正月,叛将田承嗣、李怀仙等投降唐朝,史朝义无处落身,自缢而死,叛乱结束。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疆域大大缩小
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战乱范围波及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和安徽等大片区域,对唐朝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造成极大地破坏。安史之乱催生了唐朝中后期的宦官干政、藩镇割据等严重影响唐朝的问题,使唐朝由盛转衰,再也难以出现唐玄宗时代那样的盛世了。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安禄山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15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