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月薪3500,但真正让俺害怕的,根本不是月薪3500

    最近看到这样一条新闻:小周今年24岁,毕业后在父母安排下做会计,每月到手3500元,工作轻松而稳定。

  

  

  最近看到这样一条新闻:小周今年24岁,毕业后在父母安排下做会计,每月到手35元,工作轻松而稳定。

  但小周并不喜欢文职工作,想当一名销售,父母却坚决不同意,理由是会计工作稳定,而销售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小周害怕一眼看到头的工作,后来偷偷辞职。父母知道后,却和她大吵一架,小周爸爸威胁她:“您要做销售可以,但只要还住在家里,每个月就必须交1元生活费。”

  无独有偶,一个女生交往五年的男友只因为在私企,就被父母逼迫分手,称对方的工作必须在体制内,最差也要事业编!原因一样,也是要工作稳定。

  还有一个毕业于北京名校的硕士毕业生,千辛万苦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却因不属体制内,被父母要求拒绝工作,继续求职。

  这些社会现象不约而同指向了同一个问题:

  稳定的工作,到底是不是护身符?

  稳定的工作,真的会永远稳定吗?

  稳定的工作背后,有什么让您更应该担忧和害怕的?

  1

  所谓的稳定,更多的是心里安慰

  大多数人认为的稳定,其实只是因为这个岗位看上去稳定而已。

  殊不知岗位再稳定,也不代表个人的稳定。在稳定的岗位上,您也不可能一辈子高枕无忧。

  更何况很今天看似稳定的行业或岗位,正逐渐被取代,甚至消亡。

  方便面销量3年下降8亿包,干掉它们的对手真不是白象、今麦郎,而是美团、饿了么这些新崛起的互联网送餐平台。

  不是因为方便面不好吃或者质量出现问题,而是外卖又好吃又便捷,大家就改吃外卖了,何必去啃口味单一的方便面呢?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有一对兄弟,哥哥是五百强高管,收入丰厚又稳定。弟弟是出租车司机,收入忽高忽低,虽然不稳定,但一年下来总收入跟哥哥差不多。

  当经济危机爆发时,哥哥失业,只能靠存款勉强度日,而弟弟依然靠开出租车维生,完全没受什么影响,收入跟以往一样。

  塔勒布在分析类似的大量案例后,得出一个结论:越稳定的越脆弱。

  紧随行业衰退之后的,是岗位的消失。

  刘强东宣布未来京东的员工数量将减半,全面实现“无人公司”,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传统的管理与服务方式。

  很明显,5%员工将会被淘汰,正是那些贡献一般、价值不高、可替代性强的员工。而留下来的则是更懂技术、更懂人工智能、更懂未来的人才。

  在一个不再是找到“铁饭碗”就管一辈子的时代,任何岗位,任何人都可能被随时取代,不管您乐不乐意,高不高兴。

  潮水来临时,您根本无法改变潮水的方向,您能做的,唯有让自己具备游泳求生的能力,降低被潮水淹没的风险。

  2

  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有稳定的能力

  去年唐山高速取消收费站,面临下岗的收费大姐的一番言论让人唏嘘,她说:

  “俺今年36了,俺的青春都交给收费了,俺现在啥也不会,也没人喜欢俺们,俺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十几、二十年在一个稳定的岗位,以为这就是理所

  应当,却从没想过有一天会被淘汰,被抛弃,岂不悲哀。

  唐山大姐恰恰不明白,这个时代不再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单位,有的只是稳定的能力。

  与此相反,俺们却被这样的一些孜孜不倦、追求进步的老人刷新认知。

  阿里巴巴4万年薪招聘产品体验员,岗位要求如下:

  6岁以上,学历不限,工作背景不限;

  与子女关系融洽;

  有稳定的中老年群体圈子,在群体中有较大影响力(广场舞KOL、社区居委会成员优先)等。

  本以为根本招不到人,没想到应聘而来的候选人,让朋友圈沸腾,多少年轻人自愧不如。

  83岁的李路阿姨毕业于清华,她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是十几个微信群的意见领袖,经常组织线下活动,充满活力。

  62岁的黄大伯则直接做了PPT来介绍自己,身份标签包括:“淘宝12年买家经验”、“芝麻信用分785分”、“熟练操作photoshop设计软件”。

  人到老年,不仅没有倚老卖老,拒绝新事物,反而一直保持对外界的新鲜感和敏感度,保持思维和认知的活跃。

  他们学习新技能和新知识,与时代同频共振,夕阳老人们不仅活得精彩,更收获了认可和尊重。

  稳定的能力,背后是要有持续不断的学习力和自俺成长的动力。

  正如罗振宇提出的“U盘化生存”策略,他告诫年轻人:

  “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简单讲,就是要锻炼自己稳定而专业的能力,成为一个“手艺人”。即在组织中,将所有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是否学到了新东西,认知得到了升级,能力得到了提升。

  您只需要对自己的价值成长负责。

  您的价值一旦积累起来,假以时日,时机成熟时,不管是出于被动还是主动原因,您都完全有自由选择脱离那个限制您才能发挥的组织体系,一点遗憾和后悔都没有。

  3

  写在最后

  工作的稳定,只是出于人类安全感的本能所带给人们的一种幻觉和心理安慰,它无法引领您走向终极的内心稳定。

  内心的稳定,来自强大的自信和不可替代性。

  而能够让您发生真正的改变和突破的,根本不是您适应和熟悉的事物。

  只有那些您不熟悉、要脱离舒适区敢于尝试和挑战的事物,才有可能给您带来本质的改变。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

  “想奋斗,再舒服的工作也拦不住您;不想奋斗,再不堪的工作,也会让您在此沉沦。”

  年轻如您,却还在自怨自艾,用懒惰和无知麻痹自己吗?

  也许,是时候改变了。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俺月薪3500,但真正让俺害怕的,根本不是月薪3500,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4571.html

(0)
上一篇 2020年4月9日 下午5:05
下一篇 2020年4月9日 下午5:16

相关推荐

  • 90后员工裸辞,写邮件和80后领导互喷,看70后如何做点评

        人物  小No:90后,互联网运营岗  刀把:80后,小No的直线领导

    2020年8月7日
  • 别盯着别人,看您自己

        你看不到方向的时候,就低头做事。  领导家孩子来实习,大一的学生,坚持没几天就不感兴趣了,每天跟着领导一起迟到早退。有个实习生不干了,抱怨说:“凭什么,他可以迟到早退,我不行?这不公平。”说了好几天都没人搭理他,中午吃饭他又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慨。他们部门负责人站起来说:“你去你爸的公司实习,你也可以跟你爸一起来,一起走。可惜你没在你爸的公司实习。”

    2020年9月5日
  • 凡是没有打败您的,都会让您更强大

        01  永辉是我以前的同事,不久前离职创业,开了一家主题餐厅。几天前,在朋友圈看到他发状态说新店生意火爆、忙到不行,我有一点惊讶。明明前一天,他还跟我念叨,说因为菜品不够有特色,地段也不是繁华闹市,生意有些冷清,估计这个月连保本都难了。

    2020年8月8日
  • 情商这块敲门砖

      前几天,我的同事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消息,想招聘一个实习生,要理科生,要在北京,要每周能实习4——5天;有工资,但工资肯定没有正式员工那么高。于是很多同学纷纷给这位同事发私信。

    2020年9月26日
  • 拧三年螺丝的结果是什么

        王天翔,长得五大三粗,只是一名初中生,头脑简单。父母不指望他有出息、赚大钱,于是早年让他进了一家汽车修理厂,老板让他拧螺丝。两个月过去了,与他同时进厂的员工早就学会了,开始学习修车技术,有的人已经不愿意干这活了,跳槽走人了,可是他还是一丝不苟地拧着他的螺丝。刚开始老板、师傅对王天翔都很讨厌和生气,可是渐渐地发现他拧过螺丝的车,真的就没有因为螺丝出过问题。原来他这人虽然学得慢,可是学得很认真,比如他会记录,会琢磨,各种螺丝的用法他都记录在案,慢慢地就记熟了,也就是说他拧螺丝只要记住圈数,就紧了、到位了。

    2020年8月5日
  • 提着现实追梦

        表弟大学毕业后,找了几份工作都不满意,每次都是做不到一个星期就离了职,半年后,他干脆做了宅男,每天鼓捣电脑,从此不问工作的事,专心啃老。如有好心人介绍工作给他,他便拒绝道:我有个软件工程师的梦,我想专心考这个证,上班,会影响我的计划!

    2020年8月16日
  • 学会低估自己

        年初,有位女孩参加了一档求职节目,她所要求的月薪只有2000块,最终却拿到了十万元年薪,公司还承诺在几年内帮她解决北京户口,羡煞了无数为求职忙得焦头烂额的年轻人。而这位女孩之所以如此幸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懂得在求职之前先低估自己。

    2020年8月18日
  • 成功职业生涯的必经之路

     
      职业生涯路(ROAD)
      
      R——人际关系(Human Relation)
      
      事业成功者最推崇的成事法则之一就是:先做人后做事。罗斯福也曾经说过:成功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是与人相处。在组织行为学中有一种重要的管理技巧就是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即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大学毕业生如何在新工作环境下调整行为、重塑形象,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呢?

    2020年8月17日
  • 职场励志:人生职业生涯的五个黄金阶段

     1、首先是二十四岁到二十九岁,我称做“工作试用期” 
     
      在此期间要尽量去摸索、尝试各种工作,毕竟实际理论与理想总会有所差距,常听一些刚入社会的年轻人抱怨:这份工作没有前途、根本学不到东西。甚至一些年纪已不小的人,老在唱回想曲:当初如果怎样、怎样,现在就会如何、如何。其实,到了最后还在发牢骚,除了浪费自己的口水,还会吵到别人。

    2020年8月15日
  • 走出“舒适区”,您的人生才真正开始

        不久前在路上遇到曾经的演讲课老师。  老师看到我十分兴奋,问我有无时间,可是给学妹学弟们传授一下演讲经验。

    2020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