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最快的升职方式就是慢慢来

    前段时间人明日报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则消息,说80后已经被称为中年人,霎时间,消息传遍各大网络媒体,一拨80后看完消息脸都方了。

  

  

  前段时间人明日报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则消息,说8后已经被称为中年人,霎时间,消息传遍各大网络媒体,一拨8后看完消息脸都方了。

  8后已经遭遇中年危机,跟在后面的9后也开始紧张不安。

  好不容易平息了一段时间,刚从“中年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紧接着一拨年轻人又陷入了“拖城市后腿”的深坑中,全国各大城市平均工资出炉,许多年轻人工资都达不到水平。

  于是,在年龄、薪资、买房买车、找对象等生活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变得急迫、焦虑、不安,俺用一句流行的话来概括,您急了!

  对,当一个人的能力提升赶不上欲望的膨胀时,他就会着急,然后野心也会越养越大。

  特别是在工作上,不满现状的年轻人比比皆是,才二十出头就着急迫切地想成为“人生赢家”。

  升职想加薪甚至走上人生巅峰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可很多人都不知道,最快的升职方式就是“慢慢来”!

  1、慢慢来,减少无用内耗

  “这份工作给的薪资太低了,做到什么时候才能发财啊!不行,俺要换工作!”

  “这个行业太没钱途了,干下去都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买车,俺要跳槽。”

  年轻人的通病,估计就是“缺钱”!每个月拿着微薄的薪资却要应付高额的输出,升职加薪是大家最大的需求。于是,很多人开始盲目地跳槽,换工作,希望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薪资和待遇。

  可经常想通过跳槽换工作来升职加薪的您,有没有发现,其实跳槽并没有给您带来预期的结果!

  为什么您总是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失败?答案就是:因为您的内耗太重!

  有句话叫“跳槽穷半年,改行穷三年!”说归说,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其实是一个内耗的原理,盲目跳槽,频繁换工作,着急着登上人生巅峰的人往往比别人要损失得多。

  当您“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朝三暮四想要跳槽的时候,您会感觉到迷茫、着急,这是一个情绪内耗,情绪不佳,干什么都觉得不顺心意,运气背到傻。这时心情不佳,精力就会不充足,则为精力内耗。

  再者,换工作,找工作这是最耗时间的,多少人把时间浪费在一场又一场盲目的面试中最后却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工作。最后,找工作换行业还会让您损失金钱,期间当您从头来过,再在另外一个岗位从零开始,薪资也不会很高,实为金钱内耗。

  内耗太多,损失更加惨重,那些频繁跳槽的人几乎都很难有所作为,更别谈升职加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着急并没有用,与其在众多公司与行业之间频繁切换,不如专注地做好一份工作。

  减少无用内耗,把情绪调为最佳,把精力保存到最旺盛,减少时间跟金钱的消耗,才是俺们升职加薪最快的方法,着急真的没用!

  2、慢慢来,增益其所不能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做好准备工作。

  很多人在工作上面,急功近利,在一个职位上待了几个月就以为自己掌控了全局,刚到一家公司还没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就开始一番品头论足。

  北大高材生向华为总裁任正非写万言书被辞退的事情可还近在昨日,以为洋洋洒洒进谏自己的独到见解就可以得到上级的赏识,

  却不曾想自己最想走的捷径最后都变成了埋葬自己的坑!

  姜还是老的辣,这说明,年轻人总归是嫩了点。只有经历过岁月的洗礼和经验的沉淀,俺们的能力才会逐渐提升,谈吐间才会更加有内涵和底气。

  所以,在您没有能力的这段时间,您就没有话语权,但这段时间就是您的增值期。增值期里,切勿着急,增益其所不能者,能够卧虎藏龙,急功近利者,难以作为!

  磨刀不误砍柴工,想要升职加薪,就在单位里慢慢磨,努力学习工作上的技能,提升工作上的能力,积累工作上的经验,当您有实力了,大家都要听您发言!

  3、慢慢来,经受得住考验

  这是一个鼓吹年轻人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能力的社会,因此,年轻人居多心高气傲,不甘心屈居人下被人指手画脚,于是,除了创业单干做老板,升职才是他们满足野心的最快途径。

  但很多人在单位上干了一年半载,升职却总是迟迟未来,面对着自己遥遥无期的升职理想,很多人选择了离开。

  蓦然回首,才发现,是自己的心高气傲变成了心浮气躁,有时候,您只要再熬下去,领导下一个提拔的人就是您!

  《华尔街日报》有一则报道,在问到“在一家公司工作多久才算是最忠诚的员工?”的时候,现年98岁的华尔街理财经理费尔德给出自己答案:8年。

  8年!好吧,说实在,这个世界上,在一家公司干过8年的人真的是屈指可数了,但是“忠诚度”却是从古至今,帝王考验群臣,老板考验员工的标准之一。

  有时候您在一个岗位上发挥了您特有的价值了,还没有升职加薪,并不是领导看不到您的能力,而是领导还要再考核考核您,毕竟提拔一个公司的内部骨干,忠诚度是必不可少的。

  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很多人在岗位上连一年都待不下去。36% 参与调查的求职者在当前这份工作不满 1 年,干满 5-1 年的员工只有 1%,仅 4% 的求职者在当前工作中干满 1 年以上。员工的忠诚度真的是一个堪忧的问题。

  总之一句话,上升期间,若您那个期望的职位仍然悬而未决,空缺着,您大可不必着急,可以再等等。若您老板另选他人,那您觉得委屈了大可一走了之。

  天下好事都要靠慢慢磨,欲速则不达,先立足于慢而不败,才能快。

  但愿每个年轻人都能入职期间最大程度减少职业上的无用内耗,增值期间慢慢磨刀,增益其所不能,上升期间承受得住领导的忠诚考验,慢慢的稳扎稳打,最后变成最快的升职加薪!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年轻人,最快的升职方式就是慢慢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4550.html

(0)
上一篇 2020年4月4日 下午8:29
下一篇 2020年4月4日 下午8:35

相关推荐

  • 二十岁有规划的人生都是瞎胡闹

        二十岁的时候,乔布斯辍学去了印度因为他对佛教有兴趣,而他对未来的全部规划只是:我爱电子仪器并乐于把它作为一生的事业。二十岁的时候,曹操猪油蒙了心拿着把刀就想诛杀汉贼,对未来的规划是:我得快跑,别让董卓抓着我。二十岁的时候,汪精卫行刺摄政王失败,自己还极为不服地念叨着“饮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他对未来的规划是:哎呀,也不知道是不是明儿问斩……抱歉我无法举出一个自青年时期就对未来有伟大规划的人,日后值得我去读他的传记。毕竟二十岁时胡适在他的留学日记里满篇写的都是:今天打了一天麻将,好后悔。伟大的亚伯拉罕·林肯,我可以百分之二百八地肯定,他二十岁的大多数晚上规划的都是:今天早点睡吧,明天早起还得搬砖。

    2020年9月22日
  • 每天都是试用期

        两年前,我大学毕业后,经过一番辛苦求职,进入一家大公司试用。与我一起试用的还有个名叫叶萍的女孩儿。

    2020年8月21日
  • 职场不懂六把斧,再混十年也枉然

      职场是一个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永远谈不完的话题,职场往往也是一失足便千古恨的地方,如何让自己不后悔呢?根据多年的职场经验小E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2020年4月7日
  • 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

      姐姐(请允许我这么叫你吧):  最近我也挺烦的,我现在时大三的学生,开始要准备要考研了,可最近却很浮躁,不,应该是一直都是这种状态,总是静不下心来看书。怎么说呢,就是在看书的时候想上下QQ,登下空间,看看有没有人关注自己了?自我控制能力这么差?一直看不下来书是我最讨厌的状态,总是看不到一半,就不自觉的停下来做其他的事情(老想上网,即使真的很没必要,知道自己在浪费时间)看了你的《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又找到了些力量。可是要怎么根治呀?好痛苦呀,这状态。

    2020年9月18日
  • 求职,您需要有备而来

        有感于“2012年新东方校园招聘”宣传视频中,提到的“五好青年”广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在此,跟大家一起探讨:应聘者应该具备哪几项能力,才能成功打开自己的职业之门。

    2020年9月26日
  • 影响职场升迁的小动作

        Celin在最近的一次岗位竞聘中失败了。她偷偷打探消息,据说是在领导讨论会上有人指出“Celin心态不够成熟稳定,不具备必要的‘管理者形象’,难以担当更大责任”。

    2020年8月28日
  • 您还在跳槽,是因为您不懂这5招

        2017年希望职场的朋友们把时间用在提升能力上,而不是用在跳槽上。

    2020年4月27日
  • 丢掉“玻璃心”,您才能走得更远

        1  单位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小伙子,因为一件小事辞职了。虽然大家极力挽留,但他去意已决,完全不在乎众人的意见。

    2020年8月26日
  • 不说权术,不说潜规则,说说职场上的小细节

        混迹职场多年,从青葱的新人混成了皮糙肉厚的老前辈,中间的教训很多,当然经验也不少。人和人的成长都有相似的轨迹,总逃不过吃一堑长一智的模式,职场之事亦然。每年我都能接触到不少新入职的同事,也都会发现他们有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他们就像年轻时候的我,跌跌撞撞地走来,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却还是有着自己都难以察觉的局限。

    2020年9月15日
  • 7个“不要”让老板无法不用您

          职场竞争惨烈,如何稳操胜券,让您的岗位无人可以取代?如果您能避免以下自招失败的蠢事,您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做个让老板无法不用您的人。    1、不要在工作时间与同事喋喋…

    2020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