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科集团李丐腾:每一个面容干净的男人背后都少不了他

  他说,不及时成功就是失败。——飞科集团李丐腾  李丐腾出生在温州的一个穷山沟,1993年那一年,他21岁,考上了温州大学,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无力供他上学,母亲还告诉他,“这是命,改变不了”。

  

  他说,不及时成功就是失败。——飞科集团李丐腾

  李丐腾出生在温州的一个穷山沟,1993年那一年,他21岁,考上了温州大学,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无力供他上学,母亲还告诉他,“这是命,改变不了”。

  李丐腾不堪被命运摆弄,书是读不成了,但他还是要到外面闯荡一番。

  辗转多个行业,做过仓库管理员,修过摩托车,当过小贩,连番打击后,李丐腾决定找一个行业稳定下来,最终进入一家名为“日达”的剃须刀厂。

  他脑子快,手脚灵活,责任心又强,很快得到老板的赏识,晋升为工厂主管,还常常跟着老板外出,这让李丐腾对这个行业有了深入的了解。

  彼时,剃须刀行业出现一轮价格战,剃须刀的批发价降了近5%,李丐腾建议老板做品牌,但老板却认为做品牌生死未卜,而靠着批发出货量大还是可以赚钱的。

  说服不了老板,李丐腾无奈只好离开日达,拿着从日达赚的两三万块钱做起了剃须刀配件生意,为剃须刀厂提供网片的小生意,到1998年底,李丐腾赚了十多万元。

  此时,李丐腾也认为自己具备了做剃须刀的技术基础和资金,于是于1999年创立了飞科电器——凭借科技,一路向前飞。

  李丐腾也想过失败,但他不害怕失败,“穷人家的孩子就是这点好,享得了福,也吃得了苦,反正就算最坏也不过是与原来一样。”

  当时的剃须刀行业封为两大阵营,外资品牌飞利浦等占据着高端市场,用户体验好,但是价格贵;国内产商占据着低端市场,价格便宜,但用户体验极差,被消费者戏称“拔毛机”。

  于是,李丐腾企图在中间插缝,做一款用户体验好,价格又能让大多数消费者接受的剃须刀。

  国产的剃须刀之所以称为“拔毛机”,是因为只采用单头,像飞利浦当时的一款双头剃须刀技术含量要求极高,国内厂家的技术无法做出来。

  李丐腾在日达的时候,做剃须刀的技术就已经是同行中的翘楚,这次更是在四五个月做出来9套模具,采购上等的零配件,研制出了国内首款双头剃须刀,并通过了相关部门的质量检测。

  李丐腾带着第一批产品去义乌推销,每只定价37元,是飞利浦同类产品的四分之一。他觉得自己的产品这么好、价格这么低,而且是国内唯一的供货商,肯定会受到经销商追捧。

  然而,却没有一个经销商愿意代理他的产品,国内当时剃须刀的批发价已经低至7元每件,经销商与供货商也是长期合作的老关系了,谁会理一个刚出茅庐的愣小子呢?

  尽管李丐腾一再强调自己的产品是国内最好的的剃须刀,经销商们却始终对他抱有怀疑,无奈之下,李丐腾说出“卖不出不用付钱”的狠话,部分经销商便同意试一下。

  没想到这一试,就试出了一片大好的形势,市面上飞科的剃须刀卖得火爆,经销商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进来要求订货,态度也越来越殷勤。

  局势大好的情况下,李丐腾玩起了“饥饿营销”,如果一个经销商向他订购1个剃须刀,他就只给对方发3个,告诉对方“缺货”,通常经销商害怕断货,就会紧急加订2个。

  营销战略让飞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前来订货的经销商也越来越多。21年底,李丐腾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奔驰。

  初尝成功的李丐腾决定开拓新的出货渠道,大型超市、商场是都市人采购中高端日常用品的地方,飞科也必须进入这个空白市场,不能只一味靠经销商。

  这之后,飞科形成了以商超为主、以经销商为辅的渠道体系。

  当然,李丐腾还在品牌塑造上更是坚持高举高打,早在21年,飞科刚刚起来的时候,李丐腾就做了一个惊人之举——投巨资到央视黄金时段打广告。

  李丐腾认为如果不一开始就打响品牌,随着双头剃须刀技术的普及,飞科将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事实印证了这一点,自从在央视投放广告之后,飞科的品牌地位迅速上升。

  23年,飞科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评为“中国剃须刀十大知名品牌”;26年,它又成为中国剃须刀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的唯一国内企业。

  早在创业之初,李丐腾就提出“不及时成功就是失败”,那时,他通过一款拳头产品打开了尚处于空白的中端市场,但他必须让飞科扩张得足够快才能占住这个市场。

  随着216年的上市,飞科下半场的竞技挑战又拉开了序幕,李丐腾又会给这个市场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飞科集团李丐腾:每一个面容干净的男人背后都少不了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63150.html

(0)
上一篇 2020年4月2日 上午2:12
下一篇 2020年4月2日 上午2:46

相关推荐

  • 励志人物:中国达人秀高逸峰

    让人感慨万千的握拳!  曾经的千万富翁,曾经的意气风发,今天的包子铺老板,今天的白发苍苍。“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昨天的创伤沉淀成了今天坚强,他屹立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依然帅气的脸庞,挡不住岁月留下的沧桑,炯炯有神的双眼却闪着坚毅的光芒。

    2020年6月15日
  • 李想:不如把就业当“创业”

      不是“海龟”,没有学历,在风险投资家眼里,李想的创业显得有些另类。如今,在专业IT网站排名靠前的五家,除李想的公司外,都是靠几千万美金的投资“砸”出来的,只有他们是自己滚雪球,这让风险投资大跌眼镜.
      
      八十年代的人要早早确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最近,80后创业标杆李想在自己的博客里这样嘱咐他的同龄人,他认为这是他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
      
      李想的泡泡网是一家从事电脑硬件、个人和办公数码产品的信息服务的网站。
      
      他高中毕业后放弃读大学,醉心于互联网创业,从最初几千元的进账到1亿以上身价,用了不过短短的四年。他的泡泡网也从最初的个人网站,发展为中国第三大中文IT专业网站。
      
      随后,李想被媒体定义为白手起家的80后财富新贵,新生代企业家领军人物。
      
      不是“海龟”,没有学历,在风险投资家眼里,李想的创业显得有些另类。如今,在专业IT网站排名靠前的五家,除李想的公司外,都是靠几千万美金的投资“砸”出来的,只有他们是自己滚雪球,这让风险投资大跌眼镜。
      
      拼的是坚持和执行力
      
      李想在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时,认为创业的路上荆棘遍地,关键是贵在坚持。
      
      2000年,当大多数高中同学都在念大一时,19岁的李想已经有了一个很前卫的头衔——泡泡网首席执行官。
      
      但当时,在石家庄——李想的家乡——知道网站的实在不多。许多人以为“泡泡网”就是“泡网吧”,当时,李想去注册公司,市工商局回复,要李想去公安局开个证明才给注册。
      
      每天,这位少年首席执行官骑单车到河北科技大学附近一间两居室民居上班,和其他3名年轻人连续工作15小时以上,饿了就泡方便面,最后李想连泡都懒得泡了,就直接啃。
      
      此前的李想并不是别人眼中的精英人物,当他说要放弃高考立志创业时,老师连劝都没劝就同意了,“差生”李想的退出,有利于提高学校升学率。
      
      父亲李宪法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8岁的儿子说出不上学的理由,“互联网是个潜力无穷的增长市场,现在我不去占领,等我读完四年大学,早就被别人占领了。”
      
      李想回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每到一个人员量级的时候,感觉就像是一个坎儿。最开始几个人在做的时候大家都做得很愉快,因为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天工作14、15个小时都不觉得累。2003年注册公司以后,人数多了,大概有20个人左右,我们还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自己那么多年一直做下来从来没有给别人打过工,耳朵里面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压根儿也不去想管理,觉得只要大家做得开心,踏踏实实把这个事情做好是应该的,什么管理不管理的,而且整个团队也没有什么人学过管理,所以也忽视了管理,结果一下子走了一半多的人。
      
      我觉得,这时候就像死过一样,我们自己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只能自己往下坚持。
      
      第二天,剩下的人去大学里招聘,找来年轻人一个一个去培养,不懂管理没关系,我们去看书、向别人学习,当时我买了十几本管理的书,天天看这个东西,之后企业总算是进入了一个比较健康的发展过程。
      
      过去我们连福利都没有想过,后来三险一金、商业保险、员工过生日各种各样的活动全都有了,虽然成本花了很多,但是企业可以发展得更健康了。
      
      谈到选人和用人,李想很有自己的一套。
      
      “刚开始做汽车之家的时候,很多人给我们建议,给我们推荐了很多非常强的人,说这是哪个杂志的资深编辑、这是哪个网站的资深记者,用他们肯定能做好。当时我就拧着来,我找的全是年轻人,都是大学刚毕业的。我觉得很多时候他是一张白纸反而更好,包括这些年轻人来的时候,我更看他的心态、学习能力和把自己放的位置是否是一个学习的位置。”李想说。
      
      在这样一种独到的培养模式下,员工在李想手下,真的就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了。非常有意思的就是新招进来的一个年轻人,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会,两个月以后,连适用期都没有过,就已经有其他的网站花6000元、7000元的待遇要把这个人挖走。
      
      把事情做好,李想拼的还有一个执行力。李想说,我们周六、周日都上班,算下来,我们一年比别人多干5个多月的时间。我觉得可能企业的性质不同,因为我们做的是一个红海,大家拼的就是执行力。
      
      自己的成功可以复制
      
      从最开始的时候,李想就没想到要单打独斗,每到一个最关键的时候,总会有合适的人加入创业团队。2000年春节前,李想说服大学毕业后到深圳打工的樊铮回到石家庄,把两个人的网站合到一起,成立泡泡网。
      
      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2004年的时候,曾有人计划出资近1亿元来收购泡泡网。对李想来说,卖掉公司,意味着23岁的他和几个创业元老都有可能得到数千万现金。然而他最终没舍得卖。
      
      他当时发现自己要卖掉的不是网站,而是整个团队时,心里就特别痛苦,真的舍不得。自己真正想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要和这个团队一起把事业做得更大,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如今,身为80后的李想领导着同为以80后为主体的员工。因为李想认为,80后也可以有责任心,也能成为行业的精英。
      
      李想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他说,“其实我只专注于一个领域,一直坚持做了10年,我觉得任何人如果能在一个领域一直坚持做10年,其实也都能做出一定的成绩来。”
      
      李想创业谈
      
      我倒建议年轻人不如把“就业”看成“创业”,把这个“业”看成事业,利用一个好的平台,把他当成自己的事业,当成自己学习成长的空间,以创业者的心态去对待,去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你一定可以创业成功的,这个成功的定义就是,你可以变成真正的精英,可以让老板对你尊重的精英,而不是可以随随便便开除掉的混日子的打工仔。

    2020年6月14日
  •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他应该是最受广大人民群众推崇的科学家了。当一堆人簇拥着的穿着大棉袄气质白西装的袁隆平钻进那辆黑色别克后,刚才还在维持秩序的黑衣保安开始嘟囔:“真该要他一个签…

    2020年5月15日
  • 励志人物:尼克·胡哲,相信自己

    “人生最可悲的并非失去四肢,而是没有生存希望及目标!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俺们的机遇,而是俺们的态度。”——尼克·胡哲 他天生没有四肢,但是,通过努力,他对游泳、冲浪、玩电脑、踢足…

    2020年6月16日
  • 任正非,一个文化传播者

          俺不这么看,很多人以为写点文字就叫文化,做个产品不叫文化,俺看是一种简单化的思维,写点字,是传播文化,做产品更是传播文化,而这个产品做起来的过程,是一种文化凝结的厚重的…

    2020年5月23日
  • 徐小平:一个执着地寻求生活意义的人

          “两只皮箱一个梦,雄心壮志离家园”,1987年年底的最后一天,徐小平怀揣着一个留学梦去了美国。归去来兮,1995年年底,在俞敏洪的游说下,徐小平…

    2020年5月3日
  • 不幸,只是命运给俺的磨炼

       特纳的童年,充斥着各种悲惨的回忆。  他到3岁才学会说话。就在家人为这个孩子能说话而感到欣喜后不久,一场灾祸发生了,特纳在横穿马路时被车撞飞,妈妈眼睁睁看着他头部着地,结果他只是轻微脑震荡,缝了几针就没事了。可是,从此以后,各种疾病就接踵而至,和他如影随形。麻疹、水痘、肺炎、湿疹、哮喘、皮疹、扁桃腺肥大……一个病接着一个病,虽然不致命,但要一个孩子整天同病魔作斗争,惨痛是可想而知的。特纳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10岁那年面瘫的事。他本准备刷完牙去参加节日游行,可在刷牙的时候,他的半边脸突然提不起来了。他非常想去参加游行,但只能再一次被妈妈送往医院。在去医院的路上,他问妈妈:“妈妈,真的有上帝吗?”妈妈说:“当然有了。”他说:“那上帝为什么对我这么残忍,让我总是和医生打交道。”妈妈抱着他的头,对他说:“孩子,不是上帝残忍,他也许是在考验你,把你磨炼得无比强大。”

    2020年6月14日
  • 申洲国际马建荣:从欠债工厂到1400亿针织王国,服装首富的背后

        【人物名片】马建荣,申洲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负债工厂到市值超过1400亿的针织王国,申洲国际已经成为服装界绕不开的神话。其二代接班人马建荣的经营秘诀是什么呢?

    2020年3月31日
  • 强人刘强东:从2万元起家到成为准首富

          刘强东简历:京东商城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1974年生于江苏宿迁。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1998年6月18日在北京中关村创办了京东公司,早期代…

    2020年5月26日
  • 刘谦:俺的人生一样新奇

      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名长得帅气、嘴角不时挂几丝坏笑的魔术男孩,用神奇的“金戒飞入鸡蛋”魔术,倾倒了全世界亿万观众。这名青春活力、无限风光的年轻魔术师,就是来自宝岛台湾的刘谦,今年33岁。尽管年纪轻轻,可他已有26年的魔术生涯,并且是无数国际魔术奖项的问鼎者,常年活跃在世界各地的魔术舞台,按他的话说,可能只有地球北极这种地方没有去表演过。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魔术界的佼佼者竟是自学成才的,他的魔术人生也凝练出了他人生的新奇哲理。

    2020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