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禅话

有时候,我们的心就像一间房子,生活中充满种种烦恼,失去所爱的悲伤、实现不了愿望的痛苦等等,但负面情绪仍经久不散。我们都忘了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在心房中多开几扇窗,污浊的空气排除了,新鲜空气才有机会进来,而这扇窗的名称就是“放下”。

人的烦恼,都是因为有爱。有了爱往往又产生恨,有了爱也可能带来空虚的感觉以及无法避免的压力。这是因为在“小爱”的烦恼中摆脱不出来,所以会有种种的苦。若真的要能“解脱自在”,就必须把爱的心门再打开一点。能够发挥“大爱”的精神,就比较不会被“小爱”的执着束缚住,因而造成人生的痛苦。透彻的大爱,才是菩萨心。

在生命的过程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是非常正常的,没有一个人一生都如意美满,重要的是不要使那不如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主导,而应该让其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动力,以坎坷来增长我们的智慧,常养我们的悲心,如此,我们就能获得生命真正快乐的源泉。

修行是生活的升华,从烦恼痛苦的人生,修改为喜悦安乐的人生。现世患忧郁症及诸病缠身者多,心理如健康,生理也随之健康,欲治身病先医心病。内心清净无染为修行之真正目的,努力作到“内调自心、外敬他人”改变气质速成佛道、烦恼痛苦立刻转为自在解脱。

常常看到一些有钱人愁眉不展——或许因为他们早卖了什么股票,或许因为卖房产的时机不对,少赚了多少钱。其实这些钱财对他们而言,只是账本上多些数字或少些数字的差别而已,但却深深困扰着他们的情绪。人生何需太多行李!不是指人生无所事事、没有责任,只是行李愈少,愈能仔细体会旅途中的快乐与辛酸。人生是一段旅程,负担愈轻、学会放下愈多东西的人,才能在生命的转折处发现惊喜!

时光过得很快,过了一天,我们的寿命就会减少一天,就像缺少水的鱼儿,没有一点快乐可言。佛教讲修行首先是要修自心,无论是参禅还是念佛,首先都是要人除去长期缠绕在心头的妄想之心。调服自心才是修行人首先要做的事情。在佛门中的一则对联:“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一个人如果想获得快乐,不必他求,只要我们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让阳光明媚我们的心灵,不断地认识自我,运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以一种良好的心境对待人生,用开阔的胸襟,宽坦的视野,来博大我们的心灵,美丽我们的眼睛,时时做到心中有善,眼中有美,处世存真,这样的人生怎么会不快乐呢?

高节奏的现代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思考空间,也诱惑了我们欲的心性。在这个纷繁嘈杂的世界里,我们的心蠢蠢欲动,没有片刻的安宁,只有懂得放下,我们的心才能如无形的风般自由自在,才能活在当下。

简单的思想,犹如简单的生活,最能让我们生起平常心,从而明心见道。热闹往往是短暂的,所以我们绝对不能陶醉在热闹和繁华里。热闹过后,还必须把身心回到平静而简单的生活中,管他狂风暴雨、是非成败,荣辱不惊,诽谤不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去,回到简单。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他人有爱心,对他人有感恩的心,对他人有关怀的心。而这种对他人的关怀也好,爱心也好,感恩心也好,都没有任何的目的,是本当如此的,这就是佛法的精神。

我们之所以得不到解脱,是因为我们仍然执着于贪求的欲望。快乐不是我们的归宿,痛苦不是我们的归宿,内心的平静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如实了解事物的真相,并放下对一切外缘的执着,以一颗不执着的心作为你的依归。

当代人压力大,很烦恼、很紧张、很焦虑、很忧郁、很恐惧,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活的不安,而一切烦恼的根源皆因心动。心一动,世间万物跟着变化,纷纷攘攘。我们每个人只有一颗心,烦恼痛苦是这颗心,幸福快乐是这颗心,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的心做不了主,都是心随物转,是随着外部世界的变化而团团转。生活其实就是一种心态,有了好的心态,我们才少了烦恼,才活得快乐。

无论在家出家修行,都不能脱离他人而生存。互相尊重、接纳是待人的基本要求。尊重他人就是让自我谦下,代人着想;接纳他人就是待人真诚、信任,打开心扉,让别人走进自己生命。

当我们面带笑容,看在对方眼中,那朵微笑是发光的;当我们口出赞叹,听在对方心底,那句赞美是发光的;当我们伸手扶持,感受在对方身上,那温暖的一握是发光的;当我们静心倾听,在对方的感觉里,那对耳朵是发光的。因为发心,凡夫众生也可以有一个发光的人生。

开悟、功夫上路,完全是不可预约的事。你准备它上路,它总上不了路;在你漫不经心的时候,忽然内心一片清净的境界出现了。可这种清净的境界转念之间就没了,你越想抓住它,越抓不住。不管是好和不好的境界,念头生起了你不要压制它,也不要向前追它,不要妄上加妄。

迷与悟,从世间的差别上来说距离非常遥远。然而,迷与悟真正落实到我们的心行上,可能只是一念之差。如果我们处在贪着的状态,这就是烦恼,也就是迷。若我们的心念能够放下,不执着任何境界,这就是菩提,菩提即梵语里的觉悟。

人生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呢?要以责人之心责己,以爱己之心爱人,不怨天尤人,必能为大众所爱戴,为社会所接纳。世间的痛苦和快乐不操控在别人的手里,而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我们是自己的幸福的决定者。我们若以爱心来看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爱;我们若以愤懑的眼光来看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个怒火焚烧的地狱。

一般凡夫太爱自己,就会处处与别人计较、事事多起疑心,常怀疑别人所说的话是不是讽刺自己?别人所做的事会不会对自己不利?像这种人,就是把“人事”当“是非”,会生活得很痛苦。有是非就会有困境,这些都必须一一克服。要克服难关就必须忍让,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菩萨宽阔宁静的境地。

进步成长不能代替。人人都希望自己日有进步,日有成长,但进步成长要靠自己努力用功,所谓“怎样栽植,就会怎样收成”。我田里的稻秧无助于你地里的麦苗成长,每一个人各自耕耘,有各自的收获,你不能代替我,我不能代替你,各自受报,这是非常公平的公理道义。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但是总有领悟不透的真理,总有一些有意或无意的烦心事闯到心里来。总之,人生如梦,人生顺少逆多,一辈子不容易,千万不要总是跟别人过不去,更不要跟自己过不去,有人说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想一下也是,因为每个人的素质不同、出身背景、受教育程度、受社会影响都是不一样的,在你看不惯别人的同时,是否别人也看不惯你呢?古德云:“常思见己过,莫谈他人非。”

生活中的不测令许多人活在忐忑和担忧之中。没有人能提前知道我们或我们所爱的人会发生什么不幸。但是如果我们学会用一种觉悟的方式来生活,踏踏实实地过好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刻,以温和、理解的方式来善待那些与我们亲密的人,那么,即使我们或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可遗憾的。

生命的进行就如同参加一次旅行。你可以列出清单,决定背包里该装些什么才能帮助你到达目的地,但是,记住,在每一次停泊时都要清理自己的口袋:什么该丢,什么该留,把更多的位置空出来,让自己活得更累松,更自在。时常清理自己的心房,多留出一些空间,好让宽容、善良等美德能时时入驻,你的人生就会快乐很多,幸福很多。

(‘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每日禅话,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48767.html

(0)
上一篇 2019年12月5日 下午12:07
下一篇 2019年12月5日 下午2:08

相关推荐

  • 很实在的爱情句子

    爱情不是终极究竟的追寻,每一个聪明人都知道孤独的深度和它的好,可我们也许还是想要一个牵手相伴的人,想要一个心悦诚服的聆听者。千年的修行,为什么他偏偏是你跨不过去的那道坎?这就是爱情…

    2019年11月24日
  • 微博上的爱情语录

    两个人在一起久了,就象左手和右手,即使不再相爱也会选择相守,因为放弃这么多年的时光需要很大的勇气。也许生命中会出现你爱的人,但那终归是过客,你还是会牵着你的左手或者右手一直走下去。…

    2019年11月25日
  • 难得糊涂

    人活一世,吃苦没什么不好,它能让你更好地珍惜甜的滋味;忍耐没什么不好,人生需要等待,没有沉默就难有爆发;平凡没什么不好,能够每天感受生活的美好,就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妥协没什么不好,…

    2019年11月30日
  • 有关父亲的名言

    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淮南子 使你的父亲感到荣耀的莫过于你以最大的热诚继续你的学业,并努力奋发以期成为一个诚实而杰出的男子汉。 —&mdas…

    2019年11月15日
  • 变态社会

    N年后,孩子用充满求知的眼睛看着妈妈问:“妈妈妈妈,小姨是什么?小舅又是什么啊?”妈妈轻轻的抚摸孩子的头,抬头45°仰望天空,红唇轻启:&ldquo…

    2019年11月29日
  • 佛经经典名言名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

    2019年12月5日
  • 爱情心语

    都说:爱比不爱更寂寞,我说:爱比不爱更悲伤。就像正午的阳光,捧起的是满手的温暖,握起来的却只剩下余温。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架尘封的钢琴在回忆里,我只是你一个插曲。 我渴望能见你一面,…

    2019年11月26日
  • 易中天语录

    很多研究历史的人,把历史当作一具尸体,放在解剖台上,用解剖刀一点一点地切割,取出肾脏、肝脏、心脏来研究。这也许是一种方法,但我不太喜欢。我是学文学出身的,我觉得面对历史,首先要去感…

    2019年11月18日
  • 亚里士多德名言名句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教育应由法律规定,并且应是国家的事务。 幸福就是至善。 好感是友谊的先决条件,但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人类所需要的知识有三:理论、实用、鉴别。 吠犬之用,胜…

    2019年11月16日
  • 吴敬琏语录

    现在有许多进入中等阶层的人,忘掉了自己的公民责任,没有认识到,如果不能把国家的体制搞好,个人生活取得改善和进一步提高是完全没有保障的。 中产阶级还很幼稚,对自己根本利益在哪里不清楚…

    2019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