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常见误区_高考作文指导

立意常见误区_高考作文指导

一、平庸病态,格调不高

见解独到、主旨积极的文章无疑是任何人都梦寐以求的,可惜的是,有的考生为了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甚至写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文章。如一考生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中这样写:“我要把爱因斯坦的大脑移植过来,为自己发财致富……”由于思想格调不高,不符合高考作文“思想健康”的要求,降低了作文品位。

二、只管书写,没有意旨

有些考生只求把心中想到的东西都写出来,却不知道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要告诉别人一点什么。盲目写作,信马由缰,全篇也没有一个主题来统帅。如一位考生写话题作文“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写了自己家的一件事:叔叔与父亲分产业,争得不可开交,兄弟反目,妯娌对骂,兄弟打架。写得非常详细,但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却使人坠入“五里雾中”。

三、牵强附会,胡乱上纲

有些考生也知道写文章应该有一个“意旨”,但却不知道该怎样提炼主题。不管写什么文章,到最后都是几句口号性语言,如“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我们要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做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四、颠三倒四,忽东忽西

一篇文章应该围绕一个中心去写作,而有的考生在一篇文章中却有多个中心,这一段说的是这个理,下一段却又跑到另一个理上了。如一位考生的作文,题目是“放手”,第一段写面对现实要坦然对待,第二段写不要伪装,第三段写居里夫人有成果与人分享,第四段写外国一个孩子凭毅力学会了用筷子,第五段写虚心使人进步,最后一段总结——要放松自已。

五、文意脱节,毫不粘连

如有位考生写话题作文“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前文整个写的是“宽容”,到结尾处却写到“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在‘意料之外’,但仔细想想,却又在人们的‘情理之中’”。

励志句子-lizhijuzi.cn激励人生,陪伴一生的最好伴侣~

本文来自热心网友投稿,不代表励志句子立场,文章:立意常见误区_高考作文指导,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zhijuzi.cn/2366.html

(0)
上一篇 2024年7月9日 下午1:30
下一篇 2024年7月9日 下午5:32

相关推荐

  • 小学四年级作文辅导精选_小学作文指导

    在经过小学一、二年级的日记积累,和三年级的作文入门后,在四年级阶段的小朋友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相应地会“得心应手”,三、四百字的作文写下来比较轻松。但在四五…

    2023年10月2日
  • 怎样写好作文?_小学生写作文指导

    怎样写好作文?_小学生写作文指导 一、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

    2023年11月30日
  • 中考作文如何出新:以能出新

    中考作文如何出新:以能出新 这里的“能”指某种特长或技能。如果你能选择“人无我有”的“能”作为题材,并在文中…

    2024年6月6日
  • 高考作文布局的模式:关键词式

    下笔之前选取一系列关键词,围绕关键词一一述说,便可铺展开整篇文章的局势,既简洁明了又全面周致,是不错的方法。比如2008年河北考生的高考作文《大爱无声》,开篇表明中心论点&ldqu…

    2024年8月10日
  • 中考作文如何达真情实感_如何写中考作文

    中考作文如何达真情实感_如何写中考作文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胡编乱造,弄虚作假,这是作文的大忌。在2001年各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中,直接写明要求有真情实感的就有很多…

    2024年9月2日
  • 写景作文的要点

    天下的景或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水,有的汹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镜,有的流水潺潺,有的水波粼粼……那么,怎样写出景物的特点呢?关键的是…

    2024年2月16日
  • 2013高考作文关键词剖析作者

    华东师大“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与高中作文教学研修班”负责人、中文系教授周宏在研修班授课时称,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思想的作文,今年将依然不能获高分。   周宏提…

    2024年7月19日
  • 记叙文写作指导:写家事

    一、写家里事的作文类型 1.写家里的日常生活,表现家庭生活中有意思或有意义的内容; 2.写参加家里的劳动或跟家里人学习家务; 3.写发生在家庭中的一件事,反映出家庭成员的个性素质或…

    2024年10月10日
  • 巧用论证方法写议论文

    议论文是学生在各级各类应考或平时练笔中选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文体。从各级各类的考场作文评阅及平时作文批改情况来看,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是因为不能恰当或综合运用议…

    2024年6月18日
  • 多角立体法_高考作文立意创新指导

    作文如何选择角度,对于其成败,常常是至关重要的。苏轼《题西林壁》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恰可说明这个问题。角度是指作者站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样…

    2024年8月2日